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 海 波
(南京森林警察學院 思政部,南京 210023)
當代經濟全球化不僅是市場經濟的全球化,而且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全球擴張和滲透,這是資本主義在全球化中的強勢地位導致的。事實上,對于資本主義而言,全球化是跨國公司跨越國界從事外國直接投資和建立商業(yè)網絡來創(chuàng)造價值的活動,是發(fā)達國家對發(fā)展中國家進行剝削的后殖民形式。因之,全球化自誕生之日起就一直伴隨著反全球化運動,只不過早期的反全球化運動主要是反對資本主義的殖民主義,而今天的反全球化主要是反對壟斷資產階級的國際化以及資本主義的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是社會化大生產發(fā)展的產物,也是世界歷史演進的一個新階段,但其背后也隱匿著資本主義的全球蔓延和空間化。如今資本的擴張已超越國界,整個世界作為一種體系成為其活動的舞臺。它力求沖破任何對它的限制,建立起世界市場和各民族的相互依存關系。資本運動的全球化既沖破了民族國家的經濟界限,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民族國家的調整職能。與此同時,資產階級也分化為民族性資產階級和跨國性資產階級,資本主義階級結構和階級關系已突破傳統(tǒng)的國家界限,成為一種全球性現象。資本主義的全球擴張以及資產階級的跨國實踐,使得經濟全球化與社會分化同行的趨勢日漸明顯。尤其受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的影響,資本的無限擴張及其國際化,使得階級分化引起的貧富差距問題不再局限于一個國家內部,而是在全球范圍得到延伸擴展。在資本主義體系中富國內部與窮國內部的社會分化也達到了歷史新高。
為了推行全球資本主義,發(fā)達國家借全球化之名提出了新自由主義的政策。經濟私有化、世界市場化、政治自由化導致全球社會分化加劇,“富有全球化”和“貧困全球化”成為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兩個柱石。一方面是富有的積累,一方面是貧困的積累,它們都在全球的規(guī)模上擴展和深化。貧困與階級壓迫、民族壓迫之間有著牢固的、密切的關系。無產階級是貧困全球化的最大受害者,其中包括西方國家的無產階級和第三世界國家的無產階級。長期貧困、極度貧困的人絕大多數來自這個階級的家庭。阿根廷和巴西這兩個較大的后發(fā)資本主義國家的事實充分證明了這一點。據阿根廷國計局提供的數據表明:最貧與最富的差距,20世紀70年代前期是6倍,80年代為20倍,90年代又明顯擴大,2001年是34倍,2002年發(fā)展到將近47倍。[1]294聯合國開發(fā)計劃署對4個大陸14個國家人口中最貧窮的20%人口的收入和消費額進行了比較,其中巴西只得到總收入的2.5%,南非為2.9%,俄羅斯為4.2%。這些數據說明資本主義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社會“階級兩極分化危機”。[2]58
從世界范圍來看,當前資本主義大型國際壟斷集團的子公司往往遍布全球各地。他們在全世界從事跨國資本主義生產和再生產,以最低的成本追逐最大程度的利潤,雇傭廉價勞動力進行最大限度的經濟剝削和資本積累,從而開啟了階級分化的跨國化進程。世界最大的20家非金融跨國公司,在國外的雇工人數占雇工總人數比重,最少的占40%以上,一般的都占50%以上,高的占95%以上。[3]128此外,國際壟斷資本還通過對高新技術的控制權,通過商品的不平等交換,加強對發(fā)展中國家的盤剝和掠奪,使得利潤和廉價消費品流向發(fā)達國家。根據聯合國開發(fā)署的資料,經濟全球化正使富者更富,窮者更窮,貧富懸殊繼續(xù)擴大。英國《金融時報》刊文說:在許多方面,新一輪全球化浪潮會使人回想起馬克思生活的時代,這無疑已使人們重新燃起對馬克思所作的資本主義批判的興趣。根據一份聯合國最近的估計,全球2%最富有的成年人,擁有全球愈50%的財富;而50%最貧窮的人,僅擁有全球1%的財富。為馬克思立傳的英國作家弗朗西斯·惠恩說:“馬克思并未被埋葬在柏林墻的瓦礫之下,他真正的重要性也許現在才剛開始顯現。他可能會成為21世紀最具影響力的思想。”[4]243馬克思恩格斯發(fā)表《共產黨宣言》已經過去160多年了,資本主義經濟的世界發(fā)展使貧富分化不斷擴大和加劇,越來越證明馬克思主義論斷的正確性。
經濟全球化與社會分化是壟斷資本全球擴張的兩種不同表現,前者是現象,后者才是實質。社會乃至世界的財富,越來越集中到發(fā)達國家跨國壟斷資產階級手中??鐕镜淖畛醢l(fā)展代表了私人壟斷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擴張,是私營資本有史以來發(fā)展的最大規(guī)模和最高級的形式。在國際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由跨國壟斷資產階級擁有的跨國公司成為經濟活動的主體,在國家對經濟干預削弱的情形下,其對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支配加重,全球社會階級分化進一步拉大。
由資本主義主導的全球化沒有給世界人民帶來和平、穩(wěn)定和繁榮,相反人們看到的是政治壓制、戰(zhàn)爭升級以及全球社會的階級分化、經濟危機和生態(tài)破壞等。正是這些全球化問題,引發(fā)了一種反全球化運動。自上而下的全球化與新自由主義相聯姻,沒有滿足人們對安全、和諧與福利的生活需求,而軍國主義、戰(zhàn)爭、壓制和剝削使全球化的公正性、普世性受到了質疑和批判。
反全球化運動的起點是“西雅圖風暴”,即1999年11月在美國西雅圖爆發(fā)的反對世界貿易組織的大規(guī)模騷亂——被稱為“全球行動主義者第一次突如其來的聚會”。來自不同國家的5萬抗議者高呼“關閉WTO”之類的口號。這場新時代運動雖然與傳統(tǒng)的工人運動反對資本主義的暴力革命和政治斗爭有著程度和形式的不同,但是反全球化運動的本質還是反資本主義,尤其反對金融資本主義的跨國化、全球化。這反映了西方發(fā)達國家在全球推行新自由主義政策的合法性危機。因為它借助于WTO、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世界經濟論壇等國際機構對一些落后民族國家實施經濟控制和政治統(tǒng)治,加劇了不發(fā)達國家的貧困,這引起相當一部分社會底層民眾,特別是年輕人的不安和關注。為此,有人將反全球化運動界定為:應對全球化的趨勢及其負面影響,并試圖改變肆無忌憚的資本主義的草根運動。俄羅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書記久加諾夫說:“反全球化運動是以工人為主的生產階級為了打退精神空虛的進攻以拯救文化、打退掠奪性剝削以拯救自然界及其資源的民族解放運動?!盵5]175美國學者沃勒斯坦認為:“當前方興未艾的以世界社會論壇為中心的反全球化運動,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以來繼毛主義運動、新社會運動以及人權組織運動之后的第四波反體系運動?!盵6]20反全球化運動表達了人們對資本主義體系的再度懷疑,有的抗議者直接表示:“真的并不在乎全球化?!比蚧绱嗽馐苜|疑和抨擊,是因為它與人們所期望的信念和價值期待相悖離。特別是它沒有像人們所預期的那樣,給世界工人階級和下層勞動群眾帶來更多更好的價值和福音。相反,“全球化的動力是出于跨國公司的貪婪,全球化的受益者幾乎全部是富人”[7]1。
所以,盡管反全球化運動形式多樣,但該運動都致力于反對公司權力、反對知名跨國公司的商標、反對顧及資本利益而損害工人福利和破環(huán)生態(tài)環(huán)境。許多激進的反全球化人士主張對跨國公司進行重構,以體現其社會責任和增加透明度。反全球化運動其實并不是真正的反對全球化,它反對的是由資本主義主導的全球化所帶來的種種弊端和負面效應。這一運動反對的不僅是資本,而且是資本主義制度,是全球范圍的階級問題和階級矛盾,因此可以看作是一種具有全球意義的新社會主義運動。反全球化運動主張建立全球民主制度,要求進行全球治理,建立全球工會組織和全球統(tǒng)一勞工標準,它是人道的、民主的、可持續(xù)的、包容的全球化以及社會主義全球化的擁護者和推動者。
全球化既蘊含著肯定資本主義的因素,也蘊含著否定資本主義的趨勢。作為全球化的一面鏡子,反全球化運動提醒人們全面認識全球化的本質,特別是保持對全球資本主義的批判精神。反全球化運動是對全球化本身的一種反思和導引,也是當代社會主義運動的新方式,“它是資本和勞動這兩個對立面所展開的一場階級斗爭,力圖重新構建現存的世界經濟秩序或者試圖改變甚至徹底根除”[8]195。同時,反全球化運動暴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內在矛盾,體現了工人階級團結普通大眾共同反對資本主義的一種努力。它提示人們要防御西方國家恣意利用全球化進行新帝國主義的擴張。蘇聯解體后,一些西方政要鼓吹“歷史終結論”,旨在宣揚全球化資本主義的勝利,就是想使全球化運動朝著有利于國際壟斷資產階級的方向發(fā)展。盡管目前還沒有明顯的資本主義體系崩潰的跡象,但資本主義主導的全球化使得社會付出的政治、經濟和環(huán)境方面的代價已經在全球范圍內引起了抗議和不滿。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說:“各國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場網,從而資本主義制度日益具有國際的性質?!盵9]391反全球化運動作為一種社會對抗的實踐形式,是資本主義國際化的必然結果,也是當今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一部分。
經濟全球化給一部人帶來了自由和繁榮,給另一部分人帶來了貧窮與落后。這就勢必帶來民族主義和原教旨主義這些“反體系力量”。[10]15當跨國公司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階級關系擴展到世界范圍,這種不平等的經濟掠奪自然會遭到反全球化運動的挑戰(zhàn)。在沃勒斯坦看來,全球化正借助跨國公司的車輪,將資本剝削雇傭勞動的事實擴展到了全世界。
跨國公司作為全球化資本主義組織的中心,在推行資本全球化過程中無疑擔任著相當重要的角色。以國際壟斷資本為基礎的跨國公司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堪稱“世界性帝國”。它們不僅牢牢控制了全球具有戰(zhàn)略領域的部門,而且在全球工業(yè)的每一領域,總有兩三家占優(yōu)勢的公司憑著自己雄厚實力與其他兄弟公司聯合,以此來影響世界市場和全球百姓??鐕臼苜Y本邏輯驅動,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動機,但它的貪婪成性不能給國外的人民帶來實惠反而剝削他們??傮w上看,跨國公司花費在機器等生產工具上的越多,他們支付工人工資的總量就越小。因為公司利潤是來自雇傭工人所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為了增加資本積累、增強全球競爭力,跨國資產階級選擇減少工人的總量或者降低工人的工資,或到工資水平低的第三世界國家去招募工人,讓廉價的雇傭工人工作得更賣力。它還想方設法少繳稅金或者逃避稅賦,對市場進行跨國壟斷,并通過全球本土化戰(zhàn)略提高生產和分配環(huán)節(jié)的效率來贏得更多的利潤。
新世紀以來,由于全球生產體系發(fā)生了重大轉變,使用和控制勞工的方式也發(fā)生了較大轉變。彈性生產線使得跨國公司巧妙地應對了公眾對他們剝削勞工的指控。生產的非中心化,分散化,跨國采購,保持產品的低庫存,高失業(yè)率已經成為發(fā)動大規(guī)模的勞工運動的現實障礙。與此同時,他們又采取這種“轉移生產線策略”向東道國工會施加同樣的壓力,弱化東道國工人討價還價的能力。于是,跨國公司組織下的“血汗工廠”的工人就不得不自己組織起來,致力于改善工作環(huán)境,開展反跨國公司的斗爭。他們對跨國資本家階級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給予批判,提出公司要關注人權,特別是維護和促進人們的生存權和發(fā)展權,主張使跨國公司朝著以人為本而不是以利潤為上帝的方向發(fā)展。
跨國公司受到反全球化運動的挑戰(zhàn),還因為跨國資產階級為了實現資本的全球戰(zhàn)略,試圖建立和控制全球的政治秩序。這就使得全球化人士非常擔心所在國的政府在擁抱全球化的理由下成為公司的工具。這種擔心是有根據的。因為在受跨國資本統(tǒng)治的一些國家,跨國公司的經營管理者與政府之間的關系似乎發(fā)生了根本變化,大多數政府和由它們支持的國家在管理國內的或者外國的跨國公司方面沒有以前的權力大了。全球化在經濟上實現了全球化,但在政治上卻使得國家碎片化。跨國公司要求擴大市場占有份額,將商業(yè)蛋糕做大,跨國資產階級就能夠從中漁利。同時,商業(yè)行為的全球化越來越要求政府對經濟過程進行全球治理,而傳統(tǒng)的政治權力因為跨國公司的滲入使得政府在政策制定方面顯得更加力不從心。究其原因,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fā)展使世界各地的政府被迫采取日益相似的經濟戰(zhàn)略,這種戰(zhàn)略提倡財政紀律,鼓勵放松管制,倡導透明的經濟管理模式。于是,政府和國家對跨國資本的保護以及對跨國資產階級的讓步和合作,給市場競爭造成了巨大的壓力,也使得工人階級的主體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這也使得公眾對政府和公司產生了日益嚴重的信任危機,他們開始關注政府行為、地區(qū)性事物以及公司和資本主義的關系。有的激進分子甚至不惜采取暴力反抗全球化和跨國公司。也有反全球化人士認為,如果全球一體化過程中缺乏統(tǒng)一的治理,這就必然給跨國公司尋找有利的生產基地去剝削個人和掠奪國家資源留下空子。而有些跨國公司正是利用這種外部環(huán)境不斷給東道國政府施加壓力,迫使政府做出讓步。有發(fā)展中國家的學者認為,跨國公司對該國的經濟和社會結構的扭曲現象要負部分責任。這主要是因為“跨國公司企圖構建跨國化的資產階級利益聯盟,通過一個順從的買辦資產階級和一個私有化的工人貴族控制階級矛盾并對政府施加影響。這樣做的結果往往催生了國內的腐敗現象,解構了本土的民族文化”[11]79。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全球化的跨國公司以及擁有和控制它們的跨國資產階級還試圖以帝國的政治秩序維系現時代資本主義全球化的霸權。
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黨宣言》告訴我們,資產階級推動的全球化,是資產階級的生存方式所需要的全方位的全球化,經濟全球化只是資產階級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chuàng)造一個世界的一部分。反全球化運動的意義在于從全球視野來分析資本主義的矛盾、危機和問題,看清跨國資產階級對全球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生活帶來的影響,從而增強全球階級意識和全球化歷史發(fā)展走向的政治意識,并自覺抵制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滲透和文化擴張,在科學利用資本的同時堅決反對資本帝國主義的霸權和強權,切實維護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和尊嚴。
[1] 衛(wèi)建林.西方全球化中的拉丁美洲——個調查報告[M].北京:紅旗出版社,2004.
[2] (英)斯克萊爾.資本主義全球化及其替代方案[M].梁光嚴,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3] 劉國平,范新宇.國際壟斷資本主義時代——世界經濟與政治的最新進展[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4] (俄)惠恩.馬克思《資本論》傳[M].李其慶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9.
[5] (俄)久加諾夫.全球化與人類命運[M].何宏江,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
[6] (美)沃勒斯坦.新的反體運動及其戰(zhàn)略[J].國外理論動態(tài),2003,(4).
[7] Mandel JR. Globalization and the Poor[M]. UK: the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3.
[8] Veltmeyer H. Globatization and Anti -globalization Dynamics of Change in the New World Order[M]. England: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USA: 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 2004.
[9]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 Rao CP. Globalization,Privitization and Free Market Economy[M]. USA: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Inc, 1998.
[11] Klair L. Globalizationand itsAlternatives[M]. US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