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璐
“支點式學習”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幫助學生尋找、發(fā)現(xiàn)并把握關鍵之處,采取適宜的學習方式展開自主的學習活動,語言文化教育便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有效支點之一。
支點一:漢字文化
漢字,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符號,也是閱讀素養(yǎng)的基礎,其本身就蘊含著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識字寫字更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核心之一,漢字文化便是突破這一核心內容的有效“支點”。眾所周知,漢字是由音、形、義三個信息源綜合構成,識字教學必須重視兒童發(fā)展的語言認知心理需求。在蘇教版語文二上《登鸛雀樓》一課的識字教學中,筆者進行了以下教學實踐:
1. 于字理中識記。(PPT出示“雀”)上半部分是什么字?(?。┫掳氩糠值钠宰x作“隹(zhuī)”,指短尾巴的鳥,兩者合起來組成“雀”字,意思就是“小鳥”,組詞“麻雀” 。和鳥有關的偏旁還有鳥字旁。聯(lián)系舊知,將“鳥”()與“隹” ()對比,與之前《識字7》中的字詞結合,引入新知,幫助學生擴大識字量,激發(fā)學生對于語言文化的興趣。本片段教學基于兒童語文發(fā)展的關鍵期和皮亞杰認知發(fā)展階段理論,將“雀”字背后的語言文化進一步具象化,符合低年級學生前運算和具體運算過渡的發(fā)展規(guī)律,利用表征(圖畫、詞等)來引導兒童思考和表達“雀”字的字形與字義的關聯(lián)。
2. 于結構中理解。(PPT出示“樓”)古時候的房子多用木頭建造,所以它的偏旁是——(生:木字旁。)右邊讀作“婁”,左形右聲,這是形聲字,包含著一種有趣的造字法。還想了解更多漢字奧秘的同學,推薦閱讀《漢字樹》書影。寫好“樓”字可是有秘訣的(出示口訣,PPT依次出現(xiàn)):比天地、比寬窄、看穿插。師示范書寫:同天同地,左窄右寬,點橫穿插。(出示“欲”)請學生講解“欲”字。師范寫,生書空。該片段教學中,將漢字文化與口訣結合,以“樓”字為契機,著重點撥左右結構字的看字要領,采用線條和色塊輔助觀察,從“樓”到“欲”,由扶到放,有層次地進行教學,指導低年級兒童識記、寫好重點字的方法,學會舉一反三,樹立結構意識,主動識字寫字。在“看穿插”的環(huán)節(jié)融入中華傳統(tǒng)美德——“禮讓”,將語言文化教育化于無形,更自然。
支點二:融合性閱讀教學
語言文化教育若僅僅局限于語文學科,也很難走得更遠更廣。結合芬蘭等國的跨學科融合性教育,筆者在個人課題的研究中旨在建構語文閱讀教學與地方課程的融合性課程開發(fā)模式與學習模式,以課本內容為基礎,引入課外素材服務于課內閱讀,嘗試在一定范圍內融通三級課程體系。同時,融合性閱讀教學更加尊重兒童的自主與自由,注重濡染與實踐,促進教師課程開發(fā)能力的提升。
1. 課內古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一些分散在教科書中的傳統(tǒng)文化內容,如果僅僅讓學生讀背,他們不一定能深入理解,這些教學內容完全可以轉變成語言文化教育的又一素材,被拓展成為班本課程,甚至是校本課程,教師自然成為課程的開發(fā)者。如以蘇教版小語二上《練習7》中的《二十四節(jié)氣歌》為例,它融合了民俗學、氣象學、生物學等學科內容,筆者進行了班本課程開發(fā)的嘗試。結合當時的節(jié)氣“清明”,從清明節(jié)氣的三候“桐始華,田鼠化為鴽(rú),虹始見”入手,引導學生觀察各個節(jié)氣中自然界的變化,配以相關詩句、農諺誦讀。教師還邀請對“上巳節(jié)”和“寒食節(jié)”有所了解的學生上臺講故事,引出蕩秋千等傳統(tǒng)游戲,最后從美學角度給同學們簡要介紹了《清明上河圖》,對學生的清明假期生活加以指導。
2. 課內今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筆者以所教班級中的“學生講壇”為例,“漢字樹”團隊帶領同學們聯(lián)系所學一類字,猜相應古文字,了解漢字文化淵源;學生小靜利用節(jié)假日到丹頂鶴自然保護區(qū),回來后帶著同學們一起學習課文《美麗的丹頂鶴》,有助于在學習共同體中了解丹頂鶴的姿態(tài)美。教師則成為平臺的維護者與引導者,在學生遇到困惑時適時點撥,并創(chuàng)造性地布置作業(yè)。在四上《但愿人長久》一課的教學中,學生對于古今變遷、人生無常的哲學意義并不理解,教學中可結合六朝宮城城墻遺址的圖片,簡要講解了六朝都城建設歷史與隋軍的“平蕩耕墾”政策。同學們一下子就明白了那份歲月蹉跎的滄桑感和蘇東坡達觀的精神世界。在融合性閱讀教學的研究中,跨學科閱讀教學,更加強調融合先進的教學思想,尋求語文閱讀教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科學與藝術的統(tǒng)一。語文教師應當立足課本,挖掘語言文化教育中零散、易被忽視的素材,特別是與傳統(tǒng)文化相關聯(lián)的部分,發(fā)揮教與學的雙向主觀能動性,深化“生活即教育”的理念。
支點三:社會資源
除了前兩個校內為基礎的“支點”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還應關注校外的“支點”。面向語言文化教育的社會資源中,博物館及其志愿者便是重要組成部分,筆者曾擔任南京六朝博物館文博解說志愿者,進行“社會資源”為支點的實踐:
1. 文物資源的運用。每日晨讀誦詩,同學們在讀到《游園不值》中“應憐屐齒印蒼苔”時,明顯表現(xiàn)出對“屐齒”一詞的不解,這時,教師往往會直接解釋為“木鞋的鋸齒”。但筆者結合六朝博物館中展出的“木屐”,講解了謝靈運發(fā)明“謝公屐”的故事,又引出了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的詩句,同學們不僅僅了解了“屐齒”的含義,對木屐的實用性也有了感知,在此基礎之上,更懂得了其背后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淵源,倍增古詩閱讀的趣味性,博物館中的文物資源就是古詩詞學習的有效實證性“支點”。課外閱讀教學的支點不太好把握,但“世界博物館日”當天,我大膽地以博物館這一社會資源為支點,進行了課外閱讀推薦,從《獅身人面像是怎么來到博物館的》 《你不能帶黃氣球進大都會博物館》 《木娃的博物館》等繪本,將語文課外閱讀與博物館學融合,走出教室,走進生活,走向世界,以語言文化為視角,拓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范疇。因此,語言文化視角下的支點不一定局限于在校內探尋,還可以走出校園,教師與志愿者角色的結合也是未來社會發(fā)展中一種趨勢。
2. 校博合作中的運用。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之路并不局限于教育系統(tǒng)內,而應在跨專業(yè)、跨領域等方面均有效地合作,實現(xiàn)共贏。2017年,學校與六朝博物館共同開發(fā)“六朝文化進校園”項目,教師與博物館工作人員進行跨領域合作,共同備課,鉆研教材,獲得共贏,使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獲得新的渠道。筆者也參與了幾位小小解說員的實習考核中,深刻體會到真正使學生走出校園的重要性,將館內藏品、地方歷史文化與語言學習相結合,教學相長,學生的語文等多學科素養(yǎng)在實踐中得到有效而迅速地提升。
語言文化視角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以支點式學習為媒介,幫助教師和學生在語文閱讀學習中真正從“教師的教”轉向“學生的學”。
(作者單位:南京市百家湖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