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顏雯潔 黃琦
摘要: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問題一直是留學生管理工作中的重點,我們將從心理、生活和學習三方面對老撾留學生的跨文化不適應問題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紅河學院;老撾留學生;跨文化
紅河學院的漢語言專業(yè)設在國際學院下,開設于2004年,漢語言專業(yè)是為母語為非漢語的留學生開設,旨在培養(yǎng)具有扎實的漢語言基礎和專業(yè)理論知識,熟練掌握漢語聽、說、讀、寫等方面的語言技能和交際能力,了解基本的中國人文知識,熟悉中國國情和文化,能夠從事與漢語運用及中外文化交流相關工作,能夠適應現(xiàn)代國際社會漢語言文化需求的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應用型漢語專業(yè)人才。第一批老撾留學生于2015年來到紅河學院就讀漢語言專業(yè),目前在讀的135名老撾留學生均為漢語言專業(yè)學生,包括56名預科生。
通過對老撾學生的問卷調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屬于良好,漢語水平自評超過八成選擇一般,自評為優(yōu)的僅三人,少數(shù)學生存在正考未通過,參加補考,總體學習風氣良好。
結合老撾的國情和老撾留學生的獨特個性,可用來概括種種跨文化不適應癥狀,在心理、生活、學習三個方面所出現(xiàn)的不適應問題。
一、心理適應
通過對問卷調查的統(tǒng)計數(shù)據,說明留學生的心理適應狀況尚可,70%的老撾留學生喜歡在中國的留學生活,每天都能心情愉悅的投入到學習生活中去,留學生普遍存在思念家鄉(xiāng)和祖國的情緒。但突出問題是1/3的學生常常情緒低沉、感到孤單和與人進行交流時緊張,原因歸結為以下三個:
(一)國情差異
老撾人一般不會像國人一樣吃苦耐勞的工作,為房子、車子、為比別人過得好去拼命。老撾人更愿意閑著,喝喝咖啡、啤酒、說說閑話。大多老撾人更愿意清閑安逸的清貧生活,也不愿要吃苦耐勞的富裕。留學生來到中國后,社會壞境的巨大差異,會對留學生從小樹立的價值觀產生沖擊,導致心理落差的發(fā)生,心理調整難度大,極易出現(xiàn)長時間的情緒低沉。
(二)現(xiàn)實因素
留學生在進入異文化環(huán)境后,由于需要進行必要的心理調整,從而產生疲憊感,加之離開自己的故國,離開自己原有的朋友家人而產生的失落感,疲憊感與失落感的雙重疊加導致部分心理承受能力低下的留學生一蹶不振,情緒低落,更為思念家鄉(xiāng)和祖國。
(三)自身因素
1.性格原因,性格內向靦腆的人交朋友的意愿本就相對較低,進入異文化環(huán)境后,更不愿與人為友,很難找到人交流傾訴,內心的壓力得不到釋放,導致留學生情緒低沉,產生孤獨感,無比懷念祖國、家人、朋友。
2.漢語掌握度不高和心理素質差,留學生在與人使用漢語交流時,一方面因為自身掌握的詞匯量有限且發(fā)音不標準,不能快速的組織好語言進行有效交際,從而內心感到焦灼;另一方面加之自身的心理素質不高,極易產生緊張焦慮的情緒。
二、生活適應
通過對問卷調查的統(tǒng)計數(shù)據,說明85%留學生的生活適應狀況尚可,能適應云南的氣候,滿意留學學校的食、住條件,喜歡中國文化,喜歡與中國老師學生做朋友,熱衷參與校園活動,但突出問題是校內服務人員的工作態(tài)度不佳。
(一)生活習慣差異
老撾的生活習慣與國內差異巨大,甚至迥乎不同,比如:(1)老撾人信仰小佛教,幼時都會被送去廟里服役和學習;(2)老撾當?shù)厝松罟?jié)奏十分緩慢;(3)老撾民眾比較講原則,喜歡君子之交,很少會為朋友包庇錯誤。以上三個方面,可以說是與現(xiàn)在中國的社會觀念完全不同,目前中國生活節(jié)奏快,幼時的中國人流行要贏在起跑線,各式各樣的興趣班填滿生活的縫隙,朋友之間講究為對方兩肋插刀,最基本的社會大環(huán)境與世界觀的截然不同,讓初到中國的老撾留學生不能很快融入到新的環(huán)境和集體里,極易對留學生活產生排斥。
(二)不能接受新文化
留學生在異文化環(huán)境中至少暫住學習兩到三年,甚至更長時間,在這期間,留學生與當?shù)氐娜擞休^多的接觸,遇到的困難較多,在文化方面的不適應的情況經常出現(xiàn),新舊文化之間的差異,諸如行為習慣、習俗、價值觀念、社會關系等的不同所造成的內心沖突,導致40%的留學生出現(xiàn)文化不適應狀況。
(三)不能接受新文化成員
由于新舊文化所產生的內心沖突,導致留學生不能接受新文化連帶不能接受新文化的成員,表現(xiàn)在老撾留學生上就是有少部分留學生不愿意與中國老師學生做朋友,不喜歡參與校園活動,不積極主動融入到新的校園集體,把自己封閉在角落更容易出現(xiàn)文化休克現(xiàn)象。
(四)校內服務工作人員態(tài)度不佳
三、學習適應
通對問卷調查的統(tǒng)計數(shù)據,說明75%留學生的學習適應狀況良好,能遵守留學院校的規(guī)章制度,對于課程安排和老師的教學方法感到滿意,部分留學生有語伴相互學習進步,半數(shù)的留學生能應對現(xiàn)有的課業(yè)壓力,其中有語伴的留學生對課業(yè)壓力的適應狀況更勝一籌,但仍有半數(shù)學生不能應對現(xiàn)有的課業(yè)壓力,少部分學生沒有找到自己需求的課程安排。
(一)個人價值取向不同
老撾盛行的是追求順其自然的生活方式,追求簡單享受當下的生活心態(tài),不過分努力奮斗為了學業(yè)、生活和事業(yè),導致老撾留學生在進行專業(yè)學習的時候努力程度不足,課后復習時間少,不花費足夠的時間記憶詞匯、語法等,漢語水平總體不高。
(二)漢語的復雜性
漢語作為世界最古老的語言之一,所承載的文化底蘊豐富,留學生學習漢語的難度較大,需要理解掌握記憶的詞匯量也相當大,部分學生對于漢語的掌握程度不高,間接導致了課業(yè)壓力巨大,自己不能解決學習難題,不能合理安排學習和生活的時間。
(三)忽視了在“自然環(huán)境”中的學習
部分留學生只注重“課堂環(huán)境”和“外語環(huán)境”,除去課堂使用漢語之外,均使用自己的母語與老撾留學生進行交流,很少或者幾乎不與中國人溝通交流,忽視了“自然環(huán)境”和“二語環(huán)境”的補充學習,加之缺少語伴的陪伴交流,造成漢語聽讀能力提高緩慢,,漢語實際運用能力不足,對于課業(yè)感到困難進而產生壓迫感,導致對于學習的不適應狀況出現(xiàn)。
參考文獻:
[1]楊軍紅.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問題研究[D].[博士學位論文].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5
[2]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3]狄思馬.外國留學生在中國的適應性[D].南京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4
作者簡介: 完顏雯潔(1984.10-)云南蒙自紅河學院國際學院工作,研究方向:國際漢語教育。
黃琦(1996.01-)廣西省桂林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