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桐
摘要:當今時代,大學生群體中出現(xiàn)的自殺、他殺事件引起了學者的高度重視。傳統(tǒng)文化中孔子的生命觀對于當代生命觀研究有重大意義,本文從對生命的珍視、對死亡的認識和對生命價值的追求三方面闡述孔子的生命觀,并總結出孔子的生命觀對于當代大學生的啟示。
關鍵詞:生命觀 孔子 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24-0208-02
孔子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象征,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他的一生歷經(jīng)坎坷流離:少年喪父、晚年喪子;多事鄙踐,乘田、委吏,不乏成就;夾谷之會展示勇氣與智慧,墮三都失敗,五十之余開始周游列國,六十余返魯,修訂六經(jīng)。[1]孔子在坎坷的一生中總結出了很多關于生命的言論和觀點,內(nèi)容非常豐富,我們需要進一步研究和傳承這些優(yōu)秀的文化資源,以此幫助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為社會的和諧美好提供更多保障。
一、孔子的生命觀
1.對生命的珍視
孔子對于生命的珍視包括珍視他人生命和珍視自己生命兩方面??鬃訉⑷说纳吹檬种匾?,可能是因為他認識到生命的短暫和不可重復。“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在孔子的眼中,生命不分高低貴賤,而是一樣的珍貴,對于馬廄里下人的生命也是一樣的重視。衛(wèi)靈公曾經(jīng)向孔子請教關于戰(zhàn)事的問題,但是孔子卻不愿談論,因為他明白戰(zhàn)爭意味著很多人會失去性命。孔子對于戰(zhàn)爭的反對正體現(xiàn)出他對于他人生命的珍視。孔子說:“危邦不入,亂邦不居”,由此也可以看出孔子希望人們能盡量避免自己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脅。
孔子對于養(yǎng)生保健之道有一套準則,他曾說:“人有三死而非命也者,人自取之。夫?qū)嬏幉粫r,飲食不節(jié),逸勞過度者,疾共殺之”。“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边@句話就出自《論語·鄉(xiāng)黨》。另外,孔子將睡眠精細到姿勢,認為睡覺時不應該像尸體一樣仰面,而是應該側臥,這一點也得到了現(xiàn)代醫(yī)學的證實。
儒家把孝道作為至德要道,這也是孔子珍愛生命之說的立足點之一?!缎⒔?jīng)·開宗明義章》說:“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身體是父母給予的,連一根頭發(fā)一寸皮膚我們都要珍視,不能隨意毀傷,更何況是我們的生命,更加應該萬分珍惜,對自己負責,更是對父母和家庭負責。
2.對死亡的認識
孔子認識到人的死亡是無法避免的,既然無法避免,不如就思考如何更好地活著。孔子對于死亡的討論是建立在對于“活著”的理解基礎之上,“未知生,焉知死?”他認為只有更好地了解活著的意義,才能更好地正視和認清死亡?!芭R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孔子對于死亡并不是完全豁達的,他對于死亡的不可抗力感到悲痛和無奈。
孔子認為比死亡更可怕更可悲的是丟失了“仁義”。有人認為孔子提出的“殺身成仁”與我們所說的珍愛生命是相悖的。其實并非這樣,珍愛生命不僅僅是肉身的生與死,更包括了實現(xiàn)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有的人雖然為了“仁義”而失去了性命,但他的精神是不朽的,從這種意義上,他的生命比茍且活著的人更加長久?!皻⑸沓扇省辈皇菍ι妮p視,反而是對生命的升華。
孔子曾說的一番話讓后人認為孔子是主張以死亡為樂的,當時子貢對孔子說自己對于學習已經(jīng)厭倦,對于道也是困惑不解,能不能去侍奉君主以得到休息,孔子告訴他說:“‘溫恭朝夕,執(zhí)事有格,事君之難也,焉可息哉?”,不論是孝敬父母,養(yǎng)育孩子,與朋友相處,還是耕作務農(nóng),都非常不容易,都不能得到休息,只有人死后入土為安才能真正地得到休息。子貢恍然道:“大哉乎死也,君子息焉,小人休焉?!蔽艺J為這并不代表孔子追求死亡,對于君子來說,死亡后他的精神是長存不朽的,這和活著的時候所創(chuàng)造的生命價值是直接相關的,因此孔子對于死亡的討論仍然突出的是活著的意義。
3.對生命價值的追求
孔子生在亂世之中,以研究治國良策為己任,認為這既是個人生命存在的保障,也是個人生命的意義所在。孔子曾經(jīng)帶著自己的治國良策去過當時的很多國家,懷才不遇,處處碰壁,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對生命價值的追求?!墩撜Z·子罕》中記載“子欲居九夷”,有人說九夷太過于簡陋,是沒辦法居住的,孔子卻說:“君子居之,何陋只有?”孔子后來說去九夷之地是為了推行其道,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將榮華享樂置之度外,不論多么困難和艱苦,仍然努力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價值,超乎功利只為去做自己內(nèi)心真正認定的事情?!墩撜Z·泰伯》中有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每個人活著都有自己的責任和使命,有與生俱來的,也有后天形成的,對于父母、家庭或是對于社會、國家,如果每個人都能意識到這一點,那么自然會珍視自己的生命,并擔當起自己的責任和使命,努力去實現(xiàn)生命的價值。
孔子注重人自身內(nèi)心的樂觀與平和,“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云?!币馑际蔷退阒荒艹灾植璧垼碇觳踩朊?,也可以樂在其中,這正體現(xiàn)了孔子樂觀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對于不義而得來的榮華富貴,孔子表現(xiàn)出不屑,他認為只要追求自己認可的生命價值,哪怕窮困的人生也是精彩的。
二、儒家生命觀對當代樹立正確生命觀的啟示
孔子的生命觀告訴我們既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重視他人的生命。珍視生命,善事父母,是人的現(xiàn)實義務。[2]珍惜自己的生命正是擔起家庭責任和義務的基礎。我們生活在和平又發(fā)達的時代,有足夠的條件去強身健體和養(yǎng)生,更大限度地避免疾病的威脅,我們更應該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珍惜我們的生命和健康,按時作息、健康飲食、堅持鍛煉。孔子的生命觀教導我們對待他人的生命也要如同自己的生命一般重視。[3]孔子對于他人生命的“大愛”,使我們在與他人相處時多一份包容,多一份善良,有利于緩解生活中很多矛盾沖突,對于當今大學生有很重要的教育意義。
雖然生命對于每個人都極其珍貴,但是每個人也終會走向死亡??鬃印皻⑸沓扇省钡乃枷敫嬖V我們,為了“仁義”而有價值的犧牲和死亡,會比活著更加彌足珍貴,這樣的死亡是對生命的升華。古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近代有譚嗣同用生命喚醒國人良知,現(xiàn)代有偉大的軍人為國家和人民犧牲性命,有普通群眾舍己救人,孔子的死亡觀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但是,當代社會有的人為了活著而去做一些不仁不義之事,孔子“殺身成仁”的思想對此類人有很大的教育意義。
孔子的生命觀重視生命價值的實現(xiàn)。在當代物欲橫流的社會中,一些大學生認為活著的意義就是追名逐利,因求不得而苦惱,本該追求更高人生價值和思想境界的人生卻被物欲塞滿,試想就算滿足了一時的欲望,就能得到真正的滿足和快樂嗎?只有真正的賢者,才能不被物質(zhì)生活所累,才能始終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寧。[4]孔子面對困境樂觀豁達的思想也是非常值得當代大學生學習的一種心態(tài)。人活著必然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很多大學生面對困難挫折總是消極極端,孔子雖然名垂青史,但是當時的社會紛亂,他處處碰壁,懷才不遇,但他沒有消極悲觀,反而更加重視生命、注重養(yǎng)生,堅持自己的追求。孔子的事跡教導我們在實現(xiàn)自己生命價值的路上盡管會遇到挫折和坎坷,也要堅持初心和本真。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M].北京:中華書局,1953:1905—1947.
[2]肖群忠.孝與中國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55-160.
[3]弗洛姆.愛的藝術[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117.
[4]于丹.論語心得[M].中華書局,2006:126.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