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心
【摘要】隨著社會不斷轉型,高校新生的入學適應性問題日益突出,常常出現不適應、難適應的現象。導致適應性問題出現的原因之一就是環(huán)境因素。文章從生活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和文化環(huán)境三個方面,闡述了這些變化的環(huán)境因素對高校新生的影響,結合部分工作案例,給出高校輔導員關于新生環(huán)境適應性教育的建議對策。
【關鍵詞】環(huán)境適應性教育;高校新生;內涵;對策
適應,意味著改變和調整。對于背井離鄉(xiāng)、在外求學的大學生來說,來到大學,就是來到一個新的環(huán)境,需要在新的空間里成長和發(fā)展。這種環(huán)境的變化和空間的替換會給新生帶來什么?我們又該如何引導他們,為他們指引捷徑,點燈引航?這是對高校如何做好新生環(huán)境適應性教育的拷問。
一、新生環(huán)境適應的主要內涵
(一)適應嶄新的居住生活環(huán)境
在環(huán)境變化中,最直接影響新生的就是生活環(huán)境之衣食住行。以上海某高校為例,來自北方的同學,可能會對南方冬天濕冷的天氣抱怨連連;來自鄉(xiāng)鎮(zhèn)小城的同學,可能會對繁華都市的熙熙攘攘怨聲載道;來自蜀菜行家的同學,可能會因甜滋滋的上海菜“絕食”數日。不過可喜的是,從我們發(fā)放的問卷統(tǒng)計結果來看,上述方面對新生適應新生活的影響比較小,受其影響的同學占新生比例非常小。以飲食為例,學生普遍對學校食堂的伙食滿意,至少是基本滿意,可以湊合,認為不適應的同學占少數,大一新生對學?;锸车臐M意度較高,明顯高于其他年級同學。只有極少數同學因一直不喜歡、不適應上海的飲食而日漸消瘦,該部分同學體質水平的下降直接導致新生的情緒低落,從而影響其學習與生活等其他方面。出行方式的不同則引起了新生對社會發(fā)展關注點的變化。
(二)適應差異化的社會風俗
隨著全球化、共享化的不斷發(fā)展,城市文化的差異對新生快速適應新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弱。比如,關于地方語言差異帶來的影響,調查問卷結果顯示,當外地生源聽到本地同學用本土方言進行交流時持正面態(tài)度,多數同學選擇無所謂,有近40%的被調查者愿意用心去聽去融入。調查結果較為樂觀,同學們雖然都感受到了語言文化差異的存在,但是基本沒有產生排斥心理。雖然求學城市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并未造成新生的不適,但來自不同城市的同學可能因為自身城市文化背景的不同而無法在新環(huán)境中融洽相處。下面提供一個新生案例。
學生A,來自某學習壓力繁重、歷史文化氛圍濃厚的教育大省。其最大的愛好是學習、讀書,性格較為內向,每日必須按時睡覺,按點起床。而與其同寢的其他同學則來自教育氛圍較為寬松、繁華開放的省市,這些同學進入大學后喜歡夜聊或玩電腦到十二點,有點大大咧咧。學生A因為一直不滿另外三名同學,而與其他同學漸行漸遠,甚至出現了鬧矛盾的情況。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毙律吹爻鞘械奈幕尘安煌?,會導致其行為方式、氣質性格等不同,難免會有些新生在剛剛進入大學還未完全適應獨立交往的情況時,因為城市文化環(huán)境差異導致的行為性格差異而鬧矛盾。
(三)迅速走進高校校園人文環(huán)境
相比中學,大學的時間一下子變得自由了,曾經緊逼不舍的老師不再管你了,曾經單調的學習生活突然豐富多彩了。這樣突然改變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對學生來講是好事還是壞事,就要根據新生的適應、轉型情況而定。
十年寒窗苦讀,四年重點名校。高中時代,同學們把高考作為終極目標,目標唯一,方向明確。但進入大學之后,學生由于缺乏學習目標而缺乏學習動力,看似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仿佛一時間成了部分新生的軟肋,使得他們輸在了起跑線上。因此,要想贏在起跑線,不落后的話,就必須要越快越好地適應大學新生活,適應大學校園人文環(huán)境是非常重要的。
二、加強新生環(huán)境適應性教育的建議對策
(一)開設豐富的課余活動,充實學生的課余時間
調研結果表明,面對大學各種課外校園活動,超過半數的被調查者覺得新鮮、有趣,表示會積極參加,但也有15.95%的被調查者對此不感興趣,基本不參加校園活動。近年來,新生在進入高校前就已經通過網絡、電視以及與前輩交流了解到大學校園活動的風格。因此,新生并不會因為剛剛進入學校就表現出比高年級學生更積極的態(tài)度。
在所有的課外實踐活動中,同學們表現出了對外出旅游、考證、參加學生會組織和參加競賽等活動的強烈興趣,這幾項的比重要高于其他一些校園活動,打工賺錢比重相對最少。對于這一現象和結果,我們發(fā)現考證、學生會和競賽等多為與學生自身發(fā)展有直接關系的活動,可以給學生帶來直接的好處,增加其個人簡歷的含金量,側面體現出90后學生“凡事求結果、現實化”的思維模式。
1.以一線學生工作為基礎,做好院系的學生活動統(tǒng)籌工作,要求各院系的學生活動緊密貼近、切合實際。可聯系專業(yè)特色和教學模式,設置一些專業(yè)活動,這樣一方面可以起到專業(yè)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使新生更快地適應專業(yè)學習。
2.增強學生工作或學生活動在寢室社區(qū)的影響力,尤其是新生社區(qū),做到走進學生生活,貼近學生內心,為學生做,為學生想。對于新生而言,剛剛來到大學,面對各式各樣的課余活動,很有可能會因為不知選擇哪一個而導致最終全部缺席,久而久之,新生就會產生抵抗力,對課外活動不感興趣,喜歡宅在寢室。因此,加強社區(qū)與院系的聯系成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讓學生活動走進社區(qū),不管學生多忙都有機會參與其中,而且環(huán)境輕松,容易讓新生放松下來,全身心參與到校園活動中去。
(二)把好校園文化入口,提升學生所獲信息質量
如果把高中看作鳥籠,同學們被束縛著,那么大學就是天空,給你翅膀,讓你自由翱翔。隨著信息多元化的不斷升級,高校越來越多地加強與校外的對話,大量開放的信息、不定項的選擇對新生適應校園環(huán)境產生了很大沖擊。新生剛剛進入大學,就要直接接受來自各行各界的信息。然而,此時的大學生多處于青春發(fā)展的成長適應期,缺乏對新環(huán)境全面客觀的認識能力,對外界環(huán)境的適應意識處于尚未成熟之際,帶有很多的地緣色彩,無疑影響了新生對大學生活的適應性。
為了使高校校園文化成為新生適應新生活的有利條件,把開放的校園文化所帶來的可能的負面影響轉化為學生的優(yōu)勢,必須做好以下幾點。
入學階段,攜手學生走好第一步。班主任、輔導員和專業(yè)教師在新生入學的時候應多與學生溝通,多走進學生宿舍,多組織班級活動,發(fā)掘一些較為活潑的、較有主見的同學,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利用這部分同學的魅力影響其他同學,增強集體凝聚力,讓新生能夠很快在陌生環(huán)境里找到一個溫暖的“家”。通過這樣的團結互助方式,一方面,拉近新生與新生間的關系,讓學生在面對各類信息時有傾訴的對象,不用憋在心里;另一方面,通過集體凝聚力的強化,可以增強新生對輔導員或班主任的信賴,使得學生不因與輔導員或班主任新識而羞于與其溝通交流,這樣有助于輔導員于第一時間給予學生處理信息的建議。
開學后,主動引導新生暢懷接納開放的校園文化。雖然他人的幫助必不可少,但新生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才是最關鍵的。輔導員或班主任可在形勢政策課、班會課以及第二課堂設置一些相關課程,幫助新生正確認識大學校園文化的開放性,鞏固“三觀”,擺準評判標準,以積極向上、勇于挑戰(zhàn)的姿態(tài)敞懷融入校園文化。
(三)建立學生多種微群體,加強學生的交流
在多元的開放式校園環(huán)境中,同學們的文化水平大部分都是相近的。為新生(尤其是理工科專業(yè)的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人文環(huán)境,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不僅是教學科研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而且是學生工作、思政教育輔助新生快速成長的重要任務。大學新生適應性教育旨在指導和幫助新生解決適應性的問題,盡快以良好的狀態(tài)進入大學生活,培養(yǎng)起可以讓整個大學生活都受益的行為習慣。
例如,開辦主題成長小組,包括讀書小組和電影小組。讀書小組的內容不限,每次一名同學或老師會與小組同學分享他的閱讀感想,涉及偵探、哲學、兒童文學等等,小組成員每每在溫馨的交流中發(fā)生智慧的碰撞。這樣的方式不僅引導甚至強迫同學們多讀、多想,而且能夠幫助同學們逐漸養(yǎng)成定期閱讀一些課外讀物的習慣,拓寬知識面,增厚文化底蘊,依托新生微群體,加強新生的交流,促進彼此之間的理解和包容。
(四)重視多方隊伍聯動,提高對環(huán)境變化和新生適應的關注度
新生入校后,提高輔導員對新生的關注度,加強輔導員貼近新生生活的建設是必不可少的。調查顯示,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會向輔導員尋求幫助的同學明顯多于其他被調查者。輔導員在日常工作中,應將環(huán)境變化的介紹融入各個環(huán)節(jié),協同班主任、導師等不同隊伍,共同加強對新生環(huán)境適應性的教育。
新生適應性教育問題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緊密關聯的,環(huán)境適應性作為最基礎的內容之一,需要首先被關注。我們應牢牢立足降低影響因子這一目標,完善具有普遍推廣性的教育方法,對新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幫助新生盡快解決因環(huán)境因素不同導致的新生適應性危機,保證新生順利、快速地適應新的大學生生活。
【參考文獻】
[1]米克熱木·沙衣布扎提,吾買爾江·牙合甫.對大學新生環(huán)境適應教育的探討[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6(05):53-54.
[2]楊煜.大學新生環(huán)境適應能力教育研究[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03):391-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