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威廉·燕卜蓀與“詩歌分析方法之爭”*

2018-03-03 07:46
關鍵詞:莎士比亞沖突詩歌

秦 丹

(武漢大學 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作為現(xiàn)代文學批評的重要代表性人物,燕卜蓀(William Empson,1906-1984)的最大成績,就在于由其所創(chuàng)造的語詞批評方法揭示了文學文本豐富的內(nèi)涵。[1]他的導師瑞恰慈(Ivor Armstrong Richards)對此曾給予高度評價,認為其關于批評方法的著述不僅“改變了人們閱讀的習慣”,而且自《含混七型》問世后,“沒有任何批評可能有過如此持久而重大的影響”[2]。這種“重大影響”在埃德溫·博格姆(Edwin Burgum)看來,簡直就是“開創(chuàng)了詩歌批評的新紀元”[3]。其實,燕卜蓀所提出的語詞批評方法在文學批評領域并非橫空出世的孤立存在,這一批評方法正是于20世紀科學新發(fā)現(xiàn)給思想文化領域帶來深刻變化的時代背景下,在對瑞恰慈、艾略特等批評家詩學思想的承繼和不斷偏離,對格雷夫斯詩歌分析方法的借鑒中,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學說的影響下,逐漸形成并走向成熟的。其中,在對格雷夫斯詩歌分析方法的借鑒上,還引起一場“詩歌分析方法之爭”。學界對這一學術公案的關注并不多,但澄清這場論爭的相關問題,對于進一步理解燕卜蓀詩學思想的內(nèi)核及現(xiàn)代文學批評中的一些關鍵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一、羅伯特·格雷夫斯和勞拉·賴丁的詩歌分析方法

20世紀20年代,英國劍橋大學正是物理、天文學、哲學、語言學、歷史和文學等學科取得最新研究成果、獲得重要發(fā)展的中心。當時,文學正努力擺脫語言學的附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劍橋英語充滿著“首先走向文本的沖動”[4],以細致的文本闡釋為中心的實用批評(practical criticism)受到推崇。正身處劍橋求學的燕卜蓀作為現(xiàn)代文學批評發(fā)展這一鏈條中承前啟后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無疑會為這些革命性的觀念感到振奮,并受其影響。當艾略特和瑞恰慈正全心致力于促進現(xiàn)代文學批評理論發(fā)展之時,燕卜蓀也在苦苦尋求一種實用方法為己所用。就是在這個時期,他開始被羅伯特·格雷夫斯和勞拉·賴丁稱作的詩歌中“詞語增強的近親繁殖”的方法所吸引。

1928年5月,在《格蘭塔》雜志上發(fā)表的對喬治·賴蘭《語詞與詩》一書的評論中,燕卜蓀對格雷夫斯的分析法給予了高度贊揚,他說:“當采用的分析法變得如此的精妙以至獲得了修辭上的成功,當行間的每個詞被賦予四種或五種意義,有四種或五種理由來合理解釋并暗示正確的事時,羅伯特·格雷夫斯的批評就不僅僅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了”[5]。燕卜蓀所提及的這種方法源自《現(xiàn)代主義詩歌研究》一書。在該書中,格雷夫斯和賴丁比較了莎士比亞第129首十四行詩的兩個版本,一個是源自1609年的四開本原版,另一個是經(jīng)18世紀的修訂后收錄阿瑟·奎勒·考奇爵士《牛津英詩集》中的標準版。他們在對比后認定,后者對莎士比亞十四行詩最初的拼寫和標點進行了修改,而這一做法對原意破壞極大。在他們看來,這種修改過的標點的影響是“為特別詞語的特別闡釋限定了意義”。由于莎士比亞所使用的標點允許其表達的實際意圖以多種意義出現(xiàn),若必須從中選擇任何一種意義,那么,這歸功于莎士比亞,因為所選擇的是一種他想表達的意思,并包含了盡可能多的意義,這其實就是最難解的意義。而通?!白铍y解的意義就是最終的意義”[6]74。與此同時,對莎士比亞十四行詩拼寫和句法的改動,也能夠產(chǎn)生多重的意義,即“所有這些可選擇的意義之間的相互作用,并且甚至對詞語及短語其他可能的闡釋”,可以當成是一個“能同時從多方向來理解的極其動態(tài)的填字字謎,沒有意義會不能共存其中”[6]80。

格雷夫斯和賴丁針對莎士比亞第129首十四行詩的分析法對燕卜蓀《含混七型》所產(chǎn)生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在燕卜蓀看來,這種分析方法非常有助于他對詩歌中“含混”的論述。譬如在燕卜蓀對其歸納出的第二類“含混”的論證中體現(xiàn)得尤為突出。按照燕卜蓀的說法,第二類“含混”產(chǎn)生于詞語或者句法中“兩種或更多種的意義融為一體”[7]48時。燕卜蓀以莎士比亞第16首十四行詩和艾略特的詩歌為例進行分析,這段分析早在《含混七型》出版前已于1929年在《實驗》雜志上發(fā)表過。其中,他對莎士比亞第16首十四行詩的論析,明顯是模仿和借鑒了格雷夫斯和賴丁對莎士比亞第129首十四行詩的分析方法。具體而言,在“這樣,生命線會使生命復燃(屠岸譯)”一句中,“l(fā)ines of life”和“that life”都可看作是“repair”的主語?!發(fā)ines of life”就可以理解為“個人相貌、臉上留下的時間的痕跡、年輕人的門第,鉛筆畫的線條等等”?!皌hat life”可指“你目前的生活方式”或“我建議你的生活方式”[7]54-55。由于對句法理解的不同,作者的原意即可被理解成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意義。與此相類似,燕卜蓀還分析了從艾略特《荒原》和《不朽的低語》中選取的由過去分詞和主動式動詞的混淆所造成多重意義。

二、燕卜蓀與格雷夫斯、賴丁詩歌分析法的首創(chuàng)者之爭

就在燕卜蓀吸收學習并感謝格雷夫斯詩歌分析法的同時,引出了關于誰是此法的首創(chuàng)者之爭。在1930年發(fā)表《含混七型》時,燕卜蓀再一次強調(diào)他分析含混的方法受益于羅伯特·格雷夫斯,盡管他在兩年前《格蘭塔》雜志上發(fā)表的文章中已經(jīng)提及了。但他似乎忘記了《現(xiàn)代主義詩歌研究》是由格雷夫斯和賴丁共同完成的。當格雷夫斯知道燕卜蓀忽略了他的合作者時,遂向《含混七型》的出版方——倫敦查托和溫德斯出版社提出抗議,表示燕卜蓀的言語是對他合作者的大不敬。隨后,在《含混七型》第一版發(fā)行的2000冊中,查托和溫德斯出版社在其中的1500本中加入了勘誤表,但另外的500本,由于是由紐約哈考特·布雷斯公司發(fā)行到美國的,因而沒有添加。1934年,在寫給劍橋的老師阿特沃的信件中,格雷夫斯承認,這種解析方法其實是賴丁首創(chuàng)的,只不過后來通過他與賴丁的共同努力最終實現(xiàn)這一想法的[7]218。

《含混七型》第二版修訂版于1947年出版發(fā)行,在前言中,燕卜蓀放棄了向《現(xiàn)代主義詩歌研究》中對莎士比亞第129首十四行詩分析者的致敬,只是“順便”答謝了“此方法的發(fā)明者”[7]xiv——羅伯特·格雷夫斯。格雷夫斯和賴丁被燕卜蓀的無禮激怒了。直到1970年賴丁還致信查托和溫德斯出版社,對此多加指責。燕卜蓀終于在同年8月25日向賴丁作出了回應,解釋他所受的啟發(fā)其實都來自格雷夫斯于1922年獨著的《論英詩》,尤其是其中的以下幾例:

第一例是麥克白夫人在睡夢中所抱怨的“阿拉伯所有的香料都熏不香這小手”。其中,這些“香料”,并不僅僅是用特有的香味來消除血腥味,它們也表明了麥克白夫人對皇后所享榮華富貴的覬覦,以及一如既往片面地與命運和天譴對抗的野心與沖突。第二例選取的是韋伯斯特的《摩爾菲的公爵夫人》中最著名的一句話,“蓋住她臉/我目眩/她死得早”。此話是費狄南德面對公爵夫人遺體時所說的。其中的“目?!?,有同時表達兩種情感的作用,即對美艷如陽光耀眼般的敬畏和為早逝淚眼迷蒙的悲痛。燕卜蓀認為,格雷夫斯書中關注的是詩歌的沖突理論,即一對相反的沖突對抗的復原過程。不是像某些人評論的那樣,說這里表達的是兩種情感而不是詞語的兩種不同含義。第三例來自1926年格雷夫斯《英語的恰當習慣》一書中所舉濟慈的詩作《圣亞尼節(jié)前夕》。說的是,梅德林躺在她“寒冷的軟巢”、“緊握住像一本‘經(jīng)書’在異教徒的手中”。這里的“緊握”意為“牢牢的抓住圣意”或“深情地握在手中”。

燕卜蓀認為,這些例子表明一個詞語中可有多個可選擇的意義,并且一起出現(xiàn)就表現(xiàn)出復雜的含義。而格雷夫斯所作的處理,正可為燕卜蓀的詩歌含混理論提供借鑒。所以,燕卜蓀才說“我覺得我應該對它們給我的靈感致以誠摯的謝意”[8]219。燕卜蓀覺得這些例子看起來雜亂,但卻非常關鍵。拜讀《現(xiàn)代主義詩歌研究》之后,他在“感謝”中提到,對“欲望在行動”十四行詩的處理是正確的。所以,當查托出版社收到來自格雷夫斯譴責燕卜蓀對賴丁不敬的大量信件時,燕卜蓀覺得這些指責太過荒謬,并懇請出版社加入勘誤表以更正信息。

針對《含混七型》第二版中省去對《現(xiàn)代主義詩歌研究》的提及,燕卜蓀給出的解釋是,由于涉及此書是一個笨拙的錯誤,所以他并不打算向羅伯特·格雷夫斯致以明確而清晰的敬意。盡管這種說法稍有不實,但他不否認賴丁在討論的問題中優(yōu)先掌握了這一想法。但是,燕卜蓀堅持不承認這是從賴丁那里學來的,并且這些少量“感謝”的唯一目的是為獻給來源作者的。從時間上看,燕卜蓀承認寫《含混七型》前一定是讀過《現(xiàn)代主義詩歌研究》的。他在書中使用了很多通過句法分析“含混”的分析方法,如果賴丁能向他保證是她發(fā)明的此種方法,并不是格雷夫斯的話,燕卜蓀就承認目前是受益于賴丁,因為他不記得羅伯特·格雷夫斯在他此前的作品中使用句法含混的任何例子。

賴丁對燕卜蓀的解釋并不滿意,她于1970年10月31日、11月11日、12月13日分別致信燕卜蓀繼續(xù)表示譴責。然而,格雷夫斯似乎較為滿意燕卜蓀引用的對含混理論有影響的兩篇分析的解釋,即對麥克白夫人關于“阿拉伯香料”臺詞的評論和費狄南德在《摩爾菲的公爵夫人》中名句的分析。

面對賴丁的不斷詰難,燕卜蓀想起了一位美國批評家詹森題為《論<含混七型>構成》的文章,該文發(fā)表在1966年的《現(xiàn)代語言季刊》上。當時的期刊編輯瑪切特分別邀請了格雷夫斯、瑞恰慈和燕卜蓀為此文撰寫評論。當1971年燕卜蓀再次回顧詹森的文章和附錄時,他發(fā)現(xiàn)格雷夫斯確實已作出了如下陳述:

我認為我對《現(xiàn)代主義詩歌研究》中大部分詩歌的詳細分析是負有責任的——例如展示第129首十四行詩在18世紀重新標點后的復雜隱含意……[8]222

燕卜蓀向賴丁再次作出回應,他解釋說,羅伯特·格雷夫斯已發(fā)展了詩歌的沖突理論,即通過沖突繼而找到表達方式來思考詞語的意義。但賴丁的分析使得莎士比亞在十四行詩中非常專一,而且是出乎意料的專一。以“嘗著甜頭/嘗過了/原來是苦頭”一句為例,賴丁認為,莎士比亞厭惡這場情事的整個過程,甚至是身體愉悅的時刻——這是所有的不幸,并且這是莎士比亞在前一行中通過說所有的行動是“絕不放松”的意思。但是,當這個詞只需表明非常激動或滿足或痛苦的意義時,賴丁的解讀通過接下來的一句證明是不正確的?!皣L著甜頭,嘗過了,原來是苦頭;事前,圖個歡喜;過后,一場夢?!?屠岸譯)莎士比亞并沒有表達復雜的情感,事實上,是賴丁強加于莎士比亞表達了對正常生活整體狀態(tài)的憎惡。這里并不需要解釋語言的精妙,事實上,也很難理解為什么莎士比亞沒有更清楚地表達。燕卜蓀不認為他自己在書中模仿了此種錯誤,或者不多,但是他確實使用了很多“句法的含混”,這在他現(xiàn)在認為是一件非常不可靠的事,并且或許事實上不能以需要不同的形式表達一個沖突。然而這對分析者來說通常是個誘惑,因為這能給他一個巨大的機會來強加入自己的思想來對抗詩歌表面的意圖。

三、燕卜蓀關于詩歌分析法的本意

當燕卜蓀1946年著手修訂《含混七型》的第二版時,他傾向于去掉這些例子,但是他又不想改變太多。在第一版的勘誤表里,他已說明賴丁和格雷夫斯是《現(xiàn)代詩歌研究》共同的作者;但是在第二版中,他想到關于莎士比亞第129首十四行詩的不好影響,所以,只是在新版的介紹中加入對羅伯特·格雷夫斯的“致謝”,讓人們認為這指的是他還未與賴丁合作前的作品。當賴丁于1971年4月29日收到燕卜蓀的回信后,她知道了詹森于1966年寫的文章。賴丁不僅持續(xù)譴責燕卜蓀,而且還開始指責格雷夫斯的背叛。

與此同時,格雷夫斯也為詹森在《論〈含混七型〉構成》中的內(nèi)容感到生氣。詹森在這篇文章中寫道:“格雷夫斯創(chuàng)建了分析技巧,盡管他自己是彈震癥的受害者和心理學家里弗斯的病人。采用了近似于弗洛伊德的治療法,里弗斯強調(diào)細致分析無意識沖突的價值,它們在睡夢和詩歌中以有意識形式的假象來表現(xiàn)。格雷夫斯在20世紀早期的大部分文學生涯是據(jù)此用寫作和分析詩歌來緩解他無意識的感情沖突,并將里弗斯的理論適用于批評的語境”[8]225。隨之,格雷夫斯在對詹森此文的評論中糾正了明顯的錯誤,即他并不是里弗斯的病人。但里弗斯和海德曾是他的朋友。后者是一位神經(jīng)學家,曾治療過格雷夫斯的神經(jīng)衰弱。格雷夫斯也有過一段時間接受了他們的關于無意識自我的理論,但這并不是弗洛伊德理論的變形。史密斯也說,格雷夫斯是從里弗斯和海德那里獲得弗洛伊德的知識,這兩人使用了修改后的弗洛伊德學說,他也仔細研讀了1913年問世的翻譯版《夢的解析》。格雷夫斯對里弗斯的《本能與無意識》表示欣賞,并在他自己的《詩意非理性》一書中多加贊揚。他承認里弗斯對詩歌產(chǎn)生的最終立場確實與弗洛伊德的觀點有相似性。

盡管燕卜蓀不愿承認他采納了格雷夫斯對莎士比亞第129首十四行詩描述中通過詞匯分析含混的方法,但他從格雷夫斯處獲得最大的受益無疑是早于《現(xiàn)代主義詩歌研究》的。格雷夫斯著于1925年的《詩意非理性》中曾說:“在詩歌中,沖突或和諧同時在不同層面出現(xiàn):意象層面、節(jié)奏層面、聲音—結(jié)構層面和邏輯層面。沖突或和諧將在每個層面發(fā)現(xiàn)一個合適的表達作為詩歌出現(xiàn)的不同形式,并且詩人或批評家隨后發(fā)現(xiàn)的在一個層面的美或丑將會有其對應”[9]。而與之相關,燕卜蓀在《含混七型》中曾提及“各式各樣的詩歌‘沖突’理論都說詩人必須始終關注在他所處環(huán)境中相異的觀點或習慣,還有不同的社會階層、生活方式或思想模式,他必須同時扮演幾種人,匯集各種思想于一身”[7]112。如果沒有格雷夫斯在1925年就表達的觀點(早于賴丁),也不會有燕卜蓀所寫的這段話:“‘典型的詩人……最廣泛意義上的詩人’,就是‘必須站在他所屬的更大的社會中并在他的詩歌中調(diào)和在那種社會中每種群體、行業(yè)、階層、集團的沖突觀點’”[8]228。格雷夫斯的早期作品表現(xiàn)得“最好的詩是沖突結(jié)果”的觀點確實激起了燕卜蓀對含混的興趣,正如燕卜蓀堅信的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沖突產(chǎn)生含混效果。因此,很明顯,燕卜蓀腦海中記著格雷夫斯早期的例子,他在《含混七型》的序言中說到:“我認為近年來的好詩不多……寫好詩的努力幾乎在任何情況下被當作一件冷靜的事來完成;這只是用來拯救人的理智。在那些情況下寫出的極好的詩在前幾世紀和我們當代都有,但只是用來外化個人的沖突?!盵7]ix

燕卜蓀坦承,格雷夫斯是他所用語詞分析方法的發(fā)明者。和燕卜蓀一樣,格雷夫斯感興趣的是詩歌所蘊含的多重意義,但格雷夫斯更傾向在眾多復雜意義中做出選擇,并決定最終的意義。然而,燕卜蓀并不在意只選擇一種特定的意義,而是強調(diào)詞語所有可能意義的共存。他在談論莎士比亞作品的??眴栴}時曾提到,之前的校注者在注釋中列舉出多種意義,然后指明自己的闡釋才是唯一正確的意義。而他自己在莎士比亞的作品中分析出的多種意義其實是對作品不同的解釋。燕卜蓀認為,讀者在欣賞詩歌時,必須想象各種可能的意義,并根據(jù)其可能性來權衡它們。他引用了原子物理的新發(fā)現(xiàn),可能性是自然物體的屬性,而不是“人類思維易錯性的特點”[7]81。

貝特針對燕卜蓀的觀點進一步指出,燕卜蓀允許對作品有相互矛盾的閱讀,并認為這些矛盾閱讀都是可行的,燕卜蓀這種“看待詞語的方式”既是微觀的又是宏觀的,他對莎士比亞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貢獻”[10]。但不可否認,燕卜蓀在這一學術公案中所獲得的啟迪是巨大的。

猜你喜歡
莎士比亞沖突詩歌
詩歌不除外
耶路撒冷爆發(fā)大規(guī)模沖突
莎士比亞(素描)
向威廉·莎士比亞致敬
“新”“舊”互鑒,詩歌才能復蘇并繁榮
詩歌島·八面來風
論跨文化交流中的沖突與調(diào)解
臺灣地區(qū)莎士比亞研究的一點啟發(fā)與反思——讀《從純真年代到理論年代:檢視國內(nèi)莎士比亞研究的碩博士論文》一文有感
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選譯30首
“鄰避沖突”的破解路徑
大洼县| 彰化市| 桐庐县| 内黄县| 嘉荫县| 健康| 六枝特区| 浮梁县| 元氏县| 伊川县| 江安县| 巴林左旗| 若尔盖县| 东台市| 海阳市| 黄冈市| 县级市| 华阴市| 汉源县| 荥经县| 湘潭县| 焦作市| 咸宁市| 株洲县| 建平县| 德江县| 赣州市| 抚顺县| 大埔区| 新田县| 宜兰市| 永川市| 平山县| 于都县| 梧州市| 崇文区| 榆树市| 武平县| 崇仁县| 霍山县| 正蓝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