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寰,盛益民
(復旦大學 中文系,上海 200433)
語言學是經(jīng)驗科學,材料(語料)是研究的根本。語料之于語言學,就如實驗數(shù)據(jù)之于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相較于標準語,方言語料有以下三方面的特點:
一是變異豐富。每個方言都是一個獨立的語言系統(tǒng),漢語有多少種方言也即有多少個語言系統(tǒng),每個語言系統(tǒng)都帶著它獨特的類型學信息和歷史文化信息。同一個方言內(nèi)部,不同的人群之間也有豐富的變異,這些變異反映了豐富的社會信息和語言演變信息。
二是口語性強。方言幾乎沒有獨立的書面語形式,只存在于口語之中,瞬間即逝。這就意味著,沒有當下的記錄,后人就無法窺見這個時代方言的面貌。
三是文獻稀少。歷代書面語的記錄基本都是標準語的記錄,方言記錄不成系統(tǒng),且經(jīng)常與標準語相錯出。由于記錄者多為舊時文人,他們的記錄中多以方言的上層變體即文讀音為主,方言中的下層變體也即土俗成分的記錄不夠充分。近代以來有了傳教士用羅馬字記錄的方言材料,但失之簡略,記錄的水平也參差不齊。
因此,用現(xiàn)代語言學方法進行的方言調(diào)查和方言描寫就更具有無可比擬的重要性,中國現(xiàn)代意義上的方言學研究甚至語言學研究正是從描寫方言學發(fā)端,不是沒有原因的。
時代的劇變常常導致語言的劇變,漢語史已經(jīng)為我們提供了鮮活的證據(jù)。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社會形態(tài)發(fā)生了急劇的變化,表現(xiàn)為:
其一,傳統(tǒng)的農(nóng)業(yè)社會開始解體,農(nóng)民大量外出打工甚至移居城鎮(zhèn),農(nóng)村人口外流嚴重。外流的人口產(chǎn)生了大量的雙語雙方言人群,原先的方言正在磨損。
其二,傳統(tǒng)生活和傳統(tǒng)觀念開始發(fā)生變化。舊式家具、農(nóng)具和各種工匠用具被新式的家具、農(nóng)具、工匠用具和電器所取代,宗族社會、大家庭被現(xiàn)代小家庭取代,戲曲被流行歌曲和電影、電視取代。表示這些現(xiàn)代器物和觀念的詞語基本上都來自普通話,很大程度上消弭了方言差異。
其三,教育和現(xiàn)代傳媒、通訊的普及使得“語同音”有了確定的標準和快速傳播的渠道,很多地方普通話成了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最頻繁的語碼。20世紀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從三歲左右開始進入幼兒園一直到二十多歲大學畢業(yè),大部分語言交流時間都是在校園里度過的,由于校園里(尤其是在城市的學校里)極少允許使用方言交流,造成語言學習的關鍵時期得不到足夠的方言刺激。
其四,人口不僅有外流,也有輸入,因而語言、方言接觸的加劇,雙語碼人群擴大,在城市里這一點尤其明顯。雙語碼人群除了頻繁出現(xiàn)語碼轉(zhuǎn)換或語碼混合之外,語言的寬容度也逐漸擴大。
這幾個方面的因素促使方言的語音、詞匯、語法系統(tǒng)同時產(chǎn)生了劇烈的變化,具體表現(xiàn)為:首先,方言的詞匯大量更替,舊詞語大量消亡,詞匯語音系統(tǒng)中那些依托于舊詞語的早期語音層次失落嚴重。其次,由于普通話這種優(yōu)勢語碼的加入,方言的表達功能也開始殘缺,語碼混合現(xiàn)象增多。最后,方言的使用域開始退縮,公共社交領域,尤其是比較正式的場合使用方言的頻率明顯減少。隨著方言使用域的衰退,方言的社會地位進一步降低,生存空間愈加狹小,從而形成一種萬劫不復的惡性循環(huán)。
方言的衰退消亡有時代的必然,也有很強的人為因素。所謂時代的必然,乃指漢語豐富復雜的地域方言本身就是過去交通不便、高頻交際范圍的空間較小造成的結(jié)果。得益于交通通信手段的現(xiàn)代化,人們的活動空間增大,不同語碼接觸的頻度上升,地域方言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小是必然的趨勢。而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又大大加速了方言衰退的進程。
當然,要完全消滅方言是不可能的,方言差異首先根植于語言的個人變異??梢栽O想,普通話在各地仍會形成各種變體,這些變體同樣會形成各地固有的特色,也即地域方言。只是這些新形成的方言不再是目前各種“舊時代方言”(姑且用這個名稱)直接的傳承罷了。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是這兩類方言交替的時期,舊時代的方言仍是許多中老年人的日常交際工具,但年輕一代中許多人已不能熟練使用,因此,記錄還活著的舊時代方言就成了眼下最緊迫的任務。吳語地區(qū)是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得風氣之先者,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尤為迅速,教育水平也領先于全國其他地區(qū),從一定程度上說,吳語區(qū)人民的語言忠誠度也較其他地區(qū)為低,他們很樂意接受標準語的影響,因而伴隨著這些社會經(jīng)濟文化優(yōu)勢的就是吳語的衰變消退速度也遠高于其他方言。吳語調(diào)查記錄的迫切性是催生這一叢書最根本的動力。
近年來,漢語方言的處境已得到語言學界、社會以及政策制定者的高度重視,中國語言資源保護計劃的啟動,其目的就在于搶救危機中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而方言正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種。該計劃從宏觀方面著眼,對于單個方言來說,尚有許多無法顧及的方面,我們的叢書是想從更微觀的角度對方言進行深入挖掘,對該計劃進行補充完善。
吳語研究開啟了現(xiàn)代意義上的漢語方言研究的先河,也是今天漢語方言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自趙元任《現(xiàn)代吳語的研究》(1928)出版以來,吳語研究的學者一直在孜孜不倦地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問題,嘗試用各種方法來研究問題,以完善我們對吳語的認識。其所涉及的領域、使用的方法、研究的深度,可以說處在漢語方言研究的前沿。
這是值得驕傲的,但同時我們也不能不看到吳語研究上仍然存在大量的空白領域和不足。首先,就研究對象而言,北部吳語特別是蘇滬兩地所受的關注較多,南部吳語(尤其是處衢地區(qū))和宣州吳語所受的關注較少;中心城市的方言得到關注較多,農(nóng)村地區(qū)特別是邊遠地區(qū)得到的關注較少。其次,就研究層面來說,吳語研究所涉及的面十分廣泛,語音、詞匯、語法、歷史演變、語言變異等等都有大量的論著,但系統(tǒng)的語料仍不夠充分。再次,就研究特色來說,吳語研究方法多樣,發(fā)掘較深,但基礎語料出版不夠;在出版的論著中,語音(字音)材料比較豐富,詞匯、語法材料相對缺乏。
就我們所見,詞典和單刊著作有:丹陽、蘇州、吳江、江陰、靖江、呂四(啟東)、上海市區(qū)、松江、嘉定、崇(明)啟(東)海(門)、杭州、嘉善、海鹽、紹興、蕭山、桐廬、余姚、寧波、鄞縣、鎮(zhèn)海北侖、舟山、天臺、溫嶺、溫州、金華、義烏、雁翅(宣城)等,篇幅大小不一,側(cè)重各有不同。其中上海、蘇州兩地,研究材料最為豐富,已為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另外,一些業(yè)余愛好者也出版了不少方言著作,如南上海(舊上??h,今閔行區(qū))、奉賢、海寧、桐鄉(xiāng)、余杭、德清、紹興、蕭山、嵊州、寧波、慈溪、寧海、樂清、縉云、慶元、衢州、江山,等等。后一類著作通常詞匯材料比較豐富,對于了解地方文化很有幫助,但很難滿足高水平方言學研究的需要。
在成片的研究方面,趙元任《現(xiàn)代吳語的研究》之后,最早公開出版的是顏逸明先生的《浙南甌語》;之后,錢乃榮的《當代吳語研究》沿著趙元任的足跡,記錄了33個點的語音、詞匯、語法材料;曹志耘先生的課題組,十多年來陸續(xù)出版了《吳語處衢方言研究》和《吳語婺州方言研究》,收錄了南部吳語十多個點的方言材料,填補了西南部吳語研究的一個空白;秋谷裕幸發(fā)表了江山、廣豐、蘭溪、東陽四個點的調(diào)查材料;徐越出版了杭嘉湖地區(qū)方言的研究成果;王文勝對處州(麗水地區(qū))方言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比較研究;宣州吳語方面有蔣冰冰的《吳語宣州片方言音韻研究》。
總的來說,這些研究的字音材料較為豐富,詞匯材料相對較為簡略,語法材料仍不敷深入探討之用。由于研究的不平衡性,一提到吳語,學界的印象總不出上海、蘇州等北部吳語的范圍,而忽略了吳語內(nèi)部的巨大差異。因此,想要全面反映吳語的事實,提升研究的層次,我們?nèi)孕璋l(fā)掘更多的語言事實。
本叢書定位于描寫方言學著作。在當代中國語言學研究中,“描寫”這個詞曾引起不少爭議,如此定位,是基于我們對方言學的一種認識,也是近年來學科發(fā)展的一個新趨勢。
在我們看來,解釋也是一種描寫,兩者沒有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太陽東升西落”是對現(xiàn)象的描寫,“地球繞著太陽轉(zhuǎn)”是對這種現(xiàn)象的解釋,但也可以看作是對太陽和地球相對關系的一種描寫。它背后隱藏著的是萬有引力定律,萬有引力定律描寫了物體之間引力與它們的質(zhì)量、距離之間的關系。每一層級的描寫都是對前一層級現(xiàn)象的解釋,層層深化,推動著我們對世界的認識。交叉學科的研究也不例外,社會語言學、實驗語音學、心理語言學、神經(jīng)語言學等等領域的研究都是從另外一些角度對于語言現(xiàn)象的觀察描寫,同時也是從其他學科的角度來解釋語言現(xiàn)象。描寫與解釋相輔相成。相關的討論也可參看劉丹青(2017)。
理論與現(xiàn)象的關系也是如此。生成語言學主張句法具有獨立性,所以他們從形式的角度描寫他們的普遍語法(UG),并以此來解釋各種語言中的現(xiàn)象;功能語法認為語法不獨立于人類的其他認知模塊,所以他們描寫其他認知模塊中的現(xiàn)象與語言現(xiàn)象之間的關系,總結(jié)出一些原則,并以此來解釋語言現(xiàn)象。當然,同樣是描寫,采用不同的描寫框架,其結(jié)果是完全不同的。這大概就是“橫看成嶺側(cè)成峰”吧。
總之,在經(jīng)驗科學里,描寫與解釋、理論與現(xiàn)象并非互相脫離的兩端。理論是我們描寫現(xiàn)象、解釋現(xiàn)象的框架,現(xiàn)象總是需要通過一定的理論術語才能呈現(xiàn)出來。
盡管如此,在具體研究中,理論導向的研究和事實導向的研究仍是涇渭分明的,特別是隨著范式的轉(zhuǎn)變,總會有一個時期,研究者會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新理論的建構(gòu)上,有時甚至削足適履。近年來,不少研究者意識到,“峰”和“嶺”畢竟是客觀存在的東西,不因理論的不同而自身有所變化,要想獲得更為完整的對于“峰”和“嶺”的認知,必須拋棄一些現(xiàn)有理論上的成見,回到更為客觀的事實上來,更何況有時候理論上的紛爭僅僅出于我們對事實了解的不足。于是有學者提出了“新描寫主義”的概念,另一些學者雖然沒有使用這個術語,主旨卻是大體相同的。有意思的是,我們所知的有相似主張的漢語研究學者中,胡建華(2017)和張洪明(2017)兩位主要從事生成語言學研究,而陳平(私人交流)則傾向于功能主義,頗有殊途同歸的意思,也可見這種面向事實的語言學研究是目前學界的共同心聲。前不久,羅仁地在《光明日報》上刊文《尊重語言事實 提倡科學方法》指出,“以經(jīng)驗主義思想為依據(jù),提倡跨學科、多領域的研究范式,并以語言功能為出發(fā)點進行解釋”,是21世紀語言學的重要特征。這可以看作是新描寫主義的另一種表達。
新描寫主義目前只是一個籠統(tǒng)的認識,尚未有完整清晰的表述,所以下面結(jié)合本叢書,從方言調(diào)查和研究的角度簡單談一下我們對新描寫主義的一些認識。新描寫主義包括理念和方法兩個層面,理念方面大體有兩點:
通過訪談得知,部分學員的急性訓練傷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處理,甚至日積月累成了慢性損傷,嚴重影響到日常訓練。比如說部分學員腳踝受傷后基本上就是一瓶紅花油、幾貼膏藥了事,根本不能達到藥到病除的效果,一傷就能傷幾個月,使得學員對門診部失去了信心,寧愿疼著都不去看醫(yī)生。部分學員的慢性損傷也不能得到有效救治,帶病參訓的學員不在少數(shù),帶病參訓一方面增加了發(fā)生訓練損傷的風險,一方面增加了學員對訓練的抵觸情緒,不利于教學訓練的展開。因此,學校要加強醫(yī)務監(jiān)督的力度,做好衛(wèi)生保障工作,提供讓學員滿意的醫(yī)療保障服務。
一是相對的理論中立。語言事實為研究的基礎,但基于某一派理論的事實描寫往往不能為其他流派的學者所用,這就是所謂的理論的“不可通約性”。作為方言學者,我們的任務首先是把未經(jīng)記錄的語言(生語料)記錄下來,轉(zhuǎn)寫為可供研究者使用的語料(熟語料)。我們的記錄和描寫并不針對某一特定的理論流派,所以需要盡可能保持理論中立。這就意味著,在描寫語料的時候,我們盡可能使用迄今為止語言學界已普遍接受的概念和術語,盡量減少某些理論的特設概念。
二是類型學的視野。呂叔湘先生曾經(jīng)強調(diào)過語言對比對于語言研究的重要性,很多語言現(xiàn)象在單一系統(tǒng)內(nèi)很難描寫清楚,有了另一個語言系統(tǒng)作為參照,其價值就能得到充分的展現(xiàn)。朱德熙先生則把“普-方-古”的對比研究付諸實踐。這種觀念與實踐跟類型學觀念是不謀而合的,但后者建立在一個更廣闊的平臺之上,目的是給每一個語言系統(tǒng)在世界語言中進行定位。類型學雖非獨立的描寫框架,但它把每個語言系統(tǒng)放在世界語言之中進行考量的做法則開拓了單一語言系統(tǒng)描寫的寬度,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挖掘的深度。
從方法上來說,生語料的獲取和熟語料的研究仍有所不同。
對于生語料的獲取,我們推崇所見即所得的調(diào)查和驗證。以往語言描寫基本上站在單一的語言學家立場上,我們主張語言調(diào)查描寫是語言學家和調(diào)查對象互動的結(jié)果,因而是一種基于語言使用者的描寫。語言學研究發(fā)展到今天,我們對于語言的認識已經(jīng)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理論洞見遠遠超出語言直覺。想要驗證一個結(jié)論,往往需要一系列專門的實驗或測試。實驗和測試往往又需要控制一系列的參數(shù),或者進行大樣本的調(diào)查與統(tǒng)計。我們不否認這些實驗的科學性和重要性,但是從調(diào)查一個未經(jīng)記錄的語言的角度來說,想要一下子把研究提高到這個水準,難度也是可想而知的。語言調(diào)查的第一步,建立在典型案例之上;語言描寫的第一步,也只能建立在語言使用者的直覺之上。例如,音系描寫的第一步是確定音位系統(tǒng),在漢語方言的描寫中一般是聲韻調(diào)系統(tǒng)。音節(jié)及其組成的聲韻調(diào)對于語言使用者來說都是可以直接感知到的或者說是透明的;調(diào)查者可以通過比較最小對,來確定兩個音素是否可以區(qū)分意義(調(diào)查時可以詢問發(fā)音人兩個字是否同音)。換句話說,確定音位或聲韻調(diào)是調(diào)查者與發(fā)音人之間互動的結(jié)果,是基于語言使用者直覺的描寫。相反,確定區(qū)別性特征和某些韻律層級單位則是完全分析性的工作,在田野工作中很難實現(xiàn)。
同樣,描寫語言/方言的接觸和演變過程,也必須基于使用者的立場。例如方言間的對應接觸,從研究者的角度看是“符合歷史音韻的對應原則”的;但從語言使用者的角度來說,它只是反映了方言之間系統(tǒng)的對應關系。當然,這種對應關系有其歷史音韻基礎。對說話者來說,這種對應關系或許基于“樣本模式”(Exemplar based model),也就是說話者對于兩個系統(tǒng)音位對應的所有經(jīng)歷的總匯。對應關系的認知和語言系統(tǒng)之間的互相影響也隨著交際經(jīng)歷的不同而發(fā)生動態(tài)的變化。由于語言系統(tǒng)各成分對于說話者來說,其透明度存在著差異,所以,這種對應關系并不如研究者那樣明確,常常出現(xiàn)無法匹配的情況,造成接觸音變上的殘余。
而對于熟語料的描寫和研究,可以在以下三個方面得到體現(xiàn):
(1)形式和功能的雙向互動描寫①這一方面與劉丹青先生所倡導的庫藏類型學具有相通性。。語言是形式和意義的結(jié)合,但兩者之間又非一一對應關系。一個形式有其核心的功能,又會引申出其他一些功能,在跨語言系統(tǒng)比較的時候,我們發(fā)現(xiàn)建立在核心功能之上的對應成分,在引申出的功能上會有很大的差異。即便是核心功能的表達上,對應形式之間也會有相當大的差異,如上海話的“辣?!保胀ㄔ挼摹爸蓖瑯颖硎緺顟B(tài)的持續(xù),但“辣海”可以用在動補短語之后,也能用在存在動詞或“蠻很+積極形容詞”之后,例如“有辣?!薄靶U好/大/清爽辣?!钡鹊龋@些都是普通話的“著”所不具備的用法。紹興話的“則”字句與普通話的“把”字句,都表示處置義,但具體用法上,紹興話的“則”字句受兩方面的限制(許寶華、陶寰,1999;盛益民,2010):一是只能表達已實現(xiàn)的事件,因而不能出現(xiàn)在祈使句中。例如:
則件衣裳脫埭還(把衣服給脫了,有責備義)
*則(件)衣裳脫還(把衣服脫了)
二是只能表達消極事件。例如:
則只電視機弄破哉(把電視機弄破了)
*則只電視機修好哉(把電視機修好了)
另一方面,同一個功能在不同語言系統(tǒng)中可能會有多種表達手段,如下一節(jié)中我們會談到的吳語中體范疇的表達手段就有六七種之多。再如,紹興話中表示定語領屬的方法大概有三種:①“領有者+個的+被領有者”,焦點在領有者上;②“人稱代詞復數(shù)+被領有者”,通常被領有者是領有者所屬的群體,或者領有者、被領有者同屬于某個群體,有學者把這種關系歸納為“立場范疇”,即領有者與被領有者持有相同立場時可使用該表達方式;③“領有者+量詞+被領有者”,這是最中性的表達法。三種形式共同構(gòu)成了紹興話的定語領屬范疇。
需要指出的是,形式和意義雙向互動的描寫,呂叔湘先生《中國文法要略》已道夫先路。
我們所說的形式不僅包括詞或形態(tài)這樣的語言單位,也包括某些結(jié)構(gòu)體和句法位置。例如,紹興話的“量詞+名詞”結(jié)構(gòu),如果量詞采用中性調(diào),則整個短語表示定指(無距離指示),相當于英語中的定冠詞。盡管兩者在功能上一致,但紹興話采用的并非某個固定的標記,而是一個固定的短語格式,并有與之相應的固定的語音形式,這樣的結(jié)構(gòu)體屬于“廣義形態(tài)”。其次,句法位置也是形式的一部分,每個句法位置都有一定的允準條件和語義解釋。例如:一個名詞性成分,除了主語位置之外,還可以出現(xiàn)在什么句法位置,在不同的方言里會有很大的差異。徐烈炯、劉丹青(2007[1998])、劉丹青(2001、2015)、胡建華等(2003)認為,在北部吳語中,名詞除了可以處于主話題位置(主語之前),還可以處在主語之后的次話題位置上,因而存在STV的句式。盛益民(2014)、盛益民、陶寰(2016)試圖證明,紹興話中以某些副詞為界,主語和動詞之間可以有兩個句法位置,例如“我橘子已經(jīng)皮剝好埭哉”(我已經(jīng)把橘子皮給剝了)、“我北京已經(jīng)三埭去過哉”(我已經(jīng)去過三次北京了)?!耙呀?jīng)”前后的兩個句法位置上,能出現(xiàn)的名詞短語及其功能都有很大的差異。
(2)多學科的交叉互動。隨著科技的發(fā)展,語言的記錄和研究也有了更為豐富的手段。從記錄的角度說,今天的語言調(diào)查記錄已突破了單一的文字、音標記錄,而是音頻視頻的錄制編輯技術、計算機技術等的綜合運用。這些新技術不僅更為全面真實地記錄了語言及相關活動的影像,也為多種分析手段及數(shù)據(jù)庫建立提供了可靠的手段。這種調(diào)查研究技術已發(fā)展成一門新興的學科:紀錄語言學。(黃成龍、李云兵、王鋒,2011)
方言調(diào)查記錄從口耳之學轉(zhuǎn)向多種手段的運用,豐富了我們的描寫和研究手段,例如實驗語音學的介入,使我們對于吳語語音有了更為準確的認識。趙元任先生曾說過,(北部)吳語的濁音是一種清音濁流,但它的具體表現(xiàn)究竟如何呢?傳統(tǒng)的描寫語言學顯然很難回答這個問題。通過實驗的手段,我們發(fā)現(xiàn)它至少在四個參數(shù)上跟清音存在著區(qū)別,這四個參數(shù)分別是:嗓音起始時間、起始基頻、后接元音是否帶氣嗓音以及輔音的閉塞時長。另外,在閉塞面積和肌肉緊張度等方面,可能也存在著區(qū)別。吳語的濁音在單字音、連讀前字和連讀后字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變異,主要體現(xiàn)在上述四項參數(shù)上的此消彼長。除了聲學實驗之外,感知實驗還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些參數(shù)對于聽者的影響程度的大小,從而進一步確定哪些參數(shù)是區(qū)別性的,哪些參數(shù)是伴隨性的,等等。這些研究成果大大豐富了我們對于吳語濁音的認識,顯示了多學科互動的威力。
每個語言/方言不僅僅包含一個系統(tǒng),而是系統(tǒng)、空間和人群的集合體,也就是分布在一定空間中、有一定使用人群的系統(tǒng)。這種觀念對于方言描寫、探索語言/方言的演變、語言/方言間的接觸尤為重要,因此,新描寫主義在方言描寫中還要做到如下的要求。
(3)深入細致的微觀觀察。對某一特定語言現(xiàn)象進行的深入細致的描寫是語言學中的微觀研究,但這里所說的微觀觀察則是指下面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密集布點的方言地理學觀察,方言點是一種抽象,在地理上有一定的延伸。這個范圍之內(nèi)各點之間存在著細微的差別,也就是說,在地理上存在著變異。以往方言調(diào)查描寫對于微觀的地理變異觀察不足,在描述方言區(qū)特征和以地理推移建構(gòu)方言歷史方面頗多疏漏。語料往往從一個縣城跳到另一個縣城,忽略了大量的鄉(xiāng)鎮(zhèn)方言,在建立音變的地理鏈條時頗多斷裂。
另一個方面是大樣本采樣的方言變異觀察,語言采樣的直接呈現(xiàn)是個人變體或稱個人方言,而同一言語社區(qū)中存在著大量不同的個人變體,個人變體之間的競爭是觀察語言微觀演變的基礎,也是建立科學的歷史語言學的基礎。宏觀的歷史演變是微觀的共時變異之間在歷史長河中的累積。
總而言之,在新描寫主義看來,語言系統(tǒng)不再僅僅是一個獨立的、靜態(tài)的系統(tǒng),而是不斷與外界產(chǎn)生著交流的動態(tài)系統(tǒng),因而語言事實的描寫也必須充分反映語言的動態(tài)性。共時和歷時不再是一種必要的區(qū)分。
新描寫主義的目標是提供更真實也更深入的語料,全面探究語言的結(jié)構(gòu)、認知、社會、人文屬性,本文對新描寫主義的描述仍是非常粗淺的。具體到本叢書,迪克遜等學者認為,要完整記錄一個語言,需要三本著作:一本詞典、一本參考語法、一本長篇語料集。由于各方面的限制,叢書跟這個目標之間尚有很大的差距。所以,除了叢書之外,我們還需要開展更多的專題研究。
我們的叢書考慮到方言深入調(diào)查的難點所在,盡量選取作者自己的母語、至少是同一片的方言作為研究對象,所幸吳語研究的隊伍比較龐大,差不多能滿足這樣的要求。
每一種書的篇幅在30-35萬字。我們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規(guī)定動作”;另一部分是“自選動作”。所謂“規(guī)定動作”,即叢書的基本要求。我們設定的框架大體如下:
1.導言:包括概況、特點(依照吳語的共同特征、該方言片的共同特征、該方言區(qū)別于鄰近方言的特征分層次敘述)、方言的內(nèi)部差異(包括年齡差異)。方言內(nèi)部差別較大時,可以單獨設立一章進行討論。
2.語音:包括聲韻調(diào)表(附帶有具體的音值描寫)、變音(如小稱變音、南部吳語一些方言清濁聲母在不同音高下的變音、某些數(shù)詞的特殊變音等)、連讀變調(diào)(包括成詞的變調(diào)、結(jié)構(gòu)變調(diào)、小稱變調(diào)、虛詞等的依附調(diào)等)、文白異讀的總體規(guī)律、同音字表(不少于3000字)、本字考和古今音比較。
3.詞匯:詞匯表不少于4500條詞,多多益善,按義類排列。義類的大類下可區(qū)分小類,如動物類下面區(qū)分家禽家畜、野獸、鳥類、魚類、蟲類等等;動詞下面區(qū)分五官動作、身體姿態(tài)、感覺心理、言說動詞、系動詞等,當然大部分動詞很難分類。動詞、形容詞和量詞的調(diào)查解釋最好結(jié)合論元和所搭配的成分,即動詞賓語、形容詞主語、數(shù)量名短語的中心語等。介詞、連詞、助詞等需要舉例。多義詞語在“方言調(diào)查詞表”中可能出現(xiàn)在不同的類別之下,著作中應當合并為一個詞條。在標音方面,原則上需要標出本調(diào)和變調(diào),但在許多方言中,語素的本調(diào)往往是不明確的,無法通過變調(diào)形式進行“復原”,這種情況下我們只能采用變通的辦法:留下本調(diào)的位置,但不標寫本調(diào)。
4.語法:包括詞法和句法兩部分。詞法的重點在派生詞和形態(tài)變化,如形容詞的生動形式、小稱、昵稱、動詞重疊以及某些形態(tài)后綴等。句法分為①結(jié)構(gòu):短語構(gòu)造(如動補、偏正、介賓等),語序(如話題化、賓語位置、副詞位置),雙賓句,連詞和復句;②范疇:如否定、疑問、指稱、指代、時體、態(tài)(處置、被動)、比較、情態(tài)、語氣、傳信/示證、數(shù)量等。語義語用范疇有時跟虛詞關系更密切,但常常也與句法結(jié)構(gòu)相關聯(lián),因此具體寫作的時候可以互相結(jié)合,比如:否定詞、否定句和否定范疇,比較句和比較范疇,處置句和處置范疇等等。把處置和被動合稱“態(tài)”范疇是否成立,或有爭議。語法例句多多益善。
如此設計當然是為了給其他研究者提供更豐富的語料。語音描寫自不待言,差不多需要窮盡方言共時音系和歷史演變最主要的信息,并能反映小區(qū)域內(nèi)的變異情況。詞匯部分我們希望較大多數(shù)的描寫方言學著作能夠有所突破。詞語的歷史發(fā)展是不平衡的,一般來說,自由語素的變化會快于非自由語素,有些自由語素已被另一形式替換,但早期的同義形式仍會保留在合成詞中。例如北部吳語筷子已經(jīng)叫“筷”、“筷兒”或“筷子”,但裝筷子的竹筒叫“箸籠”或“筷箸籠”,“箸”是這一帶吳語指稱筷子的早期形式;又如吳語的俗語中有一個說法叫“冬冷不算冷,春冷凍殺?”,“?”義為牛犢,已不見于其他場合。蒼南蠻話茅草叫“芒竿”或“茅草”,閩語的底層詞“菅”保留在“清明割菅,谷雨禁山”這個俗語里,意義也特化為“鮮嫩的茅草”。語音的早期層次往往依托于詞匯的早期形式,例如江山話的苧麻叫“d??4”,字即“苧”,是澄母和魚韻的早期層次;眼鏡蛇叫“老鴉p?ia?7”,“p?ia?7”是“蝮”的口語音,反映了敷母和屋三韻的早期層次。如果沒有較多的詞匯,這些早期使用的語素以及這些語素早期的語音層次就得不到反映。
考本字的目的也想更多地反映吳語的歷史信息,考本字這項研究的實質(zhì)是尋找漢語方言中的同源語素,建立漢語的詞族,確立構(gòu)詞中的形態(tài)變化。例如:紹興話撈魚用的長柄網(wǎng)兜叫“he1兜”,這個“he1”本字是“ ”,或?qū)懽鳌皸N”。這個詞普遍存在于吳語之中,各地的意義多少有一些差異,例如上海老派表示舀的意思。從來源上說,“ ”是一個古江東方言詞語,郭璞《方言》注說:“今江東通呼勺為 ,音羲?!笔侵ы崟阅缸郑ы嵉囊娤祬钦Z有e/?一讀,如“徛”“寄”等。此前一般認為“ ”是閩南方言的特征詞,反映了支韻讀ia這一層次。這個字的考訂不僅豐富了吳語支韻的讀音,而且給吳語和閩語的同源關系提供了重要的證據(jù)。進一步的討論請參看陶寰、盛益民(2017)。又如:紹興話管家禽歸宿叫做“se1”,這個字的本字是“棲”,音義俱合。這個詞在婺州片、處衢片方言里表示雞窩的意思,多讀為去聲,可能反映了某種構(gòu)詞形態(tài)①關于婺州片雞窩的本字,最早是秋谷裕幸提出的。。進一步說,這兩個詞的讀音還反映了中古支韻和齊韻的上古來源和此后演變的復雜性。
我們給語法部分較多的篇幅,希望能夠比較完整地體現(xiàn)某個方言的語法概貌。在句法描寫上,我們傾向于用功能范疇來作為描寫的基礎,主要是基于兩方面的考慮。漢語方言的語法描寫向來以結(jié)構(gòu)作為描寫對象,好處是較容易把握,弊端是容易流于表面,也不太容易體現(xiàn)方言間的語法差異。以功能范疇作為描寫的基礎,有利于說明某種形式的功能、同一功能范疇內(nèi)部幾種形式之間的差異,也方便進行跨方言比較。例如體范疇在吳語中可以用動詞形容詞(做補語)、副詞、唯補詞、體助詞、語氣詞、動詞重疊、數(shù)量短語等等表達手段。唯補詞是只能做補語的動詞形容詞,但虛化程度要高得多,接近助詞,放在哪個詞類都不太合適,像上海話的“脫”、蘇州話的“脫”“好”和溫州話的“交”(通常寫作“爻”)等等。體助詞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省略,也可以用在動補短語和唯補詞之后。不同的手段常常還跟不同的句式結(jié)合在一起。從功能范疇出發(fā),我們才能夠系統(tǒng)討論這些形式之間的關系、體助詞省略的條件等等。其次,吳語體范疇的次范疇劃分也跟普通話有很大的差異,一些特殊的次范疇在不同的句法位置上會使用不同的標記。北部吳語的實現(xiàn)體標記也可以是動作結(jié)束以后其狀態(tài)的持續(xù),有些學者稱之為“成續(xù)體”或“存續(xù)體”,如上海話“墻浪上掛了一幅畫”;上一節(jié)提到,北部吳語的動補短語后可加上持續(xù)體標記表示動詞完成以后其結(jié)果的持續(xù)(似乎還沒有學者討論過這是否也是“成續(xù)體”),如上海話“渠他只腳摜摔斷脫掉辣海著”。
當然,在有限的篇幅內(nèi)要全面反映一個方言的全部面貌是很困難的,有取必有舍,因此我們對長篇語料就沒有做硬性的規(guī)定。方言的長篇語料記錄當然是方言單點描寫的重要內(nèi)容。長篇語料可以分為籌劃的和未籌劃的兩類,前者大體是有一個腳本(比如趙元任使用的“北風和太陽的故事”、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shù)據(jù)庫使用的“牛郎織女的故事”或者Chafe使用的短片“梨的故事”等),或者由說話者先進行組織,然后講述記錄;后者則是即興發(fā)揮。另一方面,長篇語料也可以分為敘述和對話兩類,兩者在語體方面會有較大差別,前者會有較多的流水句,后者話題化的傾向會更加強烈。長篇語料的價值在于它的自然性,反映話語實際使用中的停頓、重音、語調(diào)甚至口誤等等現(xiàn)象。然而,目前我們還缺乏很好的手段來記錄這些語音學要素,如果只能逐詞記錄其語音,語法現(xiàn)象又不出已經(jīng)描寫的范圍,那么長篇語料的實際價值就要大打折扣了。
我們每位作者都接受過良好的方言學訓練,共同的學術背景下也有不同的學術興趣和學術專長,研究的領域多少有些差異。同時,每個方言自身也有不同的特色。這就是設立“自選動作”的初衷。所謂“自選動作”就是作者結(jié)合方言特色和個人的學術專長進行的專題研究。例如,宜興處于江蘇、浙江交界地區(qū),蘇滬嘉、毗陵、苕溪等三個小片的接觸地帶,宜興方言就非常適合進行比較細致的方言地理學研究。處衢片方言與閩語有很多共同的語音、詞匯現(xiàn)象,語音的歷史層次比較豐富,這些著作可展開吳閩語關系的討論,進行語音的歷史層次分析。少數(shù)方言有地方韻書或者傳教士的記錄,這些著作可以探討百年來的演變。有些學者是實驗語音學行家,不妨增加語音的聲學分析;有些學者對方言語法有深入的觀察,則可以深入探討某些語法現(xiàn)象。
為了提升書稿的質(zhì)量,我們在操作上做了一些改變,強調(diào)了團隊合作。具體來說,首先由陶寰先提出一個編寫框架和體例,在工作會議上進行集體討論,求得最大的共識。沒有時間與會的學者也都出具了書面意見,相互之間進行了充分的溝通。
每部書稿的初稿完成以后,由作者將電子版稿件發(fā)給編寫小組的成員進行集體審讀,然后在工作會議上進行討論。審讀討論的內(nèi)容包括作者可能遺漏的某些現(xiàn)象、需要展開的問題、不同的學術觀點、不同的記音習慣乃至行文的問題、錯別字,等等。作者在這些審讀意見的基礎上進行修改,直至成稿。因此,本叢書不僅僅凝聚了每位作者的心血,更是一項集體合作的成果。
此外,由于我們學識上的局限,加上其他一些客觀因素,叢書肯定還存在著不少缺點和錯誤,我們誠摯地歡迎學界同道提出尖銳的批評意見,以期在后續(xù)的吳語語料收集整理中得到完善。希望通過這些研究和交流,加深我們對于吳語、漢語乃至語言的認識。
[1] 胡建華.走向新描寫主義[C].曲阜:2017當代語言學前沿——走向“新描寫主義”國際學術會議,2017.
[2] 胡建華,潘海華,李寶倫.寧波話與普通話中話題和次話題的句法位置[M]//徐烈炯,劉丹青,主編.話題與焦點新論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64-175.
[3] 黃成龍,李云兵,王鋒. 紀錄語言學:一門新興交叉學科[J].語言科學,2011,10(3):259-269.
[4] 劉丹青 .吳語的句法類型特點[J].方言,2001(4):332-343.
[5] 劉丹青.吳語和西北方言受事前置語序的類型比較[J].方言,2015(2):97-110.
[6]劉丹青.語言類型學[M].上海:中西書局,2017.
[7] 羅仁地(Randy J. LaPolla).尊重語言事實 提倡科學方法——21世紀語言學芻議[N].光明日報,2017-12-03(12).
[8] 盛益民.紹興柯橋話多功能虛詞“作”的語義演變——兼論太湖片吳語受益者標記來源的三種類型[J].語言科學,2010(2):197-207.
[9] 盛益民.吳語紹興柯橋話參考語法[D].天津:南開大學,2014.
[10] 盛益民,陶寰.話題顯赫和動后限制:塑造吳語受事前置的兩大因素[C].上海:第16屆當代語言學研討會,2016.
[11] 盛益民,陶寰,金春華.準冠詞型定指“量名”結(jié)構(gòu)和準指示詞型定指“量名”結(jié)構(gòu)——從吳語紹興方言看漢語方言定指“量名”結(jié)構(gòu)的兩種類型[M]//語言學論叢:第 53 輯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30-51.
[12] 陶寰.吳語濁音聲母的類型及其音系地位[J].方言,2017(3):279-289.
[13] 陶寰,盛益民.談吳閩語的一個同源詞“桸”[N].語言文字周報(第 1715 號),2017-01-04(4).
[14] 陶寰,金春華,盛益民.吳語紹興方言的內(nèi)部分區(qū)[M]//李小凡,項夢冰,主編.承澤堂方言論叢——王福堂教授八秩壽慶論文集.北京:語文出版社,2014.
[15] 陶寰,史濛輝.危險的跳躍:語碼轉(zhuǎn)化和語素透明度[M]//語言研究集刊:第十七輯.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7:135-150.
[16] 王洪君.歷史語言學方法論與漢語方言音韻史個案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17] 徐烈炯,劉丹青.話題的結(jié)構(gòu)與功能(增訂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998].
[18] 許寶華,陶寰.吳語的處置句[M]//伍云姬,編.漢語方言共時與歷時語法討論文集. 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135-167.
[19] 張洪明.2017 研究方法平議——兼論學術價值觀[C].曲阜:2017當代語言學前沿——走向“新描寫主義”國際學術會議,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