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麗
游春圖
陸機的《平復帖》、展子虔的《游春圖》、杜牧的《張好好詩》、范仲淹的《道服贊》、黃庭堅的《草書》卷、李白的《上陽臺帖》、蔡襄自書詩冊……這一幅幅作品,個個聽上去有來頭,有名頭,屬于古代書畫極品,都是故宮博物院的鎮(zhèn)院之寶。
如果能夠拈出這一幅幅千秋筆墨詩書畫冊,徐徐展開,就會欣賞到珠聯(lián)璧合的民國伉儷,所寄情收藏的書畫藝術瑰寶,蔓延為心底里清香馥郁的文化長卷。
一九五六年,張伯駒從三十年蓄藏的書畫名跡中挑出八件精品無償捐獻給國家,留下一段佳話。畢竟是背靠民國江山在收藏界里打天下,潘張二人,夫妻同心,其利斷金,保護國家珍貴文物的章節(jié)依然那么吸引人。
其中,潘素為夫君的護畫往事也一直被人傳誦。人們津津樂道的是兩件事:一是《游春圖》。當時,傳世珍寶、隋代展子虔的一幅青綠山水畫《游春圖》被販至海外,在潘素的支持下,張伯駒不惜賣掉當時李蓮英舊墅的房產(chǎn),加上從朋友處借來錢款,湊足二百四十兩黃金,才將《游春圖》保護下來,安然無恙地收藏于宅中。一是《平復帖》。潘素為支持丈夫購買恭親王府的稀世珍品——西晉陸機的《平復帖》,變賣了心愛的細軟首飾,不惜以四萬銀元的代價買下了這幅傳世墨寶。事后,一個外商企圖以三十萬元(銀元)的巨資委托古董掮客購買,被潘素婉拒。
民國往事畢竟煙云過,《張伯駒傳》一書中的細節(jié)像霧像雨又像風。仲夏時節(jié),百里溪堂前紙潤墨香緩緩流淌。鄭重老師墨濤常涌,筆花常開,最近一連推出好幾部民國素人的傳記,其中《煙云過:張伯駒傳》性靈明凈,生動如斯,素白書封上,印有一株手繪梅菊,清芬素雅,仿若潘素與張伯駒兩位素人的形象宛在。鄭重老師行草題簽,一枚鮮紅的朱文鈐印,相映成趣,更顯意境的幽遠。我擁有他的這本毛筆題簽書,墨痕濃重,自是珍貴。初秋時分,多次前去百里溪堂,聽鄭重老師談與唐云、謝稚柳、陳佩秋、林風眠那些藝術大家如切如磋的友情。與文化名家對話,仿佛幽谷采風,湮沒既久的軼聞掌故并未與時消逝。
平復帖
江南多閨秀,燕趙出素婦。雖不絕對,卻很普遍。山光水色之中,確有一種難以言傳的微妙關聯(lián)。蘇州姑娘潘素,長得修長而溫麗,好似寫就的一幅蘭花圖,燦然秀發(fā),是值得用簪花小楷記述當年的閨秀往事。一直喜歡以蘭比潘素,潘素給我的蘭意甚濃。雖然她也曾有歲華婉娩、草木變衰的人生風露經(jīng)歷,卻始終呈現(xiàn)出一派柔和、溫暖甚至體貼的氣息。
簪花多在少年頭。潘素父親潘智合,是遜清名流潘世恩的后人。她自幼酷愛繪畫,二十一歲時正式拜師學畫。清幽的素人宜繪清幽的畫境。潘素學畫之人為朱德甫、汪孟舒、陶心如、祁井西、張孟嘉等人,還跟夏仁威學古文。聽上去都是一些名不見經(jīng)傳的學者,有心去查,卻個個有來處,均為名學者、大畫家。如夏仁虎,是夏承楹的父親、林海音的公公,清代舉人,詩詞名氣極大。她又懂得嚶嚶求友,謙謙拜師,自然能夠出人頭地,勝人一籌。
與張伯駒先生結婚時,潘素才二十歲。她與張伯駒,可謂天降仙才,詩畫合璧,是令人羨慕的一對民國伉儷。有的夫妻佳偶,情意被時間消磨殆盡,已然貌合神離。而張伯駒、潘素,幾十年情素相依,一些不起眼的小景均能觸人以遐思,是可以讓后人追摹的佳偶典范。
在認識張伯駒之前,潘素先前已與一個國民黨軍官談婚論嫁,但跟著這個鹽業(yè)銀行的張公子,實際卻是另一番人生意境——可以秋來賞菊,重陽登高,金陵懷古,西山賞雪,昆明湖泛舟賞月,故宮賞白牡丹,香山看紅葉,液池泛月,蟄園賞桂、賞梅棠,大覺寺看杏花,紫竹院觀白荷花,社稷壇看牡丹,雁塔看雪,看臘梅……人生可以過得有如此興味,她又怎能忘懷這個翩翩濁世佳公子呢?于是只傍梅花吹玉笛,滾滾紅塵中的她,毫不猶豫地棄之從張,選擇了癡情的叢碧先生,成就一段藝苑愛侶的佳話。
素蘭清芬,尺水興波。潘素的民國往事,有些類似幽人逸士之操,讓人在寂寥荒寒之中體味她獨特的味道、氣息、風華、神韻。
清輝之夜,讀叢碧先生詞,時而《前調》,時而《人月圓》,他寫詞,她念詞,銘刻兩情繾綣的幽微與深邃??此呦幕鬯?,中秋又寄慧素;難中臥病在床,見桂花一枝,始知秋深,再寄慧素;十一月下旬,有雪,見雪花飄落似楊花,接到慧素魚雁傳書,不僅心內感傷,倚枕到天明,又寫詞以寄之。辛亥元宵,又為潘素生日賦詞一首:“白首齊眉上元,金吾不禁有情天。打燈無雪銀街靜,撲席多風玉斗寒。驚浪里,駭波間,鴛鴦蓮葉戲田田。年年長愿如今夜,明月隨人一樣圓?!眱扇她R眉對月,交杯換盞,不愿負嬋娟。民國四公子之一的張伯駒,原就是性情中人——他擁有《游春圖》,便自稱“春游主人”;擁有康熙題寫的“叢碧山房”,便自稱叢碧先生,潘素原也是他生命中的一株蘭花,他對潘素的愛意綿素悠長,便以一首接一首的詠詞來表達。那些詞,終成為雪夜里浮動著的暗香。
脫下民國裙衫,換上新式藍衣,人生滄海桑田,無法預知。閨秀沉浸于藝事,是一種休閑,是對生活的調劑。因此,一旦生活有了變故,畫筆便免不了會擱置于一邊。如此,絢爛歸平淡,真放本精微,就成為她們人生暮年的一種常態(tài)。但是總有幽香獨抱者,不可輕慢待之。民國時的潘素,亭亭玉立,倚寒梅瓶而立,有如空谷幽蘭,值得默默領略;建國之后,已然換了另一副筆墨,無當年之宛爾,是以超脫的姿態(tài),成為一株墨梅老蘭。她原也不是傳記,不是小說,不是散文,而只能是春游主人張伯駒筆下的詞。世道澆離,她的精神美質卻并未泯滅,一直宛在,無論遇何種情形,她都能夠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外云卷云舒。
靜水深流,寒梅浮香。董橋文筆暗里有香,在《故事》一書里,先寫《詞人叢碧》,又寫《永遠的潘慧素》,可見對夫婦二人明月其事的執(zhí)念。書中,收有張伯駒《墨梅圖》、潘素《岸容山意》,都是小楷題款,鈐朱文印,讓人看了心中生出閑靜。因潘素的素心畫比張伯駒好,所以有“張叢碧繪事后素”之說,幾個動詞營造出的朦朧感,讓人好奇。我仔細地看了《墨梅圖》與《岸容山意》,墨梅圖清雅,而潘素山水果然一片高古氣息,讓人好像回到了隋唐,回到了兩宋。閱讀潘素畫作的日子,正值歲末年初,窗外大雪紛飛,屋內寒氣襲人。在微博上得見潘素的花卉冊頁,連著看了幾個晚上,雖然譜上的花卉都是現(xiàn)實中無緣目睹的,但對著滿屏的細密嚴謹,素意緋映,也覺愜懷。更為難得的是,潘素善工筆,佳重彩,用蒼莽話幽翠,那般錯落有致,那般目不暇接,連張大千先生也忍不住扼腕稱贊:“神韻高古,直逼唐人,謂為楊升可也,非五代以后所能望其項背。”再讀潘素繪就的金碧青綠山水及雪景山水,漸入佳境,竟然不覺寒冷,久久不忍釋目。
曾經(jīng)紅塵中人的潘素,后來素心素意,最愛張伯駒為她的畫作《素心蘭》所填之詞:“予懷渺渺或清芬,獨抱幽香世不聞。作佩勿忘當路戒,素心花對素心人?!奔t塵世上,百年余幾,唯有張伯駒的素心詞散發(fā)渺渺清芬。
閑寂無聊之時,最快慰之事,乃是邂逅賞心悅目之丹青書法。淡金的初秋午后,在威海路的靜安書友會店閑翻《曲人鴻爪》,孫康宜筆錄的曲人本事,再現(xiàn)了當年曲人雅集時許多令人神往的情景,咫尺篇幅,內里卻乾坤浩蕩,引領著我細細回味那民國曲人的一處處幽微妙致。
書頁翻折處,有蘇州女曲家樊誦芬的幽微事跡,傳薪昆曲,得續(xù)清芬,斯人有致。她的書法迤邐寫來,似沉又??;她的昆曲唱來,曲袖般舒緩有致,增加了其人的書卷氣。昆曲、書法,原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雙璧。樊誦芬圓潤于其間,行筆靈動,唱曲工美,只有感情細膩、文字圓潤的女性,才能營造如此境界。
出身于蘇州望族的樊誦芬(1910- )是大家閨秀,她性情平和、處事從容,葆有一種寧靜紆徐的風致。原為上海崇明人,她的父親樊浩霖是國畫家,一向以山水、花卉、人物畫著名。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與蘇州吳湖帆、吳子深、吳待秋并稱“吳門四杰”,連張充和也十分佩服他的國畫。他除了繪畫以外,會唱昆曲,還會彈琵琶。在他的熏陶下,子女們都能書善畫,吟詩弄曲。頗讓人感動的是,樊浩霖為了女兒能學到殷派昆曲,經(jīng)常特地坐火車送她來上海殷震賢老師家里,以求得最為妥帖的曲雅飄香。她的弟弟樊伯炎,是湖州收藏家龐萊臣的侄婿,夫人為吳興籍女畫家龐左玉。在民國四十年代,樊伯炎與山水畫家吳琴木、徐紹青、吳孟歐四人,一起被譽為“上海畫壇四公子”,精繪事,兼擅古琴、昆曲等。姐弟倆還向蘇州沈月泉名師等學習昆曲,后來都成為上海昆曲研習社的中堅。她的姐姐樊穎初,繪山,繪水,皆有神韻,而且雅擅昆曲,又嫻吟詠,喜誦陸游詩。書畫藝術對于她們來說,就是錦上添花,添上了優(yōu)雅的一筆,讓她們的氣質中有一種從容不迫的味道。
樊誦芬與姐姐樊穎初在一起,具有筆致不同而引人入勝的風調。兩姐妹長相秀美,舉止恬靜,像戲文畫片上的女子。兩人曾一起唱《紫釵記·折柳》:“怕奏陽關曲,生寒渭水都。是江干桃葉凌波渡。汀洲草碧黏云漬。這河橋格色迎風訴……”聽那烏絲朱唇年紀時兩姐妹的唱曲,會讓人隱然陷入對古時光華的憶念吧。
真是佩環(huán)簇簇盡仙才。民國時期,盛行書畫姐妹花,讓人花繁眼亂。予我以印象深刻的有楊氏三姐妹(楊雪瑤、楊雪玖、楊雪珍)、熊氏三姐妹(熊璧雙、熊耀雙、熊佩雙),其他如郁氏五姐妹、厲氏姐妹(厲國香、厲墨香)、屠氏姐妹(屠格、屠時)、王氏姐妹(王冷瑛、王青瑛)、馮氏姐妹(馮棠、馮棣)等,仿若牡丹、月季、芍藥一般薈萃滿園,群芳競艷,幽蘭暗香。時而書法,時而繪畫,靜藏其間,月容明霞,嫵媚絢麗。時光雖然遠去,但她們始終繼承上一代人的品味和執(zhí)著,畢生浸淫于詩書畫曲,舉手投足間透出風雅。
樊誦芬除與陳小翠、周煉霞、馮文鳳、方召麐、吳青霞等人一起參加中國女子書畫會,她還是昆曲社的中堅力量。樊誦芬比張充和大三歲,兩人都是蘇州幔亭曲社的重要成員。此后,由于戰(zhàn)事,蘇州曲事不免漸有凋零之姿。作為有著文化關懷的曲家,張充和熱心而執(zhí)著,她在重慶重新召集曲人集會,使尺水曲事頓然興波。當大家在重慶重逢時,樊誦芬女士有了機會在張充和的《曲人鴻爪》書畫冊中題詞:
一城秋雨豆花涼,閑倚平山望。不似年時鑒湖上,錦云香,采蓮人語荷花蕩。西風雁行,清溪漁唱,吹恨入滄浪。
此曲錄自元人張可久的《小桃紅·寄鑒湖諸友》,主要描寫詩人登臨平山堂(宋時歐陽修所建),眼見秋雨豆花,滿目凄涼,因而懷念起故鄉(xiāng)鑒湖的情景。
飽受離亂之苦的曲人寫出的東西自然也懷有濃郁悲情。張充和特別欣賞末尾的一句“吹恨入滄浪”,因它令人聯(lián)想到古樂府的《西洲曲》:“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奔由险b芬女士的書法確實不同凡響,見出她的文人才藝與清雅,與張可久的曲子有異曲同工之妙,張充和自然印象不俗。
《曲人鴻爪》是初春時節(jié)的婉約詩句;孫康宜筆下的張充和曲人本事,豐厚,如星星點點的回憶。其中有關閨秀曲人樊誦芬的記載,雖屬點滴,卻也豐滿了那曾有的斯文一脈。
除了樊誦芬,活躍在民國的那些曲人閨閣女子,還有不少。她們或是曲人,或是琴家,或能唱曲,或能書畫,或能吹笛,或能彈琴。如張充和的女兒傅以謨,九歲時就以婉轉身姿,登臺唱昆曲;周仲眉的夫人陳鸝,即著名女作家陳衡哲的五妹,能書會畫,書畫俱佳;蘇州另一望族蔡家,蔡晉鏞的女兒蔡佩秋,工詩詞,擅音律;張充和的繼母韋均一,工書畫,擅昆曲,專唱小生;著名昆曲家項馨吾的女兒項斯風,曾和張充和共同登臺,串演過《牡丹亭》里的春香;曲家夏煥新的夫人盛西清,曾任小學校長,能度曲,工老生;著名畫家吳子深先生的高足陸蓉之,擅于唱旦角;陸蓉之的母親郁慕南,一向以工書法著稱,也能唱曲,擅旦角;還有張光直的夫人李卉、林燾先生的夫人杜榮女士,來自紐約海外昆曲社的陳安娜女士……曲人雅事,真是美不勝收。
好似天涯聽晚笛,聽張充和先生講那曲人閨秀的點滴故事。張家四姐妹是一個文藝圈,圍坐在她們的周圍,怎么樣也能熏得一縷馨香。而樊誦芬在民國時的昆曲舊事,引人遙想,也使人感念。
曲人雅集的存在,時間長了,便會發(fā)生意想不到的歷史效應,像怡園雅集即是如此,當時只局于一隅的小小雅集,一群愛昆曲的文人雅士,匯聚一處,談天論地,后來,卻發(fā)展至代表昆曲文化的一個角落,可樹時代新聲,可成千秋慧業(yè),這是曲人當初也沒有想到的。
蘇州去過多次,拙政園、留園、網(wǎng)師園、耦園,一個園子一個園子地逛過去,遐想那里曾有的風雅,可惜怡園未去。中國文人喜歡“雅集”。著名的有東晉時的“蘭亭雅集”,北宋時的“西園雅集”。一次雅集,提供了一份文事經(jīng)驗,也成為私人永久的記憶,并被后人千年追慕。怡園的曲人雅會,想來也是如此吧。
于是回到今天讀書人的視野當中,借助史料看怡園清芬,領略樊誦芬在怡園雅集的一些情景。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除了上海有一些書畫活動,蘇州配合默契,也會相應地有活動,以求蘇滬同調呼應。如成立于1930年初的“東方美術會”。會址就設在“今日歸來如做夢,自鋤明月種梅花”的怡園,時稱小小怡園,畫社主辦者為吳辟疆、顧榮木(顧鶴逸長孫)等,參加者有樊伯炎、蔡震淵、王選青、潘博山,以及女畫家樊穎初、樊誦芬、貝聿昭、彭萃英、殷綏貞、朱青薇等二十多人,均處于二十歲左右的佳玉年華,一時多少才俊競風流。她們與那些流行時尚女性相比,后者雖紅極一時,終究是過眼云煙;而前者初時光華內斂,卻長明不息。民國時的昆曲雅集,有說不完的故事,談不盡的現(xiàn)象。
遙想那時,樊誦芬倚著美人靠,隨著那一幫子人,一個接一個地唱曲子,水磨音或濃或淡,綿綿渲染得怡園風雅,一派玉堂氣象。只是怎料浮生急景,颯然華鬢,斯人已去,再不見了。唯有殘舊的灰影里,尚留得淺淺的曲人尊嚴。好在昆曲之美,近代以來雖曾經(jīng)受許多年的中斷與遮蔽,但通過幾代曲人的努力正逐漸顯現(xiàn)出來。雅致舊夢里的樊誦芬,終于素蘭重吐清芬,該享有后人尊崇的目光流連。
新閘路上有一處文藝青年的朝圣之地,一條名叫沁園村的上海老式里弄,阮玲玉曾經(jīng)居住其中。丙申夏日,原是去阮玲玉故居,卻看到了厲國香的點滴介紹。小區(qū)的勒石上,還刻有厲國香的一幅蘭花小品圖,雅致清幽,極具挺拔秀麗之姿。從此,厲國香之風華便上了心頭。
無獨有偶,上?!逗E晌幕犯敝骶広w宏先生與厲國香也有一段藝緣。他年輕時,秉持有守舊一派的情懷,為了宏揚重陽敬老文化,組織有五屆“海上墨苑九老重陽會”。作為組織者、親歷者,趙宏對這五屆重陽會情切依依。聽完他的介紹,讓人深切感知當時“海上九老”那種“才聞桂蕊滿庭香,又插茱萸喜若狂”之情。人間畢竟重晚晴,每歲重陽,相約墨苑九老聚首話當年,展示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內涵,可謂是一件美事。其中,民國閨秀畫家厲國香就是“海上九老”之一。
看到幾枚“海上九老”重陽會的遺珍,幾枚雅致的郵折、紀念封等,上面有厲國香與其他八老合繪的畫作。丹青遺痕,彌足珍貴。仔細地問了一下,在乙亥年合作的一幅《九老慶重陽圖》中,厲國香畫的是“雁來紅”;戊寅年合作的《秋光勝如春光》中,厲國香畫的是“紅梅”。其實,她本人不就像一株老去風華猶在的紅梅嗎?
趙宏對滬上藝壇如數(shù)家珍。他曾經(jīng)去厲國香處約過稿。說厲國香曾經(jīng)住在新閘路,后來遷至閘北區(qū)洛川東路,閘北公園一帶。厲國香與先生、原閘北區(qū)政協(xié)副主席王治平兩人住在那兒。他去過那里,居室少有收拾,畫作與畫室皆然,卻能見出兩人勤于書畫、執(zhí)于治學的精神。
他給我欣賞了他收藏的一幅厲國香的行書,并說“書如其人”。細細看去,果然如此,好一幅工整清秀的正楷,中規(guī)中矩。上寫:“丁丑牛年多吉慶,神州處處佳音傳。百年恥辱一朝雪,港島回歸四海歡。政通人和開世紀,鼎新革故譜先篇。奇花香卉傾城艷,珍果甘桔滿街沿。今歲重陽秋志暢,申江尊老頌人寰?!碑斈曛仃枴昂I暇爬稀本蹠?,也是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之時。落款為厲國香與夫君王治平兩人的名字??芍?,王治平作詩,厲國香書寫。讀完這一頁書法,我十分懷念厲國香的品味,也不禁遙想她曾是怎樣的一個女子。
原想著舊派才女,當然是供養(yǎng)一身舊派風華??稍谮w宏眼中,晚年的厲國香是非常樸實、不善修飾的人,看上去像家居婦女??删腿缍瓨蛩f,“民國培養(yǎng)出來的閨秀,從頭到腳泛起一層典麗的民國氣韻……她們的民國味早就化成古玉的沁色,任憑頭發(fā)剪成清湯掛面,任憑旗袍換了灰暗毛裝,多少年的折騰都折騰不掉她們骨子里舊社會幽深的氣度,每一次暴風雨過后,帶著受傷的靈魂她們依然款款走出月亮門,鐵了柔弱的心養(yǎng)住‘四舊’絕代的風華。”
出生于1914年的厲國香,名瑞蘭,字墨華。國香是她的號。她是浙江籍的女畫家,在古林鎮(zhèn)厲江岸村出生。厲江岸村,屬于浙江寧波古林鎮(zhèn),這里多出讀書人。幼年受過私塾教育,又曾在縣立女中讀過書,可謂天資聰穎。在女中時,她開始自習書畫,先后師從過許多名家,歷歷數(shù)來,有張大千、趙叔孺、顧坤伯、李健、李肖白、唐云、陳秋草等人。說起厲國香,便能說起一代風華人、風華事。
探尋舊派才女的逸聞成為雅好,一直想看厲國香在民國歲月的花痕葉影。網(wǎng)上有一冊她的《滬江雅集》,從中可欣賞她的畫。畫荷清新可人;畫竹郁郁般若;潑墨、潑彩,推陳出新,頗具“張大千風韻”。青綠山水的斗方,不是幽深清冷一路。仿若時光倒流,回到民國的青山綠水之間。又有緣讀到《厲國香書畫集》,書畫集中收有不少她的資料,幾乎是她的人生畫傳。她的畫室名“石竹齋”。她與王治平二人,于其中畫蘭,畫梅,畫山水。她畫,他題詩,不亦樂乎,成為落寞晚年的生動一景。
在《張大千同門錄》中,張大千門下女弟子何其多哉:廣東的王智、潘愿;北京的王鐘奇、朱霞、俞致貞;浙江的王學敏、李藻、童月蓮、葉名珮;四川的宋繼美;江蘇的侯碧漪、吳浣蕙、林今雪、潘渭;上海的郁慕貞、郁慕潔、郁慕娟、郁慕云、郁慕蓮;安徽的章述亭;四川的張藻、張湘、張正雍。個個都鐘靈毓秀,聰慧多姿。而厲國香能脫穎而出,也是有原因的。
比如,寧波的雅藝書畫研究會,發(fā)起人就是厲國香。作為寧波籍的女畫家,她對寧波藝界當有不可推讓之功。
又如,她1940年參加何香凝、李秋君主持的“中國女子書畫會”。此時,中國女子書畫會雖然已經(jīng)易主,但是厲國香仍然活躍其間,為后期的事務性工作出一份力??梢娝硬蛔岉毭嫉臑⒚摗?/p>
這樣一位女畫家,原本該是可入清秀一格,可時代浮躁,竟逐漸被人淡忘。有人在網(wǎng)上為厲國香抱不平,認為她的畫價如此之低,與畫家本人的身份不符。江南遺夢似風煙,世上的事就是這么黑白不分,但厲國香與王治平夫婦二人,晚年志向高潔,于“石竹齋”內,悅書畫,樂琴書,足以消解世憂。
女畫家的才華是不容忽視的重要部分,而書法,可讓閨秀女子更為靜雅嫣然,沉靜內斂……網(wǎng)上流傳一篇文章,歷數(shù)民國才女馮文鳳、林徽因、陳小翠、莊閑、呂碧城、張默君、談月色、游壽、厲國香、蕭嫻的書法,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瓔珞敲冰。十大民國才女書法,各有各的韻味,也凸顯各自的特色。介紹厲國香的小傳上說,她擅長楷、行、隸、篆四體。所見到的多是她的楷書。厲國香的小楷雋秀清幽。她的中楷,溫文端正。網(wǎng)上展示的是她錄魯迅的《無題詩》:“萬字墨面沒蒿萊,敢有歌吟動地哀。心事浩茫連廣宇,于無聲處聽驚雷。”嫻靜少言的女畫家,其涵蘊沉凝竟是這樣的出人意外。據(jù)此,也能見出她的幾分性情。厲國香的規(guī)矩楷書中,有一種女子的韌性,有一份民國女性的堅守,一份矜持。其中,關于厲國香所有的瑣碎篇章,林林總總地,卻最終在心中勾勒出一片迷人的景象。
趙宏將他珍藏的厲國香為聶榮臻寫的一本書法帖送我,讓人有緣消受這份意外的驚喜。這是厲國香用楷體書寫的具名碑書法,共一千一百五十二字,它概括記述并高度評價了聶帥光輝的一生。時光流逝飛速,這幅書法距今也近二十年時光了。那時的片言只紙,如今都像鳳毛一樣珍稀起來。那個時代的閨秀畫家,在藝術之外,她們的精神氣質,她們的人文素養(yǎng),以及滲入她們骨髓的溫婉因子,也可以當作鳳毛一樣珍稀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