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偉 程霞
【主題揭示】
程霞:“圖形與幾何”是小學數(shù)學四大學習領域之一,其核心目的是要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良好的空間觀念,不僅對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還能為今后系統(tǒng)地學習幾何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
劉靜老師執(zhí)教的“長方體的認識”屬于小學數(shù)學“圖形與幾何”領域,它是實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空間觀念”這一核心素養(yǎng)的典型課例。經(jīng)過前一階段的不斷探索,我們一致認為:教材、課標、學生是實現(xiàn)培養(yǎng)“空間觀念”的三大要素。同時,思辨課堂又是將課堂完全交給學生的一種新的學習形式。因此,我們下面交流的主題是:在思辨課堂視域下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材梳理——構建知識體系框架】
劉靜:“長方體和正方體”作為最基本的立體圖形,是學生從二維空間轉向三維空間學習的起始。本單元是在低年級初步認識立體圖形和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周長、面積,以及平行和垂直的基礎上,系統(tǒng)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展開圖、表面積和體積(容積)等有關知識。通過學習,學生可以對周圍的空間和空間中的物體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也是進一步學習其他立體圖形的基礎。
祖述丹:我們團隊用“思維導圖”的形式梳理了本單元各知識點(出示思維導圖)。
正如思維導圖所呈現(xiàn)的,這個單元包括三方面內容: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中還涵蓋了容積的概念以及對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計算方法的探求。
高偉:第一部分“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是學生學習表面積和體積的基礎,教材中例2的編排,突出了學生空間觀念形成的關鍵點之一 ——棱,也就是對長、寬、高的直觀感知。在“認識正方體”中,教材編排強調了正方體與長方體的關系,體現(xiàn)了學生觀察立體圖形時“體—面—線—點”的觀察順序。這部分知識要在學生對物體的充分直觀感知的基礎上,形成并逐步完善立體圖形的知識體系。
程霞:這個單元的第二部分是表面積的計算。表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生觀察“展開圖的形體特征”的基礎上探索得出的。教材里并沒有給出表面積的一般求法,目的是要鼓勵學生有自己不同的思考思路,選出適合的方法計算。經(jīng)過多次練習,引導學生逐漸感悟出,只要明確“要求的究竟是這個物體幾個面的面積和”,就能準確地計算出這個物體的表面積了。
祖述丹:這個單元第三部分是“體積的計算”,教材在這部分共安排了6個例題,它非常重視學生要充分通過直觀感知來理解“體積”這一概念,在建立體積單位表象時,要調動多種感官,并借助實物及空間想象來形成。在知識探究的過程中,教材還引導學生體會公式推導的方法。容積知識的探究要抓住容積與體積間的聯(lián)系對比來引導思考,會事半功倍。
【課標梳理——確立基本素質要求】
程霞:無論教材、教學還是評價,出發(fā)點都是為了“課標”中所規(guī)定的那些素質的培養(yǎng),最終的落腳點也都是這些基本的素質要求。因此,我們還要結合“課標”對照本單元的單元目標來理解教材的呈現(xiàn)特點。(出示課件。)
單元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以及它們的展開圖。
2.結合實例,理解體積(包括容積),認識常用的度量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以及1升、1毫升的表象,會利用單位間的進率進行簡單的換算。
3.探索并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和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并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探索某些實物體積的測量方法。
在單元目標中,有4個關鍵詞非常值得我們關注:
1.觀察:教材非常重視通過直觀感知理解概念。
2.操作:通過直觀操作幫學生建立空間觀念。
3.實例:要與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
4.探索:要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經(jīng)歷知識的形成全過程。
劉靜:這些都符合學生學習圖形與幾何的認知規(guī)律,我們在教學時要遵循這些規(guī)律,因為我們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空間觀念”這一核心素養(yǎng)。
高偉:既然遵循規(guī)律的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那我們有必要來看看課標里是怎樣闡述“空間觀念”這一核心素養(yǎng)的,只有對目標有整體的把握,才能使我們培養(yǎng)學生空間觀念的方向更明確,思路更清晰。
《數(shù)學課程標準》對空間觀念是分4個分句闡述的:
1.根據(jù)物體特征抽象出幾何圖形;根據(jù)幾何圖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實際物體。
2.想象物體的方位和相互之間的位置關系。
3.描述圖形的運動和變化。
4.依據(jù)語言的描述畫出圖形等。
怎樣理解第一句話呢?
祖述丹:比如看到1臺冰箱、1臺洗衣機、1個長方體盒子,能夠將這些一個個具體的物體去掉非本質的東西,抽象出幾何圖形;或者根據(jù)幾何圖形想象出長方體可能是冰箱,可能是文具盒,可能是1間教室等。
程霞:有研究表明,三維圖形與二維圖形的相互轉換是培養(yǎng)學生空間觀念的主要途徑。“根據(jù)物體特征抽象出幾何圖形,根據(jù)幾何圖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實際物體”的過程,是三維圖形與二維圖形相互轉換的基本表現(xiàn)形式。這是一個充滿觀察、想象、比較、推理和抽象的過程,是建立在對周圍環(huán)境直接感知基礎上的,是對空間與平面相互關系的理解與把握。
高偉:我們又該怎么理解第4句話呢?
程霞:我想,我們是不是可以這么理解:如何能夠用語言把想象出的圖形或形體與別人交流,對方不但可以理解,還能根據(jù)描述畫出或想象出實際物體。這個過程就是小學生空間觀念的具體表現(xiàn),這需要“語言與形象結合”。
高偉:綜合剛才我們所說,空間觀念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以下3個方面:第1個方面是:轉化——二維和三維圖形、現(xiàn)實生活和抽象圖形。第2個方面是:表達——制作模型、畫出圖形。除了語言表達,其實還可以說制作模型或畫出圖形也是一種表達,讓學生把自己想出來的東西外現(xiàn)化。第3個方面就是:分析——在轉化、表達的基礎上學生運用數(shù)學思想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策略方法——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程霞:在“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中,有什么實用的策略和方法呢?
策略之一:聯(lián)系生活,實際應用
祖述丹:重視生活原型,發(fā)展空間觀念。小學數(shù)學的許多概念、原理在現(xiàn)實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小學生的思維特點也決定了他們的學習必須要聯(lián)系生活。怎樣聯(lián)系生活呢?首先是直觀感知。學生每天都會看到各式各樣的物體,物體的形狀、大小都是發(fā)展空間觀念的寶貴資源。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找準發(fā)展空間觀念的切入點,這個切入點就是圖形與生活聯(lián)系最緊密、最突出的部分。其次是重視實際應用,深化空間觀念。空間觀念的形成不僅在于知識的習得,還在于實際應用。實際應用也就是我們設計的最能發(fā)展學生空間觀念、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練習題。注重直觀、注重開放、注重層次,使學生深刻體會到學數(shù)學是為了用數(shù)學,不能生搬硬套,從而深化學生對空間觀念的理解。
劉靜:我在“長方體的認識”這節(jié)課的課前閱讀單中布置了這樣一個任務:觀察生活中的物體。課上,學生將小藥盒、奶箱、咖啡盒都帶到了課堂,甚至有一個學生用筷子搭建了一個長方體,這些都是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長方體。在即將結課時,我再次讓學生尋找校園中的長方體,這次學生找到了LED屏幕、閱讀角的長椅、賣飲料的機器,等等。我們的數(shù)學源于生活,最終也將為生活服務。
策略之二:觀察有序,思維融合
高偉:觀察很重要。學會觀察是空間觀念形成的基礎,是學生獲得初步空間觀念的主要途徑之一。既然很重要,在實際教學時就不能讓學生的觀察流于形式、盲目雜亂。那么,怎樣觀察,我們怎么引導?我認為可以概括為3個關鍵詞:目的、順序、重點,要培養(yǎng)學生根據(jù)一定目的,有順序、有重點地去觀察,在反復細致觀察的基礎上,讓學生展開豐富的空間想象。
具體的做法就是觀察前提觀察要求,明確觀察什么、怎么觀察、重點看什么。
觀察不是孤立的,觀察必然是和學生的動手操作、已有經(jīng)驗和學生的思維緊密相連的。
只看不想不叫觀察,觀察時的判斷、推理、比較、抽象等思考才能推動學生空間觀念更明晰。
所以教師不但要教會學生怎么觀察,也要引導學生觀察時怎么思考。
策略之三:直觀操作,媒體輔助
程霞:還有一種方法,我們課堂教學時經(jīng)常會用到,這就是——直觀操作。我們總說,“聽過會忘”“看能記住”“做才理解”。空間感知很依賴于直觀操作活動,這是由“圖形與幾何”這類知識的特點決定的。所以,只有讓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一起參與活動,才能讓學生對圖形的特征有深刻印象,從而形成表象。
操作雖然直觀,但它也有它的局限性,它有時難以呈現(xiàn)出圖形的運動變化和運動軌跡。這時候我們可以借助多媒體輔助演示。
劉靜: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今天課堂上學習小組匯報時,下面就有學生就提出了質疑:你怎么知道長方體相對的面相等?雖然有學生也提出了驗證的方案——剪下來比一比,量一量計算一下,可是這兩種方法各有弊端:測量與剪下來都容易產(chǎn)生誤差,而且在課堂上時間并不允許。這時,多媒體的直觀功能就彰顯出來了,我就利用課件的演示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相對的面完全相等。
【思辨課堂】
高偉:總之,空間觀念的培養(yǎng)必須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幾何的教學特點,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注重學生認知規(guī)律,把觀察、操作、想象、推理、表達等活動結合起來,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
這些手段伴隨著學生學習的過程。我們可以確定這個模式是:直觀感知、操作確認、思辨論證、實際應用。我們稱之為“思辨課堂”模式。
我校推行的思辨課堂,注重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通過課前獨立思辨,課中生生思辨,親身經(jīng)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建構知識體系。它是與“培養(yǎng)學生空間觀念”相契合的學習平臺。
劉靜:我們推行“學本式成長思辨課堂”已經(jīng)兩年多的時間了,它要求以學生的學為主,以學生自主探索、分享交流辯論為手段,教師站好組織者、引導者、提升者的“位置”。
祖述丹:“學本式成長思辨課堂”推行“思辨式數(shù)學閱讀”。通過課前閱讀單,將學生思辨、自主探索的過程前置,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知識的形成過程更豐富更完整。
高偉:這就是我們圖形與幾何部分培養(yǎng)學生空間觀念“遵循規(guī)律、多層思辨”的思辨課堂模式。我們還會繼續(xù)探索,在課程改革大潮中踏浪而行。
編輯/魏繼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