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農(nóng)業(yè)工程學院,山東 濟南250100)
法家是戰(zhàn)國時期的一個重要學術派別。其思想以法治為核心,包括倫理思想、社會發(fā)展思想、政治思想等諸多方面。春秋時期的管仲、子產(chǎn)是其先驅,李悝、商鞅、慎到、申不害等為創(chuàng)始人,韓非是集大成者。
“法家者流,蓋出于理官。信賞必罰,以輔禮治?!保ā稘h書·藝文志》)理官負責掌管刑罰,等同于后世的刑部。最初的“法”與現(xiàn)代意義上的“法”的范疇是不同的,“法”最早是用以對付外族的,《尚書·呂刑》:“苗民弗用靈,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目法?!边@是說苗民冥頑不靈,必須用法制之?!暗乱匀嶂袊桃酝囊?。”(《左傳》)意思是對本族受過文明教化的人用“德”的方法治理,這體現(xiàn)為“禮”,至于未受文明教化的異族歸附者,則以“法”進行統(tǒng)治。隨著私有化的出現(xiàn),以前專用于對異族的法,逐漸變?yōu)檫m用普通的百姓。春秋時期,法治觀念也應運而生。如子產(chǎn)所鑄的刑書說:“惟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边@說明法治思想逐漸在社會上得到了認可。
法治思想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中的代表人物既有師承與發(fā)展,又有各自的特點與特色。
1.管子,名夷吾,字仲,齊國人。經(jīng)鮑叔牙舉薦,被齊桓公任命為齊相。在位期間,采取富國強兵的政策,對內通貨財,尚法治,對外尊王攘夷,使齊國成為春秋時期的強國。著有《管子》一書,內容以法家為主,雜糅各家。管子認為:“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別,未有夫婦妃匹之合,獸處群居,以力相爭。于是智者詐愚,強者凌弱,老幼孤弱不得其所,故智者假眾力以禁強虐,而暴人止,為民興利除害,正民之德,而民師之。”(《管子·君臣下》)管子既注重法,也不忽略禮的教化作用,在《管子·樞言》中說:“人故相憎也,人之心悍,故為之法。法出于禮,禮出于治,治禮道也。萬物待治禮而后定?!?/p>
管子認為法治的目的在于教化百姓和富國強兵。他提出了國家興亡的“四維說”:“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砂惨?,覆可起也,滅不可復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逾節(jié),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jié)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保ā豆茏印つ撩瘛罚┯诌M一步提出為政之道在順民心。“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民惡憂勞,我佚樂之;民惡貧賤,我富貴之;民惡危墜,我存安之;民惡滅絕,我生育之?!保ā豆茏印つ撩瘛罚骸皞}稟實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管子·治國》)
管子處在由儒家向法家的蛻變時期。到了戰(zhàn)國時代,法家則完全脫離了儒家的以德為本、以禮為治的思想。
2.李悝,法家創(chuàng)始人,戰(zhàn)國初期魏國人,又名李克。曾受業(yè)于子夏的門下。做過中山相,魏文侯時期曾任國相。任國相期間,輔佐魏文侯使魏國走上了國富兵強之路。
《法經(jīng)》是李悝編訂的我國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法典。李悝認為,“為國之道,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還要“奪淫民之祿,以來四方之士?!彼珜А氨M地力之教”,主張大力發(fā)展農(nóng)業(yè),他創(chuàng)立的“平糶法”,兼顧農(nóng)人和市民的利益。由于李悝和子夏學派有傳承關系,其思想便帶有一定的儒家色彩,所以曾被列入儒家。
3.商鞅,衛(wèi)國人,姓公孫,名鞅。因功受封于商,所以被稱為商鞅或商君。年輕時喜歡刑名之學,后來輔佐秦孝公變法圖強,秦大治。孝公死后,被人誣陷,遭秦惠王車裂。他的法治思想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商鞅認為“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時,民亂而不治。是以圣人……立名號,以別君臣上下之義……民眾而奸邪生,故立法制、為度量以禁之……法制明則民畏刑。法制不明,則求民之行令也,不可得也……明王之治天下也,緣法而治,按功而賞?!保ā渡叹龝ぞ肌罚┻@段話對法的起源和作用進行了論述。
歷史觀方面,商鞅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及至文武,各當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禮法因時而定,制令各順其宜……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湯武之王也,不修古而興;商夏之滅也,不易禮而亡。然則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禮者未足多是也?!保ā渡叹龝じā罚┧J為歷史發(fā)展是客觀必然,因此要適時變革,不能死守古人的法度?!渡叹龝ら_塞》篇中又說:“圣人不法古,不修今。法古則后于時,修今則塞于勢?!辈煌臅r代有不同的制度,不必蹈習古人,因襲過去。這也是法家的共識,所以法家敢于采取斷然的措施,無所顧慮。此外,《商君書·更法》還從民俗方面認為“古之民樸以厚,今之民巧以偽。故效于古者,先德治;效于今者,前刑而法?!?/p>
《商君書》反映了商鞅的政治哲學思想,也記載了商鞅變法的某些史實和措施,反映了商鞅廢井田、開阡陌、發(fā)展耕織、獎勵軍功、明定法令等變法主張,宣傳了歷史發(fā)展變化的觀點。
4.慎到,趙國人,戰(zhàn)國時期的法家代表。齊宣王時曾在稷下講學。著有《慎子》一書。
慎到是法家中重“勢”一派的代表。“勢”即權勢,主要指君主的統(tǒng)治權力。他主張君主要“握法重勢”,強調“法”必須和“勢”相結合,把君主的權勢視為施行法律的必要條件:“騰蛇游霧,飛龍乘云,云罷霧霽,與蚯蚓同,則失其所乘也。故賢而屈于不肖者,權輕也;不肖而服于賢者,位尊也。堯為匹夫,不能使其鄰家。至南面而王,則令行禁止。由此觀之,賢不足以服不肖,而勢位足以屈賢矣?!保ā渡髯印ね隆罚┱J為王者有權勢猶如飛龍乘云,否則無異于蚯蚓,比喻非常形象貼切。
慎子從人性的角度創(chuàng)立的“因循”說:“天道因則大,化則細。因也者,因人之情也。人莫不自為也,化而使之為我,則莫可得而用矣……故用人之自為,不用人之為我,則莫不可得而用矣。此之謂因?!薄渡髯印ね隆罚┛煽闯龇依萌诵缘娜觞c,這也是對韓非子“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有好惡,故賞罰可用”的直接啟示。
尤為可貴的是,慎到所強調的法制是從國家角度,而非君主個人利益:“立天子以為天下,非立天下以為天子也;立國君以為國,非立國以為君也;立官長以為官,非立官以為長也?!睆娬{了法治為天下、為國,而非純以君王一人為重心的觀念。
慎子認為“法”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強調“守法而不變則衰”。
5.申不害,鄭國人。韓昭侯期間曾在韓國任相15年,他內修政教,外應諸侯,終于使鄭國兵強國盛。申不害的思想源于黃老,主張刑名。
法家中,申不害是重“術”的一派?!靶g”是君主統(tǒng)御臣下的方法。所謂重術,是說君主為了防備大臣操縱權力,玩弄法柄,以“獨視”、“獨聽”、“獨斷”的手段來實行統(tǒng)治。
申不害的學說遭到了韓非子的否定,他說:“申不害不擅其法,不一其憲令,則奸多。故利在故法前令則道之,利在新法后令則道之,利在故新相反,前后相悖,則申不害雖十使昭侯用術,而奸臣猶有所譎其辭矣。故托萬乘之勁韓,七十年而不至于霸王者,雖用術于上,法不勤飾于官之患也?!保ā俄n非子·外儲說·左上》)韓非子認為申不害制定的新舊法令不一致,致使奸宄之人規(guī)避取巧——“徒術而無法”。
韓非子進一步認為“申子未盡于術”。并用申不害的言論舉例:“申子言:‘治不逾官,雖知弗言’。”意思是說應該在職分內任事,不得逾越權限。韓非子否定說:“知而弗言,是不謂過也。”“人主以一國視,故視莫明焉;以一國之耳聽,故聽莫聰焉。今知而弗言,則人主尚安假借矣?”韓非子認為,應當發(fā)動群眾舉報奸宄,這樣就能做到違法必究,不會有漏網(wǎng)之魚。自韓非子此一言論出,歷史上的告奸連坐,由此產(chǎn)生并泛濫開來。
韓非(約前280—前233),韓國人,出身于貴族世家。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政治家,法家學派的主要代表。曾與李斯同學于荀況門下。主張變法圖強,多次上書韓王,但末被采納。于是著書立說,以“觀往者得失之變”。其著作傳到秦國,得到秦王嬴政的贊賞。出使秦國時,被李斯、姚賈陷害下獄,被迫服毒自殺。
韓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總結商鞅、申不害和慎到三家的思想,又旁羅儒(荀子的性惡、法后王、重今圣,反對儒家的人治,尚法治)、墨(尚同、尚賢、尚功利)、名(刑名)、道(尚無為,并有《解老》、《喻老》)等,而集其大成(或相反相成或相倚相參),提出了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為鞏固地位,主張君主要憑借權力、威勢及一整套駕馭臣下的權術,以保證法令的貫徹執(zhí)行。韓非通過荀子的性惡說,主張治國以刑、賞為主。
《韓非子》共55篇,反映了韓非的思想觀點,闡述了法、術、勢相結合的法制理論。在《五蠹》篇中,他把歷史發(fā)展分為上古、中古、近古三個階段,認為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fā)展,社會生活和政治制度也都要發(fā)生變化。復古是行不通的。《解老》、《喻老》兩篇,集中表述了他的哲學觀點,用法家的眼光對老子進行了解釋。
歷史觀是思想家對歷史演進的看法。韓非認為,歷史是在不斷地進步演化,因此,不同的時代,就要有一套不同的制度。如果時代變了,而法還墨守成規(guī),那就會阻礙時代的發(fā)展,正如韓非所說:“時移而法不易者亂,世變而禁不變者削。故圣人之治民也,法與時移,而禁與世變?!保ā缎亩取罚?/p>
反傳統(tǒng)、反古制是法家一貫的主張。韓非從生活方式與客觀環(huán)境的改變著眼,認為要用斷然的手段實施法治。其學說也是完全反對古制,尤其是反對代表傳統(tǒng)學說的儒家。他認為“仁義用于古不用于今”,“民固服于勢,寡能懷于義?!彼?,韓非子尚法治不尚人治,認為講仁義、尚賢人之治,是過時的論調。
韓非子的“歷史進化觀”從積極方面講,是革新、變革、改革,整頓振興、除舊布新;從負面作用來說,則是變古亂常、非圣無法,顛覆傳統(tǒng)。秦國的兵強國盛,直至最終統(tǒng)一六國,都是得益于商鞅的變法求新。但后來李斯的焚書坑儒,對古代思想的一概否決,以及秦朝的過早過快滅亡,則是惟法、變古、亂常及法的嚴苛寡恩所導致的直接結果。
韓非子的人性觀,首先是建立在人性惡的哲學基礎上。他說:“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有好惡,故賞罰可用;賞罰可用,則禁令可立,而治具矣?!保ā俄n非子·八經(jīng)》)韓非子認為,以法治天下,必須根據(jù)人的好賞惡罰的心理,如果掌握這一特點,則可施行法令,法治也就能夠建立。所謂的“因人情”,實際是利用人性的弱點。韓非子對人性進行了他獨到的分析:
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則制于人。人臣之于其君,非有骨肉之親也,縛于勢而不得不事也。
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愛則親,不愛則疏……丈夫年五十而好色未解也,婦人年三十而美色衰矣。以衰美之婦人事好色之丈夫,則身死見疏賤。而子疑不為后,此后妃夫人之所以冀其君之死者也……此鴆毒扼昧(絞縊)之所以用也…… (《韓非子·備內》)
故父母之于子也,猶用計算之心以相待也,而況無父子之澤乎?今學者之說人主也,皆去求利之心,出相愛之道,是求人主之過父母之親也。(《韓非子·六反》)
君以計蓄臣,臣以計事君,君臣之交,計也……君臣也者,以計合者也。(《韓非子·飾邪》)
韓非片面地認為,上自宮廷,下至百姓,君臣以至夫婦、父母、子女,“人性”的取向都純粹是一“利”字,也就是說,所有的人際關系,都是以“利”字為目的。但韓非的這些認識,并非是憤世嫉俗地否定人性,也不是對人性的失望,他認為這不過是正常的人性而已。對儒家而言,應當用教化加以矯正。而韓非卻認為要順應人性的這一特點并善加運用。韓非不以善惡論人性,而認為要“因人情”。他說:“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有好惡,故賞罰可用?!表n非整個哲學思想體系的建立,都是以其人性觀為基石,這也包括法治、術治與勢治的具體方法的運用。
(1)“參驗說”?!皡Ⅱ炚f”實際就是實證哲學,即必須經(jīng)過實證考察,才可相信。“無參驗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據(jù)之者,誣也。故明據(jù)先王,必定堯舜者,非愚則誣也。”(《荀子·性惡篇》)韓非的“參驗說”實際是荀子“辯合,符驗”的發(fā)展。他認為凡事必須經(jīng)過實證,否則,便是虛假欺騙。這也正是韓非不信先王之道與堯舜之治的原因。韓非還認為,“參驗說”歸根到底要落實到法治制度上?!胺蛞曞戝a而察青黃,區(qū)冶不能以必劍;水擊鵠雁,陸斷駒馬,則臧獲不疑鈍利。發(fā)齒吻,相形容,伯樂不能以必馬;授車就駕,而觀其末涂,則臧獲不疑駑良。觀容服,聽言辭,仲尼不能以必士;試之官職,課其功伐,則庸人不疑于愚智?!保ā俄n非子·顯學》)意思是說,賢能之人,不在空言,而是要通過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驗證其是否真正賢能,然后據(jù)實賞罰。
(2)“名實觀”。法家都是以形名、法術著稱。所謂“形名”,《尹文子·大道上》說:“大道無形,稱器有名。名也者,正形者也,形正由名……有形必有名,有名未必有形……故亦有名以檢形,形以定名;名以定事,事以檢名。察其所以然,則形名以與事物,無所隱其理矣。”在韓非看來,形名的用途非常廣泛,世界萬物,有形就有名。他對“君臣之名”的界定是:國君有賞罰褒獎的權力,臣子有守職效能的職責,君臣職責、名分不可僭越?!百p罰之名”的界定是:有功則賞,有過則罰,賞罰必須與功過的大小相稱?!把煂崱钡慕缍ㄊ牵骸耙蛉味诠?,循名而責實?!?/p>
(1)公正性
韓非主張,為人君要一舉一動皆依法而行,不在法外開恩,也不在法內游移不決:“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為惠于法之內,動無非法?!绷硪环矫?,“故審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則主不可欺以詐偽;審得失有權衡之稱者,以聽遠事,則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輕重?!庇蟹ǘ葴蕜t,臣子也不可欺君枉法。公正性還在于:“法不阿貴,繩不撓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辭,勇者弗敢爭。刑過不辟大臣,賞善不遺匹夫。故矯上之失,詰下之邪,治亂決繆,絀羨齊非,一民之軌,莫如法。”他要求法的絕對客觀性,不論貴賤,一律平等。如果能做到這些,那么對一切亂象的規(guī)范,就沒有比法更好的了。法的客觀性、公正性還要求:“故明主使法擇人,不自舉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有度》)即使是明主,也是以法來舉拔人才及論斷功過的。
(2)權威性、強制性
法治要先建立一個絕對的權威性。韓非子在《問辯》中說:“令者,言最貴者也;法者,事最適者也。言無二貴,法不兩適。故言行而不軌于法令者,必禁?!币馑际?,法令是天下最可貴、最適當?shù)?,法令也絕對是一個標準,所有違反此標準的,就必須禁止?!肮释跣g不恃外之不亂也,恃其不可亂也。恃外不亂而立治者削,恃其不可亂而行法者興。故人主之治國也,適于不可亂之術也?!保ā缎亩取罚╉n非子認為,法治就在于把握住了不可亂的方法。這也是其必然性、權威性與強制性所在。
(3)必然性
法就是以強制的方法,采取果斷的措施。所謂必然性,是指沒有妥協(xié)的余地,非如此不可。韓非認為:“不隨適然之善,而行必然之道。”“夫嚴家無悍虜,而慈母有敗子。吾以此知威勢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亂也。”即使如母親般仁慈,也會產(chǎn)生敗家之子,這種母愛只能姑息養(yǎng)奸。所以,道德仁慈并不能止息紛亂,只能借助于威勢。韓非子又進一步指出:“不恃人之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為非也。”(《以上見《韓非子·顯學》)通過教化,即使為善,也仍然不可靠,還要借助于強勢的要求,使其不敢為非作歹。這是因為,“民者固服于勢,寡能懷于義……蓋貴仁者寡,能義者難也?!庇终f:“民固驕于愛,聽于威矣?!保ā段弩肌罚┮馑际牵癖姸紤峙聫姍嗟耐?,用仁愛進行統(tǒng)治是行不通的,必須用威勢。
(4)極端性
韓非在《五蠹》中說:“尊耕戰(zhàn)之士,除五蠹之民?!薄案粐赞r(nóng),距敵恃卒。”“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在實行法治的國度中,他只尊重兩種人:農(nóng)人和軍人。因為農(nóng)人務實業(yè),增加生產(chǎn),可以使國家富足;軍人作戰(zhàn)衛(wèi)國,使國家強盛。其他都屬于蠹民,共有五類,他們是:儒者、縱橫家、游俠、患御者、商工之民。韓非子認為,儒者、縱橫家,只有口舌之能,無益于實際。游俠,則以刀劍逞勇,違犯禁令?;加?,只知上下勾結,弄權賄賂。商工之民,牟取暴利,奪農(nóng)民利益。這五蠹都在摒棄之列。他還主張對農(nóng)人和軍人進行法治的教育,官吏是教育的責任者。
(5)法以賞罰為用
韓非主張政策的施行維系要利用人好賞惡罰的心理:“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有好惡,故賞罰可用;賞罰可用,則禁令可立,而治具矣?!保ā栋私?jīng)·因情》)“夫善賞罰者,百官不敢侵職,群臣不敢失禮。上設其法而下無奸詐之心,如此則可謂善賞罰矣?!保ā峨y一》)他強調君王之所以能夠駕馭群臣,就在于有賞罰的權利:“明主之所道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謂刑德?曰:殺戮之謂刑,慶賞之謂德……夫虎之所以能服狗者,爪牙也。使虎釋其爪牙而使狗用之,則虎反服于狗矣。人主者,以刑德制臣者也。今君人者釋其刑德而使臣用之,則君反制于臣矣?!保ā抖罚?/p>
(6)嚴刑重罰
韓非認為:“夫嚴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罰者,民之所惡也。故圣人陳其所畏以禁其邪,設其所惡以防其奸……吾以是明仁義愛惠之不足用,而嚴刑重罰之可以治國也?!保ā都榻購s臣》)又說:“賞莫如厚,使民利之……誅莫如重,使民畏之?!保ā栋私?jīng)》)“夫以重止者,未必以輕止也,以輕止者,必以重止矣……所謂重刑者,奸之所利者細,而上之所加焉者大也。民不以小利加大罪,故奸必止也。所謂輕刑者,奸之所利者大,上之所加焉者小也。民慕其利而傲其罪,故奸不止也?!保ā读础罚胺蛑亓P者,人之所惡也;而無棄灰,人之所易也。使人行之所易,而無離其所惡,此治之道也?!薄肮珜O鞅之法也,重輕罪。重罪者,人之所難犯也;而小過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而無離其所難,此治之道也。夫小過不生,大罪不至,是人無罪而亂不生也?!保ā秲葍φf上》)由以上所言可知,無論是厚賞還是重罰,韓非子都是以利害為取向。
(7)用眾而舍寡
法是針對絕大多數(shù)人,所以,韓非認為有效的統(tǒng)治莫過于利用法治,就像木匠之于工具的“隱栝之道”:“為治者用眾而舍寡,故不務德而務法。夫必恃自直之箭,百世無矢;恃自圓之木,千世無輪矣。自直之箭,自圓之木,百世無有一,然而世皆乘車射禽者何也?隱栝之道用也。雖有不恃隱栝而有自直之箭、自圓之木,良工弗貴也。何則?乘者非一人,射者非一發(fā)也。不恃賞罰而恃自善之民,明主弗貴也。何則?國法不可失,而所治非一人也?!保ā讹@學》)如果利用德治,那么自善之民太難得,所以不可取。至于人君,只求中主的原因在于:“上不及堯舜,而下亦不為桀紂。抱法處勢則治,背法去勢則亂”。(《難勢》)堯舜桀紂都是千百年難得,可是中主則占絕大多數(shù),所以這也是用眾舍寡的意思。
(8)以簡御繁
韓非認為,治理一個國家,只要持守法治,就可以以簡御繁:“釋法術而任心治,堯不能正一國;去規(guī)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輪;廢尺寸而差短長,王爾不能半中?!保ā队萌恕罚叭f事皆歸于一,百度皆準于法。歸一者,簡之至;準法者,易之極。如此,頑嚚聾瞽可與察慧聰明同其治也?!保ā兑淖印ご蟮郎稀罚╇x開了法治,即便如堯一樣的賢君,也不可能治理好一個國家。只要歸一準法,無論智愚賢不肖都可以一同治理,如此便是“用眾舍寡”之道。
(9)去賢巧之所不能,守中拙之所萬不失
這一部分與上面 的“以簡御繁”的論述相輔相成:“釋法術而以心治,堯不能正一國;去規(guī)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輪;廢尺寸而差短長,王爾不能半中。使中主守法術,拙匠守規(guī)矩尺寸,則萬不失矣。君人者能去賢巧之所不能,守中拙之所萬不失,則人力盡而功名立?!保ā队萌恕罚┓ㄖ蔚膱?zhí)行,不必賢君,只要求中主便可萬無一失。韓非子在《管子·法法》中進一步認為:“雖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規(guī)矩之正方圓也。故巧者能生規(guī)矩,不能廢規(guī)矩而正方圓。雖圣人能生法,不能廢法而治國?!?/p>
(10)富強主義
韓非認為法是國家強弱的關鍵?!皣鵁o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故當今之時,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國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則兵強而敵弱?!保ā队卸取罚爸螐娨诪橹\,弱亂難為計。”(《五蠹》)在《飾邪》中也說:“明法者強,慢法者弱?!狈业淖罱K目的,就是要富國強兵。只要國強,不論內政或外交,一切政策謀略都可以施展。否則,就只能“弱亂難為計”了。
(1)法與術的差別
韓非說:“人主之大物,非法則術也。法者,編著之圖籍,設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術者,藏之于胸中,以偶眾端而潛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顯,而術不欲見。是以明主言法,則境內卑賤莫不聞知也……用術,則親愛近習莫之得聞也?!保ā峨y三》)在《二柄》中又說:“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生殺之權,課群臣之能者也。法者,憲令著于官府,賞罰必于民心,賞存乎慎法,而罰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師也。”
“法”具有公開性、普及性、標準性和統(tǒng)一性。
“術”具有隱秘性、獨特性,以虛靜為體,以形名為用。
(2)形名與禁奸
韓非子認為對臣子有效的考核法是:“人主將欲禁奸,則審合刑名者,言異事也。為人臣者陳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專以其事責其功。功當其事,事當其言,則賞;功不當其事,事不當其言,則罰。”(《二柄》)“明主之道,一人不兼官,一官不兼事。”(《難一》)這是要求專職專任?!把麑嵍ㄊ欠?,因參驗而審言辭,是以左右近習之臣知偽詐之不可以得安也?!保ā都榻購s臣》)
對“八奸”的防范措施是:一、察同床:“明君之于內也,娛其色而不行其謁不使私請?!倍⒉煸谂裕骸捌溆谧笥乙?,使其身必責其言,不使益辭?!比⒉旄感郑骸捌溆诟感执蟪家?,聽其言也必使以罰任于后,不令妄舉?!彼?、察養(yǎng)殃:“其于觀察玩好也,必令之有所出,不使擅進擅退,不使群臣虞其意。”五、察民萌:“其于德施也,縱禁財,發(fā)墳倉,利民者,必出于君,不使人臣私其德?!绷⒉炝餍校浩溆谡f議也,稱譽者所善,毀疵者所惡,必實其能,察其過,不使群臣相為語?!逼?、察威強:“其于勇力之士也,軍旅之功無逾賞,邑斗之勇無赦罪,不使群臣行私財?!卑?、察四方:“其于諸侯之求索也,法則聽之.不法則距之?!?/p>
(3)形名與虛靜
“故虛靜以待,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薄肮试唬壕裏o見其所欲,君見其所欲,臣將自雕琢。君無見其意,君見其意,臣將自表異。故曰:去好去惡,臣乃見素;去智去舊,臣乃自備……明君無為于上,群臣竦懼乎下。明君之道,使智者盡其慮,而君因以斷事,故君不窮于智;賢者效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窮于能;有功則君有其賢,有過則臣任其罪,故君不窮于名。是故不賢而為賢者師,不智而為智者正。臣有其勞,君有其成功。”(《主道》)“君操其名,臣效其形,形名參同,上下和調也?!保ā稉P權》)
以上內容可歸納為以下四點:
○1君王無為而治,臣子則有為而作。只有君王無為,才能無不為。這也是臣子之所以竭誠貢獻聰明才智的原因所在。
○2君王臣子各盡其職,既能消除越權侵職的現(xiàn)象,又可杜絕互相推諉。
○3君主雖然不必賢智,但卻能為臣子的賢智之師。讓臣子賢智,便能增強他們的責任感和能力。所以臣子只有盡職盡責,君王才能成功地治理國家。
○4君王只有做到虛靜,形名才能一致,也才能根據(jù)名實的一致,取得成功。
(4)、舍己能,因法數(shù)
韓非認為,君王一個人的才能智力,無法和臣子的集體智慧相比:“力不敵眾,智不盡物,與其用一人,不如用一國……下君,盡己能;中君,盡人之力;上君,盡人之智?!保ā栋私?jīng)·主道》)“人主以一國目視,故視莫明焉;以一國之耳聽,故聽莫聰焉”(《定法》)“夫為人主而身察百官,則目不足,力不給。且上用目,則下飾觀;上用耳,則下飾聲;上用慮,則下繁辭……故舍己能而因法數(shù)審賞罰?!薄肮视锌诓灰运窖?,有目不以私視,而上盡制之?!保ā队卸取罚┮帽娙说闹腔鄄拍?,而不能用一己的智能。并且以一個人的耳目來視察群臣百官,體力、時間上也不允許。況且臣子們還善于掩飾自己,所以很難得到真相。這就不如以一個國家的耳目來視聽觀察,那么這樣就無所不知了。因此說:“舍己能,因法數(shù)。”這是無為而治的辦法。
綜上所述,韓非的法、術思想,都從人性觀出發(fā)——對人普遍性的好利,不論君臣、夫妻、父子等都加以利用,而以賞罰作為鼓勵或挾持的手段;也因此,法的運作才可正常推行?!胺仓翁煜?,必因人情。人情有好惡,故賞罰可用……而治具矣?!敝劣谛g的運用,在于預防八奸。預防八奸可以綜合運用:形名參同,循名以責實,以察舉真才,并借天下之力,告訐奸宄,揭發(fā)不軌等方法。所以,法與術的運用是相輔相成的。法的運作在于有為,術的運作在于無為,正如《莊子.天道》所說:“上必無為,而用天下;下必有為,為天下用?!?/p>
韓非認為,勢有“自然之勢”和“人設之勢”兩種:“夫有材而無勢,雖賢不能制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則臨千仞之溪,材非長也,位高也。桀為天子,能制天下,非賢也,勢重也。堯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千鈞得船則浮,錙銖失船則沉,非千鈞輕而錙銖重也,有勢之與無勢也?!保ā俄n非子·功名》)韓非子“勢”的學說是對慎子的發(fā)展,他強調“勢”治的同時還認為有待于賢人:“夫良馬固車,使臧獲御之則為人笑,王良御之而日取千里。車馬非異也,或至乎千里,或為人笑。則巧拙相去遠矣。今以國為車,以勢為馬,以號令為轡銜,以刑罰為鞭策,使堯舜御之則天下治,使桀紂御之則天下亂,則賢不肖相去遠矣。夫欲追速致遠,不知任王良;欲進利除害,不知任賢能,此則不知類之患也。夫堯舜亦治民之王良也。”(《韓非子·難勢》)
韓非認為的“自然之勢”在于:“勢必于自然,則無為言于勢矣。吾所為言勢者,言人之所設也……故曰:勢治者則不可亂,而勢亂者則不可治也。此自然之勢也,非人之所得設也。”(《韓非子·難勢》)所以,韓非子主張“人設之勢”有待于中主:“吾所以言勢者,中也。中者,上不及堯舜,而下亦不為桀紂,抱法處事則治,背法去勢則亂?!保ā俄n非子·難勢》)韓非子因此認為,勢治與法治必須結合才能治,不然,則亂。正如他對慎子言“勢”的評論:“慎子蔽于勢而不知法”。
勢治法治是互相依靠的。如果只有法治但沒有權勢作后盾,那么一切政策都將成為一紙空文。所以,只有權勢的保障才有威信可言,才可以發(fā)號施令,也只有這樣,法治才可以得到施行。
為達到行威固勢的目的,韓非認為當以殺戮賞罰作為手段,即賞罰為用。他在《定法》中說:“術者……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執(zhí)也。法者……賞罰必于民心,賞存乎慎法,而罰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師也?!币馑际欠ㄐg都由君王所操縱,其手段則在賞罰。在《二柄》中論述道:
明主之所道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謂刑德?曰:殺戮之謂刑,慶賞之謂德。為人臣者,畏誅罰而利慶賞,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則群臣畏其威而歸其利矣……夫虎之所以能服狗者,爪牙也。使虎釋其爪牙而使狗用之,則虎反服于狗矣。
“法家嚴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薄胺也粍e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則親親尊尊之恩絕矣,可以行一時之計,而不可長用也,故曰嚴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職不得相逾越,雖百家弗能改也?!薄胺蚨Y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用者易見,而禮之所為禁者難知。”以上是《史記·太史公自序》論六家要旨對法家較為中肯、全面的評價。
《漢書·藝文志》評論說:“信賞必罰,以輔禮制。《易》曰:‘先王以明罰飭法’,此其所長也。及刻者為之,則無教化,去仁愛,專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殘害至親,傷恩薄厚?!薄抖Y記·經(jīng)解》的評論是:“故禮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遠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這些都是在肯定其法制的同時對法家忽視人情、禮制,而單純注重法制的批評。
法家的優(yōu)點在于建立起了正常的君臣秩序及政治倫理。法家所倡導的“信賞必罰,以輔禮制”,說明法家持有的也是以禮為本,而以賞罰為輔的政治理念。法家認為,無論賞罰,都在于樹立法的制度與權威,而法的施行,只不過是輔助禮制的不足。法的優(yōu)點還在于見效快,屬激烈手段,而禮的作用則較為緩慢。正所謂:“夫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用者易見,而禮之所為禁者難知?!?/p>
法家的缺點也顯而易見,如忽視教化、仁愛,片面推崇刑法,從而導致至親殘害,恩斷義薄。法家的嚴而少恩,也導致其不別親疏,不論貴賤,在法治面前,親親尊尊的恩情斷絕。法家是主必然的,而儒家卻是主當然。如果專任法治的必然,而不顧及情理與當然,肯定會有失偏頗。儒家屬于養(yǎng)身正體,而法家則是對營養(yǎng)失調的補救,二者屬于本末的區(qū)別。正如孔子所說:“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彼哉f法家“可以行一時之計,而不可長用也?!比绻晃度畏?,就會本末倒置,短命的秦朝就是很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