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 曉 梅
(渭南師范學院 人文學院,陜西 渭南 714099)
近期,段國超、丁德科主編的《〈史記〉人物大辭典》[1]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全書約130萬字,共收《史記》人物詞條6821條,是《史記》人物研究的里程碑,是史記學研究的重要收獲,也是司馬故里高校的學者對史記學研究的又一重要貢獻。筆者不揣淺陋,梳理、討論該辭典的編纂、特點和價值,拋磚引玉,以期引起更多學者關注,共同推進史記學研究。
《〈史記〉人物大辭典》自1993年開始編纂,2016年完稿,2017年11月正式出版,歷時24年,歷經(jīng)初成、散落、尋找、修改補充、審核出版等階段。[1]1266先后有30多位學者參與了該辭典的編撰工作。
《〈史記〉人物大辭典》編纂的緣起于段國超教授接受西安一所高校辭書研究所主持《史記系列大辭典·人物卷》的編寫任務。計劃帶領原渭南師范??茖W校(現(xiàn)渭南師范學院)中文、歷史學科的同事,盡到司馬遷故里高校學人研究“史圣”經(jīng)典的責任義務,同時推動學??蒲泻徒虒W工作。[1]12661993年,由段國超教授牽頭,組織原渭南師范??茖W校、渭南教育學院(現(xiàn)兩校合并為渭南師范學院)等多個單位的20多名教師,著手編纂《史記系列大辭典·人物卷》,制定編寫計劃、編寫體例,根據(jù)參編教師的學科背景,分解詞條,啟動編撰工作。經(jīng)過20多位教師四年的辛勤努力,編撰出了《史記系列大辭典·人物卷》的初稿。書稿修改校對了四次,有出版社曾計劃出版,但因種種原因,出版計劃被擱淺,其后,隨著編輯部的撤停,書稿散落私人手中,一時難知去向。2011年初,時任渭南師范學院院長的丁德科教授,了解到《史記》人物辭典的編纂情況后,安排學校有關人員了解、尋找,并強調(diào)要修改補充完善,務必以較高水準出版。慶幸的是,在一企業(yè)家處找到有殘缺的初校稿。[1]1266
2013年,渭南師范學院成立了中國司馬遷與史記研究院,匯集人才等資源,努力建設史記學研究重地,在商務印書館出版了《史記通解》(9卷本)、《史記論著集成》(20卷本)、《史記》選本叢書(11種)、《史記觀止》等著作。2014年,渭南師范學院成立了《〈史記〉人物大辭典》編委會,丁德科擔任編委會主任,段國超、曹強任編委會副主任;段國超、丁德科擔任主編,李克讓、程正江、崔康柱、曹強擔任副主編,開始對辭典的初校稿進行修改補充。為了確保辭典的質(zhì)量和編撰速度,編委會又吸納了10余位年富力強的教師參與編寫和校對工作。
《〈史記〉人物大辭典》最初編撰時計算機尚未普及,編撰主要采用卡片排列的方法。編撰人員仔細研讀《史記》,在參考鐘華主編的《史記人名索引》[2]和李曉光的《史記索引》[3]的基礎上,將《史記》中涉及的人物逐一摘抄成卡片,再把上萬張卡片按照不同的類別排列組合,匯集資料,編寫相關詞條。2014年開始,該辭典編撰將計算機作為輔助工具,把編撰人員從抄寫卡片、編排卡片的手工作坊式的繁重勞動中解放出來。編撰者利用中華書局標點本《史記》[4]和商務印書館版《史記通解》[5]的電子文本,在前期摘抄卡片的基礎上,通過計算機提取詞條,形成《史記》人名索引,這樣既保證了詞條內(nèi)容的全面性、完整性,又確保了人物出現(xiàn)頻數(shù)統(tǒng)計的準確性、可靠性。通過摘抄《史記》人物卡片、結(jié)合計算機提取人物詞條,形成的《史記》人名索引,其中包括每一個詞條的頻數(shù)、例句以及該句在中華書局標點本《史記》和《史記通解》中的頁碼。編撰人員在初校稿的基礎上,輔助計算機,逐個分析每個人物詞條的書證,歸納該人物在《史記》中的主要事跡,修改或重寫有關詞條。2016年,《〈史記〉人物大辭典》的部分詞條曾在《渭南師范學院學報》分24期連載,贏得學界好評。
《〈史記〉人物大辭典》是一部大型的《史記》人物辭典,編撰時遵循“針對性”“有定性”原則,凸顯專書性特點。該辭典的編纂體例是:列出人物詞條,首先介紹該人物的字、號、別名、封爵等,其次描述其在《史記》中的主要事跡,評價其歷史功過等。據(jù)筆者整理歸納,該辭典主要有以下八個方面的特點:
截至目前,關于《史記》的專書辭典主要有鐘華主編的《史記人名索引》、張克等人主編的《史記人物辭典》[6]、倉修良主編的《史記辭典》[7]三種。鐘華主編的《史記人名索引》收錄主詞條,也就是實際的人物詞條是4042條,參見條即別名、別號、謚號和封爵等詞條為2539條,共計6581條。張克等人主編的《史記人物辭典》收錄主詞條為3775條,參見條是2491條,共計6266條。倉修良主編的《史記辭典》收錄主詞條是3548條,參見條是2176條,共計5724條?!丁词酚洝等宋锎筠o典》在參考現(xiàn)有三種《史記》人物工具書的基礎上,借助《史記》電子文本,輔助以手工卡片,對《史記》文本進行了窮盡式統(tǒng)計后發(fā)現(xiàn),《史記》中涉及人物詞條4083條, 另有別名、別號、謚號和封爵等詞條2738條,共計6821條。因此,該辭典是迄今收錄《史記》人物最多、最全的工具書。
《史記》寫人,常用互見法,同一個人物特別是主要人物不只是在同一篇里敘寫到或提到,而是在多篇里敘寫到或提到。[8]《史記》人物工具書不但要重點介紹重要或有影響力的人物,而且要關注不重要或者影響力小的人物,全面反映《史記》人物的面貌。張克等人主編的《史記人物辭典》、倉修良主編的《史記辭典》等工具書,或許因為受字數(shù)的限制,或許因為條件所限,致使部分重要人物的資料不全,不利于讀者全面把握人物事跡?!丁词酚洝等宋锎筠o典》編撰人物詞條時,借助計算機電子文本,窮盡式統(tǒng)計,不讓任何一個詞條和資料遺漏在外,確保資料完備詳細。同時,該辭典后專設六個附錄,附有五帝世系表、秦先祖世系表、周先祖世系表、商先祖世系表、夏代主要家族世系表、商代主要家族世系表、趙國君先祖世系表、宋國君家族世系表、吳國君家族世系表、西周周王世系表、蔡國君家族世系表、曹國君家族世系表、陳國君家族世系表、魯國君家族世系表、齊國君家族世系表、杞國君家族世系表、秦國君家族世系表、孔子家族世系表、韓國王家族世系表、魏國王家族世系表等32個世系表,為讀者了解和研究《史記》人物提供了翔實的資料。
《史記》中的人物不是孤立的、零散的,而是彼此有關聯(lián)的?!妒酚洝啡宋锕ぞ邥粌H要介紹每一人物,而且應該注重構(gòu)建人物的譜系,便于讀者了解人物之間的關系?;诖耍撧o典編撰時以讀者熟識的歷史人物或影響力大的人物為核心,向上向下延伸,構(gòu)建人物的譜系,目的是讓讀者了解《史記》人物之間的血脈相承,認識漢代以前封建家族或宗族勢力對家國的影響等,便于讀者閱讀和研究《史記》。例如:
【韓宣惠王】(?—前312)戰(zhàn)國時韓國君。亦稱韓宣王,因其先祖徙都于鄭,《戰(zhàn)國策》又稱其為鄭惠王。韓昭侯之子。昭侯二十六年(前337)卒,宣惠侯繼位為國君,其后十一年(前323)開始稱王。宣惠王八年(前325),魏國打敗了韓將韓舉。其十四年(前319),秦國進攻鄢邑(今河南鄢陵西北),韓軍敗北。其十五年,擊秦不勝。十六年,秦國在修魚(今河南原陽西南)打敗了三晉聯(lián)軍,在濁澤(今河南長葛境內(nèi))俘虜了韓將和申差。蘇秦曾勸宣惠王不要西面事秦,他聽后一下子變了臉色,揮動手臂,睜大眼睛,按住寶劍,抬頭望著天空,長長地呼了口氣說,我盡管沒有出息,但決不向秦國屈服。我愿意誠懇地把我的國家托付給您,聽從您的安排。后來張儀又勸他歸順秦國,攻打楚國,他又聽信了張儀的計策。韓將申差等被秦國俘虜,韓國十分危急。相國公仲侈勸他通過張儀與秦國講和。他說“善”,并讓公仲侈秘密準備出發(fā),去和秦國講和。當楚王采納了陳軫的建議,派人告訴他,楚國將以死幫助他攻秦時,他聽后十分高興,便又不讓公仲侈出使秦國。公仲侈對他說,這是楚國謀士陳軫的陰謀,建議他不要和秦斷交。他堅決不聽,毅然與秦斷交。秦國因此大怒,增兵猛攻韓國,楚國卻沒有救援韓國。宣惠五十九年(前314),秦軍在岸門(今山西河津南)大敗韓軍。韓國把太子倉送去作人質(zhì),才和秦國講和。宣惠王二十一年,韓國和秦國共同進攻楚國,打敗楚將屈丐,在丹陽(今陜西丹風東南、河南內(nèi)鄉(xiāng)以西)殺死楚軍八萬人。宣惠王在位二十一年(前332—前312),死后謚號“宣惠”。太子倉繼位,稱韓襄王。(《韓世家》1869;《史記通解》1981)[1]298-299
該詞條以韓宣王為中心,指出他是韓昭侯之子,韓襄王之父,交代韓昭侯和韓襄王之間的關系,勾勒人物的譜系,為讀者閱讀和研究《史記》方便。又如:
【張壽】西漢諸侯。一作“張受”,大梁(今河南開封西)人。趙王張耳之孫,張敖之子,魯元王張偃異母兄。高后八年(前180),呂后以外孫張偃年少,父母早亡,乃封其兄張壽為樂昌侯助之。漢文帝元年(前179),文帝以他為非魯元公主所親生(魯為呂后之女,張敖之妻),有罪,侯國被取消。(《呂太后本紀》405,《惠景間侯者年表》992;《史記通解》538,990)[1]1106
該詞條以張壽為中心,上推其父,下推其子,介紹《史記》人物之間的關系,建構(gòu)人物的譜系。
《史記》中提及的人物共4803個,同一人物有時以別名稱之,有時以別號稱之,有時以謚號稱之,等等。該辭典以常見名為核心,旁及其別名、別號、謚號和封爵等,并且為別名、別號、謚號和封爵等另立詞條。在別名、別號、謚號和封爵等詞目下,先扼要介紹,再以“詳細解釋”見常見名的方式詳細訓釋,便于讀者翻檢與閱讀。例如:
【成信侯】張良之別稱。詳細解釋見【張良】條。[1]103
“成信侯”是“張良”的別號,辭典中以參見形式,在“張良”詞條下詳細解釋。
【代恭王】劉登之謚號。詳細解釋見【劉登】條。[1]135
“代恭王”是“劉登”的謚號,辭典中以參見形式,在“劉登”詞條下詳細解釋。
【杜衍莊候】西漢諸侯王翳之封號。詳細解釋見【王翳】條。[1]164
“杜衍莊候”是“王翳”的封號,辭典中通過參見的形式,在“王翳”詞條下詳細介紹。
《史記》中有些重要人物的言行和事跡等前后橫跨幾十年,散見于不同的篇章,若不認真系統(tǒng)研讀《史記》,往往難以把握他們的言行和重要的事跡。該辭典編寫遵循“針對性”的原則,重點突出專書辭典的特色,解釋人名時,常常以時間為順序,描繪人物在《史記》中的重要事跡,甚至以“履歷”方式介紹人物的事跡和言論等,目的是讓讀者全面了解該人物在《史記》中的事跡,方便讀者閱讀和研究《史記》。例如:
【蔡莊侯】(?—前612)春秋時蔡國國君。姬姓,名甲午。莊侯繼其父繆侯姬肸(xī)為蔡國國君,在位三十四年(前645—前612)。莊侯二十一年,莊侯曾會同晉國攻打楚國,并且在踐土朝見周襄王。莊侯三十四年,晉國因蔡國未參加上年各諸侯國在新城的會盟,派兵攻蔡,在蔡國都門下訂立城下之盟后凱旋歸國。同年十一月,莊侯曾與晉、宋、衛(wèi)等國國君在扈地相會,修訂“新城之盟”,同時討論伐齊大計。后因齊國賄賂晉靈公,諸侯聯(lián)軍中途退兵。當年,莊侯去世,謚“莊”。其子文侯姬申繼位。(《管蔡世家》1567;《史記通解》1559)[1]45
其中以時間為順序,詳細介紹了蔡莊侯在《史記》中的事跡。又如:
【陳靈公】(?—前599)春秋中期陳國國君。媯姓,名平國。靈公于前614年繼其父陳共公為國君。共公死時,楚人很不禮貌,靈公即與晉國結(jié)盟。靈公六年(前608),楚、鄭聯(lián)兵攻打陳、宋,晉趙盾則率兵救援,并與諸侯在鄭地菜林會盟。靈公十年(前604),楚攻鄭并與陳達成和議,晉派中行桓子拒楚救鄭,并因陳與楚和而攻打陳國。次年,晉國趙盾,衛(wèi)國孫免因陳與楚結(jié)盟率兵攻陳。靈公十三年(前601),陳、晉兩國達成和議,楚又討伐陳國,陳又與楚議和。十四年(前600),諸侯在扈會盟,商談齊、陳對晉不友好的問題。由于陳靈公未去參加,晉荀林父遂率諸侯軍攻打陳國,后由于晉成公病死才班師回國。陳靈公和陳大夫孔寧、儀行父三人都與另一大夫夏征舒之母夏姬通奸,并且拿著她的內(nèi)衣在朝廷上開玩笑。大夫泄冶諫諍說君臣如此淫亂,人民將失去效法的榜樣,況且被人知道了也不好。他請靈公趕快將夏姬內(nèi)衣收起來。靈公表面答應放過,私下卻把此事密告孔寧和儀行父??讓帯x行父主張殺死泄冶,靈公也未表示反對。結(jié)果泄冶被殺。次年(前599),靈公與孔寧、儀行父在夏姬家喝酒取樂,靈公開玩笑說夏征舒像孔寧、儀行父,兩人則反唇相譏,言夏征舒像靈公。夏征舒覺得非常恥辱,等靈公出來,就從馬廄中用箭射死靈公??讓帯x行父逃奔楚國,征舒于是自立為陳侯。次年,楚莊公率諸侯伐陳,殺征舒,立靈公太子午為陳國國君,此即陳成公。(《陳杞世家》1579;《史記通解》1578-1579)[1]78
其中以時間為序,詳細介紹了陳靈公在《史記》中的事跡和作為。
傳統(tǒng)人名大辭典側(cè)重全面評介歷史人物,強調(diào)“全”;專書辭典重在凸顯專書的特點,強調(diào)“?!薄?《〈史記〉人物大辭典》作為專書性辭典,編寫時遵從“有定性”原則,著力凸顯“?!?。個別人物在《史記》中僅僅出現(xiàn)一兩次,但是見于《漢書》《戰(zhàn)國策》等其他歷史典籍。該辭典以《史記》原文為本,簡要解釋,不摻雜其他歷史資料*辭典中偶爾會交代某一人物在《漢書》或其他史書中的不同寫法,這只是為了方便讀者比較研究,這與“摻雜其他史料”是不同的概念。。例如:
【魏嬴】春秋時晉大夫魏武子曾孫。其父魏絳事晉悼公,被任以國政,“八年之中,九合諸侯,戎、翟親附”。其子魏獻子,事晉昭公、晉頃公,為晉卿。(《魏世家》1836、1837;《史記通解》1940)[1]921
有關魏嬴的故事,《漢書》等其他史料中非常多,但該辭典中只簡要交代了魏嬴的譜系及事跡,沒有摻雜其他的史料。又如:
【魏章】戰(zhàn)國將領。章本為魏將,后歸于秦,為將。秦惠王二十六年(前313),曾率秦軍攻楚,秦將樗(chū)里子助之,打敗了楚將屈丐,取楚漢中(今陜西漢中)地。秦武王元年(前310),武王將魏章和張儀驅(qū)逐到魏。(《魏世家》1851,《六國年表》734,《樗里子甘茂列傳》2307、2311;《史記通解》1949,769,2646、2648)[1]921
關于魏章的事跡,其他史料中多見,但該辭典中僅介紹了魏章在《史記》中的主要事跡,未摻雜其他的史料,突出了專書性辭典的特色。
《史記》中的人物大都血肉飽滿,是類型化與典型化、鮮明性和完整性、故事性和悲劇性的有機結(jié)合。[8]形形色色的人物暗含著司馬遷的愛憎,是認識司馬遷思想的重要資料。許多學者編寫人物辭典的詞條時,常常會將個人的愛憎夾雜于其中?!丁词酚洝等宋锎筠o典》編寫時遵從“客觀公正評介每一人物”的原則,以《史記》文本信息為依據(jù),力求感情“零介入”,不摻雜個人的好惡,確??陀^公正評介每一個人物。
編撰辭典的目的是方面讀者查閱,以便于讀者閱讀為歸宿。要為讀者所接受,就必須盡可能地納入他們的認知范式。但是部分辭書常常忽略這一點?!丁词酚洝等宋锎筠o典》以方便讀者閱讀為宗旨,正文前有現(xiàn)代漢語音序檢字表,文中對疑難字詞一律加注漢語拼音,每條詞目釋文之后,均在括號內(nèi)一一標注該人物事跡在中華書局標點本《史記》和《史記通解》中的主要頁碼,方便讀者核查原文。
關于《史記》人物的專門工具書,截至目前主要有鐘華主編的《史記人名索引》、張克等人主編的《史記人物辭典》、倉修良主編的《史記辭典》等三種。這三種工具書各有所長,但也存在諸多不足?!丁词酚洝等宋锎筠o典》在借鑒以上工具書的優(yōu)點和分析其不足的基礎上,借助計算機文本,輔以學術卡片,是收集《史記》人物最全的工具書,學術價值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
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和六中全會多次指出要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聯(lián)合出臺了《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中辦發(fā)〔2017〕5號),文件中強調(diào),當前迫切需要加強政策支持,著力構(gòu)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體系。黨的十九大提出要“深入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guī)范,結(jié)合時代要求繼承創(chuàng)新,讓中華文化展現(xiàn)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9]42。《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被教育部推薦為大學生必讀的經(jīng)典之一。該辭典編寫的一個重要目的,旨在幫助讀者閱讀《史記》,研習《史記》,為讀者提供“橋梁”和“手杖”,讓讀者更好地理解《史記》,這有益于弘揚、傳播和繼承中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
《史記》應該走出象牙塔,走進尋常百姓家。如何普及《史記》應當是學者肩負的使命與責任?!妒酚洝返钠占肮ぷ髯铌P鍵的應該是讓讀者明白《史記》的故事,領悟《史記》中講述的道理,體悟司馬遷精神或者《史記》精神。《〈史記〉人物大辭典》不是只為學習研究《史記》而作,凡了解相關古代歷史文化的人們,都能從中獲得裨益。該辭典盡量避免使用文白夾雜或者文言文,采用通俗的語言介紹歷史人物,同時,正文中的疑難字詞一律加注漢語拼音,這樣不僅節(jié)省讀者閱讀的時間,而且有助于讀者了解人物的事跡;以中心人物為核心勾勒《史記》人物的譜系,有益于讀者理清《史記》中人物之間的關系,對讀者閱讀《史記》具有重要的價值,有益于《史記》的普及和大眾化傳播。
《史記》中提到的人名多達6821個,相應的人物有4083人。不熟悉《史記》中的人物對閱讀和理解《史記》有一定的影響,而要了解《史記》中的人名,讀者通常要借助相關的工具書,但因大多數(shù)工具書不是專書辭典,對某些人名條目存在失收、釋義不詳、釋義過略等現(xiàn)象。該辭典在編撰過程中遵照“有定性”和“針對性”原則,凸顯專書辭典的特點,將人名詞條的訓釋作為重中之重,全面地展示出《史記》人物的面貌,深化了《史記》人物的研究,對推進《史記》人物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該辭典編寫引入計算機作為輔助進行工作,通過計算機電子文本,輔以卡片,既保證了詞條內(nèi)容的全面性、完整性,又確保了人物出現(xiàn)頻數(shù)統(tǒng)計的準確性、可靠性,做到了人物最多、資料最全。該辭典于每個詞條后附有該人物在中華書局標點本《史記》和商務印書館《史記通解》的頁碼,讀者可以快速地查到需要查檢的人物事跡,不僅可以縮短學習或研究的時間,而且便于讀者核查原文,獲取更有價值的語料。這為專書人物辭典編纂提供了范式。
以上羅列的特點和價值只是《〈史記〉人物大辭典》的一部分,難免掛一漏萬,不妥之處,尚祈讀者和編者指正。當然,這部辭典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辭典由多人執(zhí)筆,其詞條的編寫,語言風格難以統(tǒng)一,文字詳略也難以完全做到與人物主次、事跡多少和影響大小相一致等,但是瑕不掩瑜,這些不足并不能掩蓋這部辭典的價值。期待編撰者今后修訂時,能增加部首檢字表、四角號碼檢字表,統(tǒng)一語言風格,使之臻備完善。
[1] 段國超,丁德科.《史記》人物大辭典[K].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2] 鐘華.史記人物索引[M].北京:中華書局,1977.
[3] 李曉光.史記索引[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
[4] 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5] 張大可,丁德科.史記通解[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6] 張克,黃康白,黃方東.史記人物辭典[K].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1.
[7] 倉修良.史記辭典[K].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1.
[8] 段國超.《史記》:一部以人為中心的偉大史著[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00(3):86-93.
[9]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責任編輯朱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