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外國語中學鯉城附屬小學 李詩華
開學初我找學校的教師圖書管理員阿婷借了數(shù)本書,這些書有劉鐵芳的教育隨筆《守望教育》、張文質主編的《永懷生命的初戀》、李希貴著的《36天,我的餓美國教育之旅》………好讓我在閑暇之余翻翻閱閱,品味文章給帶來的無窮快樂,更使我在閱讀中開拓了視野。
期末的腳步已經(jīng)向我們邁進,我對品讀書的感悟也由時間的推移而富余了許多,這其中我對幾個環(huán)節(jié)仍然記憶猶新。
行走在理想與現(xiàn)實的邊緣。
王富仁《把兒童世界還給兒童》“兒童不但要生活在成人的世界中,還要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他在成人的世界中接受教育,獲得更快的發(fā)展,但也要在自己的世界中獲得自己的自己有,感受生活的樂趣,體驗世界的美和人生的美”當今社會,人們越來越多地意識到了社會競爭的激烈,在父母的心目中,兒童越早學得各種知識技能才是他們心目中教育的不二法門。我們的教育還遠遠不到尊重兒童當下生活,讓他們能充分享受童年的快樂。與現(xiàn)在的孩子相比,我感覺自己的童年不他們有幸多了,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不會讓父母成天壓著學這學那,有著自己的思想空間與活動空間,我想,現(xiàn)時的孩子沒能感受到我們這一帶80后童年的快樂!倡導“教育即生活”的杜威,我國教育家蔡元培“尚自然”“展個性”的兒童教育主張,韓愈所說的“傳道、授業(yè)、解惑”無不向我們這些教師傳遞將“兒童世界”來“還”給兒童!
這本書記錄了99個溫潤的課堂,這些故事記錄著教育工作者對平凡的崗位上熱誠與歡欣,我在其中也被記錄的生動事例所感染。
《給學生留一扇門》一文中讓我領悟到作為教師,給學生留一扇門只不過是舉手之勞,可對學生而言確實一個重大的轉折。不關在任何時候,我們都沒有理由放棄學生,都要給他們留一扇門。
《與小草對話之后》原來老師的以身作則這么簡單。一天下午,一老師帶著一年級的小朋友在操場上開展體育活動,因為小草事件,上課的李紅丹老師借機讓孩子與小草親密接觸,孩子們在觀察中有了意想不到的收獲。此個事例不就是我們什么隨處可能會出現(xiàn)的問題嗎?反思自己,為何就沒能抓住精彩的瞬間因勢利導呢?教育,是我們的一個循循善誘,只要我們持有耐心與愛心并存,我們的教育會讓可愛的學獲取豐碩的成果。
教育,關注生命質量。
在一次萊維尼先生的《教育經(jīng)濟學》課程中,萊維尼先生向我們介紹了教育應有的意義就在于關注人的生命質量。印度著名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在我們需要怎樣的教育中指出,“生命并不只是一份工作和職業(yè)而已,生命是極為廣闊和深奧的,它是一個偉大的謎,在這個浩瀚的領域中,我們有幸生在人類。如果我們活著只是為了謀生,我們就失去了生命的整個重點“。美國人在關注,瑞典、芬蘭等一些歐洲國家也在關注。而我們國家現(xiàn)在的教育還處在一個需要澄清人生與教育本意的十字路口,總會說些冠冕堂皇的詞語來搪塞。
近段復習的一日,我班一學生在考試時滿臉憂傷地詢問我題目該怎么做?而我當時用溫柔的目光告之考試時是不能說答案的。如果不是現(xiàn)行的教育體制,如果不是現(xiàn)行的無形壓力,我想,我將以輕松愉悅的心情來感染學生,帶領他們接觸更多教科書上所無限制的有趣活動。小學到初中,初中至高中,高中到大學,大學再到更高層次的教育環(huán)節(jié),我們所關注的是學生的什么呢?我們是要把人培養(yǎng)成工具還是要關注人的一生幸福呢?
盡管歲月匆匆過,但只要有心就能品讀更多天馬行空、獨俱一格的文章。高爾基曾詩意地說:“書籍使我變成了一個幸福的人,使我的生活變成輕快而舒適的詩,好像新生活鐘聲在我的生活中鳴響”。那就讓我努力做個幸福之人,努力做個腹有詩書氣自華之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