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賽玲
[摘要]傳統(tǒng)用來研究液體的沸點與氣壓關系的實驗裝置,由于密封性和活塞抗壓方面的不足,致使實驗時液體重新沸騰現(xiàn)象重復性差。而改進傳統(tǒng)實驗裝置的密封性,并加載溫度、氣壓傳感器,通過數(shù)據處理器連接至計算機,用繪圖軟件畫出對應關系,則可使實驗數(shù)據以圖像方式直觀呈現(xiàn),實現(xiàn)液體多次沸騰。
[關鍵詞]傳感器;沸點與氣壓關系;改進
[中圖分類號]G633.9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8)05009502
一、問題提出
華師大版《科學》教材八年級上冊第2章第3節(jié)《大氣壓強》中有一個活動:研究氣體壓強對液體沸點的影響,其涉及知識點有:液體的沸點隨液體表面的氣壓增大而升高,減少而降低。本內容在教材中是第二次出現(xiàn),所以對學生思維品質的要求進一步提高,要求學生在本課的學習過程中,能推理、理解并應用此知識點解決實際問題。
傳統(tǒng)的課堂演示實驗往往采用澆冷水(圖1)或用針筒抽氣的方式(圖2)來突破學生的學習難點。其優(yōu)點有:現(xiàn)象明顯,能通過邏輯推理幫助學生理解此知識點。不足為:①降溫過快,沸騰次數(shù)少;②水重新沸騰時,不能直觀顯示溫度和氣壓值,學生無法知道燒瓶內的氣壓是否下降;③由于裝置密封性和活塞抗壓性的限制,不能使水在高于100℃時沸騰。因此學生對于“液體的沸點隨液體表面的氣壓增大而升高”這一知識點缺乏直觀體驗和實驗支持。
二、實驗改進
為解決以上三個問題,筆者經過多次改良器材,改進程序,最終設計出符合要求的實驗裝置,如圖3所示。
該實驗裝置,用DS18B20溫度傳感器和XGZP6847型氣壓傳感器采集數(shù)據,用Arduino nano主板處理數(shù)據,并通過數(shù)據線連接計算機,在計算機上安裝繪圖軟件Tempandpre用以記錄和顯示實驗數(shù)據及據此生成的溫度、氣壓圖像。
實驗過程中主要遇到以下問題:(1)在酒精燈持續(xù)加熱升溫加壓過程中,燒瓶口與橡皮塞連接處及各個玻璃管與橡皮管的連接點,承受不住巨大的壓力和水蒸氣的高溫,導致密封泥軟化,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漏氣問題。(2)抽氣時,尤其是氣壓迅速下降過大時,連接處的乳膠管變形而閉合,因此不能繼續(xù)抽氣使氣壓下降,達不到多次重新沸騰的理想效果。(3)所用的氣壓傳感器工作溫度不能超過100℃,而燒瓶口水蒸氣的溫度很容易超過100℃,超出氣壓傳感器的正常工作溫度。(4)傳感器記錄的實驗數(shù)據過多,在眾多的數(shù)據中不易篩選出沸騰時的溫度和氣壓值。
筆者通過查找資料、反復實驗、請教科學特級教師吳利文老師、走訪電廠、向工業(yè)實地測量取經等,逐一解決了以上問題:(1)用定制的帶磨砂口的圓底燒瓶替換普通燒瓶,并用銼刀打磨新橡皮塞外圈,增加燒瓶口與橡皮塞的摩擦力,使之能承受較大壓強而不漏氣,保證實驗的繼續(xù)進行。(2)用質地較硬的耐低溫、耐老化、耐腐蝕、耐高溫的洗車用加強型黑色橡膠軟管替換實驗室常用的乳膠軟管,使抽氣時軟管不致變形密閉,實現(xiàn)較大幅度的抽氣,降低氣壓而使水重復沸騰。(3)根據電廠壓力測量的實際經驗,讓硬質PVC透明管繞圈后再連接氣壓傳感器(見圖3固定于鐵架臺上的圈狀連接方式),水蒸氣在圈狀導管中逐漸冷卻降溫,使氣壓傳感器處于正常工作溫度范圍內,保證讀數(shù)的準確可靠。(4)每次抽氣至觀察到水重新沸騰才停止,觀察記錄此時的溫度和氣壓值,即為此對應壓強下水的沸點。
三、實驗結果
經過對程序、數(shù)據的多次校正和圖像呈現(xiàn)方式、坐標軸范圍的調整,終于實現(xiàn)了筆者的設想:對應同一時刻的溫度與壓強值在同一個圖像中描繪,用不同顏色顯示。經過多次重復實驗,其中某次實驗過程中計算機記錄的繪圖結果如圖4所示。
紅色線 為溫度(℃),黑色線為壓強(kPa),黑框內顯示實時采錄的溫度、氣壓數(shù)據。從圖像結合實驗具體過程可知,水在高于一個標準大氣壓且高于100℃時沸騰。熄滅酒精燈停止加熱,水降溫至完全停止沸騰后,用針筒向外抽氣,隨著壓強的顯著下降,觀察到水重新沸騰時停止抽氣,記錄此時對應的溫度和氣壓值。松手,針筒活塞復位,壓強迅速增高。繼續(xù)降溫,然后重復抽氣至水重新沸騰,記錄此時對應的溫度和氣壓值,多次重復以上步驟,直至活塞抽至針筒最大處。此次實驗,共實現(xiàn)了11次水的重新沸騰(見圖4)。
重新將水加熱至沸騰,重復以上實驗。在不同的時間內記錄的多組數(shù)據中,若出現(xiàn)沸點溫度相同,記錄壓強最高值,因為壓強低時,液體更容易沸騰。采用這種方式,刪除部分數(shù)據,留下的數(shù)據,按溫度降序整理,詳細見表1。
從表中可以看出,第8、13、16、20、21、22這6組數(shù)據,壓強值低于或等于下一組或下下組的壓強值,分析原因可能是人工抽氣幅度過大,使壓強下降過快,水迅速沸騰。又因沸騰的水可以在更低的壓強下持續(xù)沸騰,因此去掉這6組數(shù)值,將剩余的實驗數(shù)據用Excel軟件繪制圖像,見圖5。
從圖5中可以直觀看出,液體的沸點隨液體表面的氣壓增大而升高,減少而降低。由此可以有效突破此教學難點。
本實驗實現(xiàn)了兩大創(chuàng)新:(1)通過計算機技術、傳感器與科學的有機結合,可實時描點繪制曲線記錄結果:溫度、壓強值直觀可視,使實驗從定性走向定量。(2)水可以在高于一個標準大氣壓(181kPa),108℃時沸騰,為“液體沸點隨其表面氣壓的增大而升高”提供實驗數(shù)據,彌補傳統(tǒng)實驗只能降溫降壓使液體重新沸騰的不足。
四、反思與展望
將溫度和壓強放在同一個圖中,使數(shù)據對應且直觀可視,卻使溫度的區(qū)分度不大。
關閉軟件后數(shù)據不能自動保存,唯有關閉之前人工記錄并篩選后,再用Excel處理繪圖,實驗結果尚缺自動識別和篩選數(shù)據功能。
本實驗采用人工抽氣的方式,抽氣幅度不可控制,導致有時抽氣過多,降壓過快,產生無效數(shù)據,且因人力有限,在氣壓越來越低的過程中,拉動針筒活塞越來越費力,導致實驗不能到達氣壓最低值,重復性較差。是否可以考慮增加一個小電動機,像醫(yī)院勻速注射藥物似的向外拉活塞,控制活塞拉動幅度,提高數(shù)據的重復性?
上述問題,尚待繼續(xù)嘗試改進,以使實驗效果更理想。
[參考文獻]
[1]黃建明,徐玲.對沸點隨氣壓改變演示實驗的改進[J].物理教學探討(上半月),2004(3).
[2]吳玉萍.關于沸點與氣壓關系兩種改進裝置的對比[J].物理通報,2015(7).
(責任編輯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