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無待自然與有待自然

2018-03-09 18:47林光華
人文雜志 2017年7期
關(guān)鍵詞:百姓

內(nèi)容提要 《老子》中有五章提到“自然”,隱含的實際主語不盡相同,詞性也有變化,需要分別對待。道的自然是無待的,人的自然是有待的,前者是實然概念,后者是應(yīng)然概念,若二者區(qū)分不清,《老子》的自然很容易被誤解與利用。故本文借助“無待”“有待”二詞將這兩個層面的自然分開而論?!盁o待自然”是道的自然,指道不依賴任何條件,本來如此的特性,其人格代表是“圣人”,圣人是合乎自然的理想人格形象;“有待自然”是萬物的自然,指物的天然特性與人的素樸本性?!独献印肥轻槍ι鐣У蓝耸ё匀坏默F(xiàn)實情況發(fā)論,人只能通過不自然的方式重新回到或達到自然。因此,“有待自然”的“自然”是一種價值導(dǎo)向,在當(dāng)代工業(yè)化、信息化、消費化的背景下,尤其需要這種人性的復(fù)歸與提升。

關(guān)鍵詞 道 侯王 百姓 有待自然 無待自然

〔中圖分類號〕B223.1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0447-662X(2017)07-0001-07

“自然”一詞在今天被廣泛使用,使人們很容易將《老子》的“自然”理解為通俗意義上的“自然”,或誤解為只要依據(jù)人的內(nèi)心、欲望、本能去行動就是“自然”。這使得從哲學(xué)的層面澄清《老子》的“自然”一詞非常必要。為了避免在將《老子》的“自然”誤解為大自然、原始狀態(tài)或野蠻狀態(tài),劉笑敢曾提出“人文自然”①的概念,強調(diào)《老子》表達的是對人類群體內(nèi)外生存狀態(tài)的理想和追求,是對自然的和諧、自然秩序的向往。但這又可能產(chǎn)生另外的誤解,以為《老子》的“自然”只是人文意義上的,而不包括大自然的“自然性”。事實上,《老子》主張“人法地,地法天”中的“天地”就意味著天地自然的法則,它不是人文的建構(gòu),而是本來如此的法則。這二者之間并不矛盾,其聯(lián)結(jié)點就在“法”字上,作為實然的“自然”是宇宙運行的整體法則,是道的法則,人效法之而治理天下、治理自己,從而衍生出作為價值導(dǎo)向的“自然”。

本文嘗試從文本隱藏的不同主語出發(fā),并援引《莊子》有待、無待的分法,將《老子》的“自然”分“無待自然”與“有待自然”兩個層次來厘定與闡釋。

《莊子·逍遙游》列舉列子御風(fēng)而行的故事之后說:“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對“逍遙”做了“有待”“無待”之分,郭象則直接用“有待”“無待”來概括這兩種不同的逍遙。②《莊子》中“有待”是指有所依賴或憑借才能達到,譬如大鵬要憑借大風(fēng)、大翼才能飛去南溟;“無待”是指無需依賴或憑借,譬如至人、神人、圣人,無己、無功、無名,故不需要依賴什么,已是逍遙。這里援引的兩個概念只是幫助理解《老子》不同層次之“自然”的方便法門,并非以《莊》解《老》。

一、無待自然:道

從概念層級上說,“自然”在《老子》中是最高的,因為“道法自然”[魏]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jīng)注校釋》,中華書局,2008年,第64頁。本文《老子》引文皆出自此書,不另出注。(第二十五章)?!白匀弧迸c“無為”不在一個層次上,“無為”是對“自然”的運用。 “自然”在《老子》中一共出現(xiàn)五次,其隱含主語不盡相同,詞性也有變化。列舉如下:

1. 主語是道,名詞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

2. 主語是道、德,形容詞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51章)

3. 隱含主語是圣人,名詞

希言自然。(23章)

4. 主語是百姓,形容詞

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17章)

5. 主語是圣人(重心是萬物),名詞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64章)

我們先逐章說明這里主語的劃分與詞性的厘定。第二十五章的“道法自然”,河上公解釋為“道性自然”,王卡點校:《老子道德經(jīng)河上公章句》,中華書局,2009年,第103頁。也就是“道本性上是自然而然的”,自然是道的屬性;第五十一章主語很明顯是道與德,道與德的尊貴,不需要命名而恒常自然,自然是對道、德之尊貴的說明與贊嘆,可以做動詞“保持自然”,但作形容詞更契合贊嘆的語境。明代焦竑注:“道德以生畜之,故自然為萬物所仰”,[明]焦竑:《老子翼》,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1年,第127頁。是將形容詞用作副詞來表述。

第二十三章的主語是有爭議的。這一句是倒裝句,意思是“自然希言”,即“自然很少言說”。王弼注:“聽之不聞名曰希?!粍t無味不足聽之言,乃是自然之至言也?!雹輼怯盍倚a專骸独献拥赖陆?jīng)注校釋》,中華書局,2008年,第57頁。他認(rèn)為這一句是講道的,道最為自然,無聲、無色、無味;但下文曰:“故飄風(fēng)不終朝,驟雨不終日”,王弼注:“言暴疾美興不長也”,⑤“暴疾美興”指的是政治舉措,即太過激的治理手段不會長久。因此,“希言”具體指的是治理者不能采取過激的手段。蔣錫昌說:“‘希言者,少聲教法令之治”,陳鼓應(yīng):《老子注譯及評介》(修訂增補本),中華書局,2009年,第153頁。也就是行“不言之教”的意思,因此,這里的“自然”的隱含主語是理想的治理者——圣人。

《老子》第十七章曰:“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首先,最后一句“我”是指百姓還是指治理者,是有爭議的,我們需要先厘定?!墩f文》曰:“謂,報也?!倍斡癫米ⅲ骸爸^者,論人論事得其實也?!盵漢]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經(jīng)韻樓藏本,第89頁。也就是說“謂”有“如實評論”的意思。那么,這里的“我”可能是指治理者,百姓評價治理者的治理方式是“自然”的。但是,竹簡本、傅奕本作“曰”,劉笑敢:《老子古今——五種對勘與析評引論》上冊,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6年,第205頁?!霸弧笔恰罢f”的意思,那么,最后一句的“我”就是指百姓自身,百姓說我自然而然就是這個樣子,“自然”是表示狀態(tài)的形容詞。但從義理上看,“百姓皆謂我自然”的“我”指百姓更為妥當(dāng)。理由如下:endprint

第一,“功成”的狀態(tài)下,百姓是否還需要“評論”統(tǒng)治者?“功成事遂”中的“功成”在《老子》其他三章中都是指最高境界的統(tǒng)治,如第二章曰:“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Τ啥ゾ印5谌恼略唬骸按蟮婪嘿?,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第七十七章曰:“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功成”的主語都是直接或間接地指稱“圣人”,也就是屬于“太上”之治,那老百姓的反應(yīng)應(yīng)該是“下知有之”,僅僅知道有這么個人存在,而無法評論他的治理方式。

第二,老百姓是否有“評論”治理者的能力?這是一種監(jiān)督政治的能力。但在《老子》其他章中的“百姓”都是被動的,是被教化者,沒有評論的意識,更沒有監(jiān)督政治的能力。如第三章曰:“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在好的治理下,百姓是無知無欲的,他們也就自然不知道圣人都做了什么,如蘇轍所云:“及其功成事遂,則民日遷善遠而不自知也。”[宋]蘇轍:《道德真經(jīng)注》,華東師范大學(xué),2010年,第21頁。

因此,取竹簡本“百姓曰我自然也”,將“我”解釋為“百姓”更好。圣人“功成事遂”,百姓自然就舒服、自在、愜意,也就是第五十七章所說的:“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因此,這里的“自然”是“自然而然的”,做形容詞講更好。

第六十四章上文曰:“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因此“輔”的隱含主語是“圣人”,但圣人輔助的是萬物的自然,所以這句的重心在“萬物”,圣人尊重萬物自然的本性,這里的自然是名詞,也就是物天然的特性。

在以上五章中,又以第二十五章最為重要。因為這章說明了道的來源,并將“自然”置于對道的規(guī)定性上。自然是道的最高屬性,是道自帶的規(guī)定性。自然是《老子》中隱藏著的最高概念,之所以說是“隱藏”,是因為自然本身沒有任何具體的內(nèi)容,規(guī)定什么是自然就不自然了。第二十五章曰: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一章有三個層次,故這里分三段引用。第一段寫“道”這個命名的來歷,道是宇宙論意義上的,它是先在的,獨立的,所以是自然的;第二段是描述宇宙運行方式,老子用“曰”連接著幾個詞,而不用“則”,是有深意的?!霸弧币馕吨巴瑫r”,這說明了大、逝、遠、反之間不是因果的關(guān)系,也不是時間先后的關(guān)系。大、逝、遠、反,與其說是用來描述道之運動過程的,不如說是用來描述道之特點的?!按蟆苯沂玖说乐疅o形的特點,“逝”揭示的是道之運動的特點,王弼注:“逝,行也”。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jīng)注校釋》,中華書局,2008年,第63頁。“遠”揭示了道之無邊的特點,“反”揭示的是反向作用的特點,四個詞作為一個整體的共同揭示了道的時間性的特征。王弼《老子指略》曰:“然則‘道、‘玄、‘深、‘大、‘微、‘遠之言,各有其義,未盡其極者也。”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jīng)注校釋》,中華書局,2008年,第196頁。他不拘泥于通常宇宙過程論的理解,而認(rèn)為“大”“遠”等其實就是從特性的角度對“道”的另一種指稱,即用描述道之特征的詞來代替道這個詞。丁原植也說:“‘大,同時也可以說是:‘逝;‘逝,同時也可說是:‘遠,‘遠同時也可說是:‘反?!倍≡玻骸豆曛窈喞献俞屛雠c研究》,臺灣: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第142頁。他將“曰”解釋為“同時也可說是”來加強道運作不已的特點。王博解釋這句說:“剛剛說它是‘大,便又要說‘逝、說‘遠、說‘反了”。王博:《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臺灣:文津出版社,1993年,第206頁。他們的解釋都形象而準(zhǔn)確,體貼到了老子之本意?!皠倓傉f……又要說……”,也就是說道無時無刻不在動,無法靜態(tài)地去定位它。這就是道的時間性的原始體現(xiàn)。

前兩段是寫道,第三段就是寫人。一般認(rèn)為這是老子一貫的“從天道推衍人事”的模式,其實不然,這一章并不是生硬地以天推人,也不是生硬地從實然到應(yīng)然的過渡。在老子看來,道、天、地、人是一體共在的,天道與人本就是一體,實然應(yīng)然本就不分,何來“推衍”?何用“推衍”?老子認(rèn)為宇宙本源之“道”在時間上是在天地人之前產(chǎn)生的,但產(chǎn)生了人之后,“道”并不就此消失,而就在天地人之中,構(gòu)成當(dāng)下運行著的宇宙——“域”。但老子又強調(diào)道、天、地、人這四大中,“王”是很重要的,所以他單獨拿出來說:“而王居其一焉”。竹簡本作“王居一安”,帛書本作“而王居一焉”也是此意,傅奕本作“而王處其一尊”,劉笑敢:《老子古今——五種??迸c析評引論》下冊,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6年,第847~848頁。更加顯白地說明“王”在其中的重要,但有比較強的政治化傾向。

下一句的五個主要版本(竹簡本、帛書本、河上公本、傅奕本、王弼本)都作“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說明“王”在這里不是為了強調(diào)侯王的作用,不是為了表達其政治關(guān)懷,而在于說明“王”是“人”中之杰,是“人”的代表而已?!暗婪ㄗ匀弧奔础暗廊》ㄗ匀弧?,人通過層層效法而最終效法“自然”,因此“自然”是最高之“法”。“自然”是在這樣的語境中提出的。那“自然”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法”呢?

“自然”的本義是“自己如此”,“道法自然”也就是“道效法自己如此的樣子”,也就是道本身如此,沒有任何人為的跡象。自己如此,則必有如此之理由,即一物之為一物的根本,這一點老子并沒有明說,而是王弼引申出來的。王弼注:“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圓而法圓,于自然無所違也”,⑧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jīng)注校釋》,中華書局,2008年,第64、78頁。其實是將老子之“天道”的自然轉(zhuǎn)變成萬物之“本性”的自然了。其旨與老子有所不同,但在根本上又不違背老子,可以看作是對老子潛在思想的合法引申?!独献印返谌恼略唬骸按蟮婪嘿?,其可左右”,大道如水泛開,左右滲透,進駐萬物而潤澤萬物,更好地成就萬物的生長而不加干涉。這其中隱含著道無形而能隨順萬物之意,只不過是潛在的。無形之道隨方隨圓,故王弼對“自然”思想的發(fā)揮與老子不違,但這顯然不是老子“自然”概念的全部內(nèi)涵。老子之“自然”還包括外在的法則,因為它是從“道”的層面提出的,“道”是整個宇宙的本源,“自然”也就相應(yīng)地是“道”的規(guī)定性。“道法自然”意味著“道”是自然而然的存在,它不依賴任何東西。endprint

因此,“自然”是宇宙本來如此的性質(zhì),這可以看作自然的實然義,只有道純乎自然、獨立存在,因此無待自然是道的自然。無待自然是宇宙運行的最高法則,人只能去遵循它、效法它,而不能如道般完全自然。葉維廉說:“整體的自然生命世界,無需人管理,無需人解釋,完全是活生生的,自生、自律、自化、自成、自足(無言獨化)的運作?!比~維廉:《我們今天為什么講道家精神》,楊乃喬、伍曉明主編:《比較文學(xué)與世界文學(xué)——樂黛云教授七十五華誕特輯》,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5年,第505頁。無待自然作為一種宇宙法則包括很多,在《老子》中展現(xiàn)最多的是物極必反的法則。這根植于第二十五章的“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的道的運行方式。萬事萬物同樣是物極必反的,日升日落、陰晴圓缺、生死循環(huán)、盛極必衰,都是這種自然法則的體現(xiàn)。人只能遵循它,如《老子》第三十章所說:“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如果不遵循它,事物會更早地衰亡。

第二十五章的“反”有“返”的意思。彭浩說:“‘反,借作“返”。帛書乙、王弼本、河上公本皆作‘反,龍興觀碑本作‘返”。彭浩:《郭店楚簡〈老子〉校讀》,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5頁。第四十章簡本作“返”,其他本作“反”,丁原植認(rèn)為此處“反”可訓(xùn)為“返”。丁原植:《郭店竹簡老子釋析與研究》,臺灣: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第223頁。李零認(rèn)為“反”曾見于乙墓鐘磬銘文,“加于音階名之后,表示八度反復(fù)”,因此“反”是“反復(fù)”之意。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2年,第10頁。反復(fù),即反覆,反覆與“返”意思相通?!墩f文》“反”下曰:“覆也”,⑦[漢]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經(jīng)韻樓藏本,第116、357頁?!案病毕略唬骸耙儯╢ěng)也”,“覂”也就是“翻”的意思,段玉裁注:“覆、覂、反三字雙聲?!锤舱?,倒易其上下,……覆與復(fù)義相通,復(fù)者,往來也”。⑦也就是說,“覆”有上下顛倒之意,“復(fù)”有往來之意,故二者。這正說明了“反”是包裹著“相反”與“返回”兩個意思的。因此,在義理上衍生出“物極必反(返)”的意思。

掌握“物極必反”的道理是一種智慧的象征,圣人具備這樣的智慧,他們以與常規(guī)不同的方式行事和顯示自己。這是客觀存在的法則,具體規(guī)約著人的法則或萬事萬物普遍的特點。人必須遵循它才能生活得更好。道本就是自然的,圣人是道的體現(xiàn),無需修為,本身就代表了自然。

二、有待自然:侯王、百姓

“物極必反”對侯王的意義在于警示他們不要采取過激的方式治理國家?!独献印返谌徽略唬骸拔飰褎t老”,王弼注:“壯,武力暴興,喻以兵強于天下者也。飄風(fēng)不終朝,驟雨不終日,故暴興必不道,早已也?!雹噙@是勸告侯王在治理國家上要守柔,而不能恃強,和平而不能暴力,否則就會走向反面。“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74章),暴力用得多了,老百姓就會無畏地反抗,如果百姓連死都不怕了,侯王采取的任何措施也都無效了。這說明對一件事情采取過激的方式對待就會走向反面,這是不符合道的。

其次,物極必反啟示侯王從反面入手去處理事情,從而達到更大的效果。如第九章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棁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符合道的做法不是守著德不放,王弼注:“持,謂不失德也。既不失其德,又盈之,勢必傾危。故不如其已者,謂乃更不如無德無功者也?!币姌怯盍倚a專骸独献拥赖陆?jīng)注校釋》,中華書局,2008年,第21頁。守著金銀不放,守著富貴不放,守著功名不放,而恰恰是當(dāng)退則退。第三十二章曰:“知止可以不殆?!辈缓玫氖虑橐梗玫氖虑橐惨?,譬如財富、功名,否則也會累身。侯王效法自然,具體的表現(xiàn)是無為。無為不是“不為”,而是更有效的為、遵循道的為。《老子》第六十四章曰: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

是以圣人無為,故無??;無執(zhí),故無失。

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

學(xué)不學(xué),復(fù)眾人之所過。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老子對無為有清楚的定義,無為首先是指“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的抓住時機、及時而為的治理方式。無為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要“為”,關(guān)鍵是如何“為”?

這一章指出一切事物在剛剛萌芽之際都是最好治理的,是“為”的最佳時機。河上公注:“欲有所為,當(dāng)于未有萌芽之時,豫塞其端也。治身治國,當(dāng)于未亂之時,豫閉其門也?!雹邰撷嗤蹩ㄐ#骸独献拥赖陆?jīng)河上公章句》,中華書局,2009年,第249、249、221、224頁。他也強調(diào)為者要謹(jǐn)慎,選擇適當(dāng)?shù)臅r機去為。“為者敗之”的“為”是指“有為”“妄為”,即按照一己之私欲去為?!皥?zhí)者失之”的“執(zhí)”是指對象化的“為”,沒有隨順事物的變化而采取相應(yīng)的措施。河上公注:“有為于事,廢于自然;有為于義,廢于仁慈”。③他看到“有為”帶來的對“自然”的破壞,反推之,“無為”是對“自然”原則的守護。王弼注:“以施為治之,形名執(zhí)之,反生事原,巧辟滋作,故敗失也?!睒怯盍倚a專骸独献拥赖陆?jīng)注校釋》,中華書局,2008年,第165頁。《說文》曰:“辟,法也。”[漢]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經(jīng)韻樓藏本,432頁?!靶蚊笔亲鸨懊?,“巧辟”是機巧法術(shù),這些都是《老子》中所反對的。

《老子》第五十七章曰:“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法令”帛書本、景龍、河上公本作“法物”,高明:《帛書老子校注》,中華書局,1996年,第105~106頁。河上公注:“法物,好物也。珍好之物滋生彰著,則農(nóng)事廢,饑寒并至,故盜賊多有也。”⑦王卡指出,《治要》詞句作“法,好也”。⑧這一解釋與《老子》第三章吻合:“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贝碳ぐ傩盏挠顾麄儺a(chǎn)生不必要的爭端,這也是“有為”的結(jié)果?!盁o為”不是簡單地從歷史經(jīng)驗的角度提出的,而是具有哲理根據(jù)的,這一根據(jù)在《老子》第二章,其曰:endprint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這一章“是以”句前指出,事物都有兩面,善惡相依,有無相生;然后推出圣人應(yīng)該“無為”。這之間到底有什么聯(lián)系呢?既然萬事萬物有正反兩面,那么任何一種“有為”也有正反兩面,即便出于好的目的,自認(rèn)為是為百姓好的,也有可能帶來負(fù)面的影響,譬如“尚賢”“貴難得之貨”,表面上看是鼓勵競爭,刺激消費,實際上會刺激百姓過多的欲望,而且欲壑難填。一旦百姓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又被誘惑著,就會用非法、非道德的手段去謀取,因此老子主張“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3章)。這是對侯王的治理方式提出的要求。

百姓的自然是被動的自然,它在外部要依賴侯王能否做到無為,為其創(chuàng)造一個好的政治環(huán)境與社會環(huán)境。但百姓即使在好的政治環(huán)境與社會環(huán)境下,仍要有“少私寡欲”的工夫,才能回到或達到“自然”?!独献印返谑略唬骸拔迳钊四棵?,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侯王以圣人為榜樣教化百姓,能遵循自然做到無為的侯王就是圣王。《老子》第二十二章曰:“少則得,多則惑。”王弼注:“自然之道,亦猶樹葉。轉(zhuǎn)多轉(zhuǎn)遠其根,轉(zhuǎn)少轉(zhuǎn)得其本。多則遠其真”,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jīng)注校釋》,中華書局,2008年,第55頁?!吧賱t得”正是自然之道的體現(xiàn)。因此,侯王與百姓都要對欲望進行合理節(jié)制,不能求多、貪多,在這些工夫條件下,才有可能讓百姓有自然的外部環(huán)境,百姓自身才能實現(xiàn)自然的內(nèi)在本性。

三、歸根復(fù)命:自然的當(dāng)代意義

綜上所述,尚未達到的“自然”只是一個空的概念,在概念上仍然可以叫做“自然”,但事實上完整的表述應(yīng)該是“有待自然”,它是有條件的。加上“有待”這個限定,可以避免人將本能的、生物性的、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行為都叫做自然。魏晉及其以后,“自然”被誤解與利用得尤其多,變成了為自己各種任意而為的行為或價值觀辯護的理論,事實上這并非是《老子》中的“自然”了。道的自然是無待的,人的自然是有待的,前者是實然概念,后者是應(yīng)然概念。通過不自然的方式達到自然,是失道后的無奈。

《老子》的自然向外指向外在的天地法則,它是需要人效法、順應(yīng)、學(xué)習(xí)的,向內(nèi)指向少私寡欲的素樸境界,惡是私欲太多導(dǎo)致的,自然這個概念本身已經(jīng)將惡過濾出去了。只有圣人已經(jīng)達到自然的境界,所有行為都符合自然?!独献印穼`反自然的社會具有批判性,并出于那個時代的特殊政治結(jié)構(gòu)將希望寄托于侯王。侯王效法圣人而自然,實施無為而讓百姓、萬物任自然,整個社會才是和諧的、生機勃勃的。因此,自然代表了一種“自思維”,即相信萬物有一套自生長、自發(fā)展、自純化、自生發(fā)的機制,上無為,下才有可能自然。

“無待自然”之“自然”作為整個宇宙運行的法則,今天依然發(fā)揮著作用。日升日落,氤氳造化,物極必反,分久必合,大自然與歷史都還遵循著它。今天特別需要強化的是“有待自然”的價值,突出“自然”不是隨心所欲,不是本能,而是需要一定工夫才能回到或達到的。就《老子》所預(yù)設(shè)的人的素樸本性來說,是“回到”自然,如果脫離《老子》的預(yù)設(shè),就當(dāng)下而言當(dāng)下,則是“達到”自然。對“自然”的具體內(nèi)涵《老子》沒有規(guī)定,如果都規(guī)定了,就不自然了。但“自然”一定是復(fù)歸到萬物本身的“根”與“命”上?!独献印返谑略唬?/p>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fù)。夫物蕓蕓,各復(fù)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fù)命。復(fù)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

“夫物蕓蕓”是泛指萬物,萬物本身就是有“根”有“命”的,回到自己的“根”與“命”上才是自然。對于大自然中的物來說,只要沒有人的干涉,他們都會自然而然地按照自己的特性生長衰滅。對于人而言就比較難了?!案迸c“命”是各自的本性或天性,老子認(rèn)為人的本性或天性是“樸”的,雖因人而異,但不離質(zhì)樸。他不認(rèn)為人的本性或天性是善或是惡的,老子的人性論是非善非惡的素樸論。人之惡是欲望過多引起的,恰恰是不自然的產(chǎn)物。詳請參見林光華:《〈老子〉之道及其當(dāng)代詮釋》,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15年,第229~238頁。人不能離其本性,去追逐不符合自己本性或天性的東西,否則就是不明知,會有禍患。

今天這個時代,人們陷入了雙重的不自然:科技社會生活的不自然與傳統(tǒng)失范下內(nèi)心的不自然,前者極大影響著后者。生活的不自然是與工業(yè)化、信息化與消費化密切相關(guān)的。工業(yè)化帶來的機器生產(chǎn)、人口集中、城市化等使得人的生活方式遠離了大自然。這完全違背了《老子》所說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51章)的不占有思維。人口集中使得生存環(huán)境遭到破壞,密集的住房、擁擠的街道、空氣的污染等等成為今天城市生活的嚴(yán)重問題。

信息化時代使得生活速度加快,生活更方便了,但沒有更輕松,這種環(huán)境下人們內(nèi)心的不自然即機心太多,處心積慮?!肚f子》曰:“有機械必有機心”,信息的爆炸帶來的遠比機械對手的解放帶來的危害要多,它直接危害的是人的大腦。充斥日常生活的信息固然有有用的,使學(xué)習(xí)更為方便了,但垃圾信息、虛假信息、詐騙信息也同樣增多,需要人們用更多的時間、精力與更高的判斷力去去粗取精。這完全違背了《老子》所說的“少則得,多則惑”(22章)的“為道日損”(48章)的思維。

消費主義的盛行使得大量不需要的東西產(chǎn)生,一切更新?lián)Q代很快,很多尚且有用的東西被淘汰與丟棄,這完全違背了《老子》說的“弊不新成”(15章),舊的東西里是蘊含著時間的,這時間綻開為生活經(jīng)驗與記憶,是人的意義來源之一。不斷的更新帶來的是不斷的心理適應(yīng),人沒有休憩的機會與欣賞的心態(tài),是快餐式的,而非審美式的,這樣就遠離自然之“樸”了。西方從20世紀(jì)開始就一直在對科技思維進行自我反思與批判,德國哲學(xué)家胡塞爾在《歐洲科學(xué)危機和超驗現(xiàn)象學(xué)》一書中說:

在十九世紀(jì)后半葉,現(xiàn)代人讓自己的整個世界觀受實證科學(xué)支配,并迷惑于實證科學(xué)所造就的“繁榮”。這種獨特現(xiàn)象意味著,現(xiàn)代人漫不經(jīng)心地抹去了那些對于真正的人來說至關(guān)重要的問題?!瓕嵶C科學(xué)正是在原則上排斥了一個在我們的不幸的時代中,人面對命運攸關(guān)的根本變革所必須立即作出回答的問題:探討整個人生有無意義。[德]埃德蒙德·胡塞爾:《歐洲科學(xué)危機和超驗現(xiàn)象學(xué)》,張慶熊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年,第5~6頁。endprint

20世紀(jì)以來科技的發(fā)展與科技思維的滲透更加到了極限,這是一種充分對象化的思維,帶來的是人對物的世界的無盡占有,中國古代的“道”“自然”都是非對象化的思維,即關(guān)懷的不是對物的世界的占有與利用,而是人的生存意義。今天衡量人的生活好壞的標(biāo)準(zhǔn)是物欲的滿足程度,而不是生活方式與心態(tài)的自然程度、舒適程度,物質(zhì)在進步,生命的質(zhì)量并沒有進步。中國應(yīng)該透過道家找回這個與科技思維截然不同的思維來引導(dǎo)今天的生活。

海德格爾在《技術(shù)的追問》一文中說:“一切都取決于以得當(dāng)?shù)姆绞绞褂米鳛楣ぞ叩募夹g(shù)。正如人們所說的,人們要‘在精神上操縱技術(shù)。人們要控制技術(shù)。技術(shù)愈是脫離人類的統(tǒng)治的危險,對于技術(shù)的控制意愿就愈加迫切”,③[德]馬丁·海德格爾著,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下冊,三聯(lián)書店,1996年,第926、932頁。為此海德格爾沉思“技術(shù)的本質(zhì)”是什么的問題,溯回到古希臘,認(rèn)為“技術(shù)乃是在解蔽和無弊狀態(tài)的發(fā)生領(lǐng)域中,在Αλη'θεια即真理的發(fā)生領(lǐng)域中成其本質(zhì)的”,③但今天的技術(shù)已經(jīng)離開了它的本質(zhì),并且越加變得無法控制了。我們今天的技術(shù)不是讓“物”的詩意本性呈現(xiàn)出來,而是通過濫用讓“物”遮蔽,破壞了“天地神人共居”的世界。海德格爾還提出“詩性的思維”與“計算式的思維”這兩種思維方式,前者是非對象化的思維,后者是對象化的思維。今天的生活是以“計算式的思維”為主的,生活的碎片化、功利化、變現(xiàn)化都使得這種思維占據(jù)了主流。它帶來的是人文環(huán)境、道德環(huán)境、審美環(huán)境的破壞。人不再徜徉于大自然中與物并生并長,而是把物當(dāng)成了無盡榨取與利用的對象,人的單向度化與欲望的膨脹化,道德的漠視與精神的虛空,都被表面技術(shù)的進步與信息的發(fā)達所掩蓋,這樣的時代背景帶來了今天人類身心上各種前所未有的疾病。

因此,《老子》的“自然”為我們當(dāng)代中國人提供了這樣一個批判的角度與重建的可能。讓人反思這個時代、改變這個時代的占有性、技術(shù)性思維,如果不能改變,至少可以有越來越多的人能從內(nèi)部改變自己,獨善其身,在我們無法決定的大環(huán)境中實現(xiàn)個體生命的自然存在的小生態(tài)圈。

綜上所述,本文提出“無待自然”與“有待自然”,從而避免將《老子》的“自然”單單理解為“大自然”,誤認(rèn)為主體不需要努力,順其自然、隨遇而安;避免將“自然”單單理解為“人文”的自然,而忽視了大自然是人效法的重要部分,人的“自性”正是本于大自然;避免將“自然”理解為人的“本能”,認(rèn)為順著本能的欲望即自然。圣人是無待自然的象征,他們已經(jīng)掌握了“道”。其他人則在朝向“自然”的修行中,“有待自然”是一個價值指引,是今天這個時代下我們?nèi)孕璩虻囊粋€方向。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xué)國學(xué)院

責(zé)任編輯:王曉潔endprint

猜你喜歡
百姓
風(fēng)雨同舟
“海外赤子”指的是誰
無所不為
百姓身邊的守護者
有的官
百姓看家“風(fēng)”
中國夢百姓情
百姓腰包更鼓了
三國演義
百姓閑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