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改賢
托爾斯泰認為:“一個人若是沒有熱情,他將一事無成,而熱情的基點是責任心?!焙⒆邮亲鎳奈磥恚绻W生責任意識淡薄,就會產生諸如做事不認真、條理性差、生活草率等缺點,而不少研究表明,兒童階段是責任心形成和發(fā)展的關鍵期,所以我們要通過學校、家庭、社會對小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提高責任意識教育的效果。
一、在家庭中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
1. 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父母往往會忽視對孩子學習責任心的教育,使一些孩子的學習方向發(fā)生偏差。要使孩子真正獲得學習的內在動力,保持學習的積極性,家長首先要徹底轉變 “學習是為了將來出人頭地、光宗耀祖”等陳腐觀念。要聯系實際,教育孩子懂得學習是國家賦予兒童的一項神圣職責。好好學習、掌握本領不僅僅是個人生存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美好人生的需要,更是促進社會發(fā)展、經濟繁榮的需要。以此增強孩子對學習的責任感和壓力感,使他們在責任心的驅動下,變壓力為動力,提高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2. 培養(yǎng)良好的勞動觀念
根據有關統計,中國的孩子每天家務勞動為0.2小時。家務勞動是培養(yǎng)家庭責任感的最好契機,但有的父母卻認為孩子做家務會影響學習,所以把所有的家務包了。但是,一個對家務一竅不通的孩子,怎么能掌握維持日常生計的本領呢?體驗不到操持家務辛勞的孩子,怎么能夠孝敬父母、熱愛家庭?父母應當把教育孩子參加勞動當作培養(yǎng)孩子家庭責任感的好途徑。讓孩子承擔一兩項力所能及的家務,從而樹立起自己也要為家庭負責的思想觀念。
3. 以身作責,身體力行
父母自身對家庭、社會的責任心如何,對孩子本身來說是一面鏡子。所以,父母在日常行為中要以身作則,身體力行。具有高度責任心的父母,才能培養(yǎng)出有責任感的孩子。
4. 通過“愛心教育”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感
讓孩子養(yǎng)些小動物,種點花草,通過照料這些小生命,培養(yǎng)孩子的愛心和責任感。日本有位專家建議在孩子們的書桌上擺放一盆鮮花,讓孩子在給花澆水、施肥中一點一滴地培養(yǎng)自己的耐心與愛心,并將這種感情遷移到對待他人與事物上。
二、在學校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
1. 簡單樸素的責任感——自己的事自己做
有專家認為,要使學生有責任感,首先要讓學生養(yǎng)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利用平時的班隊會經常開展“爭做小主人”系列活動,讓學生學習整理書包、檢查作業(yè)、做值日等,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后,學生知道了這些生活、學習之類的事要自己負責。久而久之,便會形成穩(wěn)定的心理結構,從而逐步樹立起對自己行為的責任感。
2. 利用愛國主義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
愛國主義教育體現了個人對祖國的熱愛,我們應該給小學生開展相應的愛國主義教育,如介紹祖國的地域景觀、人文特色,中華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和因落后被動挨打的屈辱史等,這些都是培養(yǎng)學生高度責任感的有效途徑。
3. 培養(yǎng)學生集體主義精神,增強學生的責任感
“人以群分,物以類聚”。人是作為社會群體一份子而存在的,如果一個人不熱愛自己的集體,不把集體的利益放在首位,就不能說這個人有什么責任心,更談不上愛國。每一個學生都生活在一個集體中,你的表現與這個集體息息相關。在各種集體活動中,讓學生能體會到集體力量才是最大的,有助于增強集體的凝聚力,學生的責任感也會隨之加強。
三、利用社會媒體的宣傳
在社會上,一些見利忘義、損公肥私的丑惡行為在蔓延,社會呼喚公民的高度責任感,如何使學生們學好科學文化知識,承擔起保衛(wèi)祖國、建設祖國的責任,社會媒體的宣傳教育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我們可以通過廣播、電視、報刊等媒體的大力宣傳,讓學生了解到環(huán)境污染等社會問題,使學生在思想上產生一種積極的壓力,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又如可以組織學生觀看有關香港、澳門回歸時的慶祝活動錄像片,使他們了解到祖國的屈辱史;觀看慶祝建國五十周年、建黨八十周年的盛大場面視頻,使學生們了解到祖國今日的繁榮昌盛是前輩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觀看“神舟五號 ”“神舟六號 ”“神舟七號”“天宮一號”“天宮二號”飛船成功發(fā)射的影像,讓他們明白中國已屹立于世界之林,必將成為強國,增強他們建設祖國的責任感。
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我們應抓住有利的時機,創(chuàng)設條件,有意識地進行引導、教育,使學生逐步成長為對人民、社會、國家有高度責任感的社會公民。這是教師、家長及立志于培養(yǎng)這一代少年的社會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責任編輯 錢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