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魯
小時候總聽大人們說,每年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要騎著灶馬到天庭上去,向玉皇大帝報告每家每戶的善惡舉動。玉皇大帝則根據(jù)灶王爺?shù)氖稣f來決定每家每戶來年的福禍兇吉。為了祈求來年一家人都能平平安安,少災免禍,于是在灶王爺上天那天,家家都要多多供奉一些祭灶果,尤其要多準備一些甜果,好讓灶王爺?shù)淖熳兊锰鹨恍?,多說幾句好話呀!
祭灶果兒給我們的苦澀而寂寞的童年留下了甜蜜的記憶。記得老祖父在世時,他的炕頭柜里總有個草編的、帶蓋兒的、四四方方的餑餑盒。送走灶王爺之后,祭灶果便收進他的四方盒子里。爺爺分祭灶果給我們吃的情景,就像分壓歲錢一樣,給我們的記憶是長遠而清晰的。那是五顏六色的祭灶果,有麥芽糖、花生糖和芝麻糕,還有切成一小塊兒一小塊兒的棗兒糕、糖冬瓜、山楂片兒、蘋果條和柿子餅。在我們這一茬孫兒孫女輩里,爺爺最疼愛我這個長孫,所以每年我分到的祭灶果兒最多。但一年里也就這么一次。我總是舍不得一口氣就把它們?nèi)怨猓阃低档夭氐街挥形乙粋€人才知道的地方,慢慢地享用完。等到這些祭灶果終于吃完了的時候,新年差不多也就到了。
除了祭灶果,我還記得我們家每年祭灶時,還要在灶邊貼上一張發(fā)了黃的“灶馬”畫兒。那當然就是灶王爺?shù)摹白T”了。祭完灶后再小心地把它揭下來,放進爺爺房里的那個黑紅色的大木箱子里。如今這張灶馬畫兒早已不在人間了。如果能留下來,不但可以做我的這篇回憶文章的插圖,興許還有點文物價值呢。
長大后才知道,祭灶是我國勞動人民的一個古老的風俗。灶王爺,又稱灶君、灶神或灶菩薩,是民間所尊奉的一個大神,因為他能“受一家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不可等閑視之。據(jù)說一旦讓他在玉皇大帝那兒告發(fā)了,大錯則減壽三百天,小錯也要折壽一百日。好厲害喲!祭灶神的供品也不限于灶果。有錢的人家可以用蒸熟的豬頭、煎好的全魚等。而窮苦的人家則也可以用一碗清水代替灶果兒。就像那時候爺爺教給我們的一首童謠所唱的那樣:“灶王爺,本姓張,一碗清水三炷香。今年小子混得苦,明年再吃關東糖。”說灶王爺姓張,也是長大后才弄明白的。有本書上還說他“狀若美女”,其實更像個小白臉兒。大概就因為此,有此地方還有“女不祭灶”的禁條。這是擔心自家的大閨女小媳婦會被灶王爺拐到天庭上去了嗎?真是多余的擔心。倘若真的拐了去,豈不更好?那時候我常常這樣想。留在我印象中的灶王爺,其實是個挺家常的神呢!單就他愿意一年四季居留在尋常人家這一點,就不簡單!至少我這樣認為。
如今,煤氣灶代替了柴灶鍋臺,我怕灶王爺早就無處安身了。祭灶的風俗也幾乎失傳了。至于祭灶果,許多小孩子已經(jīng)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他們知道得更多的是各種飴糖、果脯和巧克力。這實在是非??上Ф譄o可奈何的事兒。
我自豪我們這一代小時候生活在鄉(xiāng)下的人,懂得了一種古老而樸素的風俗叫作“祭灶”。我也常?;匚段覀冃r候的一種甜蜜的記憶,來自于五顏六色的“祭灶果”。至于將來的孩子們,還能不能知道什么叫祭灶,什么是灶王爺和祭灶果,恐怕就很難說了。為此,我愿常常懷念小時候的這些趣事。我相信懷有這種感情的人也不只我一個。因為不久前,我讀到詩人邵燕祥先生的一首詩,所寫的正是對于“灶馬”的一種留戀:
“再也聽不見灶馬的叫聲了嗎/我奇怪我為什么這么想聽/灶馬叫。是不是我真的不能忘情/那煙熏的墻,昏黑的燈/只是因為掀開蓋簾的時候/有一種撲鼻的熱氣騰騰/揭鍋的是親人粗糙的手/那時候灶馬被噓得叫了幾聲/貧窮和溫飽,燈光和人影/還有飯菜香,混合著灶馬的叫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