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用話題】服飾變遷 以小見大 時代更迭
【素材分析】服飾的材質與一個人的階級與氣質有關,對于政治人物來說,也會有政治上的考量。而從整體上來看,人們服飾的材質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發(fā)生變化的。在經(jīng)濟與交通不夠發(fā)達的時候,人們崇尚精致華美的衣飾,而新時代的人們更愿意選擇適宜日常生活的輕便衣著。
(特約教師 于曉婷)
現(xiàn)在大部分人都習慣于一日三餐,而在古代,一天只吃兩頓飯。第一頓飯叫朝食,相當于上午九點左右。第二頓飯叫哺食,一般是下午四點左右吃。而由一日兩餐演變?yōu)橐蝗杖?,原因大概是隨著社會發(fā)展水平的提升,可以得到更多穩(wěn)定的食物供應,使為應對體力勞動支出而臨時加餐的行為逐漸固定化。
小時候讀亦舒的小說,常提到主角穿開司米,我總覺得是一種中國本土材質。后來學了英文,明白了:開司米=cashmere=克什米爾山羊絨。也就是炫富大師彼得·梅爾所說的世界上最奢華的保暖材質,需要靠手工收集,輕暖軟薄,在冬天讓人如升天堂的玩意——一種小時候司空見慣的材質。
項羽火燒阿房宮,分封天下,打算回家。人們勸他別回去,時年27歲的項羽表現(xiàn)出了年輕人愛美的勁頭:“富貴不歸故鄉(xiāng),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自己年少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富貴即可衣錦,平民就是布衣。紡織品材質本身,映射著人的階級。
紡織品的材質還跟人的氣質有關?!渡竦駛b侶》里小龍女初次出場,“一襲輕紗般的白衣”,正該如此。全真道士看郭靖,“他容貌樸實,甚是平庸,一身粗布衣服”,這才是郭靖。倘若郭靖穿一襲白紗,小龍女一身粗布,那便不對了。
紡織品的材質,其實還跟政治有關。羅馬人還在穿亞麻衣服時,愷撒就穿過一身紫色絲綢袍子。那時絲綢來自東方,還是最難染的紫色,煊赫貴重——太高調了,所以愷撒雖功業(yè)蓋世,最后卻慘遭刺殺。
紡織品的材質,都是跟時代掛鉤的。時裝這東西,公認的祖師爺是保羅·布瓦列特:20世紀初,他推出第一批署名服裝設計作品,從此地球上才真正有了時尚業(yè)。而布瓦列特進行服裝革命,推翻緊身胸衣,是為了方便女士們進行體育運動。倘若你在20世紀初,吃過連正餐帶甜品的12道菜,然后去后院網(wǎng)球場禮儀性地打幾拍,你也會覺得胸衣如甲胄,勒得心臟都要停跳了,希望有件衣服能讓自己運動自如,同時不失風度。20世紀初,針織、帆布這類材質流行起來:城市工薪時代來臨,大家都得穿得干凈利索。20世紀60年代,“二戰(zhàn)”過去了,老牌貴族還相信手工定制和人造材質,但新一代人,已經(jīng)相信科技,相信未來。人類從穿絲綢學貴族儀態(tài),到穿針織衫行動自如,再到穿著纖維接納人造科技,成為標準的、干凈敞亮的現(xiàn)代城市居民。
材質的歷史,也就是人類進步的歷史。20世紀初,歐洲老貴族為了擺譜,還會特意將衣領、袖口磨出毛邊,以顯擺歲月與傳承,使人一望而知“咱們家族可是歷史悠久的”,與衣服嶄新鮮亮的新貴們劃分開來——仿佛是盤核桃的包漿,老祠堂的香薰痕跡,都是歲月的洗禮。但與以前不同的地方在于,貴族傳承只停留在奢侈品領域,成為小范圍的傳說。大眾一邊將傳說當段子聽,一邊闊步向前。有錢人的所謂一日三開箱、不同場景換不同衣服來打發(fā)時光的瑣碎勁兒,只能停留在他們自己豪華但局限的莊園里。城市時代的人們,需要的是自然舒適、可以隨意在城市任何場合轉換的衣裳——這就是現(xiàn)代生活,接受變化,接受平衡,承認效率和快樂的重要性。
(珠珠摘自微信公眾號“張佳瑋寫字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