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考背景下初中化學教學策略探討"/>
王 鋒
(廈門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福建 廈門 361000)
2017年福建全省各地區(qū)中考采用省統(tǒng)一命題考試,這是在我國提出“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新一輪課程改革背景下進行的。省中考命題作為福建省中考近年新的命題制度,具有較前沿的命題理念和較高水平的命題技術。這些命題理念及命題技術反映在試題結構及試題內容上,與原來各地市命題風格有較大的不同。大規(guī)模考試作為教育教學評價的重要形式,具有較強的導向性。本文擬從以下三個方面梳理在這種背景下我省中考試題新特點,為進一步理解省新中考后的整體方向提供參考;也嘗試探討在這種新背景下的教學策略,為一線教師在新變化下開展更高效教學提供參考。
教育家雅斯貝爾斯指出,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當前,我國深化教育改革強調“立德樹人”,這一理念重視德育在人才培養(yǎng)中的重要作用?;瘜W課程中的德育內容有哪些?我們在學科教學中如何實現(xiàn)立德目標?最直接的學科德育內容就是課程標準中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這些目標中也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不僅是教學目標的組成部分,而且為達成教學目標提供了動力支持。初中化學是化學學科啟蒙年段。初中化學最重要的任務是激發(fā)并保持學生學習興趣,發(fā)展學生科學素養(yǎng)。教學中需要通過利用化學豐富學科資源,讓學生深入認識周圍物質及變化,讓學生獲得對物質世界認識的好奇心,激發(fā)和發(fā)展學習化學的興趣;此外,教學中還要讓學生深入感受并贊賞化學對改善人類生活和促進社會發(fā)展的積極作用,關注與化學有關的社會熱點問題,初步形成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另外,應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逐步樹立他們珍惜資源、愛護環(huán)境、合理使用化學物質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念,從這些方面感受化學的學科價值;最后,從化學史及當前的科學成就,讓學生了解科學家為人類進步及國家發(fā)展做出的貢獻,樹立為中華民族復興和社會進步學習化學的志向。在教學中,只有深入有效地開展這些內容的教育教學,學生才可以真正獲得持續(xù)正能量,樹立科學的學習觀,才有不竭的學習動力。
2017年省中考化學命題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強化試題的教育導向功能,發(fā)揮中考試題對初中學生進行最后一次深刻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最典型的內容如:2017年省中考化學試題第1題到第4題關注生命及健康教育內容;第11題關注“央視對用棉花代替肉松制‘肉松餅’的消息進行辟謠”虛假信息問題;第12題關注應用化學知識解決農業(yè)廢棄物問題,第16題關注“人工固氮”的社會價值,等等。這些試題素材創(chuàng)設情景有較好的學科育人導向,體觀學科學習價值,弘揚學科正能量。
在當前教學中,要充分挖掘學科教學內容的教育價值,深入開展學科德育滲透,激發(fā)學生持續(xù)學習動力,提升化學教學效益。以人教版上冊《第五單元化學方程式課題1質量守恒定律》教學為例,這一課題教學除了通過實驗探究建構質量守恒定律、初步學會定量研究等方法及相關能力外,這一課題還有重要的教育教學價值可以深入挖掘。通過這節(jié)課題探究反應過程中質量關系,可以讓學生體會“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守恒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深刻道理,讓學生深刻感受簡單化學現(xiàn)象背后深刻的哲理;在質量守恒定律發(fā)現(xiàn)史的教學情境中,學生體會實事求是、嚴謹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體會科學家為科學進步不斷創(chuàng)新的科學精神;同時,在探究質量守恒定律過程中,通過開放性的探究實驗,讓學生參與科學探究,不斷激發(fā)學生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樂趣,在學習質量守恒定律中感受到物質的守恒之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此外,在教學最后環(huán)節(jié),還可以在應用質量守恒定律過程中,解答以下問題:
20世紀80年代,有人宣稱實現(xiàn)了“水變油”,成本低廉,有媒體稱此是“中國第五大發(fā)明”,使水變油成為當時的熱點新聞。你認為水能變成汽油嗎?(汽油由碳、氫、氧等元素組成)
學生通過應用質量守恒定律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守恒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深刻道理,也讓學生在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體會知識的應用價值。
2014年3月,教育部發(fā)布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明確提出了落實立德樹人工程的十大關鍵領域。其中,研究制訂學生發(fā)展素養(yǎng)體系是首要環(huán)節(jié),并提出把核心素養(yǎng)體系作為研究學業(yè)質量標準、修訂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的依據(jù),用于統(tǒng)領課程改革的相關環(huán)節(jié)?!镀胀ǜ咧谢瘜W課程標準(2017年版)》已由教育部正式頒布?;瘜W學科課程專家提出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包括: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證據(jù)推理與模型認知、科學探究與創(chuàng)新意識、科學態(tài)度與社會責任等五個方面。雖然初中還沒開始以核心素養(yǎng)為理念的課程改革,但它已成為初中教育教學研究的熱點,已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初中課程及教學改革。這些核心素養(yǎng)內容對于教師深入理解初中化學課程及化學教育教學,有較強的啟發(fā)指導意義,有較深遠的影響。
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并不是為了標新立異,而是針對當前教育教學改革中的深層次問題,指向教育教學中學生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理念指導當前的教育教學及考試命題評價,中考命題,當然也指導了中考化學的命題方向。如在2017年省中考化學試題第11題、第12題關注了“社會責任”核心素養(yǎng)內容,第13題體現(xiàn)了核心素養(yǎng)中“模型認識”“宏微結合”內容,第7題體現(xiàn)了核心素養(yǎng)的“證據(jù)推理”內容;第15題較好地體現(xiàn)了核心素養(yǎng)“科學探究”內容。
然而,核心素養(yǎng)教學內容的達成在平時教學過程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通過一節(jié)課或連續(xù)幾節(jié)課的教學就可以達成的,有些內容需要持續(xù)一階段甚至滲透到整個學期、整學年才能較有效地達成。[1]比如,中考化學中重視化學用語的考查,這考查不是就化學用語考化學用語,而是放于更廣闊的“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等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中考查,更強調將三重表征作為整體進行考查。這種變化要求化學用語教學縱深拓展教學內容,要求與其他教學內容建立更為深入的聯(lián)系,一方面要拓展教學深度,不僅能夠記住并寫出化學用語,而且從化學表征角度深化化學用語教學,即把化學用語作為研究宏觀與微觀的橋梁,讓宏觀辨識、符號表征、微觀探析成為化學表征的整體內容;另一方面拓寬教學范圍,教學中不僅要關注與化學式、化學方程式等內容,而且要關注與化學用語教學有關的物質組成、物質變化內容,還要關注與化學用語有關的元素化合物、理論知識。前面這些基礎為化學用語提供感性的知識,后續(xù)內容為化學用語應用提升提供具體情景。這一內容從質上發(fā)生變化,強調在更廣闊的范圍內更綜合地開展教學。教學中應對這一內容進行有效地整合規(guī)劃,循序漸進開展。首先,做好教學前期準備,這一階段從開學到真正開始化學用語教學,包括把元素符號適當提前分散記憶和書寫,關鍵要解決元素符號書寫規(guī)范化;這一階段雖然沒真正進入化學用語教學,但是有關物質組成及變化,包括微觀知識內容為化學用語教學奠定感性的知識基礎。接著,進入化學用語實際教學期,這一階段除了關注化學用語的規(guī)范化外,重點應讓學生理解化學用語相關的書寫原理,理解化學用語是按科學原理及客觀事實進行表征物質及其變化;也要讓學生明確化學用語及其規(guī)范化應用的學習方法,明確化學用語中有些部分需要記憶,有些部分則是按照一定規(guī)則寫出的,重在掌握規(guī)則,防止出現(xiàn)“凡化學用語必背”的錯誤傾向。同時,應精選適當?shù)木毩曨},讓學生達到熟悉掌握的程度。最后,化學用語教學的鞏固期。即學完化學用語內容后,還需在初中化學后續(xù)的學習過程中,不斷地深化鞏固應用,達到熟練地用化學符號規(guī)范地表達物質及其變化,促進化學用語在宏觀現(xiàn)象與微觀本質之間建立有機聯(lián)系,真正實現(xiàn)化學用語的表征功能。
2017年省中考化學試題能較好地突出主干知識,本質地考核了核心概念及相關原理。試題的命制中情境素材較新,大部分試題采用主題化的命題特點,對試題素材考查目標從基于科學認識規(guī)律進行多角度挖掘、深層次挖掘,較有效地考查教學內容本質。如第9題、10題、12題考查了溶液的相關知識,學生的得分率不理想,其主要問題是不能深入地從本質上理解“溶液”等概念。
深度學習是指在理解學習的基礎上,學習者能將它們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能夠在原有認知內容間進行聯(lián)系,學習內容真正達到同化或順應。這種學習結果具有較強的遷移性,能夠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達到應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目的。[2]為達到引欲學生深度學習,教學中應基于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引導學生深入?yún)⑴c科學的認識過程,真正有效地認識物質及其變化的本質。如何實現(xiàn)這種以深度學習為目標的教學?以人教版“空氣”課題為例,這一課題主要內容: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實驗、空氣的組成、空氣資源利用與保護、空氣的發(fā)現(xiàn)史、混合物與純凈物等內容。這一節(jié)課如果按典型的傳統(tǒng)知識教授方法是:先從空氣發(fā)展史故事導入;然后完成測定空氣的組成實驗,結合演示實驗梳理實驗原理、實驗裝置、實驗步驟、實驗現(xiàn)象、實驗結論以及誤差分析等內容,進而小結空氣組成;接著講解混合物和純凈物的概念;最后讓學生自學空氣用途及保護。這種教學,學生更多記住表面的知識細節(jié)。這種教學更多關注知識的系統(tǒng)傳授,可以開展相關知識及相關技能的訓練,但并沒有充分挖掘教學內容價值,并沒有讓學生真正理解教學內容的本質,并沒有進一步發(fā)展學生認識能力和方法。這一課如何通過深度教學達成教學內容本質,提高學生認識水平?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開展教學設計及實施教學:
1.關注認識發(fā)展線索。讓學生學會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進社會線索學習化學,培養(yǎng)學以致用,理論聯(lián)系實際等思考化學問題的方法和習慣??諝馐菍W生熟悉的物質,教學中在學生充分探究和認識空氣之后,利用所學的知識了解空氣的用途與性質之間的關系,再利用所學知識分析如何保護空氣。
2.關注實驗本質的探究。實驗過程中重點圍繞實驗原理開展探究:從氣密性檢驗了解氣壓的影響因素為氣體的總量和氣體的溫度,用密閉裝置連通管,通過水柱的變化來表征壓強的變化;分析選擇可燃物的要求:選擇可以消耗氧氣,但不能消耗其他氣體的物質,不能生成新氣體。然后,圍繞這兩點完成實驗裝置、實驗步驟、實驗現(xiàn)象、實驗結論等實驗探究過程。最后,結合科學家研究空氣組成發(fā)展史,了解人類科學發(fā)展史是不斷創(chuàng)新突破的過程,引導學生在課外拓展活動中完成本實驗其他創(chuàng)新方案,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3.關注認識轉變的概念建構?;旌衔锖图儍粑锸潜菊n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學生在前面的學習及生活中已建立了混合物和純凈物的初步概念,但是這些前概念不能理解象空氣之類無色無味的均勻物質為混合物。[3]教學中要突破這一問題,不是通過語言告訴學生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組成的物質為混合物,而是要借助實驗這一認識手段轉變學生認識,從本質上建構這一對概念。即本課空氣組成實驗還有重要的轉變前概念功能,通過本實驗裝置內紅磷的燃燒,讓學生從實驗事實認識原來認為無色無味的均勻氣體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是參與燃燒反應的氣體,一部分是不能參加燃燒反應的氣體。由此得出,判斷是否為混合物,應從構成物質組成的種類入手,不能僅憑直觀感覺。
總之,作為兩考合一的學業(yè)考試,福建省中考試題更強調對教學的導向作用。應深入學習《福建省初中學科教學與指導意見》要求,領會中考試題體現(xiàn)具體評價意見及其對當前教育教學的影響,在教學中進行相應的調整、落實,提升初中化學教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魏光明.長程設計:關注階段性和一致性[J].江蘇教育,2014(5).
[2]杜娟,李兆君,郭麗文.促進深度學習的信息化教學設計的策略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3(10).
[3]王鋒.化學教學中基于多維視角促進學生認識發(fā)展[J].化學教育,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