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偉
他創(chuàng)造了明代官員最快入閣的紀錄;他孜孜為國,臨終前只言愧對國家、老父,無一字言及家事,時人謂之有古大臣之風(fēng);與他長期共事的內(nèi)閣首輔李賢更是推崇他為“真君子”。正是由于這些近乎完美的記錄,明憲宗成化年間的內(nèi)閣首輔彭時在歷史上擁有很高的評價。
但彭時盡管形象完美,卻也有其“歷史局限性”,彭時在政治上是個“地域黑”。簡而言之,來自南方的彭時與北方人并不對付。
明英宗天順?biāo)哪辏?460年)殿試之后,依照永樂、宣德朝的慣例,明英宗將首輔李賢找來,要他在新科進士中挑選一些成績優(yōu)異者作為庶吉士培養(yǎng),以備將來大用。在談話的最后,對北方人極為偏愛的明英宗還特意叮囑道:“止選北方人,不用南人,南人若有似彭時者方選取?!?/p>
彭時是狀元出身,還在中狀元的第二年便被火箭提拔入閣,參與機務(wù)。這份能力和際遇在明朝300年的歷史上也是獨一份。所以明英宗雖然表面上并未完全將南人拒之門外,但提出如此苛刻的條件,其實就是在委婉地堵死南人的路。
李賢得了上諭之后,便著手挑選庶吉士。在路上,李賢遇見了彭時。彭時也是閣臣,同樣有權(quán)參與挑選庶吉士之事,所以李賢也并未隱瞞,將上諭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彭時。但沒想到的是,這位李賢口中的“真君子”,在聽到李賢口傳的諭旨之后的第一反應(yīng)居然是懷疑李賢在假傳圣旨,打壓南人。
李賢被彭時懷疑的目光看得發(fā)毛,深知自己被誤會了,便像個受了委屈的小學(xué)生一樣無奈地表示,皇帝真是這樣說的,自己沒撒謊。見彭時不信,李賢還拉來了明英宗的親信太監(jiān)牛玉為自己作證。作為知曉內(nèi)情之人,牛玉也向彭時表示,皇帝確實是這樣說的。不僅如此,牛玉還帶來了明英宗的最新旨意:內(nèi)閣會同吏部挑選庶吉士。
可即便是有皇帝的心腹太監(jiān)來背書,彭時依舊對此道旨意深深地懷疑。他向牛玉表示:南方士人又不是只有他一個,比他優(yōu)秀的還有很多。牛玉聽出了彭時的話外音,便面露苦笑地對彭時說:“姑且選來看看吧?!苯Y(jié)果經(jīng)過一番挑選,共選中庶吉士15人,其中有三個南人。從不要南人,到占據(jù)五分之一的份額,在彭時的努力下,南人的利益實現(xiàn)了最大化。
在這個故事中,彭時的“賢相”形象幾乎全無,大家只看到了一個為了南人的利益而斤斤計較的庸臣形象:當(dāng)聽到李賢口傳的諭旨之后,曾被李賢贊為“真君子”的彭時的第一反應(yīng)并非遵旨而行,居然是懷疑李賢在假傳圣旨“扶北抑南”;而當(dāng)太監(jiān)牛玉再次傳旨證明李賢所言不虛時,彭時仍在積極為南方士人爭取,絲毫不見松口,令牛、李二人很是尷尬??芍谂頃r心中,為南人爭利、南北斗爭的那根弦始終繃得很緊。
挑選庶吉士只是小事,真正體現(xiàn)彭時“地域黑”的事情是明憲宗成化五年(1469年)的吏部尚書李秉被罷免一事。
這年正月,在朝野上下還沉浸在新年的歡樂氣氛之中時,中樞政局風(fēng)云突變,履新僅僅一年零一個月的吏部尚書李秉突然被皇帝勒令致仕,引發(fā)朝野震動。李秉性情剛直,入仕以來,以打擊權(quán)貴享譽天下,官聲極佳。所以當(dāng)消息傳來的時候,不僅官場中人震驚不已,就連與此事毫無關(guān)系、聚集到京師準備參加會試的各省舉人也不勝憤慨,差點釀成明朝版的“公車上書”。
李秉被罷,旨意雖然出自明憲宗,但真正的幕后推手卻是彭時,或者說是以彭時為代表的南方官僚集團。
自開國之時,明朝便存在著南北之間的斗爭。李秉是山東曹縣人,按照明朝官場的標(biāo)準劃分,是地地道道的北人一派。單單這一個出身,便足以令南人對他心懷戒懼。更加令南人不安的是,在明憲宗的力推之下,李秉還得任吏部尚書,占據(jù)了外朝最顯赫的位置。
洪武以后,明代沒有宰相;而內(nèi)閣雖然可以參與核心決策,卻始終沒有獲得官方承認,地位尷尬,所以吏部尚書就成了外朝文官在官方上的首領(lǐng)。更何況吏部尚書手握銓政大權(quán),其升一人黜一人,都可以對南、北官僚集團的勢力產(chǎn)生影響。此等緊要職位,于南人官僚集團而言,自然是在所必爭。
但在李秉之前,吏部尚書一職長期為北人王翱所占據(jù)。王翱也是一代名臣,立朝正直,雖然偶爾也會提拔一些北人,打壓南人,但做事滴水不漏的他卻沒給南人留下什么可供攻擊的把柄。所以,盡管南人對吏部尚書一職極其眼熱,卻也無可奈何。
可李秉在就任吏部尚書之后的所作所為,卻給了南方官僚集團向他下手的借口。首先,在成化四年,李秉組織了一場對出身南方的閣部大臣的彈劾,除彭時以外,當(dāng)時的主要南人大佬皆在其中。其次,彭時的族弟彭華攀附中貴,屢次找到李秉請托,希望他能開開后門,卻屢遭李秉拒絕,睚眥必報的彭華很是憤恨。再次,李秉作為吏部尚書,主持了一次官員考察,一下子罷黜了幾百名官員,而這些官員中有許多都是南人大佬的親朋故舊。這不僅引起了南人大佬的集體反感,還令南人集團中的中下層官員對李秉失去了耐心,誘發(fā)了南人集團中驅(qū)逐李秉的輿論風(fēng)潮。
在這樣的背景下,即便在春節(jié)的歡樂祥和氣氛之中搞政治斗爭是很煞風(fēng)景的一件事情,南人集團也決定對李秉發(fā)動進攻,并最終將其趕下了臺。
李秉下臺后,迫于朝中北方官員的壓力,彭時先是選了一個北方人繼任吏部尚書。但幾個月之后,彭時就換上了來自浙江的姚夔。姚夔在吏部尚書任上安然無恙地做了五年,直到病逝。姚夔行事幾乎與王翱完全相反,在選人用人的問題上經(jīng)常是南人優(yōu)先。北人對此深以為恨,曾恨恨作歌曰:“斬卻姚夔頭,去祭王翱墓?!迸頃r的做法,無疑令當(dāng)時已然激烈的南北斗爭火焰更熾。
在歷史上,彭時頗著清譽,為一代名臣。但當(dāng)面對南北之爭時,卻依舊不能看破紅塵,毅然投身其中。究其實也,彭時雖賢,可終究不過凡人,又身處地域觀念深重的時代,有地域之見實屬正常。
更重要的是,經(jīng)過近百年的發(fā)展,在朝廷之中,南北人勢力已成,已經(jīng)形成了牢固的利益網(wǎng)絡(luò),造就了龐大的利益集團,彭時不過是南方利益集團在明面上的代言人罷了,頗多身不由己之處。
但彭時加入甚至是助推南北之爭的舉動,除了令當(dāng)時的政局動蕩,還給后世帶來了很不好的影響。到了明末,明朝的政府格局已經(jīng)形成“江之南北各推同鄉(xiāng)二政府為主,遂分南北黨”這樣彼此對抗的紛亂境地,遂致國是日非,以訖于亡。從這一點來看,彭時雖賢,卻難辭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