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溫新階 編輯|任紅
和姑娘哭嫁相反,清江兩岸死了人,卻要唱歌跳舞。
死人后唱歌跳舞,叫跳喪,這種歌舞形式叫撒葉兒嗬。
整個清江流域,只要死了老人,都要跳撒葉兒嗬。土家族認為,年長者過世是“順頭路”,喪事喜辦,又叫白喜事。
撒葉兒嗬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有人說,起源于莊子,莊子的妻子死了,他“鼓盆而歌”,后來就演變?yōu)樘鴨?。也有人說,跳喪起源于原始狩獵時期,那時生產(chǎn)力低下,狩獵的工具落后,當時的野獸眾多而且兇猛,狩獵時難免喪生,人死了以后,眾人圍著他的尸體,歌之詠之,舞之蹈之,歌頌他的勇武精神,緬懷他的人生事跡,激勵后人不斷努力,不畏艱難。
我見過無數(shù)次的跳喪,小時候還參加過,當然,多是后半夜,大人們跳累了,喝茶抽煙歇息去了,我們這些小孩才有了機會去跳。我那能歌善舞的小姑夫看我跳喪,說我跳得不錯,只可惜,后來不斷讀書,又參加了工作,跟原來小時候?qū)W跳喪的伙伴們不屬于相同的群體,平日里少了交流,彼此多少有了一些生疏,就再沒有融進跳喪的隊伍里去,只有當觀眾的份兒。
村上無論哪個老者去世,只要知道了消息,都是要去送葬的,白天有些身強力壯的早就去幫忙了,搭棚子,壘燒茶水的土灶,牽電線裝電燈,編歲簽子,借東西。約莫掌燈時分,周圍鄰居就全來了,每個人會放一掛鞭,在靈前燒幾張紙,磕幾個頭,這叫奠酒;酒奠得差不多了,跳喪的人抬出牛皮大鼓,架在一只木盆上,然后點燃幾張紙,貼在牛皮上晃幾個來回,并不是什么法事,只是為了把牛皮烤熱,敲出來的聲音更脆。
擊鼓領唱的人成為“叫鼓的”,他首先拿起鼓槌敲鼓,牛皮大鼓發(fā)出震人耳鼓的咚咚聲,在這山鄉(xiāng)之夜傳得很遠很遠,立時就有了一種肅穆的氣氛。
叫鼓的敲打出各種節(jié)奏,有時還在鼓邊敲打,發(fā)出清脆的叮叮聲,和咚咚的鼓聲形成對比,這只是叫鼓的熱身,也是向所有人發(fā)出信號:跳喪要開始了。
叫鼓的人開始領唱了:
請出來,請出來
請出一對歌師來
好些打,好些跳,
莫把腳步踩錯了
叫錯號子猶是可
踩錯腳步有人說
好漢不等人識破
這叫“四大步”的開場,跳的人在靈前邊唱邊跳,叫鼓的領第一句,跳的人唱一句“撒葉兒嗬喲”,叫鼓的人唱完第二句,跳的人再把一 二兩句連起來唱一遍,當然是邊唱邊跳。如果是奇數(shù)句,最后把倒數(shù)第二句和最后一句合在一起唱。
一場喪鼓水平的高下,取決于叫鼓的人,他要叫的節(jié)奏感強,高手還在主旋律之外另外加一些襯詞,加一些“花兒”,跳的人也會在基本步伐之外加一些“花兒”,這就增加了觀賞性。圍觀的人就越來越多,叫鼓的跳喪的興致更高了,馬上換了曲牌,改成高難度的,以展示技巧。
跳喪舞的鼓點子及舞蹈動作因地域不同而稍有差異。按跳喪格局大致可分“四大步”“么連嗬”“搖喪”“打喪”“哭喪”等20多個類型。按模仿形象動作分,有“鳳凰展翅”“犀牛望月”“猛虎下山”“虎抱頭”“猴子爬巖”“燕兒含泥”“鄉(xiāng)姑篩籮”等。
跳喪舞作為一種民族舞蹈,無論是音樂、舞蹈,還是歌詞內(nèi)容,都少有悲凄之感,音樂高亢歡快,舞步健美勇武。歌詞內(nèi)容十分廣泛,回憶民族起源、講述民間故事、敘述父母養(yǎng)育之恩等。歌詞多呈四句七言,四三式,上下句,也有鄂西山歌最常見的“五句子”。
長陽巴山舞 攝影/丁川華
悼念亡者的人越來越多,跳喪的人也越來越多,根據(jù)靈前地方的大小,最少兩人跳,也可以四人、六人、八人同時跳,跳得累了,旁邊隨時有人頂替,銜接得天衣無縫,只有叫鼓的若換人,才不得不作短暫的停頓。
叫鼓的真的換人了,他換了調(diào)子了:
這個號子不叫它
把他壓在鼓腳下
這個號子要改叫
改叫要跳幺例兒嗬
我來換,我來換
歌師們跳得汗上汗
我來接,我來接
我接歌師旁邊歇
叫鼓的人不斷在換,跳的人也不斷在換,這個山鄉(xiāng)之夜不像是死了人,倒像是一個民間的節(jié)日。
你看剛換上來的一個叫鼓的唱的啥:
這個號子不叫它
傳統(tǒng)的土家跳喪和時尚的模特表演 攝影/丁川華
再把別的往上拿
喪鼓場中有些巧,
不帶葷的不熱鬧
來個葷的樂逍遙
姐兒生的一臉白
眉毛彎彎眼睛黑
眉毛彎彎好飲酒
眼睛黑來好貪色
夜里無郎睡不得
鄂西的喪鼓歌中大部分是情歌,這與悼念亡者的情景似乎不協(xié)調(diào),但這也正好說明了鄂西土家人豁達樂觀的生死觀。死亡,也許是生命的另外一種形態(tài),生前的快樂在死后也還要繼續(xù)延續(xù),每一個活著的人的快樂應該與死者分享。
牛皮大鼓的響聲一直響到天明,跳撒葉兒嗬的人也一直跳到天明,直到三眼銃放了三聲醒炮,他們才把鼓搬到墻角,準備送亡者上山。
每一個山里人最后都會回歸泥土,都會和自然融為一體,而在他們回歸泥土的前夜,有一場驚心動魄的舞蹈為他們做最后的送行。
清江兩岸的人就是這樣豁達地看待生死。
一條江孕育了深奧而又淺顯的生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