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詩歌傳承中華民族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了豐富的民族情感,是文學的源頭。感受并描述詩歌的畫面,便于學生更好地鑒賞詩歌,從而更深刻地理解詩歌的主旨。
關(guān)鍵詞:理解;創(chuàng)造;感知;描述
2015年3月,《教育部關(guān)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指出:各學段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guān)鍵能力。因此,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成為新課改的方向和目標。語文是一門研究性、實踐性、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必須結(jié)合學科特性,滲透學科意識,為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體系目標承擔起相應的學科責任,其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四方面: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品質(zhì);文化傳承與理解;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
一、 理解大意、感受畫面
從格律上看,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以唐朝為界限,以前詩歌均為古體詩,其后,古體詩漸漸式微,逐漸消亡。唐代以前的古詩體是一種不講究格律,也沒有字數(shù)句數(shù)限制的詩體。近體詩講求嚴格的格律。對于學生而言,古詩歌言簡意賅,貴在含蓄,理解它的大體意思,是一切學習的基礎(chǔ)。學生可借助文下注釋、查閱工具書、與同學討論交流,或向教師提問等方法,初步把握詩歌的大體意思。
比如,曹操的《觀滄?!芬辉?,從體裁上看,是一首古體詩;從表達方式上看,是一首四言寫景詩。其中,“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边@幾句生動形象地描繪出詩人觀滄海所見所感。
教師引導學生抓住“澹?!?、“竦峙”、“洪波”、“若出其中”、“若出其里”等關(guān)鍵詞,借助文下注釋,與同學合作交流,對這幾句產(chǎn)生初步的理解:海水多么寬闊浩蕩,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樹木和百草叢生,十分繁茂,秋風吹動樹木發(fā)出悲涼的聲音,海中涌著巨大的海浪。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fā)出的。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產(chǎn)生出來的。
在此基礎(chǔ)之上,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感受大海雄偉壯闊的畫面,便于進一步理解詩歌內(nèi)涵。
二、 加工創(chuàng)造、描述畫面
初讀詩歌,學生可借助工具、憑借語感,把握詩歌的大體意思,并通過字面所提供的物象在頭腦中初步形成表象。但這一表象是單調(diào)的。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聯(lián)想及想象,在簡單的畫面上添加,從單線條到多線條,從黑白到彩色,從簡到繁,并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出來,使之成為波瀾壯闊的畫卷,詩詞的境界無形之中就被擴大了。
然而,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畫面是課堂教學中的難點。學生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之中,普遍存在以下兩個問題:一是不知道如何才能讓語言生動形象;二是描述的畫面不合理。我們可運用以下兩種方法解決問題:
(一) 巧妙運用修辭手法
修辭,即文辭或修飾文辭?!靶蕖笔切揎椀囊馑?,“辭”的本來意思是辯論的言詞,后引申為一切的言詞。修辭本義就是修飾言論,也就是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利用多種語言手段以收到盡可能好的表達效果的一種語言活動。
在描述畫面時,巧妙地運用修辭手法,可以使語言生動形象。比如,《次北固山下》中“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一句,同學描述道:春潮上涌,江水好似和兩岸合為一體,江中有岸,岸上有江,十分開闊。這時候風向是正的,一葉扁舟行駛在江面上,船帆高高揚起,如同一位將軍,傲視群雄。運用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江面的開闊壯麗躍然紙上。
再如,“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句,有同學這樣描述:夜還沒舍得離開,一輪紅日不知何時已從東方躍出,仿佛一個調(diào)皮的孩童。江上的春姑娘似乎聽見了誰的熱切呼喚,舊年還未離開,便已悄然而至。運用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將海日、江春人格化,給人積極向上的感覺。
(二) 合理加入聯(lián)想和想象
錢正權(quán)老師在《詩情行走在意境中》一文中,特別強調(diào)“古詩詞教學要讓學生走進古詩詞的意境”。中國古典詩詞言約意豐,非聯(lián)想、想象不能領(lǐng)悟其意境。因此,在教師的引導下,借助聯(lián)想和想象,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畫面,是學生需要具備的重要能力。
然后,聯(lián)想和想象的合理性,卻經(jīng)常被同學們忽視,這種忽視往往會帶來較為嚴重的后果,甚至直接影響學生對詩歌主旨的把握。
比如,《觀滄?!芬辉娭?,有同學描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一句時,這樣說道:日月星辰都仿佛于海中升起、落下,華燈初上,燈火輝煌,好一派繁華的海上夜景。這種想象,完全忽視了詩人的朝代,失去了真實性,給人一種穿越的錯覺,自然是不合理的。
再如,《次北固山下》中“客路青山外,行中綠水前”一句,有同學這樣描述:旅人前行的路上,已看不到游人,一帆孤舟停在綠水之前,潮水洶涌而來,拍打著兩岸,微風輕拂人面,不知道和船兒講了什么笑話,船兒樂得前仰后合。這描述看似生動形象,極富想象力,但細細讀來,卻自相矛盾,微風竟然能讓潮水“洶涌而來,拍打著兩岸”,而實際教學中,這種笑話卻屢見不鮮。
那真正合理的聯(lián)想和想象應當是什么樣的呢?
仍以《觀滄?!芬辉姙槔劳瑢W這樣描述:一片凄冽的秋風中,高聳的山島顯現(xiàn)出“高處不勝寒”的涼意。俯視著大地上、大海邊、山腳處,草木展現(xiàn)出一派不屬于秋風中該有的模樣,茂盛地、更蓬勃向上地努力著、生長著。欣賞著此情此景,心中凄意頓掃。遠處的滄海仿佛注意到旁人的窺視,青綠色的海水不復往日般水波蕩漾的樣子,洶涌澎湃地展示著自己強大的、令人神往的力量,與秋風的一篇蕭瑟應和著。
這樣生動形象的描述,仿佛自己就變成了詩人,欣賞著滄海獨特的壯闊景色,詩人如大海般開闊的胸襟、博大的胸懷表露無遺,再聯(lián)系詩歌的寫作背景以及曹操的人格特質(zhì),詩歌想要抒發(fā)的統(tǒng)一中原、建功立業(yè)的抱負也就不難理解了。
古代詩歌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與人文性,能陶冶情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古代詩歌教學無疑是一種審美鑒賞活動,充分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教育的本質(zhì),即對人完整性與全面性的培養(yǎng)。孔子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即詩有感染、啟迪、觀察并認識社會,相互砥礪,凝聚人心,批判腐敗政治的作用。
畫面感的培養(yǎng)作為古代詩歌鑒賞的基礎(chǔ),是理解詩人情感、把握詩歌主旨的基石,因此,切實提高學生感知畫面、描述畫面的能力,由品詩而悟道,把審美與育人結(jié)合起來,才能最終實現(xiàn)“文學使人變得更加美好”的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1] 王力著.詩詞格律概要[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6.
[2] 胡吉成.修辭與言語藝術(shù)[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龔翡翡,江蘇省蘇州市,蘇州市吳江區(qū)北厙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