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屹然
摘要:本文將通過分析敦煌文獻、語料庫中“方便”一詞的使用情況,從形式(主要是音節(jié)結構)和語義兩個角度來考察“方便”帶賓語的演變情況。即先了解方便作為動詞的用法及產生時間,再借闡述“便”+X,“方便”+O,“方”+“便”+O之間的結構關系,判定“方便”最常帶哪種賓語,并運用語義俯瞰及語法化理論,探尋這一演變發(fā)生的原因。
關鍵詞:方便 述賓結構 語義俯瞰 語法化
判斷一個詞的詞性、其后所帶何種成分以及整個句法結構的演變情況,首先要摸清這個詞在詞義演變上的來龍去脈。關于詞義,個別青年學者提出了“核心義”的概念?!昂诵牧x”研究作為建構多義詞詞義關系的一種模式,貫穿和統(tǒng)攝多義詞的大多數(shù)義項。他們認為在一個詞的意義系統(tǒng)中,詞義產生的方式主要分為三個類別,即由核心義統(tǒng)攝深發(fā)出的引申義、與語音相關聯(lián)的通假意義以及詞匯在使用過程中產生的語用義。具體來說,核心義由本義產生,詞匯大部分義項的產生和發(fā)展又受到核心義的制約;音同或音近的詞用法相似或相通,故而產生通假義;在具體的語言使用環(huán)境中產生一定的語用意義和由句中結構關系所決定的語法意義。
一、“方”及“便”詞義探析
(一)“方”及其意義的虛化
關于“方”,1998年版《古代漢語詞典》共列舉出其二十個義項,分別為:1.相并的兩船。又兩舟平行。引申為并,并排。2.相等,相當。3.比擬,比方。4.方形,跟“圓”相對。5.指大地。6.方圓,周圍。7.地域,地區(qū)。8.一邊,一面。9.古代用來書寫的模板。10.處方,藥方。11.方向,方位。12.常規(guī),常法。13.法度,準則。14.道義,道理。15.方法,辦法。16.指醫(yī)卜星象等方術。17.占有。18.違。19.介詞。當,正當。1.正,正在。2.將,將要。20.通“謗”。議論批評。在第6版《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并排、相當、比擬、大地、常規(guī)、法度、道義、方術、占有、違”等義項衰退或消失,而多了“乘方、正直”等義項。
通過觀察以上詞義,我們可以歸納出“方”在漢語運用過程中形成的幾種詞性,即它可充當名詞、副詞、動詞和介詞。“方”如何能與“便”結合起來,充當一定的句法成分或者獨立使用,僅從其核心義及其引發(fā)出的其它義項,并不能探得究竟?!胺健本哂忻~性質,這就說明它在起初是有實在意義的,而與“便”的結合則印證了它在后續(xù)的、不斷使用的過程中,詞義逐漸發(fā)生變化直至虛化。
“方”不斷虛化并具有了“始”的意義。學者王雲路在闡發(fā)這一觀點時引用了大量史料,并對“方”在文獻中的意義做了說明和判定。如《說文·方部》:“方,并船也。”段玉裁注:“并船者,并兩船為一?!薄稘h書·揚雄傳上》“雖方征僑與偓佺兮”,顏師古注:“方謂并行也。”以上兩例所表達的義項,現(xiàn)引申為并或并排。故而“方”的核心義是比并、相合,可以指空間或時間的吻合、一致。
此外,“方”不僅可以表示某種狀態(tài)存在于某一特定階段,還可表兩個事件發(fā)生的時間一致。
與“適”的用法相同,“方”后接瞬間動詞,通常表示動作狀態(tài)的“正好”或者時間順序上的“剛剛”“剛才”。
由此可見,“方”的虛化首先是從它的核心義開始的,即由比并、相合或時空一致,虛化為動作的始端、開始進入新的狀態(tài)等,進而趨向“始”的意味。
(二)“便”及“便”+X格式
在1998年版《古代漢語詞典》中“便”的義項主要有八個,分別為:1.有利,適宜。2.有利的時機。3.簡易,非正式的。4.熟習,擅長。5.大小便。6.副詞。就,隨即。7.連詞。8.通“辨”。辨別。根據(jù)以上義項,從核心義出發(fā),我們可判定出便在語言使用過程中,一般充當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以及連詞。
在漢籍全文檢索系統(tǒng)“史部”輸入“便”,共檢索到相關史料17461篇,經過瀏覽篩選發(fā)現(xiàn)“便”在古代漢語中,其后也常連接名詞、動詞、形容詞及副詞等成分?!氨恪痹谥泄艥h語時期,其后常接名詞、動詞、形容詞及副詞。近代漢語時期,其后多接動詞及副詞,而名詞極少。到了現(xiàn)代漢語時期,“便”的后加成分又呈現(xiàn)出廣泛、包容的特點,伴隨其后的又多為名詞、動詞、形容詞和副詞。
二、“方便”的雙音化及詞義演變
(一)“方便”的雙音化
上古漢語詞匯主要以單音節(jié)為主,從中古以后處于漢語轉型期的東漢開始,漢語詞匯逐漸趨向于雙音化或復音化,新詞的構成主要是借助于詞素合成的句法手段。現(xiàn)代漢語中,詞匯的雙音化傾向明顯。
在漢籍全文檢索系統(tǒng)“經部”輸入“方便”詞條,共檢索到4篇史料,即《讀四書大全說卷九·孟子》“集注似誤看一‘繼字,將耳目心思之既竭,作圣人自用之道,圣人已自了當后,又加上一種方便與后人?!?,另《日知錄》收錄了3條。我們知道《讀四書大全說》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土天之的一部重要學術論著,以讀書札記的形式,對《四書》原文加以論述,并批駁《四書大全》中道學家的解釋,闡發(fā)自己的唯物主義觀點?!度罩洝?,是十七世紀中葉中國知識界一部足以反映時代風貌的學術巨著,作者是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和思想家顧炎武,書名取之于《論語·子張篇》?!笆凡俊变?87篇,自《晉書卷一〇六· 載記第六》“軍中有勇干策略與己侔者,輒方便害之,前后所殺甚眾?!笔肌!白硬俊变?961篇,始于《列子集釋·附錄三》“無力無精進,人無力無方便,無因無緣...”《列子》是魏晉時代出現(xiàn)的一部重要子書。“集部”錄369篇,首列清·孫元衡《赤崁集卷一乙酉》“天留我作中原客,方便毋勞乞孟婆?!?/p>
根據(jù)這些收錄“方便”詞條的書籍及其作者年代可推知,“方便”雙音化的形成和定型是在東漢至晉這一歷史區(qū)間。而從整個漢語詞匯發(fā)展史的角度看,對漢語詞匯影響最大的當屬東漢迄唐佛教文化的輸入。如今我們所見敦煌文獻中“方”“便”連用的情況,多半因翻譯佛教而產生。敦煌愿文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佛教文化的產物,其中使用了大量的佛教術語和音譯詞。
(二)“方便”的詞義探源
“方便”一詞最早見于譯經之始的《四十二章經》中,因而譯經及涉及佛理的表述中多用此詞,后來再泛化成一般詞語。
古代漢語以單音節(jié)詞占優(yōu)勢,佛教的傳入刺激產生了許多新的雙音節(jié)詞,它們中的許多已融入漢語語言文字系統(tǒng)和詞匯庫中。特別是一些意譯詞語,很難看出其源于佛教,故而已不能算嚴格意義上的外來語。呂叔湘先生在《中國文法要略》中說:“意譯的詞,因為利用原語言里固有的詞或詞根去湊合,應歸入合義復詞,而且也不能算是嚴格的外來語?!?/p>
三、“方便”帶賓語的情況
上文已判定“方便”可兼動詞和形容詞使用??疾臁胺奖恪睅зe語的演變情況,事實上是從述賓結構的角度出發(fā),探求“方便”語義虛化后所賴以存在的句法語義環(huán)境。
我們使用“語義俯瞰”理論來解釋這一演變情況?!罢Z義俯瞰”理論受到西方語法化理論中“滯留原則”的影響,所謂“滯留原則”即詞或者語言結構在語法化的過程中,其較早的意義可能會制約較晚的意義或結構特點。“語義俯瞰”理論的涉及對象是漢語實詞的意義,即涵蓋義和細節(jié)義。實詞虛化以后,細節(jié)義受損,涵蓋義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保留。作為虛化源頭的實詞義仍控制或影響新詞義或其句法語義環(huán)境?!胺奖恪庇煞鸾浀浼兄腔邸⑶芍?、方法等的實詞意義,逐漸虛化,涵蓋出形容詞和動詞性質的新義項?!胺奖恪钡男铝x項在運用過程中,其句法語義環(huán)境又隱約受到實詞意義的牽制。
述賓結構也即動賓短語,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前動后賓,組成成分之間有支配和被支配的關系。“動”與“賓”之間的關系很復雜。此外,黎錦熙先生指出:“國語句法上有一個特點,就是述語可以直接用形容詞?!?/p>
所以“方便”帶賓語的情況考察,就變成了“方便”作為動語帶賓語與“方便”作為形容詞帶賓語的演變分析。
在古代漢語中“方便”很少作為一種述賓結構的動語出現(xiàn),一般用作佛教術語“智慧”意義的名詞,綴在句尾,構成一個句義完整的句子。而以形容詞性質補充在動語位置的情況比較多見,也有少部分本身以動語出現(xiàn)。
四、結語
通過梳理“方”“便”及“方便”的詞義,利用文獻及語料分析“便”+X格式和“方便”+賓語的內部結構關系,判定出“方便”一詞在詞義上由名詞性質的核心義,虛化為形容詞和動詞。作為謂詞性質的形容詞,“方便”之后一般連接使動意義的賓語,很少或幾乎不帶意動、對動、自動或存現(xiàn)賓語。“方便”作為動詞出現(xiàn)在動語位置,在述賓結構中,其后常帶受事賓語,且多為名詞或名詞短語。關于語義涉及施事、與事、處所、目的、工具、結果及原因等的相關賓語,因語料搜集不充分,語義甄別困難,目前還不能斷定“方便”不帶上述賓語。另外,“方便”無論作為形容詞還是動詞,在帶賓語時還有可能借助前加或后加的輔助成分。這一淺顯的結論仍需進一步通過大量語料分析來補充完善,至于如何演變,同樣受制于可靠信息的獲得。
參考文獻:
[1]敏春芳.敦煌愿文詞匯研究[M].民族出版社。
[2]梁曉虹.佛教詞語的構造與漢語詞匯的發(fā)展[M].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4.
[3]王雲路.漢語詞匯核心義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4]古代漢語詞典[M].商務印書館,1998.
[5]現(xiàn)代漢語詞典[M].商務印書館,2012.
(作者單位:湖北省襄陽市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