三姑姥姥是我媽的姑姑。在我童年的記憶當(dāng)中,她仿佛是一朵素凈的蓮花,靜靜地綻放在歲月的留痕當(dāng)中。
印象中,她是大家閨秀,身材嬌小,神色平靜。在姥爺家住的四合院里,她總是一身素凈的長袍,夏綾羅,冬綢緞;總是懷抱一只白色的小貓,腳下蹲一只小巴狗;總是靜靜地站在院子里玫瑰花叢旁,不言不語,神情落寞……
三姑姥姥的父親,也就是我媽的爺爺,據(jù)說是清代海軍的一個管帶。因此,早年時他們的家境很不錯,作為家中最小的女兒,三姑姥姥不僅衣食無憂,一兄一姐都對她呵護(hù)有加,她還念過幾年私塾,識文斷字。
聽媽說,從小三姑姥姥就性情溫和,乖巧聽話,從不高聲惡語,更無張狂刁蠻的惡習(xí),是個左鄰右舍人見人愛的好姑娘。那時誰也不會想到,她的命運如此多舛。
天有不測之云,本是北京城里富裕家庭的溫順女孩,因父親的官宦身份,世情國運就直接危及了她的生活。甲午中日海戰(zhàn),父親戰(zhàn)死疆場,不見遺骨,也不知詳情。雖有撫恤,但家境還是迅速衰落,三姑姥姥舒適平靜的生活被打破了,十七歲時,在大姐的主持下,她草草地就嫁了,哭哭啼啼地被送上了花轎,抬出了給她留下無盡溫暖的家。
好在夫家富裕,嫁過去的三姑姥姥依然衣食無憂。更難得的是,先生也是性情溫和,書讀得好,知道疼人,夫妻你恩我愛,舉案齊眉,感情極好。
全家人都為這個小妹妹感到高興,認(rèn)識的人也都說,這姑娘命好,遇到了這樣的好夫君,好人家,以后的好日子長著呢……
婚后,這個老實溫順,安靜平和的富家媳婦,卻做出了一件震驚社會,影響周圍的“壯舉”:
過門不久,夫家婆婆生惡病,到處求醫(yī),卻一直未能治愈。在三姑姥姥的婆家,公公和她的丈夫一樣是個老老實實的讀書人,丈夫是獨子,又生性柔弱,婆婆就是一家的頂梁柱。婆婆一倒,家里老小立刻就六神無主,亂成一團。三姑姥姥更是急得不知所措,和丈夫一道,求醫(yī)問佛,以至到了見廟就磕頭,見燈就添油的地步。一日,尋得一居住深山的“名醫(yī)”,開出一副中草藥,不僅草藥難尋,而且需要活人肉做藥引。
公公、丈夫非常為難,三姑姥姥卻立即表示,你們倆負(fù)責(zé)尋藥,我負(fù)責(zé)藥引……救人心急,且草藥確實難尋,公公、丈夫顧不上多想,急忙四處奔走,打探消息,托人詢問,終于將草藥湊齊。煎藥之際,三姑姥姥退入內(nèi)室,不一會兒,手托一個盤子,上面有一塊鮮肉,略顯跛行地出屋,從容地對公公和丈夫說,這是我大腿上的鮮肉,去熬藥吧……
不知是深藏民間的醫(yī)生確有些本事,還是三姑姥姥一家人的誠意感動了上蒼,抑或是婆婆自知責(zé)任在身不可撒手離去,反正后來婆婆身體日漸康復(fù),一家人重新回歸了平靜的生活。但兒媳婦割肉做藥引治愈婆婆的事還是在坊間迅速傳開,人們盛贊其孝敬的行為,冠她以孝女的美稱,一時間,溫潤靜謐的三姑姥姥成了名人,忠孝人家用她的事跡來教育女兒,疑慮的婆婆用她的事跡來敲打媳婦兒。
若干年后,我在姥爺家遇見已是中年的三姑姥姥,曾經(jīng)好奇地問她,你干嗎要剌肉?。《嗵郯?!還得留塊疤……
三姑姥的神情淡然地說,為救人吶,剌點肉能長好,人要死了就沒了……
據(jù)說當(dāng)時的官府也被驚動,商議著授予她個稱號,或立個牌坊什么的,但三姑姥的一家人,包括公公兒子,特別是她自己,本非圖名逐利之人,對官府的稱號、牌坊什么的沒什么興趣,因此根本無暇顧及,更沒有茍且經(jīng)營之心,這件事兒自然也就沒有了下文。倒是割股制藥之事以后,丈夫更加呵護(hù),公公婆婆更加愛憐,三姑姥姥在婆家的小日子越過越甜蜜。
可惜好景不長,婚后一年,夫忽然患病,沒熬過兩三月,便撒手人寰。沉浸在幸福美滿生活中的年輕媳婦,沒有任何思想準(zhǔn)備,她的天就塌了。而當(dāng)時,她卻只有18歲,直到70余歲離開人世,三姑姥姥整整寡居半個多世紀(jì)。
我不知道一直生活在富裕和諧家庭環(huán)境中的這個溫順安靜的女子,是如何度過那一段,以至以后若干年的悲慘歲月的。
三姑姥姥沒有子嗣,婆婆死后,她會經(jīng)常住在娘家,我也就會常常遇見她。我小時候見到的三姑姥姥,總是淡淡、安靜地在你身旁,少言寡語,從沒有見過她開懷大笑。不知為什么,在院子里一見到她,我就會不自覺地放輕了腳步。因為你看到她,就會感覺到,一種悲傷、哀怨的心緒,已深深地鐫刻在她的靈魂深處,從面相到身形,從神態(tài)到精神,一絲絲,一團團,在向四周輻射……
在她身邊,你不敢喧鬧,更不敢嬉戲,甚至都不敢大聲說話,仿佛會有一種無形的情感和思緒,一種哀傷,罩在了你的身上,束住了你的手腳,綁住了你的靈魂……
丈夫死后,由婆婆做主,詩書世家的夫家,把一個親戚的兒子過繼給了三姑姥姥。
這個被我們稱為“開旭舅舅”的鄭家子嗣,依然秉承著家傳的忠孝之禮,三姑姥姥晚年,被兒子接到了自己居住的濟南市,在家人的關(guān)護(hù)下,七十來歲,安然離世。
如今,當(dāng)我在這個社會有著足夠長袖飛舞的平臺的時候,我總是會想起我的三姑姥姥,想起她孤獨的身影和落寞的神情,也會想起她晚年在“開旭舅舅”溫暖目光注視下的平靜生活。
三姑姥姥有文化,在她的寢室里,床邊總是放著一本《石頭記》,有時,她也會淡淡地說起鶯鶯和紅娘。
我總是在想,三姑姥姥不愁吃穿,而且有文化,在她起伏跌宕的一生里,在看似平靜的歲月中,作為一個接觸時代文化的女人,她內(nèi)心會有怎樣的痛苦和掙扎?
三姑姥十八歲守寡,一生落寞,但到了晚年,她和一般人家的老年人一樣,臉上透著平和滿足。
我總是在想,如果沒有娘家的親情,沒有過繼兒子的孝道,沒有中華民族家庭里的種種文化的傳統(tǒng),她又怎么能夠得到雖不能真正滿足,但還算能過得去的日子呢?
陸士楨教授呼吁:關(guān)注青少年的“暴風(fēng)驟雨”時期
陸士楨認(rèn)為,社會文化環(huán)境惡化與應(yīng)對不力是校園暴力頻發(fā)的重要原因。青少年時期是生理心理變化、內(nèi)外沖突并存的“暴風(fēng)驟雨”時期,一部分青少年兒童心理發(fā)育不良必然成為引發(fā)各類青少年問題的重要原因。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應(yīng)對不力:法律不健全,校園暴力處置無法可依。
現(xiàn)有基本的法律中關(guān)于未成年人犯罪處罰過輕,特別是關(guān)于校園暴力界限不清。大量校園暴力事件得不到有效處置,簡單的行政性處理多,法律制裁幾乎沒有。
很多人也覺得校園中的霸凌事件是孩子之間的事,是學(xué)校和家長的事,上升不到法律問題。
“在社會意識形態(tài)方面,我們的社會對兒童間的欺凌,甚至暴力的嚴(yán)重性缺乏認(rèn)識,家長和教師在思想上重視不夠?!标懯繕E說:“現(xiàn)在的爭論之一是,要不要把兒童承擔(dān)刑事責(zé)任的年齡提前。實際上現(xiàn)在歐美一些國家有的是12歲,有的甚至是10歲?!?/p>
陸士楨建議,應(yīng)該盡快完善關(guān)于校園暴力的立法,并建立保安處分制度,對不承擔(dān)刑事責(zé)任的未成年人實施保安處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