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張全林
近日,成都市文翁實驗中學啟動“在參與中提升家長家庭教育素養(yǎng)”的課題研究,要求學生家長“一學年至少讀一本家庭教育類書籍,制訂一份家規(guī)家訓,至少交一本家長課堂筆記,至少參與一次學校教育教學活動,至少有一次有效的親子交流”。完成必修課后,家長可以領到一張“家長合格證書”。(2017年12月26日人民網(wǎng))
拿到了“家長合格證書”,是否就真的合格了,我看那倒未必。正如領到畢業(yè)證的學生一樣,不可能都在一個水平線上,其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家長合格證書”亦同此理。盡管如此,也不能抹殺“家長合格證書”的積極意義。有這“五個一”,比沒有“五個一”,情形肯定大不一樣。2015年12月,全國婦聯(lián)兒童工作部發(fā)布的第二次全國家庭教育現(xiàn)狀調查結果顯示,家長面臨最棘手的四種困難: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輔導孩子學習力不從心、沒有時間教育孩子、不了解孩子的想法。學校肩負起家長的教育培訓責任,并非多管閑事的無聊之舉,因為不會做家長的大有人在,甚至會抵消學校的教育工作。
在做稱職家長的問題上,相關探索不乏其例。近年來,深圳通過“家長學校”、家長講座等方式開展家庭教育;中山市自2014年開始探索創(chuàng)新家庭教育,推行“雁陣飛”家長互助組織培育計劃,試點建立“家長持證上崗”制度;去年,東莞大朗、東城、常平、石排等多地啟動了“家長持證上崗項目”;杭州也啟動了“星級家長執(zhí)照”家長成長工程,面向不同年齡段孩子家長開設教育指導服務。但在家庭教育培訓的問題上,我們其實做得還遠遠不夠。由于缺乏制度設計,我國的家庭教育培訓基本處于游兵散勇的狀態(tài)。在社會分工變得更細,家庭角色、家庭關系變得復雜化的今天,如何更有針對性地開展家庭教育培訓,并不是一件可有可無的事情。家長和準家長“持證上崗”,不能當笑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