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新婷
摘要:《圍城》是錢鐘書先生的代表作品,這本書被稱為現(xiàn)代文學史中最具有獨特魅力的小說。《圍城》為我們展現(xiàn)出各種不同的人物與其精神世界,而本書營造的悲劇色彩也深深的吸引文人墨客去一探究竟。本文就將對錢鐘書的《圍城》進行賞析。
關(guān)鍵詞:圍城;賞析;錢鐘書
《圍城》最早在1947年出版,它被譽為“新儒林外史”,該本書中并沒有明確的故事主線,而更像是作者記錄瑣碎經(jīng)歷的一種方式。故事總體被分為三大塊,即主人公方鴻漸留學與戀愛經(jīng)歷、方鴻漸到三所大學的任教經(jīng)歷以及方鴻漸成婚后到報社工作的經(jīng)歷。
一、語言方面的欣賞
(一)語氣幽默
《圍城》雖然被稱為一本悲情著作,但細節(jié)處也不泛詼諧幽默。例如,錢鐘書利用水果來形容女人青春飽滿的臉蛋,既生動又有趣,雖然初讀起來有些違和,但細細品味后又發(fā)現(xiàn)別有一番風味,想要再找其他的字眼去替換,卻沒有了如此好的效果。再比如,書中描寫鮑小姐時,錢鐘書使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例如用“熟食鋪子”、“局部的真理”描繪出鮑小姐大膽開放的行事作風,“熟食鋪子”帶有一定的貶義色彩,而“局部的真理”更像是文人評價世俗的方式,這些詞語生動的描繪出了鮑小姐即時行樂、自由放蕩、不守婦道的女性形象,但不得不說她極具有女性獨特的魅力,讓人在品讀的過程中忍俊不禁,而詞語運用的也是妙趣橫生。
(二)經(jīng)典語言的運用
通常情況下,人們在寫作過程中運用到經(jīng)典語言時,往往會抱著嚴肅的態(tài)度,寫出的文字或慷慨激昂,或忠肝義膽。但在錢鐘書的文字中,我們卻看不到這樣的情緒,書中每每描寫到經(jīng)典語言時,總會給人一種平靜感,甚至會帶有一定的反諷色彩,讓人體會到真實的幽默。例如,在寫到女子無才便是德這一名言時,錢鐘書結(jié)合現(xiàn)實生活中的情況來解釋這句話,他認為,女人沒有容貌才稱得上有道德,因此漂亮的女人不比丑女人有品德、有節(jié)操。雖然他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但卻反映出當時社會的真實現(xiàn)象,給人強烈的真實感,書中經(jīng)過修改的名言,無一不是那個時代的縮影,讓人覺得荒唐的同時,卻又不得不認同[1]。
(三)修辭手法的運用
圍城這本書中,運用到最多的修辭手法就是比喻,例如,書中有一處描寫蘇小姐的心理活動,將蘇小姐的年齡比喻成衣服,生動的展現(xiàn)出女人在不同年齡段的心理狀態(tài)的變化,字里行間中有對紅顏老去的惋惜,也有蘇小姐對愛情的渴望;再比如,錢先生利用文件包代指餓肚子的方鴻漸,正貼合了方鴻漸當時的工作背景,同時也體現(xiàn)出了方鴻漸生活的落魄。除這些外,全書中還有多達600處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形成了獨特的語言體系,帶給人輕松詼諧的感受。
二、作品結(jié)構(gòu)上的欣賞
(一)對于圍城悲劇性的解讀
“圍城”一詞,給人一種封閉的感覺,這本書的名字很好的詮釋了整本書的內(nèi)容,受到時代、思想等各個方面的限制,人與人之間產(chǎn)生了隔膜,而圍城就是象征著這種心靈上的疏離,人們長期處于這種生存危機中,無所適從,也漸漸將心封閉起來,變得冷漠??梢哉f書中的主人公方鴻漸的一生都是失敗的,受到自身性格因素的影響,他在回國后的所有嘗試均以失敗告終了,面對社會的荒唐,他學不會適應,即使處于如此動蕩的局勢中,他也仍未從夢中驚醒,最終釀成了悲劇。
圍城就像是一座牢籠,方鴻漸的一生都想要沖破這層牢籠,卻不想“天外有天”,牢籠外還有數(shù)不盡的牢籠。方鴻漸不是一個安于現(xiàn)狀的人,他在歸國后便迫不及待的尋求新的生活,但卻盲目的使用了錯誤的方法,與其說他是紈绔子弟,倒不如說是懦弱的小人物化身,在生活中被動的接受,在圍城中一點點的消磨自己的精力,荒廢著自己的人生,這也為他今后坎坷的生活埋下了伏筆。
在感情方面,方鴻漸也淋漓盡致的演繹出了一個沒有主見的公子哥形象,他被鮑小姐玩弄于鼓掌之間,直到被拋棄后仍然僥幸的想自己也占到了鮑小姐的便宜,這種盲目選擇愛情的態(tài)度也為他的人生帶來一次又一次巨大的沖擊。
在大學教書期間,方鴻漸感受到了人心的險惡,自己到處碰壁,逐漸落寞、潦倒。就算認識了孫柔嘉,他的生活也并沒有好轉(zhuǎn),離開了大學這座“圍城”后,他又馬不停蹄的進入到婚姻的圍城中。對于方鴻漸來說,圍城是自己永遠也走不出的噩夢,在他的整個人生中,永遠都處于迷茫的狀態(tài),一切看似新的希望都在不久后變成失望,甚至更糟,這與他本身的性格有著極大的關(guān)系,與當時的社會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他從最初風光無限的少爺,到最后一貧如洗的知識分子,被命運玩弄于鼓掌之間,無法通過自己的力量去改變命運,他就在這一座座圍城的夾縫中求生存,希望破滅后又復燃。圍城更可以看作是一面鏡子,他能夠映射出每一個人真實的自我,并引發(fā)人們的反思[2]。
(二)人物背景與形象的鑒賞
錢先生以他當時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為寫作背景,在書中無處不透露著濃郁的時代氣息,當時的舊中國恰巧就像一座圍城一般,城外的人想要進去,而城內(nèi)的人卻想要沖出來。錢鐘書將方鴻漸作為主人公,反映出那個時代的中國知識分子生活、婚姻、工作的情況,以及心理上的變化等。此外,書中還塑造了大量的經(jīng)典形象,諸如阿諛奉承的顧爾謙,爭強好勝但還算正人君子的蘇文紈等,使許多人在看書的過程中都能夠產(chǎn)生共鳴。
三、結(jié)語
綜上所述,本文賞析了錢鐘書先生的作品《圍城》,從語言、結(jié)構(gòu)、修辭手法等方面,對該作品進行了深度的探究,使我們能夠從不同角度感受到作者的深意。錢鐘書運用幽默的語言,寫出了一個悲情的故事,反映出一代人悲慘而又諷刺的人生,這是我國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更值得我們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黃宏麗.《圍城》中知識分子的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內(nèi)涵探討[J].文學教育(上),2017(12):49.
[2]陳施曄.論錢鐘書《圍城》諷刺藝術(shù)的三個維度[J].農(nóng)家參謀,2017(19):260.
(作者單位:江蘇省清江中學高三(15)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