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西夏迦陵頻伽蓮瓣聯珠紋金頭飾相關問題考述

2018-03-12 02:48□李
西夏研究 2018年1期
關鍵詞:金銀器頭飾西夏

□李 芳

西夏迦陵頻伽蓮瓣聯珠紋金頭飾相關問題考述

□李 芳

迦陵頻伽蓮瓣聯珠紋金頭飾的裝飾風格、工藝造型與已出土的其他西夏金銀器具有高度相似性。迦陵頻伽紋和大量蓮瓣聯珠紋的使用,證實了唐宋文化對西夏文化的深刻影響。

迦陵頻伽;聯珠紋;金頭飾;西夏金銀器

1997年7月,銀川市政工程修建上海路時在今海寶塔南側湖邊取土中發(fā)現了一件迦陵頻伽蓮瓣聯珠紋鑲寶石金頭飾(下文簡稱金頭飾)。這件造型精美、工藝精湛的金頭飾,現藏銀川市文物管理處。由于金頭飾是隨挖出的淤泥運至修路施工現場后才被發(fā)現,原來的地層關系和出土原狀已遭破壞,無法從地層關系判定其制作時代。因此,本文將圍繞金頭飾的制作時代、工藝水平、迦陵頻伽形象的傳播、唐宋文化對西夏文化的影響等問題進行考述。

一、金頭飾的形制

金頭飾整體呈不封口的圓弧形,內側周長43厘米,重234.5克。前半部為寬2厘米的裝飾帶,后半部延伸成窄長條狀。裝飾帶兩側邊沿飾有細密的聯珠紋,中間豎立9個鑲嵌座(原嵌寶石,現已不存),每個鑲嵌座之間的間隔處又裝飾兩朵淺浮雕六瓣蓮花紋。鑲嵌座平面呈桃形,上面三層呈階梯式疊壓,下面兩層由蓮瓣聯珠紋疊加而成,第三層外沿飾有大小不同的兩圈聯珠紋,中間的圓筒狀嵌座口沿裝飾細密的聯珠紋,口沿外部飾一圈淺浮雕式卷草紋。裝飾帶一端緊靠鑲嵌座處,飾有一精致小巧的迦陵頻伽像,人首鳥身,呈直立狀面向蓮座。頭部微仰,卷發(fā)高髻,面部微笑,充滿喜悅表情,張嘴作吟唱狀;雙手捧法物置于胸前,雙臂間披有飄逸的綬帶;雙腿及爪部健壯有力;羽翼平直后伸,翼尖向下,羽紋清晰,五葉尾上卷高過頭頂;頸部、手腕和耳部均帶有環(huán)狀飾物(見圖1、2、3、4)。這件金頭飾工藝復雜,采用了捶揲、鑲嵌、鑄造、焊接、拋光等多種工藝,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迦陵頻伽形象和聯珠紋的使用,為不可多見的金頭飾精品。

圖1 迦陵頻伽蓮瓣聯珠紋鑲寶石金頭飾

圖2 迦陵頻伽(正面)

圖3 迦陵頻伽(側面 )

圖4 寶石嵌座

二、對金頭飾制作時代的判定

在中國,金銀的開采、冶煉和器物制造技術經歷了漫長的發(fā)展歷程。唐代時期,由于政治強盛、經濟繁榮,奢靡享樂之風盛行,使用金銀器成為社會上層的普遍追求。隨著唐帝國對西部地區(qū)的經營,“絲綢之路”興盛暢通 ,中亞、西亞乃至地中海沿岸國家金銀器物的大量傳入,為中國金銀器的發(fā)展帶來了新的文化元素。唐代金銀器以前所未有的嶄新面貌出現在歷史舞臺,在中國金銀器發(fā)展史上發(fā)揮了承前啟后的作用,對后來的遼、宋、西夏等朝金銀器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西夏金銀器廣泛吸取唐、宋、遼等朝文化,同時結合本民族文化傳統(tǒng),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西夏金銀器。

目前,西夏金銀器的出土物不是很多,主要有以下四處:1974年在寧夏銀川西夏陵8號陵(現編號為6號陵)的發(fā)掘中,出土了嵌綠松石鎦金銀飾、花瓣形鏤空金飾、金扣邊、金鞍飾、銀片飾、鎦金獸面形銀飾和金帶飾等金銀制品。鎦金銀飾和金帶飾皆采用高浮雕手法制作紋樣,十分華美[1]。1976年,寧夏靈武石壩村發(fā)現一批西夏銀器[2]。1987年在甘肅武威市發(fā)現一批西夏金器,其中的金碗、金缽素雅精美,生動自然[3]115-123。1965年,在內蒙古巴彥淖爾市高油房古城發(fā)現了一處西夏時期金器窖藏,出土文物達20多件,有金佛像、嵌寶石鏤刻人物紋金耳墜、雙魚紋金指剔、蓮花形金盞托、雙鳳花草紋金碗、纏枝花紋花腹金碗、嵌寶石桃形金飾件、金環(huán)等金器[4]。經過仔細比對和分析,金頭飾和上述已發(fā)現的西夏金銀器在裝飾風格、制作工藝等方面具有很大相似性。金頭飾的突出特征就是在裝飾帶的邊沿、三層鑲嵌座使用了凸起的聯珠紋,甚至在迦陵頻伽的尾部花葉邊沿也出現了聯珠紋,在鑲嵌座口沿外還飾有淺浮雕式卷草紋。在西夏陵6號陵出土的銀松石菊花飾表面鎦金,中間花蕊處鑲嵌有一顆綠松石,花心周圍有聯珠紋和卷草紋(見圖5)。在高油房出土的金器中,五件桃形鑲寶石金冠飾的條帶邊沿和鑲嵌座四周均有聯珠紋裝飾(見圖6)。在長條形鑲寶石金冠飾鑲嵌座四周與長條形的凸棱上,同樣飾有聯珠紋(見圖7)。在雙魚紋柄金指剔中, 也較多地使用了聯珠紋(見圖8)。

圖5 鑲綠松石鎦金銀飾 (銀川西夏陵6號陵出土)

圖6 金桃形飾件(內蒙古臨河高油房出土)

圖7 長條形鑲寶石金冠飾 (內蒙古臨河高油房出土)

圖8 雙魚紋柄金指剔 (內蒙古臨河高油房出土)

聯珠紋,尤其是凸棱聯珠紋是一種自北朝傳入中國的外來裝飾紋樣,在大量吸收唐代金銀器風格的遼代使用很廣泛[5]43。作為與唐、遼、宋都有接觸,廣泛吸收周邊民族文化、與遼具有相似文化發(fā)展歷程的西夏,也直接或間接地繼承了這種裝飾風格,在高油房西夏古城遺址中發(fā)現的這批金器很好地詮釋了這一點。此外,在西夏瓦當邊輪中也大量使用連珠紋裝飾①。桃形鑲寶石金冠飾的聯珠紋、花卉紋、菊花瓣等裝飾呈階梯疊壓造型,金頭飾的九個蓮瓣聯珠紋底座也恰為階梯狀疊壓造型,這不應只是一種巧合,而是西夏時期比較盛行這樣一種裝飾風格。高油房出土金器中鑲嵌寶石,這與金頭飾的風格相一致。另外,金頭飾所裝飾的立體迦陵頻伽形象,反映了迦陵頻伽在西夏的廣泛使用。在西夏3號陵和6號陵出土了大量的陶質迦陵頻伽飾件[6]178-182,說明迦陵頻伽在西夏是一種深受黨項民眾喜愛的裝飾物。通過與西夏已發(fā)現金飾風格的比較以及聯珠紋和迦陵頻伽在金頭飾中的應用,可將金頭飾的制作時代確定為西夏時期。

三、迦陵頻伽形象在西夏的流行

金頭飾的一端裝飾了一個栩栩如生的迦陵頻伽立體形象,這是該件金器最為引人注目之處。迦陵頻伽一詞是梵文Kalavinka的音譯,巴利文作Karavika,藏語名Kala-vin-ka,在漢文佛教經典中或譯為歌羅頻伽、羯羅頻迦、迦陵毗,簡稱迦陵鳥、羯毗鳥,意為好聲鳥、美音鳥、妙音鳥。在中外諸多佛教經典記載中,迦陵頻伽是一種鳴啼聲音美妙動聽的鳥類,出產地在印度一帶。但是,迦陵頻伽在中國藝術品中的實例卻與真實的迦陵頻伽存在極大差別。據研究,迦陵頻伽隨佛教經典傳入中國后吸收中國文化元素,創(chuàng)作出與印度迦陵頻伽截然不同的藝術形象。這種重新創(chuàng)作的形象與佛教密切相關,不但具有人的頭部和上肢、鳥的翅膀和下肢,而且具有音樂屬性,應該和人們理想中的死后去所相關[7]。

中國化的迦陵頻伽形象從初唐開始就在莫高窟壁畫中出現,在盛唐以后的墓葬美術作品、建筑、工藝品中逐步盛行,一直延續(xù)至五代、宋、西夏時期。經過唐、遼、宋、西夏數百年的發(fā)展,迦陵頻伽形象在羽翼、尾部、冠式、姿態(tài)的諸多變化中形成了不同時期的風格特征。據研究,迦陵頻伽在初唐西方凈土壁畫中數量較少,基本形象為人頭鳥身,有雙臂,發(fā)冠樣式、羽翼、尾部和姿態(tài)還沒有一致的風格。到了盛唐,迦陵頻伽開始出現在佛教徒的墓葬石雕作品之中。這一時期的藝術風格趨于統(tǒng)一,展開的雙翅可分為“V”字形和“W”字形,尾部可分為延續(xù)初唐風格的“三瓣紋”和后來居上的“卷草紋”兩種。中晚唐以后,迦陵頻伽在壁畫造像上基本延續(xù)了盛唐的卷草紋形制,但在金屬工藝領域卻出現了五葉尾樣式這一新元素。此時的迦陵頻伽不僅流行于墓葬容器裝飾之上,還成為當時佛教美術中普遍使用的裝飾素材,廣泛出現在銀梳、銅鏡等日用工藝品上,說明其已擺脫佛教美術之囿,成為唐代人生活中常見的裝飾題材②。

西夏時期的迦陵頻伽形象主要出現在敦煌莫高窟壁畫、黑水城唐卡和西夏陵建筑構件之中,在金銀器中尚屬首次發(fā)現。西夏建立之前經歷了汲取中原王朝政治經驗的漫長過程,隨后又先后與宋遼、宋金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在政治勢力成長壯大的過程中,西夏積極吸收唐宋文化和周邊民族文化,迦陵頻伽的傳播就是一個鮮明例證。迦陵頻伽在西夏的傳播途徑可能有兩種情況:一是西夏人在翻譯佛經的過程中逐步接受了迦陵頻伽的概念,又在莫高窟內繼承了唐代以來所形成的迦陵頻伽形象。二是藏傳佛教的發(fā)展對西夏的影響。因此,西夏黑水城出土唐卡中的迦陵頻伽既有唐宋文化風格,又兼具吐蕃文化特點,從而形成了本民族的特點[7]。

2001年,在西夏陵發(fā)現了20余件陶制迦陵頻伽建筑構件實物。這批陶制迦陵頻伽的共同特征為:頭戴花冠,邊飾聯珠紋,發(fā)式為三分式高髻;面相長圓,高準長目,眼瞼低垂,和善慈祥,額心置白毫;寶綬垂肩,頸配寶珠項圈,肩披羽狀飄帶,雙手合十于胸前;雙腿跪姿,分于底座兩邊,有卷曲羽毛紋飾,三指爪;翅膀分單層或雙層,呈“V”或“W”形展開,羽尖向上,蕉葉式長尾上揚;腿部和翅膀用碎線紋表示羽毛紋路,紋飾清晰[6]178-182。從迦陵頻伽的面目、翅膀和尾部特征來看,具有明顯的中晚唐風格(見圖9)。金頭飾迦陵頻伽的表現手法與西夏陵相一致,其五葉尾樣式正是中晚唐以來金屬工藝中出現的新樣式。不同于西夏陵的是,金頭飾迦陵頻伽的翅膀為雙層,上層平直后伸,下層向下伸展,羽尖向下,這種翅膀的表現方式在唐代壁畫、金屬工藝品、建筑構件中比較少見,應是出于表現迦陵頻伽羽翼在直立狀態(tài)下動靜相宜的需要。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金頭飾迦陵頻伽的面部完全不同于西夏陵那種眼瞼低垂、端莊虔誠的表情,而是仰面張嘴吟唱,眉目間具有某種少數民族特征,這應是迦陵頻伽區(qū)別于宗教壁畫和墓葬建筑裝飾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圖9 琉璃五角花冠迦陵頻伽 (2001年西夏陵3號陵出土)

目前所發(fā)現的迦陵頻伽多為平面形象,在金銀器中出現立體形象極為罕見,迄今只有1965年內蒙古巴林右旗和不特哈達遼墓出土的迦陵頻伽形金耳墜[5]43和銀川出土的這件金頭飾,彌足珍貴?,F藏于俄羅斯圣彼得堡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的西夏黑水城出土唐卡“星宿神”描繪了熾盛光佛和極富中國色彩的十一位星宿神,其中水星外貌為典型的唐代女性,體態(tài)豐滿,面施胭脂,高聳的發(fā)髻上佩戴有一只迦陵頻伽形發(fā)飾[7]。這充分說明,西夏迦陵頻伽與唐文化一脈相承,有力證明了迦陵頻伽形象在西夏時期已作為實物出現在金屬飾品之中。

四、金頭飾的制作工藝

這件制作精細、造型華貴的金頭飾因為迦陵頻伽形象的使用,隱隱透出神秘的宗教色彩。從金頭飾的形制推測,可能有兩種主要用途:一種是直接作為頭飾箍在高高盤起的發(fā)髻周圍,從金飾的形制和周長來看,完全有這種可能。另一種情況是作為發(fā)冠的一個飾件,裝飾在發(fā)冠的前沿。

西夏是以黨項為主體建立的少數民族地方割據政權,在發(fā)展壯大過程中深受唐宋文化影響,“得中國土地,役中國人力,稱中國位號,仿中國官服,任中國賢才,讀中國書籍,用中國車屬,行中國法令”[8]3641。這種開放兼容的民族特性,使西夏不僅在政治上走向成熟,經濟上實現發(fā)展,而且在文化藝術方面博采眾長。西夏就是在繼承唐代傳統(tǒng)工藝的基礎上,深受宋、遼、金、回鶻文化影響,結合本民族特色創(chuàng)造出別具一格的金銀器。目前,西夏金銀器的出土數量雖然不多,卻從以下制作工藝體現出獨特的文化特色。

首先,西夏金銀器廣泛采用鑄造、捶揲、鏨刻、拋光、焊接、掐絲、鏤刻、鑲嵌、鎦金、拉絲等多種工藝,足見西夏金屬制造的技術水平已與中原地區(qū)不相上下。西夏陵出土的鎦金銅牛體型龐大,形態(tài)逼真?zhèn)魃?,堪稱國寶[9]165。高油房出土的金飾套件精細小巧,證明了西夏高超的鑄造技術。

其次,西夏金銀器廣泛吸收唐宋金銀器制作風格,形成了本民族的獨特風格。西夏陵出土的金帶飾,以捶揲技術凸飾唐代流行的串枝葡萄紋圖案[9]161。靈武石壩村所發(fā)現的銀器造型簡潔,素面無紋,器底留有標示重量的西夏文墨書;銀盒造型獨特,兩側有軸環(huán)可開合,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9]161。迦陵頻伽紋蓮瓣聯珠紋鑲寶石金頭飾與西夏陵、高油房所出金銀器中大量使用聯珠紋的情況相一致,是西夏在吸收唐文化基礎上形成的民族特色。迦陵頻伽以實物形態(tài)出現在西夏金銀飾件之中,說明這是西夏在博采中原文化過程中創(chuàng)新形成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裝飾風格。同時,西夏金銀器又吸收了宋代金銀器玲瓏精巧、素雅簡約的風格。高油房所出西夏窖藏金器,雙魚柱形斜刃金指剔、鏤空人物金耳墜、蓮花形金盞、金碗等金器分別使用了雙魚、鳳凰團喜紋、芍藥、牡丹、西番蓮等象征幸福的吉祥圖案,其紋飾和風格大體上與兩宋時期金銀工藝相一致。此外,甘肅武威出土的團花牡丹紋金碗同樣具有造型素雅大方、紋飾精細優(yōu)美的宋代風格[3]115-123。

其三,金銀器在古代是一種昂貴的奢侈品,僅供社會上層人士享用。西夏統(tǒng)治者不僅在中央機構中設置了專門管理金、銀、犀、玉等高級用品制作的“文思院”,而且對金銀器的使用有嚴格規(guī)定。據《天盛改舊新定律令》卷七《敕禁門》記載,一般官吏、百姓不許使用金器,建房不準用金飾,不許隨便使用鑲金、鏤金或鍍金之物[10]282-283。正是在皇室和上層社會奢侈享用的需求下,西夏金銀器制作才得到了快速發(fā)展。從目前出土的幾批西夏金銀器來看,種類以生活器皿和裝飾品居多。在制作風格上,生活器皿素雅大方,裝飾品華貴富麗,比較盛行鑲嵌綠松石、寶石等裝物。

說明:圖1至圖4由銀川市文物管理處提供,其余圖片分別采自西夏博物館編《西夏藝術》和中國國家博物館編《大夏尋蹤——西夏文物集萃》,在此一并表示謝忱。

注釋:

①在西夏獸面紋和菊花紋瓦當中,邊輪大量使用聯珠紋裝飾,相關材料如下:1.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閩寧村西夏墓地》,第85、87、120、121頁,圖5-9,彩版29,科學出版社,2004年;2.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銀川西夏陵區(qū)管理處《西夏三號陵——地面遺跡發(fā)掘報告》,第224頁,圖151,彩版16,科學出版社,2007年。

②迦陵頻伽作為一種世俗裝飾紋飾,唐代中后期大量出現在銅鏡、梳背、碗等日用品上,遼代更是廣泛使用。相關材料如下:1. 齊東方《唐代金銀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2.朱天舒《遼代金銀器》,第90—91頁,文物出版社,1998 年;任平山《迦陵頻伽及相關問題》,四川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1]鐘侃,李志清,李范文.西夏八號陵發(fā)掘簡報[J].文物,1978(8).

[2]董居安.寧夏石壩發(fā)現墨書西夏文銀器[J].文物,1978(8).

[3]黨壽山. 武威文物考述[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 2001.

[4]孫建華.內蒙古地區(qū)出土的西夏金器[J].故宮博物院院刊,2007(6).

[5]朱天舒.遼代金銀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6]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銀川西夏陵區(qū)管理處.西夏三號陵——地面遺跡發(fā)掘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7]任平山.迦陵頻伽及相關問題[D].四川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8]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M].北京:中華書局,1992.

[9]西夏博物館,編.西夏藝術[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3.

[10]天盛改舊新定律令[M].史金波,聶鴻音,白濱,譯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保宏彪)

TheResearchonRelatedIssuesoftheXixiaGoldHeaddresswithKalavinkaandLotusLianzhuDecorativePatterns

Li Fang

The gold headdress with kalavinka and lotus Lianzhu decorative patters is highly similar to the other Xiaxia gold and silver wares unearthed on their decorative style and modeling. Lots of kalavinka and lotus Lianzhu decorative patterns have confirmed the Tang and Song cultural influence to the culture of the Xixia.

kalavinka; Lianzhu decorative pattern; gold headdress; Xixia gold and silver wares

李 芳(1969—),女,寧夏中衛(wèi)人,寧夏銀川市文物管理處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寧夏地方史。

猜你喜歡
金銀器頭飾西夏
改革開放以來苗族頭飾研究的學術史梳理與回顧
吐蕃金銀器知見錄
「金」風吹開一池蓮 金銀器中的池塘小景
西夏語“頭項”詞義考
西夏陵雕塑與自然人文環(huán)境
西夏河渠技術述論
西夏“城主”及其淵源考
炫彩頭飾
唐代金銀器對瓷器的影響文獻綜述
頭飾類恐龍
哈巴河县| 师宗县| 安乡县| 宁远县| 大关县| 滨州市| 杨浦区| 玛曲县| 县级市| 江津市| 松阳县| 清涧县| 扶余县| 尼勒克县| 象山县| 渝北区| 都匀市| 大理市| 山东| 深泽县| 岳西县| 交口县| 曲水县| 岳池县| 闽侯县| 吕梁市| 辛集市| 道孚县| 博爱县| 洮南市| 宁夏| 竹山县| 平湖市| 广元市| 冀州市| 安塞县| 平顶山市| 长岭县| 高安市| 建阳市| 漠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