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宇 石建光
( 廈門大學 福建廈門 361005)
高層建筑結構目前已經形成了幾種常見的基本結構體系,如框架結構、剪力墻結構、框剪結構、板柱結構、筒體結構、框架—筒體結構、筒中筒結構。這些體系歷經工程的實踐,計算和設計方法較完善,且收錄在《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規(guī)程》和《高層建筑鋼結構技術規(guī)程》中。以這些基本體系為基礎可以衍生出多新型結構體系。除此之外,還有抗側力形式和構件受力形式全然不同的特殊結構體系,例如懸掛結構和消能減震結構。
有學者把結構體系按照材料、抗側力形式、功能、樓層載重匯集的系統(tǒng)分類等標準進行分類[1]。但過于關注劃分標準反而忽視了結構的傳力方式,忽視了結構體系的衍變歷程。根據幾種常見的結構體系,及其不同的變化方法,可以衍生出各種新的不同結構體系,雖然不能囊括所有,但已概括絕大部分的新型體系及研究方向,并且能把體系的變化歷程和方法清晰地勾勒出來。但是,結構體系的創(chuàng)新不是盲目的,要符合結構可靠性、綠色、節(jié)能、工業(yè)化等當前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其實,建筑結構體系的發(fā)展,無不是基于現(xiàn)實建筑性能的要求,在研究原結構體系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并予推廣?;耍疚臄M歸納總結結構體系變化的路徑和創(chuàng)新方法,為結構體系的今后持續(xù)創(chuàng)新提供思路。
構件是結構的基本單元,可分為水平構件和豎直構件。梁、柱、板、墻、支撐作為基本構件,構成了復雜的高層結構體系。根據材料、傳力方式、施工方法等把這些基本構件進一步分類。本文總結了一些不常見,或者正在研究中的新型構件以供參考。
(1)柱
除了普通的鋼柱、混凝土柱,還有帶斜撐鋼柱[2]、配矩形螺旋箍筋型鋼高強混凝土柱[3]、內置鋼管高強混凝土芯柱的十字形異形柱[4]、CFRP-鋼管混凝土柱[5]、方鋼管混凝土組合異形柱[6]、中空夾層鋼管混凝土柱[7]、方形中空夾層鋼管再生塊體混合短柱[8]、多腔體巨型柱[9]。
(2)梁
對于受彎的梁構件,創(chuàng)新較少,值得一提的有鋼—混凝土蜂窩組合梁[10]。
(3)墻
作為常用的抗側力構件,新型墻體有搖擺墻[11]、防屈曲鋼板剪力墻(改進型組合鋼板墻、蓋板防屈曲鋼板墻、兩邊連接屈曲約束鋼板墻)、低屈服點鋼板墻、密肋框格防屈曲低屈服點鋼板墻[12]、鋼板混凝土組合剪力墻(內置鋼板支撐混凝土剪力墻[13]、內嵌鋼板混凝土組合剪力墻、外包雙鋼板混凝土組合剪力墻)、兩端為方鋼管混凝土暗柱的內嵌鋼板混凝土組合剪力墻[14]、外包多腔鋼板-混凝土組合剪力墻[15]、鋼管混凝土組合剪力墻[16]、組合網架夾心板墻[17]、CL復合墻[18]、密肋復合墻[19]等。
(4)樓板
對于樓板的研究方向多在減輕重量和大跨上,除普通混凝土樓板外,還有鋼筋混凝土疊合板、鋼筋桁架樓承板[20]、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板、預應力混凝土疊合樓板、預應力混凝土空心疊合樓板[21]、鋼管空心混凝土板[22]、WZ(鋼筋混凝土組合網架夾芯板)、CTSRC(鋼網構架混凝土板)[23]。
(5)支撐
支撐不如墻體常用,除普通鋼支撐或混凝土支撐外,有屈曲約束支撐[24]、新型套筒扁鋼支撐(分層裝配式)[25]、自復位耗能支撐[26]。
以上是構件最新的研究和應用方向,這些新型構件為結構體系的創(chuàng)新提供了可能和選擇。本文構件的總結剔除了常見的混凝土和鋼構件,可以看到,相比墻體、柱、支撐等,梁構件的創(chuàng)新比較少。對于柱子,創(chuàng)新方向主要是更高的承載能力和抗震性能;對于墻體,則主要是更好的耗能和約束變形;對于支撐,研究方向則多在于耗能,對于樓板,則致力于減輕重量和大跨度。
通過基本構件的變化和替換,可以產生許多新型結構體系。這些重要的傳力構件,通過材料、結構形式的創(chuàng)新,力學性能發(fā)生了變化。本文主要介紹了一些新型的、經過檢驗或尚在理論階段的結構體系,通過基本結構體系變換而來。具體的變換如下。
2.1.1框架結構體系創(chuàng)新(表1)
表1 框架結構體系構件變換
2.1.2框架剪力墻結構體系創(chuàng)新(表2)
表2 框架剪力墻結構體系構件變化
2.1.3剪力墻結構體系創(chuàng)新(表3)
表3 剪力墻結構體系構件變換
2.1.4板柱結構體系創(chuàng)新(表4)
表4 板柱結構體系構件變換
2.1.5框筒結構體系創(chuàng)新(表5)
表5 框筒結構體系構件變換
2.1.6框架-核心筒結構體系創(chuàng)新(表6)
表6 框架-核心筒結構體系構件變換
續(xù)表6
2.1.7筒中筒結構體系創(chuàng)新(表7)
表7 筒中筒結構體系構件變換
在原結構的基礎上,增減重要的傳力構件,改變原有結構的傳力途徑或者明顯改變構件的受力的性能,形成新的結構體系,如表8所示。
表8 構件的增減
續(xù)表8
構件位置的改變,同樣會使結構的抗側力性能發(fā)生改變。例如,把外圍柱子布置緊密一些,就變成了框筒結構;把核心筒分散為4個角筒等。經過整理構件布置變換基本情況如表9所示。
表9 構件布置變換
除了平面的布置改變外,沿豎向的構件的布置變化,也能創(chuàng)新出新的結構體系。例如,筒中筒結構外框柱不再垂直,而是傾斜一定的角度,變成斜向相交的網格,形成新的結構體系——巨型斜交網格筒中筒結構。當然,這種結構也可以理解為外框柱直接替換,但要考慮到,當斜交網格結構出現(xiàn)之前,人們還沒有意識到斜交網格柱這一特殊構件。此外,轉換層也可以理解為剪力墻沿豎向的布置變換。底層正式因為缺少了部分剪力墻才形成帶轉換層的結構體系,如局部加強層、局部大空間等。因此,當缺少可創(chuàng)新的構件時,這種方法也能提供一種思路。
構件連接方式改變,則構件的受力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進而可能會改變整個結構的傳力方式。這種改變方式也能創(chuàng)造出新的結構體系。近來被人們廣泛研究的搖擺墻就是屬于這一方法,通過改變端部連接,進而將傳統(tǒng)的剪力墻變?yōu)樾碌膿u擺墻,力學性能也發(fā)生變化,如表10所示。
表10 構件連接方式的改變
除了主要受力構件發(fā)生改變,還可著眼于非受力構件。例如,在框筒結構中幕墻為非受力構件,由于框筒柱間裙梁受剪很大,用鋼板幕墻幫助承擔剪力時,可減小裙梁的尺寸。用非受力構件傳力,使原有的受力形式發(fā)生改變,同樣是一種創(chuàng)新結構體系的方法。
僅改變個別構件的受力形式,已經不能得到滿足時,需要設計完全新的受力方式和結構方案。例如,懸掛結構體系,大部分柱子由受壓變成受拉,整個結構布置不同,大多數(shù)構件的受力形態(tài)也發(fā)生了變化,不能僅僅通過局部的變化得以實現(xiàn)。此外,還有完全使用新型材料的建筑,如重組的竹結構、復合材料建筑等。由于新型材料的使用,不再是簡單的梁板柱體系,整個圍護墻體兼做受力墻體,而這“墻體”的受力特性也會和傳統(tǒng)的墻體不同。這是由于材料的創(chuàng)新和大規(guī)模的使用所導致的變革。
結構的基礎單元是構件,當重要的傳力構件受力或性能發(fā)生變化時,新的結構體系得以誕生。本文介紹了幾種常見的創(chuàng)新方法,通過受力構件替換、增減、布置變換、連接改變,或者通過非受力構件受力,可以改變整個結構的受力和性能,得到新結構體系。這里要注意,構件要在剛度和力學性能上與結構要求相符,同時還應滿足施工的要求。放眼未來,構件還要滿足綠色節(jié)能環(huán)保以及工業(yè)化、智能化的要求。因此新材料、新構造、新型施工方法逐漸被人關注。從這個角度出發(fā),預制裝配式建筑、再生混凝土結構建筑以及其他各種新材料結構建筑等都是未來發(fā)展的重要方向。
[1] 韓通.高層建筑結構方案的形成方式與創(chuàng)新途徑[D].廈門:廈門大學,2009.
[2] 劉學春,徐阿新,孫超,等.高層裝配式斜支撐鋼框架結構設計研究[J].建筑結構學報,2015,36(5):54-62.
[3] 陳宗平,柯曉軍,陳宇良.配矩形螺旋箍筋型鋼高強混凝土柱抗震性能試驗研究[J].土木工程學報,2015,48(7):41-49.
[4] 楊勇,劉如月,趙登攀,等.內置鋼管高強混凝土芯柱的十字形異形柱高溫后軸壓性能試驗研究[J].建筑結構學報,2015,36(12):99-105.
[5] 車媛.CFRP-鋼管混凝土壓彎構件的力學性能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3.
[6] 榮彬.方鋼管混凝土組合異形柱理論分析與試驗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8.
[7] 趙均海,郭紅香,魏雪英.圓中空夾層鋼管混凝土柱承載力研究[J].建筑科學與工程學報,2005,22(1):50-53.
[8] 王彥澤.方形中空夾層鋼管再生塊體混合短柱軸壓性能試驗研究[D].延吉:延邊大學,2014.
[9] 楊蔚彪,宮貞超,常為華,等.中國尊大廈巨型柱分叉節(jié)點性能研究[J].建筑結構,2015,45(18):6-12.
[10] 肖祖霖.鋼-混凝土蜂窩組合梁受力性能試驗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14.
[11] 潘鵬,曹海韻,葉列平,等.混凝土框架增設搖擺墻前后抗震性能比較[J].土木建筑與環(huán)境工程,2010,32(S2):326-328.
[12] 房晨,郝際平,樊春雷,等.半剛性框架-密肋框格防屈曲低屈服點鋼板墻抗震性能試驗研究[J].建筑結構學報,2015,36(11):10-19.
[13] 齊五輝,楊蔚彪,常為華,等.中國尊大廈內置鋼板支撐混凝土剪力墻設計研究[J].建筑結構,2015,45(18):1-5.
[14] 聶建國,胡紅松,李盛勇,等.方鋼管混凝土暗柱內嵌鋼板-混凝土組合剪力墻抗震性能試驗研究[J].建筑結構學報,2013,34(1):52-60.
[15] 李盛勇,聶建國,劉付鈞,等.外包多腔鋼板-混凝土組合剪力墻抗震性能試驗研究[J].土木工程學報,2013,46(10):26-38.
[16] 楊光.高軸壓比鋼管混凝土組合剪力墻抗震性能研究[D].北京:清華大學,2013.
[17] 孫仁樓,葉燕華,黃暉,等.鋼筋混凝土疊合板結構體系[J].江蘇建筑,2010(6):22-24.
[18] 李云峰,李軍,張亞琴.CL結構體系特點及應用[J].建設科技,2008,8(15):79-88.
[19] 岳亞鋒.異形柱-密肋復合墻結構抗震性能及全壽命周期設計方法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4.
[20] 張浩翔.鋼筋桁架樓承板在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應用[J].廣東土木與建筑,2013(6):20-22.
[21] 吳方伯,劉彪,鄧利斌,等.預應力混凝土疊合空心樓板靜力性能試驗研究[J].建筑結構學報,2014,35(12):10-19.
[22] 歐妍君,陳星,李欣.新型鋼管空心混凝土板技術[J].建筑結構,2007,37(9):123-125.
[23] 馮鵬,初明進,林旭川.CTSRC樓板承載力計算及實荷試驗[J].清華大學學報,2010,50(9):1325-1329.
[24] 王鳳欣,陳銀,王高峰,等.屈曲約束支撐研究進展綜述[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29(4):28-31.
[25] 劉大偉,王偉,馬場峰雄,等.分層裝配式鋼結構體系新型支撐研制與性能試驗[J].建筑結構,42(10):57-60.
[26] 陳云,陳奕柏,蔣歡軍,等.自復位耗能支撐研究進展[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14,34(5):239-246.
[27] JGJ3-2010 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0.
[28] GB50011-2010 建筑設計抗震規(guī)范[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0.
[29] 曾凡生,王敏,楊翠如,等.高樓鋼結構體系與工程實例[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