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境內(nèi),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佛教自東漢時期傳入此地,已有近兩千載。傳說五臺山原為仙人所居,故在東晉之前被稱為紫府。復以五峰聳出,頂無林木,如壘似臺,故在北齊年間又改名五臺山。又以五臺山高出云表,天氣嚴寒,有萬年冰、千年雪,人跡罕至,清靜幽雅,人們紛紛傳說五臺山就是文殊道場清涼山,于是,五臺山佛教驟然興起,傳承至今,生生不息。而且,早在唐代中葉,五臺山就成為了與印度靈鷲山“爭峻”的佛教靈山圣地。印度、尼泊爾、斯里蘭卡、緬甸、越南、韓國、日本等國僧人頻頻來此取經(jīng)求法,弘揚文殊信仰。
2009年,五臺山被作為文化景觀遺產(chǎn)而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以其“將自然地貌和佛教文化融為一體,典型地將對佛的崇信凝結(jié)在對自然山體的崇拜之中,完美地體現(xiàn)了中國‘天人合一的思想,成為一種獨特的、富有生命力的組合型文化景觀”,被稱為“自然與人類的共同作品”。至今,五臺山作為佛教圣地、避暑勝地、旅游勝地的文化價值和產(chǎn)業(yè)價值,更使其佛教文化的現(xiàn)代意義在不同層面上得以凸顯和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