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瑩
摘要:在我國豐富的古詩詞中,寄情山水、借物抒懷往往都離不開意象,在形形色色的意象中,“花”作為一個應(yīng)用頻率較高的描寫對象出現(xiàn)在各種類型的詩詞中。這些詩詞或寄托詩人的美好祝愿、或表達詩人的傲骨丹心、或體現(xiàn)詩人的傷感情懷。許多花因此也被賦予了豐富多彩的定義,在給人以視覺上的美之外,更增添了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這份積淀使“花”意象在文學殿堂上熠熠生輝。
關(guān)鍵詞:古詩詞;花;意象
意象是詩人情感的傳遞,詩人往往以獨特的思想、鮮明的情緒賦予生活中常見的事物超然的或喜或悲的情感,使其具有藝術(shù)性、文學性。而在古詩詞中最為常見的意象莫過于“花”,花的種類繁多,不同的花被詩人賦予了不同的含義,意象極為豐富:梅花高潔,蓮花君子、牡丹富貴、桃花明媚、菊花隱士。鑒賞花的詩詞,仿佛能看到每一朵上都凝結(jié)著詩人生命的雨露,散發(fā)著歷史的清香,緩緩的傳遞至今。
一、美好寄愿
花在我們的印象中大多意味著美好,在古詩詞中也不例外。李清照的《如夢令》表達了明媚的少女心緒,不同于宜室宜家的新婚少女,李清照傳達出的完全是不諳世事、盡興玩耍的未出閣的女兒家?!俺S浵と漳海磷聿恢獨w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一句“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簡直是一氣呵成,暢快淋漓。藕花與詩人出游的環(huán)境融為一體,任誰讀到這首詞時,都會浮現(xiàn)一葉小舟,一襲輕衣的少女擺渡在大片的藕花之海,那洋溢著青春與稚嫩的臉映襯著接天蓮葉的荷花,為畫面更添了無限青春氣息。這是誰都喜歡的青春,誰都向往的單純和美好,在這種意境之下,雖然是詩人的追憶,但是“藕花”的陪襯下不見回憶的半分傷感,而是一股清流,傳遞出美好。
同樣以花比喻少女的美好心境的還有王昌齡的《采蓮曲》,“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這首詩實際上描寫的是采蓮少女,但是詩人沒有正面描寫,而是用荷葉與羅裙的綠。荷花與臉龐的紅加以襯托描寫,使詩中真正的主角采蓮少女始終沒有露面,而是夾雜在大片大片和荷葉與荷花中,若隱若現(xiàn)、時有時無,分不清這綠到底是荷葉還是少女的裙、這紅是荷花還是少女的臉龐,而且后面還描寫到不見人影聞歌聲,巧妙的將采蓮少女的魅力寄托在自然界的荷花荷葉上,讓人感覺到這采蓮少女的美簡直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很好地表現(xiàn)了人與花自然的交相映襯、清新脫俗的優(yōu)美意境。這里的荷葉荷花都是作者借來增色并巧妙的化用,以此來表達詩人悠悠的情意和心中美好的寄愿。
二、傲骨丹心
花除了千嬌百媚,令人賞心悅目以外,還有一種令人掃除頹靡,振奮精神的一面。就如世人愛詠梅,王冕在《墨梅》當中寫道:“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痹娙碎_頭即對墨梅進行了白描,小池邊的梅樹花朵盛開,似墨染過一般的顏色,所以外表并不嬌艷,卻高潔清秀、端莊自然、幽香超然。這樣美好的話同樣有著不尋常的氣節(jié),它不獻媚不討好,只愿散發(fā)著自己的清香,讓它留在天地之間。這種描寫一方面讓人覺得撲面而來的翰墨清香與梅花的傲然風姿好像是活的一樣,眼前自成一副畫面。這首詩作者借花自喻,表達自己對人生的態(tài)度以及獨善其身、不向世俗諂媚的傲骨本色。在藝術(shù)史上的影響力甚至超過的《墨梅圖》,可見梅花這一意象所詮釋出來的非凡的魅力。
歷數(shù)風流人物,再看今朝,我們偉大的領(lǐng)袖毛主席也曾寫過這樣一首詠梅的詩:“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這首詩與陸游的詠梅不同,陸游筆下的梅花高潔、清傲,不同于庸脂俗粉,更不畏等閑之人的嫉妒,這種超脫于物外的精神同樣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毛主席筆下的梅另有一番風骨,不哀怨,不頹廢。年復一年的看著春去東來,漫天飛雪,料峭春風,哪怕懸崖峭壁上結(jié)下百丈冰棱,面對如此盛大寒冷的冬景,梅花仍然一支獨秀,傲然挺拔。毛主席以“悄”字寫活了梅花,更寫活了喜悅者的形象、自信者的形象、勝利者的形象,梅花傲骨,更包含了中國人民積極進取、永不屈服的精神。
三、感時傷逝
意象所傳遞出來的情感是作者決定的,在以“花”為意象的詩句里,除了傳遞美好、展現(xiàn)品格之外,還有一種就寄托詩人感時傷逝的情緒。唐代詩人崔護在《題都城南莊》中寫了這樣幾句話:“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比姴煌夂跏敲鑼懥藘蓚€似乎尋常不過的場面,第一幕在春意盎然之際,詩人信步出游,抓住了美麗的一幕,少女光彩照人的側(cè)臉與初春粉紅的桃花相映成趣,詩人不禁注目,心馳神往,脈脈含情。第二幕重尋不遇,還是那個春景,春光爛漫下,詩人再次來到那個桃樹掩映的門戶,卻再也沒有發(fā)現(xiàn)那張艷若桃花的臉,只剩下門前那些桃花像去年一樣在春風中含笑盛放。作者將“人面”和“桃花”作為串聯(lián)線索,通過去年與今年物是人非的現(xiàn)實展開對比、映襯,巧妙的顯示出了人物感情的發(fā)生、發(fā)展和跌宕起伏的變化,短短二十八個字把這段回憶里的東西回環(huán)往復、曲折淋漓的表現(xiàn)出來了。還在枝頭隨著春風飄搖的桃花啊,再也不能與那少女相映了。正是因為這段回憶的美好,才讓作者在“桃花依舊笑春風”的描繪中感受著失去美好事物的悵惘,這種感情猶如從心底一涌而出的清泉,清澈純美,令人回味無盡。
若說用花做意象來表達傷感情緒的詩更是不得不提《代白頭翁》,里面有幾句說是膾炙人口一點也不夸張:“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洛陽女兒好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边@幾句寫的是洛陽女子感傷花開花落,不由得生出人生苦短,紅顏易老的感慨,大家都是柔弱的、易被傷害的,同樣的,美好和幸福更是短暫易逝,與“花”的屬性相同。詩人借花而喻,表達了對世事變化無常,青春易逝,流年無情的無奈與傷感。
總之,“花”作為中國傳統(tǒng)詩歌中的意象一直以來被寄予了太多太多,詩人們用花的嬌艷來寄托美好、用花的堅韌來形容品格、用花的短暫來描寫短暫。詠花 從《詩經(jīng)》初見端倪,到《楚辭》初步建立了“花”作為人格象征的意象內(nèi)涵,唐詩宋詞上承魏晉風流,將“花”這個意象推向極致。唐人尚牡丹,宋人崇梅花,這些代表截然不同氣質(zhì)的文風在流轉(zhuǎn)變幻,折射著文化的裂變和融合,展示了中國古詩詞的整體性和語言意味無窮的審美特征,成了中華民族審美心理的物化表現(xiàn)。
參考文獻:
[1]毛瑾,陳泓霖,陳利平.文化意象圖式下中國古詩詞的翻譯策略研究[J].學園,2014(29):4-6.
[2]鄭婷婷.“花卉”意象在中國女性繪畫作品中的表現(xiàn)[D].西南交通大學,2012.
[3]賈軍.植物意象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11.
[4]趙西蓮.意象,古典詩詞的靈魂[J].新課程(綜合版),2011(07):103-104.
[5]徐曼宇.古典詩詞的典型意象與生命教育[J].文教資料,2009(24):4-5.
(作者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