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茜
摘 要:近年來,我國的高等教育迅速發(fā)展,高校每一年的不斷擴招一方面對于高等教育的普及有著重要的意義,但同時也帶來了許多問題。如師資力量短缺、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下降等問題。而且隨著學習和生活上的壓力加大,使得很多大學生出現了逃課、對學習失去興趣的現象。
關鍵詞:大學生;學業(yè)倦??;高校
近年來,有的高校在教學樓安裝了指紋機,要求學生在上課前用指紋簽到,下課后再用指紋簽退。這一現象得到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有的人認為高校這樣的行為太過夸張,是沒有必要的;但有的人卻很贊同這一做法,主要是因為現在大學生學業(yè)倦怠問題太過嚴重,甚至有的學生一個學期都不上一節(jié)課。所以本文通過對大學生學業(yè)倦怠問題的分析,提出了改善大學生學業(yè)倦怠的措施。
一.學業(yè)倦怠的理論綜述
(一)學業(yè)倦怠的定義
學業(yè)倦怠是在“職業(yè)倦怠”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Pines將學業(yè)倦怠定義為:個體由于長期承受較大的學習壓力,而出現的對學習失去興趣、對周圍人態(tài)度冷漠,從而導致學習成績下降的現象。Branko Slivar 認為學業(yè)倦怠不僅僅是由于長期的學習壓力導致,還與老師的重視程度、與同學的融洽程度以及父母帶來的壓力程度有關。
我國學者連榕將學業(yè)倦怠定義為個體由于過重的學業(yè)負擔,失去了學習的動力及興趣,從而出現的厭學的消極行為。而楊麗嫻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認為大學生出現學業(yè)倦怠的問題主要是因為大學里所學的專業(yè)吸引不了他們的興趣。
(二)理論基礎
1.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需要層次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首次提出的。他將個體的需要從低到高分為5各層次,依次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實現需要。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較低層次的需要,包括人類的基本需求,如對衣食住行的需要以及對安全的需要。而社交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實現需要是相對較高層次的需要,包括對愛情、友情的需要,贏得他人尊重的需要以及實現自己的理想的需要。
二.學業(yè)倦怠的影響因素
1.學校環(huán)境
大學生的學業(yè)倦怠問題受到了學校環(huán)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首先,如果個體所在班級的學習競爭壓力較大,而其學習成績偏低,在長期的學習壓力下就很容易出現學習倦怠的問題;其次,如果大學生在班級受不到專業(yè)課老師老師或自己導師的重視,也容易出現學業(yè)倦怠的問題;最后是大學生對所學的專業(yè)不感興趣,這是引起大學生學業(yè)倦怠問題的決定性因素。再加上老師授課照本宣科,形式單一,更加引不起大學生的興趣。
2.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
俗語說:“父母是孩子第二個老師”,可見父母對孩子的成長過程也是至關重要的。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分為溫和的教養(yǎng)方式和嚴厲的教養(yǎng)方式。溫和的教養(yǎng)方式主張父母與孩子是朋友式的關系,在這樣的教育方式下,大學生承受的壓力相對較少;而嚴厲的教育方式則以訓誡、批評的方式為主,在這樣長期的壓力下,大學生很容易產生學業(yè)倦怠的問題。
3.社會支持
社會支持是指當個體有某種需求時,從外界獲得的物質幫助和精神幫助。適當的社會支持有利于大學生消除學業(yè)倦怠。這里的社會支持主要是指來自父母、教師和同學提供的物質上和精神上的幫助。當某個個體在學習生活中遇到棘手的問題時,如果這時有來自老師、同學或父母的幫助和開導,那么他承受的心理壓力也會相應的降低,變得更加開朗和自信,也就不會產生學業(yè)倦怠。
4.社會環(huán)境
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也是大學生產生學業(yè)倦怠的一個主要影響因素。具體而言:首先,隨著教育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和高校的逐年擴招,大學生的數量越來越多,大學生再也不是原來的天之驕子。隨即帶來的就業(yè)難的問題更是讓大學生在找工作的過程中遭受打擊。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大學生的壓力也越來越大,面臨著大學一畢業(yè)即有可能失業(yè)的普遍現象。久而久之,就業(yè)的壓力會使大學生產生學業(yè)倦怠的問題。其次,隨著科技的高速發(fā)展,一些交友軟件、視頻軟件盛行,這些都成功引起了大學生的注意。在課堂上人人都是“低頭族”,不是玩單機小游戲,就是逛淘寶和瀏覽微博,每個人都忙得不亦樂乎。在娛樂方式多樣化的環(huán)境下,大學生自然對書本上枯燥無味的知識失去了興趣,產生了學業(yè)倦怠,開始逃課。
三.消除大學生學業(yè)倦怠的方法
1.高校教師應該改善教學方式
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一般都是在一個大教室里,老師在講臺上不斷的向學生單向式的灌輸知識,而學生坐在下面沒有一點反應,各做各自的事情。這是為什么呢?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傳統(tǒng)的課堂學生的參與度極低,教師和學生都是課堂的主題,所以應該互動起來,營造一個互動融洽的課堂氛圍。教師可以在教學的方式上作出改進,這一點我們可以借鑒西方大學的做法。教師可以和同學們一起坐下來,融入到學生中,就所講的知識點與同學們一起討論,讓同學們通過討論自己得出結論。而且在課堂上還可以融入一些小的游戲,讓所有的同學都參與進來,增加課堂的趣味性。
2.大學生應正確調整自我
每個人都會有壓力,所以我們應該學會實施的排解自己的壓力,否則隨著壓力的積累,很容易引起學業(yè)倦怠。當我們遇到生活或學習上的問題時,我們可以自己進行自我調節(jié),也可選擇和別人傾訴。在進行自我調節(jié)時,我們首先應該看到事情積極的一面,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斷地克服這些困難,增加自己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變得更加開朗自信。選擇與別人傾訴也是一種不錯的做法。父母、老師的生活閱歷比我們豐富,他們提出的意見一般也更具有可行性;而同學、朋友這一類群體由于和我們是同齡人,更能理解我們,沒有交流的鴻溝。不管選擇使用哪種方法,我們有壓力時,不能任之發(fā)展,應該及時的排解。
3.高校應該設置專門的心理輔導機構
高校應該設置專門的心理輔導機構,別配備專業(yè)的心理輔導人員,可以隨時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學校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特別是對于大學生來說。所以心理輔導機構的設立對于大學生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當學生有心理問題時,可以隨時得到心理輔導機構專業(yè)人員一對一的輔導,及時的消除自己的消極情緒。而且高校的心理輔導機構還可以開展各種有關大學生心理的講座,讓同學們了解到消極負面情緒的危害以及怎么做才可以消除這種負面的情緒。還可以通過宣傳頁、黑板報的方式向同學們積極主動地宣傳,在校園里營造一個積極向上的校園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唐聽輝,李君春,耿文秀. 國外工作倦怠觀的理論探索[J]. 心理科學,2005,28(5):1185-1187.
[2]郭英,周文靜. 近年來國內外關于學習倦怠研究綜述[J]. 教育學術月刊, 2008(10):17-20.
[3]王曉春,甘怡群. 國外關于工作倦怠研究的現狀述評[J]. 心理科學進展,2003.11(5):567-572.
[4] 賈曉波,陳鳳榮. 工作倦怠的測量及其干預研究綜述[J]. 心理與行為研究,2006,4(1):55-60.
[5]朱林仙. 大學生心理壓力、社會支持及其學習倦怠的關系研究[碩士論文]. 浙江大學,2007.
[6]孫曉莉. 大學生學習倦怠的現狀及成因研究[碩士學位論文]. 南京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