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倪方六
如今,隨著共享單車的大流行,“共享”一詞也跟著熱了起來。其實,在中國古代,類似共享單車這種租賃模式的出行工具并不鮮見。車、輦、轎、船乃至驢、馬、牛等牲畜,都曾是含有“共享”意義的出行工具。相對于車、轎、船來說,古人租借“共享”牲畜更早。如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當年讀書時便與同學(xué)湊錢買驢出租。此事見于《東觀漢記》:“(劉秀)隨其叔父在蕭,入小學(xué)。后之長安,受《尚書》于中大夫廬江許子威。資用乏,與同舍生韓子合錢買驢,令從者僦,以給諸公費?!?/p>
馬和牛在中國使用很早,而驢、騾是在漢朝時才引入的,但民間騎驢最多。因為驢比馬廉價,唐朝時民間就有養(yǎng)驢出租的。宋王欽若等人編修的《冊府元龜》記載,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京兆府上奏:“兩京之間,多有百姓僦驢,俗謂之‘驛驢,往來甚速,有同驛騎?!惫湃肆粝碌挠嘘P(guān)騎驢、騎馬、騎牛出行的詩極為豐富。光陸游一人的“騎驢詩”就有幾十首,如“騎驢三十載,旅食京華春”,“前歲峨冠領(lǐng)石渠,即今山市醉騎驢”……
與車、轎、船不同,共享畜力很容易弄丟或是弄混,怎么辦?古人早就想到了如今共享單車登記注冊的辦法,實行“簿籍制度”,同時“烙印”。這一辦法率先從驛馬中開始,不論是官養(yǎng)馬還是私養(yǎng)馬,只要供租用的都得注冊登記。而在牲畜的身上烙上印記,既可防被盜,還便于找回,就是死了都好辨識,與現(xiàn)代不同公司的共享單車使用不同顏色和標記,是一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