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小 塊
(商丘師范學院 人文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
本文所指豫東,包括今河南東部、魯西南、安徽北部、江蘇北部一帶,其范圍大致相當于古代宋國。中國古代的星宿分野說把天上星宿與地上州城相聯(lián)系,根據(jù)某星宿的分野可以追蹤、確定地上某一區(qū)域的歸屬,并稱分星所在之域為虛(墟)。關于宋的分野,《晉書·天文志》曰:“自氐五度至尾九度為大火,于辰在卯,宋之分野,屬豫州?!盵1]308-309“大火,心也”,“心,宋之分野”,“宋,大辰之虛也”[2]2084。其中的心、大火,即東方蒼龍七宿中位列第五的心宿,由于它紅光如血似火,故稱之為“大火”,又稱商星、大辰、辰、天王,與豫東商丘關系密切?!稘h書·地理志》云:“周封微子于宋,今之睢陽是也,本陶唐氏火正閼伯之虛也。”“宋地,房、心之分野也。今之沛、梁、楚、山陽、濟陰、東平及東郡之須昌、壽張,皆宋分也?!倍白晕⒆佣嗍溃辆肮珳绮?,滅曹后五世亦為齊、楚、魏所滅,三分其地。魏得其梁、陳留,齊得其濟陰、東平,楚得其沛。故今之楚彭城,本宋也,《春秋經(jīng)》曰‘圍宋彭城’。宋雖滅,本大國,故自為分野?!盵3]1663上述記載表明,在漢代,西迄開封(梁)、東到彭城(徐州),南至蚌埠,北到定陶、菏澤,皆歸古宋國,其都商丘,為心宿分野。
由漢至清,史籍中對豫東地望多有提及,除《漢書·地理志》外,《后漢書·郡國志》梁國睢陽下云:“本宋國閼伯之墟?!盵4]3426《春秋左氏經(jīng)傳集解》于襄公九年“閼伯居商丘”下云:“商丘在宋地?!盵5]850而《春秋釋例》中曰:“宋、商、商丘三名,梁國睢陽縣也。”[6]153《括地志》宋州下云:“宋城縣,古閼伯之墟,即商丘也?!盵7]153《元和郡縣制》宋城下說與上同?!短藉居钣洝匪沃菹略疲骸啊队碡暋吩ブ葜颍锤咝潦现娱懖由糖?,今州理是也?!盵8]59王國維先生進一步引申“古之宋國,實名商丘,丘者墟也,宋之稱商丘,猶洹水南之稱殷墟,是商在宋地。”[9]21995年至1997年,中美聯(lián)合考古隊在商丘古城西南發(fā)現(xiàn)宋國故城遺址,進一步證明《左傳》中所記“商丘”即今豫東商丘。
豫東有著較多的崇火習俗,被稱為“中國火文化之鄉(xiāng)”。
豫東民眾對“仰察辰心,取以出火,作鉆燧,別五木以改火”[10]卷5的燧人氏非常尊崇,把其陵墓——燧皇陵稱為“老爺墳”,并于每年除夕、清明等節(jié)日從家中用衣襟、手帕兜一包黃土,撒到“老爺墳”上,給火祖添墳掃墓、燒香磕頭、答謝敬拜,以盼火祖保佑全家在新的一年平平安安。此外還有“取新(薪)火”、拜火和“賽火把”“玩鐵花”等習俗。
1.豫東“取新(薪)火”、拜火和“賽火把”“玩鐵花”習俗
舊時豫東,每當春節(jié)來臨之際,有到陵前“取薪火”、拜火和“添新土”的習俗。“取薪火”儀式由族長或族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帶專人到各家各戶將舊火全部熄滅,以示過去一年的結束,并向每戶收取一些舊灰、食鹽、糧食及其他食品送到燧人氏陵。在陵前,舉行拜火儀式,由祭司殺雞酹酒,祭拜火祖,再把雞血和舊火灰?guī)У搅旰笊盥?,以示送走災難、不祥。然后,用鉆木方法取出新火,作為新一年生產(chǎn)、生活的起點。各家各戶拿火種到陵前接燃新火,引回家中,以示引來吉祥。為慶祝取回新火,各家各戶要獻上祭禮祭拜火祖。
舊時每年正月十五晚上,豫東還有在野外“賽火把”“玩鐵花”的習俗?!百惢鸢选钡牡谰呤羌依镉眠^的舊箅子,里邊卷上麥秸,到野外一齊點燃玩耍,相鄰的村莊還要進行比賽,看哪個村的火把多,玩的時間長。而“玩鐵花”則是在套牲口的鐵籠嘴里放上木炭,裹挾碎鐵屑,用木棍或鋼叉挑起,由幾名身強力壯的年輕男子輪番搖動,甩出去的燒紅的鐵屑碰觸到地上或事先放好的樹枝上,幻化出一簇簇、一團團、一朵朵漂亮的火花,圍觀的男女老幼興致勃勃,其樂無窮。據(jù)當?shù)孛癖姺Q,這是在娛火祖燧皇爺。
2.對豫東尊崇燧人氏的歷史解讀
人工取火,結束了先民“茹毛飲血”的野蠻生活,并引發(fā)了以后一系列文化、技術上的革命,開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作為有信史記錄的最早用火為人類造福的人或者氏族代表,也是人類利用自然資源改善自身的英雄,燧人氏被稱作圣人、奉為“三皇”之首,亦屬名副其實。鑒于火的巨大功用,以及燧人氏的首創(chuàng)之功,豫東民眾對火、對發(fā)明人工取火的英雄先祖加以頂禮膜拜和崇祀也在情理之中了。豫東的“取新(薪)火”儀式即采用原始鉆木取火的方法取出新火?;鹚哂械臒o可比擬的威力,以及帶給人間的溫暖、光明和社會的進步,以及造成的巨大災害,使民眾對它充滿無上感恩與畏懼,進而有了拜火儀式,而“賽火把”“玩鐵花”應是祭祀時的活動內(nèi)容,是遠古居民自然崇拜、圖騰崇拜、英雄崇拜的一種展示和歷史延續(xù)。
由于“火”有著幾乎無堅不摧、所向披靡的神異力量,擁有極大的能量,甚至可逐邪驅(qū)鬼,所以豫東一帶還有新娘跳火盆、設“擋門灰”的習俗。在新媳婦下轎進婆家大門時,需從燒得很旺的火盆上跨過,以此掃去身上所沾染的污垢(邪氣),把不潔之物擋在門外,以保新娘健康平安,來夫家后子孫興旺,日子過得紅紅火火。豫東民眾認為,在干草(谷桿)燃燒時發(fā)出的噼啪聲,尤其里面再加了油和鹽,火會燒得更旺,邪祟妖魔看見火光、聽見響聲便不敢近前,不會加害于新人。而撒“擋門灰”的原因和目的也是如此。經(jīng)過火的淬煉、燃燒后的灰燼既保留了原物的精魄,具有一定法力,同時還凝結了火的威力,其祛邪驅(qū)鬼的功能更強大。遇到周邊有喪事,在家門前撒一道灶灰,以避免邪物進入門庭,帶來災禍。這些都是遠古民眾自然崇拜的一種演變。正由于火具有如此大的威力,在用火時還要遵循一定的規(guī)矩。舊時豫東用火非常講究,對火絕不容許玷污、褻瀆。爐灶、香爐都看得非常尊貴,任何人不能隨意跨越;燒火做飯的干柴,都要順著放整齊,燒時先從一頭開始,不允許亂燒亂燃;熄滅余火時,不能打散火堆,不能用唾液滅火,更不能用臟水潑滅,否則就是對火的不敬、對火祖的褻瀆。
豫東有中國目前所知最早的天文觀測臺——閼伯臺,又名商丘,即為大辰(大火)之虛,上應大火、商星、辰星或宋星。據(jù)《左傳·襄公九年》載:“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紀時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盵2]466《商丘縣志》載“閼伯,高辛氏之后,封商丘為火正,主辰星之祀”[14]78。當?shù)亓鱾?,火正閼伯在商丘觀察天上的“大火”,并管理火種,為民眾作出巨大貢獻,死后被埋于臺上,尊稱火神,閼伯臺也被稱為火神臺,人們定時在此紀念火神閼伯。
1.豫東“朝臺”、元宵節(jié)小孩打燈籠習俗
正月初七,相傳是火神閼伯生日,又恰逢中國農(nóng)歷春節(jié)期間,幾乎每年此時,豫東都會舉行盛大的火神祭祀活動,周邊省份數(shù)百里民眾到火神臺添土圓墳、進香、祭拜,謂之“朝臺”“臺會”?;顒訒r間過去為7天,現(xiàn)為1個月。除正月朝臺外,豫東集中朝拜火神還有兩次,即四月四的祭商星和六月二十三紀念閼伯去世的活動,這兩次會期各10天。像這樣一年3次隆重、系統(tǒng)祭祀火神的活動還是比較罕見的。每年臺會期間,舞火龍、?;皙{、跳火圈、吞火吐火、取火種、續(xù)火香、燒雞蛋、烤食品、祭火神、祀火星、放煙花、賽花燈、玩鐵花、賽火把等活動都會有所展示。來自各地的朝臺團體也會帶舞獅、扭秧歌、耍鋼叉、跑旱船、踩高蹺等節(jié)目來娛火神。
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是中國重大傳統(tǒng)年慶之一,而夜間活動是其一大特點。屆時,萬民張燈、出游。因此,元宵節(jié)又稱燈節(jié)。這一天,豫東每家大人都會給孩子買或做個燈籠,點亮了,讓孩子晚上在外面提著玩。其含義有二:一是明亮的燈籠所象征的光明、正義可以使任何鬼怪都不敢靠近,能為孩子起到驅(qū)邪的作用。二是孩子提著點亮的燈籠外出,即便迷路了,也能被火神爺引回家。豫東元宵節(jié)小孩打燈籠的獨特內(nèi)涵,凸顯了豫東民眾對火和火神閼伯的崇信。在“大火”沉沒不見的冬季,豫東民眾以燃亮的燈籠來取寓天上明亮的“大火”,是對火神閼伯信仰的一種曲折表達。
2.對豫東火神信仰的歷史解讀
豫東的火神信仰與火正閼伯“祀大火”有關。關于中國古代觀星授時,《尚書·堯典》有重要論述:“(堯)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15]31-32“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虛,以殷仲秋”;“日短星昂,以正仲冬”[15]56。其中的“日中”“宵中”“日永”“日短”分別指春秋二分、夏冬二至;而“星鳥”“星火”“星虛”“星昂”則是鳥、火、虛、昂四星黃昏時于二分、二至時在天空中的位置(南中天);“仲”指四季中每季的第二月。推算這種星象出現(xiàn)的時間,約為公元前2400年。這說明,遠古居民已能通過觀察天象與晝夜時間的變化來確定四個主要節(jié)氣的時間。對于羲、和敬天授人時,堯大加贊賞:“咨嗟!汝羲仲、羲叔與和仲、和叔。一期之間有三百有六旬有六日,分為十二個月,則余日不盡,令氣朔參差,若以閏月不缺,令正朔得正定四時之氣節(jié),成一歲之歷象,是汝之美可嘆也。又以此歲歷告時授事,信能和治百官,使之眾功皆廣業(yè)?!盵15]31-32嘆美羲、和敬天授時,使風俗大和。由此可知,觀測星象,在當時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職責。上古時期的“火正”即擔此職,負責對“大火”進行觀測、祭祀。傳說,顓頊時有火正黎,帝嚳時有祝融,堯時為閼伯,舜時是益。
《左傳正義》云:“火正之官居職有功,祀火星之時以此火正之神配食也。……而火正又配食于火星者,以其于火有功,祭火星又之后稷,得配天,又配稷?!盵2]1941由于閼伯行火歷,以火紀時,所以最遲在先商時人們便開始將閼伯與“大火”一同祭祀了,商周秦漢時期便作為國家祭祀而存在?!蹲髀濉菲刑岬街苋擞陂_國之初不僅接受了殷人的國土,連殷人的族神帝嚳與族星“大火”也延續(xù)了下來。而《史記·封禪書》中秦朝把奉祀“大火”(辰)排在國家祭祀的第四位,由此“大火”的重要性也就可想而知了。漢代的后稷祠、靈星祠都是祀“大火”之祠。至北宋,其尚火氣象更是遠超唐漢,直攀商周,不僅以火德王①,且在商丘以閼伯配食,對“大火”于“建辰、建戌出內(nèi)之月,內(nèi)降祝版,留司長吏奉祭行事”[16]2513?!端问贰ぬ煳闹尽吩唬骸靶乃奕牵焱跽灰?。中星曰明堂,天子位,為大辰,主天下之賞罰。前星為太子;后星為庶子。星直,則王失勢。明大,天下同心;天下變動,則心星見祥?!盵16]1006作為龍星諸宿之心的“大火”,象征著帝王,居于中央的位置,以支配四方。所以,先秦龍旗上所繡之龍即龍星之形。龐樸由此甚至認為,中國文化中較濃厚的崇龍現(xiàn)象也與“大火”有關,反映在民俗中即為尚龍、龍戲珠、星回節(jié)、火把節(jié),等等[17]。
古人認為,觀天象,知人事。古代帝王自詡“受命于天”,認為天象變化關乎自身統(tǒng)治,希望上天能夠隨時傳遞“信息”給自己,并且只傳遞給自己,是以牢牢掌控著天文觀測機構,只許在皇城建立天文觀測臺,并由官方來控制天文歷法。在觀測天象的同時,政府還定期不定期舉行多種祭祀活動。后來,隨著天文觀測項目的增加和祭祀活動的頻繁,活動場地需要分開,祭祀改到明堂舉行,天文臺專司觀測天文和氣象。
火正閼伯在商丘‘祀大火’,保存火種,造福當?shù)亍6|民眾對閼伯的崇信亦隨著歷史的演進發(fā)展為要用一種專門的方式來表達,這就是“朝臺”。據(jù)史料載,閼伯臺在商周以及春秋戰(zhàn)國的宋國時期一直是國家的社廟,為重要的祭祀場所,每年官方都要舉辦多次隆重的祭祀活動,至唐代已發(fā)展成相當隆重的廟會。在官方倡導下,民間響應更為積極,至宋代,對火神閼伯的崇祀達到頂峰。關于豫東“火神臺會”在地方志中備有記載,如寧波天一閣藏明嘉靖本《夏邑縣志》第8卷歲時民俗中有“正月:初七,有‘火星廟會’”[18]71。清康熙四十四年《商丘縣志》風·節(jié)序載:“正月七日,俗傳閼伯火正生辰,男女群集于閼伯臺及火星廟進香,車馬闐咽,暄豗累日。”[14]38第20卷歲時民俗曰:“正月:……初七,俗傳‘閼伯火正生辰’,男女群集于閼伯臺及火星廟進香,車馬闐咽,暄豗累日?!盵14]130清乾隆十九年刻本《歸德府志》卷10風俗載:“正月:七日,俗傳閼伯火正生辰,男女群集于閼伯臺及火星廟進香,喧豗竟日”[19]386。在新中國成立后編撰的《商丘縣志》風俗中,也寫道:“正月初七為閼伯生日,舊時男女老少,朝臺(閼伯臺)進香,今人在初七前后到閼伯臺趕物交會、看戲和民間舞蹈?!盵20]485
作為“大火”分野的豫東,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燧人氏能夠在此“察辰心而出火”、發(fā)明人工取火,而堯之火正閼伯亦在此“祀大火”以紀時。與地上殘留的古跡相映襯的當?shù)貒@燧人氏、燧人氏陵、閼伯、閼伯臺和閼伯廟,廣泛流傳著“后羿射日”“燧明國”“燧人氏與太陽鳥”“金蚰子和火龍珠”“閼伯保存火種”“閼伯盜天火”“火燒亳州”等神話傳說。這一切都與天、地之“火”這一原始先民們視為神圣、無可抗御、能夠帶來溫暖、光明、希望、畏懼和永恒的事物有關,圍繞“火”而形成的種種神圣空間、禁忌、儀式、觀念等,浸淫著豫東民眾的物質(zhì)和精神,造就了豫東獨特的崇火習俗,它不僅參與了中華文明的建構,也是對中國豐富歷史文化內(nèi)涵的一種解讀。
注釋:
①時人自稱“火宋”,并派定南朝劉宋為“水宋”,河南舊志整理叢書。參見俞樾《茶香室叢鈔》中華書局1995年版,第90頁。
②作者訪查時據(jù)當?shù)卮迕袼f。據(jù)說新中國成立前曾有商丘寺(現(xiàn)在開元寺的前身,之前在閼伯臺下)寺譜,新中國成立后被毀。
[1]房玄齡.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阮元,刻.十三經(jīng)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2.
[3]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4]司馬彪.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59.
[5]杜預.春秋左氏經(jīng)傳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6]杜預.春秋釋例(清乾隆敕刊本)[M].武英殿聚珍版.
[7]李泰,著.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M].北京:中華書局,1980.
[8]樂史.太平寰宇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0.
[9]王國維.觀堂集林·王國維遺書[M].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3.
[10]羅泌.路史[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1]韓非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2]李昉,等.太平御覽[M].北京:中華書局,1960.
[13]真北宋板古三墳書·太古河圖代姓紀第二[M].河南舊志整理叢書紹興十七年婺州州學刻本.
[14]河南省商丘縣志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商丘縣志(清康熙四十四年)[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15]尚書正義[M]//十三經(jīng)注疏(標點本).李學勤,主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16]脫脫,等.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
[17]龐樸.火歷鉤沉——一個遺佚已久的古歷之發(fā)現(xiàn)[J].中國文化,1989(12).
[18]夏邑縣志編撰委員會.夏邑縣志[M].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2.
[19]河南省商丘縣地區(qū)地方編纂委員會.歸德府志(清·乾隆十九年)[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20]商丘縣志編纂委員會.商丘縣志[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