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工程的首要目標是防洪。長江流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中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流域人口約占全國總人口的1/3,可耕地面積約占全國總耕地面積的27.8%,流域生產總值約占全國生產總值的32.8%。在三峽工程建成前,長江中下游防洪標準過低,尤其是荊江河段行洪能力不足,洪水高出兩岸地面數米至十幾米,這一地區(qū)是洪水災害頻繁而嚴重的地區(qū)。
據歷史記載,自漢初至清末2000年間,長江曾發(fā)生大小洪災214次,平均約十年一次。二十世紀以來,長江發(fā)生過1931年、1935年、1954年三次嚴重的洪水災害,每次洪災都造成了極其慘重的損失。1998年大洪水,60天里長江出現8次流量超過每秒60000立方米的洪峰,國家動用了大量人力物力,進行了近三個月的抗洪搶險,全國各地調用130多億元的搶險物資,高峰期有670萬群眾和數十萬軍隊參加抗洪搶險。這次洪災直接經濟損失2000多億人民幣,超過修建三峽工程的費用。
三峽工程的建成,標志著以三峽工程為骨干的長江中下游防洪體系初步形成,中華民族根治長江水患的夙愿基本實現。三峽水庫的防洪庫容為221.5億立方米,通過水庫調蓄,可使荊江河段防洪標準由現在的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遇千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可配合荊江分洪等分蓄洪工程的運用,防止荊江河段兩岸發(fā)生干堤潰決的毀滅性災害。
三峽工程自2006年初期蓄水至156米以來,開始初步發(fā)揮防洪效益。2010年試驗性蓄水至175米,三峽工程的防洪能力得以充分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