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旭
古代的警察叫捕快,“捕役,捕拿盜匪之官役也”;而“快手,動手擒賊之官役也”,因二者性質(zhì)相近,故合稱為捕快。捕快的快到底有多快,唐朝有個叫裴炎的捕快,急脾氣,斷案手快,連抓人帶寫罪狀,一會兒就能給衙門送去一批犯人,所以江湖人稱“霹靂手”。 捕快的稱呼起源于哪朝無法考證,據(jù)說第一個落入捕快之手的叫防風氏。大禹治水時,大禹召集各個部落領(lǐng)導(dǎo)前來開會。大災(zāi)當前,防風氏卻要當抽風氏,耍起大牌,姍姍來遲。于是大禹命專人專門審理,最后把防風氏拖出去砍了。防風氏變?nèi)f風氏,耳朵跟著腦袋一起滾了。建議以后娛樂圈明星別拜關(guān)公拜防風氏,通告遲到一律封殺。
一提著名捕快,腦袋里總能第一時間冒出了幾個人名,比如《三俠五義》里的“南俠”展昭。《三俠五義》里有一個故事叫《五鼠鬧東京》,這五鼠被傳的神乎其神,可把皇上嚇壞了,召集眾臣商量對策。有人推舉展昭,于是展昭在皇宮內(nèi)飛檐走壁、連做了幾個難度系數(shù)9.8的高難動作,可把皇上高興壞了,連連夸贊,說有了展昭,那五個老鼠不成氣候,以后展昭就叫“皇家黑貓警長”吧。于是展昭獲“御貓”稱號,輔佐包拯包青天,先后獲個人二等功、嘉獎,開封府我最喜愛的人民捕頭榮譽稱號。
實際上,歷史上并無展昭這樣一個人,是《三俠五義》里杜撰出的人物。不光沒有展昭,連公孫策、王朝馬漢、張龍趙虎都是杜撰出來的?!端问贰ぐ氛f:“故人,親黨皆絕之?!闭f的是包拯身邊一個人沒有,他既不搭理親戚朋友,親戚朋友也不搭理他,即便共處一室,彼此也無話。可能包拯太黑,不說話實在看不著。據(jù)《段子史》記載,展昭說,第一天進開封府就感覺眼前一黑,不是府內(nèi)有埋伏,是包大人從對面走過來了。
其實,歷史上的許多著名捕快都是文學(xué)作品里的人物,比如展昭,比如六扇門,比如四大名捕。但確實有一位真實且出名的歷史人物在出道前做過捕快,他就是秦瓊。秦瓊,字叔寶,從小就立志當一名公差捕快,匡復(fù)正義、扶弱抑強。后來他當上了當時的山東府黎城地區(qū)的捕快,在當?shù)貥淞⒘撕芎玫拿?。但?jù)坊間傳言,秦瓊并沒有通過正式的捕快選拔,所以不算公務(wù)員,頂多算個輔警。不過由于他經(jīng)常能偵破一些疑難案件,做人又仗義,于是獲群眾贈送錦旗一面:“山東小孟嘗”。后來秦瓊征戰(zhàn)沙場,屢立戰(zhàn)功,廣大人民群眾把他的畫像貼在門上祈求平安。從公安工作及職能上講,秦瓊是個片警。
“知縣一面申呈本府,一面動了紙海捕文書”,這是《水滸傳》第21回為捉拿宋江而簽發(fā)通緝令的情節(jié)。古代捕快出門辦案,要隨身帶著腰牌,相當于警官證。在具體破獲一個案件的時候,要向州縣的官員要一種牌票,即逮捕證,另外一種叫做海捕文書,即通緝令。不同類型的案件,有的用牌票,有的用海捕文書,捕快只有依據(jù)這樣嚴格的書面的證明,才可以去拘捕人犯,從而破獲案件,這是古代法律的一個明文規(guī)定。
在城墻上貼逃犯畫像叫“畫影圖形”,這四個字第一次出現(xiàn)在《明史·黃綰傳》上。明嘉靖13年,山西大同發(fā)生兵變,禮部侍郎黃綰簽發(fā)畫像通緝令,“綰復(fù)圖形購首惡數(shù)人”??上У氖侵挥形淖譀]有畫像,只能憑空想象。最好像動物園那樣,想看獅子老虎,就畫個獅子老虎形狀再配個箭頭,想看高曉松就畫個大冬瓜。我國第一張帶照片的通緝令是1983年才發(fā)布的,能有此榮幸登上這張通緝令的是東北悍匪——“二王”。
讀到此,狄仁杰放下鼠標,若有所思地說:“元芳,你怎么看?”李元芳沉思了一會說:“大人,更多精彩內(nèi)容,請關(guān)注《黑龍江糧食》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