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江偉
提 要:英語 “龍”的讀音來自古藏語,其原始本義中蘊藏著 “龍”如何起源的秘密,能讓我們真正讀懂紅山文化玉豬龍。龍的古老稱謂保留在西方文化中提示我們,從遙遠的史前時代起,東西方古文明之間就是有內(nèi)在聯(lián)系的。龍在東西方文化中有完全不同的含義,這是由東西方地緣環(huán)境、人文歷史的巨大不同造成的。
“龍”無疑是華夏文化最重要的代表性符號之一。中國有 “龍的國度”之稱,中國人有 “龍的傳人”之說。但英語 “龍”的讀音從何而來?對此,中國人為什么如此陌生,沒有人能把它說明白呢?
英語的 “龍” 寫作dragon[′dr?g?n],讀作 “扎根”。讀音來自猶太人 《圣經(jīng)》的記載。因其歷史已非常久遠,古代猶太人、英國人也說不清它的來歷,不清楚為何有這種奇怪的稱謂和讀音。
可以肯定,這個稱謂來自東方,來自古代東方民族的語言。因為 “龍”不是西方人的發(fā)明。就文明史而言,來自異域異族的神名、國名、族名、地名等,皆是依據(jù)發(fā)音記錄而來,皆無法由外人創(chuàng)制或者命名,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這個龍的稱謂,不過是被古代猶太人用希伯來文記載下來,一直沿用而已。如此,西方人當然很難對其原始本義進行考證了。
17世紀初,沙皇俄國崛起,帝國版圖很快就跨越歐亞大陸。其時,沙皇以東羅馬帝國的合法繼承者自居,用東羅馬皇帝的雙頭鷹作為國徽。對西方,沙皇以“沙”(shah)或 “阿沙” (ashah)自稱。對東方,以蒙古帝國的合法繼承者自居,自稱 “扎根汗”,意為 “龍可汗”,因為蒙古人皆是龍的崇拜者。
從 《圣經(jīng)》的傳播軌跡看,龍的 “扎根”稱謂是由希伯來語—拉丁語—英語這樣的傳播路徑來到古英語中的。到了近代,它又通過英漢翻譯回到了東方的中國,回到我們的視野中。但這時,中國人已經(jīng)完全不知 “扎根”為何物了。
龍的 “扎根”的稱謂,只能來自與古代西方歷史有過交集的亞洲內(nèi)陸高原游牧民族的語言。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西方文化中并不存在龍的崇拜,龍在那個文化中一直是以反面形象存在的。
它到底出自什么語言?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因為其中可能蘊藏著中華文明起源的奧秘,以及東西方古文明具有內(nèi)在聯(lián)系的歷史信息。
筆者的研究結(jié)論是,“扎根”來自古羌藏語,它是龍的一個最為古老的稱謂。它與原始苯教的 “天豬地猴”觀念密切相關(guān),它是隨著史前羌藏類游牧民族的西遷傳播到西方文化中的。
藏語 “扎根”的本義是 “眼睛豬”,確切地說,是 “長有猴王眼睛的公野豬”。藏語把 “眼睛”叫作 “zha”。因為古代藏人有猴祖觀念,這個zha特指猴王的眼睛。此zha為詞根詞,在藏語和阿爾泰語中,詞根詞是沒有詞性的,既可用作動詞,也可用作名詞和形容詞。
與藏語的zha音義皆合的,是雅言字 “?!薄^(qū)別是藏語的zha有 “監(jiān)督、管理、統(tǒng)治、賦予”之義,是一個非常神圣的字眼。為易讀起見譯成了 “扎”,從而完全失去了它原有的神圣的光環(huán)。
扎根之 “根”,則是由藏語 “野豬”的讀音 “該”虛化而來的。藏語 “野豬”讀作 “gai”(對應雅言字是 “該”)。由于虛化,在現(xiàn)代藏語中,其已經(jīng)變成一個表示尊稱的后綴音。
此外,藏語的zha還有 “領教、學習、禮贊、法則”等諸多引申義,舉例如下。
藏語 “學?!弊x作 “洛扎”(lab zha),本義是 “朝上看、禮贊、以……為準則”。
藏語 “大學”讀作 “洛扎欽巴”(lob zha qin ba)(qin ba:大者、高者)。藏語“西藏大學”讀作 “吐藏 洛扎 西莫”。
藏語 “僧侶”讀作 “扎巴”(zha ba),本義是 “禮贊的人”。
藏語 “聲明學”(一門藏傳佛教學問)讀作 “扎立” (zha li),本義是 “規(guī)矩、法則”。
在藏文化中,名號中含有zha的,都是圣地、神靈或者君王。舉例如下。
西藏有許多叫作 “扎日”的神山,在藏語中就是 “龍之山、神之山”的意思。藏語把 “山” 讀作 “ri”。
黃河位于青藏高原上的河段,藏語叫 “扎曲”,本義是 “眼睛河、龍之河”。藏語把 “河”讀作 “曲”。
據(jù) 《明太宗實錄》記載,明代青海南部的藏族皆自稱 “果迷卜咂”。其中 “果迷”在藏語中是 “頭獼、第一獼”的意思,“卜咂”在藏語中是 “天眼、天龍”的意思??梢娺@是一個非常神圣、尊貴的名號。
據(jù)藏文古籍 《賢者喜宴》的記載,藏族最古老的六大姓氏中有 “扎氏”,位于藏南的扎囊縣就是其發(fā)源地?!霸稀比绻g為漢姓,應該就是 “龍氏”。
作為詞根詞,zha(眨)在阿爾泰語中是普遍存在、十分常見的。例如,維吾爾語把 “市場、集市”叫作 “巴扎”,本義就是 “看人的地方” (阿爾泰語是賓謂結(jié)構(gòu));滿洲語把 “節(jié)日”叫作 “扎蘭”,本義是 “看人之時”。
內(nèi)蒙古的呼倫貝爾湖是蒙古人心目中的祖宗神湖,古稱 “扎賚諾爾”,本義就是 “龍之海、眼之湖”(蒙古語把海讀作 “諾爾”)。
據(jù) 《蒙古秘史》記載,13世紀的蒙古人把可汗登山祭天得來的神旨叫作 “札阿鄰”。因為當時蒙古語把 “神旨”叫作 “札”,把 “山”叫作 “阿鄰”[1]。
今天藏語、蒙古語仍然把 “旗幟”叫作 “扎拉瑪”(zha la ma),因為旗幟是用來瞻仰的,旗幟代表天父、君王的注視。
古代蒙古人也直接用zha來指稱天可汗的統(tǒng)治。例如,他們把成吉思汗發(fā)布的法令叫作 《大撒扎》。因為蒙古語把 “大地”叫作 “撒”。而 “扎”就指天可汗的眼睛?!叭鲈钡谋玖x是 “大地之眼”。
古代滿洲人有這樣的習俗:君王發(fā)話后,為臣子的都要立即跪地磕頭,口稱“喳!”對此,《清文鑒》解釋為 “對尊貴之人使喚時的應答聲”[2]??贾T本義,實是 “看到了、明白了”的意思。
所有這些,其實都來自原始苯教用猴眼來指代神靈、君王的思維方式。從遙遠的史前時代起,它就已經(jīng)成為亞洲內(nèi)陸高原游牧民族的一種共同習俗、一種表達習慣。
漢字 “眨”是會意字,由表示眼睛的 “目”與表示神龍的 “乏”組成,但它早已沒有了藏語、阿爾泰語zha那種代表神圣、敬畏的含義??梢钥隙?,“?!痹臼怯猩袷ズx的。
扎根之 “根”最初應該是一個實詞,只是后來虛化成為一個表示尊稱的后綴音。這是語言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語言中的虛詞皆由實詞虛化而來。在古漢語中,情況也一樣,所有虛詞原本都有明確、實在的含義。
藏語 “野豬”讀作 “gai”(該)。在原始苯教中,野豬是天父之形象,獼猴是地母之形象。從遙遠的史前時代起,野豬就已經(jīng)成為一個極為尊貴的稱號,它是部族軍事首領的代名詞,絕不是一般人可以自稱的。例如,殷商始祖名 “王該” (亦寫作 “王亥”),放在藏語中,就是 “豬中之豬、王中之王”[3]的意思。扎根之“根”,正是由藏語的 “該”虛化而來的。
以 “根”為后綴音的名號,在藏語和阿爾泰語中是很常見的。例如,藏語 “上師”讀作 “格根”(hegegen);西藏有苯教古寺名叫 “申根”(shengen);蒙古語把“火”讀作 “奧特根”(火:ort);蒙古語 “明珠”讀作 “嘎根”(gaegen)。這些都是尊稱,都后綴有 “根”音。
英語的dragon放到藏語中,就是 “眼睛豬”的意思。而這正是 “龍”的起源,有考古發(fā)現(xiàn)的年代最早的 “龍”——紅山文化 “玉豬龍”(見圖1)為證。
發(fā)現(xiàn)于內(nèi)蒙古東部赤峰地區(qū)的紅山文化,距今已經(jīng)有6000年以上的歷史,代表性器物就是玉豬龍。但應知,玉豬龍并非只發(fā)現(xiàn)于紅山文化中,它在5000年前的安徽凌家灘文化、4500年前的浙江良渚文化中都存在。
圖1 余杭后山頭出土的良渚文化玉豬龍
之所以有 “玉豬龍”之稱,因為它們無一例外地都有大而圓的眼睛,其頭部刻畫出了野豬特有的自下而上生長的獠牙,還有野豬鼻梁上的皺褶。
筆者已經(jīng)考證指出,從已有上萬年歷史的賀蘭山、陰山巖畫時代起,這種大圓眼就已經(jīng)代表猴王之眼了。玉豬龍其實是野豬與獼猴的結(jié)合體,而這就是 “龍”的起源。在古人的觀念中,“龍”就是這樣一種天地交合、陰陽契配的神靈。
所謂 “玉豬龍”,不過是考古學家根據(jù)造型給出的一種稱謂。紅山文化古人和良渚文化古人肯定不是這樣稱呼的,此物一定另有稱謂。我們確有理由推定,在遠古時代,此物就是叫作 “扎根”的!
玉豬龍被制作成了玉璧之狀,因為玉璧是象形女陰的,古人認為,由 “龍”而來的君王會轉(zhuǎn)世再生,代代延續(xù)、生生不息地來到人世間,統(tǒng)治它的臣民,永享尊貴。
有人會有疑問,這 “扎根”難道一定就是 “長有猴王眼睛的野豬”?其實還有更為直接的證據(jù),那就是早已聞名世界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黑陶罐 (見圖2)。
圖2 寧波余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黑陶罐上的眼睛豬
這個黑陶罐已經(jīng)有6000年左右的歷史,出土于一個史前祭壇遺址中。長方形陶罐的兩面均刻有一頭鬃毛豎立、威風凜凜的公野豬。它的奇特之處在于,側(cè)身上也長有一個大圓眼,威嚴地直視著前方。如此野豬在自然界中是不存在的,它就是古人心目中的 “龍”,是中國已發(fā)現(xiàn)的最為寫實的 “龍”!
應知這種大圓眼不僅存于這個黑陶野豬罐上,在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的刻紋禮器中,到處都有這種眼睛。
在賀蘭山、陰山猴臉巖畫中,許多已經(jīng)簡化成了光溜溜兩個眼睛,其他皆可省略,就這兩個圓眼不能省略。后來,這種 “龍眼”又大量地表達在先秦青銅禮器上,以致在甲骨文、金文中也到處是它的身影,因為這種 “龍”的觀念在東方文化中是一直延續(xù)的。
玉豬龍以其造型告訴我們,是先有 “易”這種思維方式,而后有 “龍”的產(chǎn)生。野豬是一種非常兇猛的動物,獼猴是與人類最為接近的靈長類動物。當兩者被“易”到一起的時候,“龍”就產(chǎn)生出來。
其實在獼猴的社會里,猴王就是用眼睛來管理猴群的。當猴王眼光掃過時,猴群里的所有猴子必須立即有所表示,就是縮起頭頸,用力磕響自己的牙齒,發(fā)出“咯咯”的聲音,以示順服;稍有遲疑必遭猴王的一頓狂咬猛揍,有些猴子會因此喪命。猴王都懂得殺一儆百的道理。猴的特點也是眼睛特別好使,猴的靈敏不在其嗅覺和聽覺,而在其特別銳利的眼睛,細小變化、蛛絲馬跡都逃不過它的眼睛。先秦時代,由 “天子”分封而來的世襲王國都叫 “侯”,不過是 “猴”的異寫,他們的職責就是為 “天子”監(jiān)視一方土地、一方人民。
有人會有疑問,龍的觀念不是漢民族先民原創(chuàng)的嗎?在這個世界上,難道還有比漢文化更發(fā)達的龍崇拜?筆者的回答是,你看到的只是假象!
“龍”其實是原始苯教所固有的。苯教產(chǎn)生于青藏高原,已有1.8萬年的歷史。苯教有一部經(jīng)典叫 《十萬龍經(jīng)》,講述的就是世界由 “母龍”起源以及此龍如何施法的故事。世界上沒有哪個地方有比青藏高原更多的龍和更發(fā)達的龍崇拜。因為古代藏人把這片高原叫作 “十萬大山、十萬江河”,他們認為這里的每山每水都有“龍”在各司其職地監(jiān)管著;未求得龍神的許可,不能在上面做任何事情,否則就會招來災禍。
在苯教描述的世界秩序中,天神總是在高山之巔對大地進行鳥瞰,岡仁波齊是世界最高之山,也是宇宙之中心,天神在此山頂俯視世界眾生靈。藏語把岡仁波齊山所在地叫作 “扎達”,就是 “大?!钡囊馑?。離岡仁波齊不遠的神山名叫 “扎加”,在藏語中是 “眼睛豬、豬王”的意思。
注意,龍的 “扎根”稱號在漢文化中早已消失不見,但在藏文化中,它從未消失過。藏人祭拜的圣人、王者名號中常有此尊號。例如,藏族有文化圣人叫 “吞·彌·桑布·扎根” (藏文寫法:),他為藏王松贊干布創(chuàng)制出藏文字母,制定藏語文法。他就擁有這個神圣的 “扎根”稱號[4]。
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縣西北有一個景色奇美的高原盆地,四周峻峰峭壁環(huán)立,藏語叫作 “扎尕那”(尕音gǎ)。1925年美籍奧地利探險家約瑟夫·洛克到此探險,立即就被這里的景象所震撼,他認定 “這就是亞當和夏娃誕生的地方”。其攝影作品發(fā)表于美國 《國家地理》雜志,曾引起巨大轟動。其實 “扎尕那”的藏語本義是“龍之地”或曰 “閻王殿”。
在整個華夏文明起源發(fā)展的過程中,原始苯教的底層色是在慢慢消退、隱藏的。不管是野豬還是獼猴,在漢文化中最終都失去原有的尊貴形象,成了貶義詞,只留下了它們的化身 “龍”繼續(xù)存在。
但在青藏高原上,情況就完全不同了,這里是原始苯教的發(fā)源地,苯教固有的觀念和思維方式在這片雪域高原上始終頑強存在著,許多是原汁原味、毫不走樣地延續(xù)著。例如,在藏人的起源故事中,天父名叫 “扎帕” (zha pa),本義就是 “眼睛豬、豬王”(藏語把 “野豬”讀作 “帕”,藏語 “父親”也讀作 “帕”),而與之交配的雌獼猴名叫 “扎申木”(zha shen mu),本義是 “眼睛猴、母猴”,藏人都是他們的后裔。這樣,龍的 “扎根”稱號當然就不會消失,當然會繼續(xù)成為神圣、尊貴的代名詞。
有 “龍”的崇拜是中華文明最顯著的特征,“龍”是構(gòu)成中華文化的最重要的基因密碼。
英國歷史學家丹尼爾·漢南在其所著 《自由的基因:我們現(xiàn)代世界的由來》中,對人類古文明有這樣一些基本的、核心的判斷:
所有的國家都是依據(jù)它在孕育之時被注入的DNA生長起來的。在盎格魯文化圈里,將自由視為一種傳自先輩的習慣性的權(quán)利,早在史前日耳曼原始部落的森林集會中就已經(jīng)存在,最后變成了這個圈的遺傳基因。在黑暗年代無數(shù)次暴力與失控之下,即使缺乏生物學介質(zhì),基因依然在頑強傳承,如此就可以解釋,為什么百慕大不是海地,新加坡不是印度尼西亞。文化DNA的本質(zhì)是一種價值觀,其中有三個相互關(guān)聯(lián)的觀念:第一,個人自治的觀念,包含在契約和財產(chǎn)權(quán)利中;第二,集體決定必須由代表做出,代表須向選出他們的共同體負責;第三,法律不僅僅是統(tǒng)治者意志的具體化,它作為傳自先輩的習慣性權(quán)利,約束國王一如約束最卑賤的臣民[5]。
在盎格魯文化圈中,基于這種 “習慣性權(quán)利不可剝奪”觀念,最先出現(xiàn)的是條頓民族原始部落的本地集會,接著是公元之初盎格魯人的賢人會議,后來發(fā)展為遍及盎格魯圈的議會組織的前身。他說,美國費城憲法的源頭,正如其起草者熱切申明的那樣,并不在美洲。這部憲法不過是英語民族所信奉的古老信條的一次集中表達和見證,其所包含的個人自由和代議制政府的理念,早在塔西佗描述的古老森林部落的大會中就已經(jīng)種下了牢固的基因[6]。
一言以蔽之,英語民族的歷史就是人民如何將他們的意志加諸他們的統(tǒng)治者的歷史[7]。
中華文明有自己的獨特的DNA,這就是 “龍”的觀念和 “龍”的個性。整個中華文明的形態(tài)、特征,都與這個基因密碼密切相關(guān)。
在東方,“龍”一開始就不是用來交流和傾訴的,而是用來使人敬畏和膜拜的。玉豬龍都出土于史前中心大墓中,墓主人都是男性,說明 “龍”一開始就是帝王的代名詞,是部族軍事權(quán)威的象征。這就注定了 “龍”必以狂暴、乖戾為自己的個性。在華夏古人的觀念里,沒有人可以拂逆龍的淫威而不遭其毀滅,因為它掌握著生殺予奪的權(quán)力,唯一能制約它的是更大、更狂暴的龍!
與丹尼爾·漢南所說的西方英語民族的歷史是一部 “人民如何將他們的意志加諸他們的統(tǒng)治者的歷史”相反,中華文明的歷史就是一部 “龍如何把自己的意志加諸普天之下草民百姓的歷史”。這是東西方歷史的不同處。東西方文化存在巨大的差異,皆由此而來。以人本主義為特征的現(xiàn)代文明首先出現(xiàn)在西方,絕不可能首先出現(xiàn)在東方,根本原因也在這里。
但龍的 “扎根”稱謂是如何來到西方文化中的呢?筆者的推測是,它是隨著史前羌藏類游牧民族的西遷而被帶到西方的。歷史上,這種西遷活動不斷發(fā)生,司馬遷 《史記·西域傳》記載的大月氏人的西遷就是其中之一。
龍的一個古老稱謂,被記錄在了猶太人的 《圣經(jīng)·創(chuàng)世紀》中,顯示出東西方古文明在遙遠時代就已經(jīng)有了聯(lián)系。可以想見的情形是,隨著青藏高原的抬升,或者雪線的下降,這片位于亞洲大陸中央的廣闊高原,氣候日趨嚴酷惡劣,適宜游獵的地方越來越少,迫使游牧其上的古羌藏類游牧民族先民不斷遷出。他們向東西兩個方向遷徙,所到之處建立起大大小小的奴隸制王國。那些向西方遷徙的游牧部族,很自然地會把龍的觀念、龍的稱謂帶進中亞,帶進歐洲,龍的古老稱謂就這樣留在了西方文化中。
人類的遷徙定律是,一條遷徙路徑一旦被走通,它就會被反復地使用下去。我們確有理由推測,類似大月氏人的西遷活動,此前應該已經(jīng)無數(shù)次發(fā)生過,只是年代久遠,已經(jīng)湮沒不聞而已。
據(jù)唐代史料記載,中亞的安息人自稱是黃帝的嫡系,說是黃帝最小的兒子昌意之裔。唐代有許多安息人在朝廷為官,有的官至宰相。筆者從 《中亞文明史》中得知,安息帝國的建立者帕爾尼人也是從中國甘青地區(qū)西遷而去的。帕爾尼人又叫“帕特”或 “帕拉瓦”。帝國鼎盛時的版圖包括兩河流域,只是西方史學家習慣稱之為 “帕提亞王朝”。
“帕爾尼”“帕特”“帕拉瓦”放在藏語中,都是 “豬人、龍人”的意思。帕提亞王朝的高級貴族稱號是 “阿扎特”(azat),藏語就是 “眼睛人、龍眼人”的意思。帕提亞皇帝的稱號是raja ti raja(讀作 “喇家惕喇家”),藏語是 “豬中之豬、王中之王”的意思[8]。所有這些稱號都在告訴我們,這些西遷的古羌人是完全有可能把原始苯教中的 “扎根”稱號帶進西方的。
但與中華文化相反,在西方文化中 “扎根”始終是一種丑陋怪物、一種可怕的魔鬼。西方人描述出來的 “龍”是一種蜥蜴狀動物,它長有翅膀,故能飛,口能噴火,火能摧毀一切。西方人認為,龍是魔鬼撒旦的化身,它不做好事,專與上帝作對。英語 “撒旦”亦叫the great dragon,本義是 “巨大的扎根”。
在英語中,即使dragon的引申義也沒有一個是褒義的,都是兇惡、暴徒之類。如果有人把一個女人叫作dragon,意思就是她很兇,面目丑陋。龍也是 “沒底線的殘暴”的代名詞,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敵對雙方都在海報中把對方描繪成或者說成dragon。
在東方文化中如此尊貴、神圣的 “龍”,到了西方文化中,怎么就變味了呢?解釋可以有許多,筆者認為合理的解釋是,從遙遠的史前時代起,就有亞洲游牧民族不斷進入兩河流域甚至歐洲腹地,在那里建立起大大小小的奴隸制王國,施行強有力的統(tǒng)治。但這些遠道而來的游牧民族無法在那里始終居于統(tǒng)治地位,當王國覆滅時,統(tǒng)治者所祭拜并自稱的 “龍”就光彩不再了,成了反面形象,甚至成了邪惡的代名詞,留存在西方文化中。
這個 “龍”在東西方文化中有完全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歸根結(jié)底是由東西方古文明起源發(fā)展中的人文、地緣環(huán)境大不相同造成的。歐洲民族先民幾乎都是游牧民族出身,那里并不存在百越先民那樣的純粹農(nóng)耕定居民族。東西方之間的路途如此遙遠,來自東方的游牧部族即使非常善戰(zhàn)、強大一時,如果沒有源源不斷的后繼力量的支持、補充,終究也是要后繼乏力、衰敗下去的。不像在中國,來自青藏高原、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始終在向低處、向溫暖地方遷徙,他們有同一個宗教背景,都是龍的崇拜者,其所建立的中原王朝無一例外都以龍為帝王象征。就是說這個“龍”在東方未真正衰敗過,不過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地變換著而已。
簡單說,“扎根”在西方歷史上,只是時不時地盤旋、翻騰一下就飛離不知所終了。但在中原漢地,在長江與黃河之間,卻始終是俯瞰大地、呼風喚雨、法力無邊,從未離開過。當然,它就永遠保持了尊貴、神圣的形象。
注 釋
[1]額爾登泰、烏云達賚???《蒙古秘史??北尽肪?,第207節(jié),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第1013頁。成吉思汗說:“札阿鄰 (傍譯 ‘神告’)天神向我預示長生天旨意?!?/p>
[2]《五體清文鑒》中,對 “喳”的滿文解釋是Wesihun niyalma i hūlara de jabure mudan(對尊貴之人使喚時的應答聲)。
[3]《郭沫若全集》考古編 《甲骨文字研究》,科學出版社,1982,第288頁。商王朝始祖王亥之 “亥”在小屯甲骨文中又寫作 “該”,《楚辭·天問》也寫作 “該”(“該秉季德”),《竹書紀年》作 “胲”,《漢書·古今人表》則寫作 “垓”,讀音都是一樣的。
[4]青海省共和縣藏族小學語文五年級課本課文:《吞彌桑布扎根》。
[5]〔英〕丹尼爾·漢南:《自由的基因:我們現(xiàn)代世界的由來》,徐爽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第73頁。
[6]〔英〕丹尼爾·漢南:《自由的基因:我們現(xiàn)代世界的由來》,徐爽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第260頁。
[7]〔英〕丹尼爾·漢南:《自由的基因:我們現(xiàn)代世界的由來》,徐爽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第388頁。
[8]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編寫 《中亞文明史》第二卷 “帕提亞”,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2,第150、10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