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飛鳴
[摘 要]追問,通俗地講就是追根究底,即針對同一問題多次逐級深入地提問。課堂上教師有效的追問,能夠讓學生把隱藏的知識盲點徹底地暴露出來,既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批判性和辯證性,又利于教師把握學情,及時做到因材施教。
[關鍵詞]數學課堂;追問;疑難;認知沖突;錯漏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8)09002701
追問是基于前次提問基礎上的提問,具有靈活機動、隨機應變等特點,也有訓練學生思維的作用。一個好的追問,往往能深挖問題的內涵,透過表象進入問題的內核本源。對教師而言,只有掌握好追問的時機,充分挖掘追問的價值,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數學課堂中,教師在學生疑難處適時追問,可讓學生不斷深入思考、探究,提高教學效率。如教學“角的認識”時,針對“角的大小與兩邊開口到什么程度有關,與長短無關”這一學生易錯的知識點,教師可以這樣實施追問:“角有大小之分,那么哪些因素決定了角的大???”“現在想讓你手中的角變大,怎么辦?”“你的角怎么反而變小了?”然后教師用教具——圓規(guī)隨意擺出一個角,要求學生:“請你擺出和這個角相同、大一些、小一些的角?!睂W生操作后,教師追問:“你確認自己擺出的角與我擺出的角之間的大小關系了嗎?請上臺將兩個角比一比。”由于教具圓規(guī)形體粗大,學生用的學具形體纖細,在強烈的視覺反差中,學生開始產生疑惑:“到底哪個角大?判定標準是什么?”師再追問:“你現在覺得應該怎樣判斷哪個角大?”部分學生的觀點開始動搖,其他學生也通過反思得出結論:角的大小與兩邊的粗細無關,主要看兩邊的開口程度?!耙簿褪钦f,角的大小只與兩邊開口的大小有關,與兩邊的長短無關,對嗎?”然后教師折斷角(教具圓規(guī)的“雙腳”可以折疊伸縮)的一條邊,問:“這個角變小了嗎?”師再折斷角的另一條邊,問:“這樣呢?如果將邊伸長呢?”……在教師不斷的操作和追問中,學生直觀地感受到角的大小與兩邊的長短無關。這樣,教師通過在疑難處追問,不僅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智慧在追問中生成,而且提高了學生的思辨能力。
學生疑惑之處正好是知識的生長點,因此教師可通過巧妙的追問,讓學生重新思考,最終明晰新知與舊知之間的聯系和區(qū)別。例如,教學“筆算除法”一課時,教師在學生的認知沖突處追問,使學生不斷深入探究,真正理解所學知識。
師:二年級學習筆算除法時,有位學生一根筋,和老師死磕到底,你們猜這位同學是怎么一回事?
生1:他可能發(fā)覺除法豎式為何這么奇特。
師:是啊,你覺得正確的除法豎式該怎么寫?(生上臺板書,略)
師:為什么前面的除法豎式是對的,而后面的不對呢?
生2:后面的豎式中余數沒地方寫。
師:我也是這么說的,但他不服氣,硬是把余數添了上去。我一看又氣又好笑,大家說可笑在哪里?
生3:正確做法是余數可以用減法算出來,而錯誤做法則不行。
師:我也是這樣對他解釋的,說這是一種硬性規(guī)定,要遵守,可他還是不服氣,覺得我們認可的豎式有誤。實事求是地說,他這種寫法可行嗎?如果可行,你認為哪種格式便捷?(這時學生的觀點開始出現分歧)
師:那位“小頑固”固執(zhí)己見,且振振有詞,認為自己的寫法和加、減、乘法算式的格式相同,都是采取上下結構,很正確,覺得老師教授的寫法反而煩瑣。持反對意見的同學,誰能說一說老師的方法煩瑣在哪里?
……
這樣追問,把學生最真實、最質樸的想法展露出來,使教師后續(xù)的教學更有針對性。
課堂上,教師有價值的追問能讓學生知錯、認錯并改錯,使各個層次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查漏補缺。仍以“角的認識”一課教學為例,教師在結尾環(huán)節(jié)中追問:“用放大鏡觀察角,能將角放大嗎?”針對回答出錯的學生,教師先問認為角變大的學生:“角變大的理由是什么?”
生1:因為放大鏡本身具有放大功能,由于邊變得又粗又長,所以角就變大了。
生2:不對,角沒變大。
師:角沒變大的理由是什么?
生2:邊的粗細、長短與角的大小無關,主要看開口的大小。
師:(轉而追問持正確意見的學生)你們的意見呢?
生3:放大鏡不能放大角的開口程度,所以角的大小不變。
師:你能畫出放大鏡下觀察到的角嗎?(生操作略)
師:(轉而追問全體學生)現在你們能判斷角在放大鏡下有沒有改變大小嗎?
……
面對學生的錯誤,教師順勢而為,通過巧妙的追問,讓學生再次深入思考,尋找到正確的結論。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通過有效的追問,讓學生把隱藏的知識盲點暴露出來,這樣既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批判性和辯證性,又有利于教師把握學情,及時做到因材施教,使學生在數學學習上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責編 杜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