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為了完成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基于教育學視域的少數民族傳統(tǒng)村落保護與發(fā)展研究”的課題,筆者于2017年8月對懷化市通道縣和會同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工作進行了近10天的實地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兩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仍存在一些問題。
截止至2017年,通道縣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侗族蘆笙”、“侗錦織造技藝”、“侗戲”3項;省級非遺項目“侗族琵琶歌”、“大戊梁歌會”、“侗族喉路歌”、“侗款”、“侗族大歌”、“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侗族薩歲信俗”7項;市級“侗族雙歌”、“為也”等10項;縣級27項。
會同縣擁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儺戲杠菩薩”、“民間手工竹編技藝”、“連山斗牛舞”、“野生茶傳統(tǒng)制作技藝”、“草龍舞”5項;市級“拉木號子”、“苗族打鼓鋤茶”、“沙溪嗩吶”、“會同吊龍舞”、“會同漁鼓道情”、“神農裸祭”、“會同陽戲”、“高椅儺面具及窗花雕刻”8項;縣級47項。
通道縣和會同縣內均存在有一定數量的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其中,通道縣內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楊枝光、粟田梅、吳尚德3人;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吳念姬、石喜富、吳永春、石志運、吳祥躍、陸飄、吳煥英7人;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有石萬斌、吳四海、吳美云、楊通照、陸民義、石敏帽等26人。
會同縣內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楊國順、李盛國、肖體貴3人;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楊迎春、杜成生、杜登喜、楊忠林、蔡平秀、張緒庭、梁梅秀、李邵杰、李文江、楊柏株、沈大勝、蒙昌才、劉長清等13人,縣級代表性傳承人27人。
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學術研究方面,兩縣每年舉行1-3次研討會,以此來推動本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工作的開展。在書籍出版方面,目前通道縣已出版了一套名為《侗族文化遺產集成》的書籍,共12本,共發(fā)表了論文近30篇;會同縣目前尚未出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門書籍,發(fā)表論文5篇。
在展演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通道縣平均每年參加如“韓國第四屆首爾國際紡織品展覽會”、“汨羅江國際龍舟節(jié)”等國際展演活動1-2次,參加如“中國家紡品及輔料博覽會”、“全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演”等國內活動2-3次;會同縣沒有參加過國際展演活動。
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立法方面,通道縣于2005以立法形式頒布實施了《通道侗族自治縣侗文化原生態(tài)保護工作決定》;2009年頒布實施了《通道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推薦與管理暫行辦法》;會同縣大力宣傳和認真貫徹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精神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但該縣目前尚未出臺本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法規(guī)和條例。
在經費投入方面,通道縣每年投入10萬元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會同縣近四年中,省級非遺項目儺戲“杠菩薩”、民間手工竹編技藝、連山斗牛舞、草龍舞、會同野生茶傳統(tǒng)制作技藝獲得省級項目專項保護資金共計84萬元,本縣內先后為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投入專項保護及民俗節(jié)目創(chuàng)作展演經費近60萬元。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基礎設施建設和傳承基地建設方面,通道縣建成了通道縣侗錦傳習所、湖南省第一家集成品展示、活動展演和產品銷售于一體的湖南省侗錦博物館、2009年成立了通道侗族自治縣呀啰耶侗錦織藝發(fā)展有限公司;會同縣已籌建了民俗陳列館、非遺實物展覽中心、非遺傳承文化活動基地和非遺傳習所各1所,與懷化學院藝術設計系創(chuàng)建了會同民間手工竹編技藝傳承基地,在高椅古村創(chuàng)建了高椅儺戲“杠菩薩”傳承基地,在連山大坪村創(chuàng)建了連山斗牛舞傳習基地,在青朗鄉(xiāng)安順村建立野生茶傳統(tǒng)制作技藝傳承基地。
通道和會同兩縣在保護和培養(yǎng)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方面的主要措施如下:
通道縣一是加強了蘆笙隊伍建設,自2008年以來組建了少年蘆笙隊3支,使50多名5-12歲兒童掌握了蘆笙的吹奏技法。截此至2017年,全縣蘆笙隊發(fā)展到80多個,蘆笙手達3000多人;二是加強民間藝術團(隊)建設,通過重點發(fā)展和扶持都壘侗戲團、黃土鄉(xiāng)侗戲團、隴城村侗戲團及補寬藝術團等民間藝術團體,培養(yǎng)了大量的民間文化藝術人才;三是大力開展節(jié)會活動,使大量非遺項目在活動中得以傳習;四是積極開展民族文化進課堂活動,建立了“通道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課堂示范學?!焙汀岸卞\織造技藝課外實習基地”,積極組織傳承人開展非遺傳習活動,如 2012年以來,侗族琵琶歌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吳永春到坪坦中心校授課200余課時,培訓學生300余人。侗錦織造技藝國家級傳承人粟田梅開展侗錦織造技藝授課100余課時,培訓學生100余人等。
會同縣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保護制度,按時落實項目補助經費,每年開展非遺傳承人慰問活動,及時解決傳承人生活、傳習等方面的困難。該縣多次開展了“民間手工竹編技藝”進校園活動,通過傳承教學活動,培養(yǎng)了一批新的傳承人;組建了60多支民間民俗文化表演隊,使得該縣非遺項目得到推廣和傳承,培養(yǎng)起了新一批的非遺項目傳承人。
兩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工作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績,但還存在一些問題:
通道和會同兩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但兩縣每年投入其中的經費較少,缺乏人力、財力和物力的積極支持,珍貴的非遺實物和資料較難得到妥善的保護和收集,部分珍貴資源未能得到有效的挖掘,面臨消亡的危險。另外,根據相關規(guī)定,兩縣都有省級非遺傳承人每年享有5000元/人的經費補貼,市級傳承人每年享有3000元/人的補貼。但調查顯示,該經費的下放存在滯后現象,這一現象使得傳承人對傳承文化和技藝的熱情削減,也動搖了他們對非遺傳承事業(yè)的堅定性。
通道縣和會同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存在年齡偏大的問題。兩縣健在的市級以上傳承人中,年齡在50歲以上占的總人數的80%,且有些傳承人存在一些健康問題,非遺傳承人存在老齡化現象。詳見表1。
表1 兩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年齡分布表
通道和會同兩縣均將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引入了學校,采用“民族文化進課堂”的形式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fā)展。但筆者認為,兩縣在學校中的傳承方式較為單一,僅僅停留于開展某些單一的項目和技藝的學習活動,缺乏明確的活動目標和系統(tǒng)的課程安排,尚未形成有步驟、有計劃的教學模式和體系,未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內容納入課程體系。
為了促進兩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工作,縣政府必須進一步加大非遺的財政扶持力度,增加資金投入,為非遺項目及傳承人保護提供堅實的經費保障;另外,切實落實經費補助政策,保障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基本生活水平,為其項目傳承給予經濟支持和精神鼓勵,提高傳承人的積極性,促進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工作順利開展。
為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避免寶貴遺產后繼無人的現象,兩縣必須加強非遺傳承人的培養(yǎng)。改變家長對于非遺傳承保護的看法,鼓勵家長生活中向兒童傳承非遺;切實落實“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工作的開展,努力將非遺內容納入課程體系,有的放矢地培養(yǎng)各非遺項目的接班人;積極搭建非遺的傳習平臺,開設各類技藝的培訓班和傳習所,組建表演隊,加強宣傳普及、傳承發(fā)展非遺項目,培養(yǎng)更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學校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的重要路徑,兩縣應進一步重視非遺的學校傳承。首先,縣教育部門要為中小學校開展非遺傳承與保護提供經費和政策支持,促進非遺項目在學校的開展和推廣;其次,各學校要大力開發(fā)非遺顯現和隱性課程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要進入課堂教學,課外活動,還要滲透到校園環(huán)境、班級環(huán)境等的創(chuàng)設中。此外,學校要多“走出去”,一方面是充分利用村落(社區(q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基地等,加強對學生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教育,另一方面是讓學生參與村落(社區(q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和宣傳工作,增強其民族情感,提升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能力。
注釋:
①本文“現狀”部分的相關資料由懷化市通道侗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懷化市會同縣文化館提供,衷心感謝以上單位及相關同志的大力支持!
參考文獻:
[1]張弋明.當前土家族非物質文化保護與傳承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分析[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s2):82~83.
[2]張衛(wèi)民,鄒海燕.湘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現狀、問題與對策——來自龍山和鳳凰兩縣的調研[J].黑龍江史志,20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