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曉梅
(四川省巴中市中心醫(yī)院肛腸科 四川 巴中 636000)
混合痔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肛腸科疾病,混合痔是指痔體圍繞直腸肛管一周叫做環(huán)狀混合痔,屬于混合痔中較為嚴重的階段,該病在我國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臨床上對該病的治療方法主要手術治療[1]。以往臨床上多采用外剝內扎術進行治療,盡管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術后恢復時間較長,患者具有強烈的疼痛感,為了改善患者的疼痛,加快患者術后傷口的愈合,對臨床治療具有重要意義。TST是將傳統(tǒng)分段結扎和PPH相結合,選擇性的將部分下移肛墊上方黏膜和粘膜下組織切除,并將正常的黏膜橋保留,因此吻合口狹窄的發(fā)生率較小,且近年來將TST應用于Ⅱ、Ⅲ度混合痔的治療中,療效較好。本研究為了探究TST和PPH對環(huán)狀混合痔的治療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取我院于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72例環(huán)狀混合痔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隨機分成TST組和PPH組,其中TST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齡32~62歲,平均年齡(41.3±2.6)歲,病程9個月~13年,平均病程(7.5±2.4)年;PPH組36例,男21例,女15例,年齡33~61歲,平均年齡(42.3±2.3)歲,病程7個月~14年,平均病程(8.1±2.1)年。納入標準:患者經肛門鏡檢查確認為環(huán)狀混合痔、無肛腸手術史;排除標準:合并感染、伴有重大器官嚴重障礙。本研究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全部患者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相匹配(P>0.05),具有可比性。
TST組采用TST進行治療。首先對患者的痔核情況進行觀察,擴肛后,將三孔肛門鏡插人肛內,將內筒拔除后,然后旋轉肛門鏡,充分暴露將要切除的痔區(qū)黏膜,將肛門鏡固定后,于齒線上3~4cm行分段荷包縫合。將TST—次性吻合器旋開到最大位置,把吻合器頭部伸至荷包縫合線的上方,將荷包線收緊并打結,采用掛線器將縫線從吻合器的兩側孔分別引出并對縫線適度牽拉,將吻合器旋緊并擊發(fā),然后將吻合器旋開3/4圈并移出。查看吻合口是否出血, 若有出血,則采用可吸收線進行8字縫合止血。將搭橋處剪開,將所形成的“耳朵”采用7號絲線對其基底部進行結扎。置入肛門鏡內栓,對肛門鏡進行適當旋轉后將其取出。外痔皮膚做V形切口,對皮下靜脈叢到齒狀線上方0.2~0.3cm進行剝離,對內痔基底進行鉗夾并行8字縫合,并將痔核殘端切除。PPH組采用PPH進行治療。擴肛后,將透明的肛管擴張器插入肛內,將內栓拔出,對透明肛管擴張器進行固定,于縫扎器下在齒線3~4cm處行荷包縫合。于出針點的原位進針,將縫線潛行在粘膜下層。將PPH吻合器旋開后納入直腸內,然后將其收緊及打結。于帶線器的引導下通過吻合器兩側孔中拉出縫線,采用血管鉗夾持,然后拉緊縫線,旋緊吻合器,達到保險刻度后,將其擊發(fā),保持吻合器30s的關閉狀態(tài),達到壓迫止血的目的后,旋緊其尾翼部位。外痔皮膚做V形切口,對皮下靜脈叢到齒狀線上方0.2~0.3cm進行剝離,對內痔基底進行鉗夾并行8字縫合,并將痔核殘端切除。
(1)痊愈:臨床癥狀全部消失;(2)顯效:臨床癥狀明顯緩解或者已經基本消失,患者生活受到的影響較??;(3)好轉:臨床癥狀得到一定的緩解,對患者的生活影響較大;(4)無效:臨床癥狀無緩解甚至加重。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觀察指標:觀察并記錄兩組術后的不良反應,如術后出血、尿潴留及吻合口狹窄等。
應用SPSS2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比較,其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情況比較(n,%)
TST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PPH組,兩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效果和術后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n(%)]
由于生活壓力的不斷加大,生活不規(guī)律,造成了痔病的發(fā)病率呈不斷上升趨勢,且發(fā)病人群逐漸趨于年輕化[2]。混合痔是指圍繞直腸肛管一周叫做環(huán)狀混合痔,屬于痔的嚴重階段。臨床上對該病的治療主要通過手術治療,其原則為在治療的同時盡量保證患者的術后生活質量,比如降低術后疼痛和減少術后并發(fā)癥。按照生理解剖肛墊學說而言,說明了臨床上需要注意保護患者的肛門功能,在治療痔病的過程中,對痔核的切除及結扎時,需要保護好肛墊原有的狀態(tài)及功能。近年來,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不斷完善,怎樣盡量降低對肛門組織的損傷,有效治療痔瘡、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是臨床治療混合痔的新的研究方向。TST 是近幾年來,被應用于混合痔的臨床治療方法,是一種新興的治療方法[3],通過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比較,其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TST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PPH組,其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TST術較PPH術,主要的改善點為選擇性的切除下移肛墊的上方黏膜和黏膜下組織,能夠最大限度保持肛墊的正常解剖形態(tài)和結構,其創(chuàng)傷較小,且TST術應用開環(huán)式肛門鏡,更加有利于患者在術后黏膜組織的恢復,保證治療效果的同時,降低了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4]。
綜上所述,對環(huán)狀混合痔的治療,兩組均具有較高的治療有效率,但是TST治療中吻合口狹窄發(fā)生率較低,更適合應用于環(huán)狀混合痔的治療。
[1]姜艷輝,孫偉,彭程,等.TST與PPH治療痔的效果對比[J].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15,18(5):365-367.
[2]孔維民,王吉侯.選擇性痔上黏膜切除釘合術與痔上黏膜環(huán)切釘合術治療環(huán)狀混合痔的臨床比較[J].臨床外科雜志,2016,24(1):74-75.
[3]徐蘇民.改良PPH術與常規(guī)PPH術治療重度環(huán)狀混合痔療效比較[J].蚌埠醫(yī)學院學報,2015,40(8):1073-1074.
[4]鄧明,袁海濤.吻合器痔上黏膜環(huán)形切除術與外剝內扎手術治療環(huán)狀混合痔的效果及安全性差異[J].安徽醫(yī)藥,2016,20(1):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