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這是蘇教版語文課本必修一《勸學》中的一句話,論述了積累在學習中的重要意義。其中的“跬步”二字,課本注釋為“半步”。對于現(xiàn)代人而言,“跬”字無疑有些陌生,這么翻譯語義是通順的,但“跬步”真的是“半步”的意思嗎?
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對“跬”和“步”都給出了解釋,其內(nèi)容有點出人意料。
【跬】 半步,即邁一次腿的距離,相當于現(xiàn)在的一步。賈誼《新書·審微》:“故墨子見衢路而哭之悲,一跬而謬千里也。”
【步】 舉足兩次為步。古時一舉足叫跬(半步),再舉足為步?!盾髯印駥W》:“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p>
原來,古人將“舉足兩次”稱為“步”,一“步”應該相當于今天的“走兩步”。古人又將“邁一次腿的距離”稱為“跬”,一“跬”自然就是今天的“走一步”。
這種解釋也得到了上海辭書出版社《辭?!返挠∽C?!掇o海》對“跬”的解釋是:“半步;跨一腳?!北M管也提到了“半步”,但“跨一腳”顯示,這“半步”是以古代的“步”為參照對象的。
可見,在古代,“跬”也好,“步”也罷,都不等同于我們今天所謂的“走半步”。課本對“跬步”的注釋“半步”,應該是截取了詞典中的部分解釋,是相對于古代的“步”而言的,表明“跬”是“步”的一半,不能將其理解為我們現(xiàn)在說的“半步”。
也許有人會覺得“跬步”無非是相對于“千里”而言,強調(diào)學習要一點點積累起來,又何必要去分辨究竟應解釋為“半步”還是“一步”呢?
這種看法貌似不無道理,實則有違生活的邏輯。一腳邁出半步,停留在空中(落地即成一步),只能單腳支撐,實在累人,還不如干脆邁出一步更省點力氣。因此,“步”是現(xiàn)在行走的基本單位,“半步”只存在于諸如軍訓正步的分解動作中。
綜上所述,我以為,將“跬步”解釋為“(每)一步”或“(每)一小步”更合理。
普陀中學 董 鷗
Q = 嘉善第二高級中學高三學生
A = 特級教師 程繼伍
Q: 作文題里的材料,在寫作文時可以引用嗎?
A: 遇到有整段材料的作文題,寫作時我建議大家不要照搬照抄,而應概括出材料的大意,轉(zhuǎn)換成自己的表達,文字盡量簡潔、明了。因為整段照抄或是大量引用,會給閱卷老師以用材料“湊”字數(shù)的感覺。
Q: 平常看書讀到的一些話,想用在考場作文中,但具體的表述記不清楚了,如果寫錯了會有影響嗎?
A: 這是關于引用的問題。如果有一些話你覺得引用進來是對于說理很有幫助的,但又記不清具體的詞句了,可以用自己的話進行表述,說清原作者的意思即可。用自己的話表述不要用引號,表明不是原文引用,而是屬于“暗引”。這是寫作中很重要也很常用的一個技巧。
Q: 考場寫作時我經(jīng)常寫不夠字數(shù)。是硬生生地把作文“扯”到800字呢,還是就此收筆比較好?
A: 文章字數(shù)不足800字,是按相差的字數(shù)來扣分的,每少50個字扣1分,這是改卷時的評分標準。在考場上,如果你硬生生“扯”到800字,可能會給閱卷老師留下“生硬”“牽強”的印象,但老師不會因字數(shù)不達標而扣除相應的分數(shù)。而當你作文字數(shù)不足的時候,不僅會因此而失分,也意味著你表達的內(nèi)容、思想相對單薄,可能會因內(nèi)容淺顯而失分?;谶@兩種情況的比較,還是寫足字數(shù)為佳。
Q: 寫作的時候能不能用詼諧幽默的語言來提升“文趣”?
A: 要想寫好考場的論述文,理趣,即理性思維肯定不能少。而文趣能夠幫助我們提升文章的價值和可讀性,使用詼諧幽默的語言只是提升文趣的其中一種方法,用的時候要謹慎。魯迅先生最擅長用這種方法,但是他所寫的內(nèi)容和我們語文考試中所寫的內(nèi)容大不一樣。同學們?nèi)绻芽夭缓茫芸赡軙皳p傷”文章的本來內(nèi)容。因為幽默、風趣中如果是帶有諷刺意味的,就存在著尺度和對象的問題。所以,這種方法在形式上、理論上是可行的,但在具體的操作上還應仔細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