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tǒng)的單詞背誦法限制了擴展詞項含義的可能性,也無法解決語法中邏輯多義的疑難問題。Pustejovsky (1995)提出的生成詞庫理論關注詞匯使用的創(chuàng)造性,從論元結構、事件結構、屬性結構以及詞匯繼承結構四個層面剖析,為研究邏輯多義提供新的角度。本文結合生成詞庫論的基本觀點,探究如何解決西班牙語教學中常見的邏輯多義問題。
關鍵詞:生成詞庫論;邏輯多義;西班牙語
在生成語法中,詞匯相當于詞庫(lexicon),即所有具體詞項的集合。外語教學離不開聽說讀寫四個部分,而這四個部分的能力提升與個人的詞庫積累息息相關。事實上,絕大多數(shù)學生在面對外語單詞,通常采取“死記硬背”的方式。但通過這一方式建立的詞庫是不牢固的,隨著時間流逝,一些使用頻率低的詞項會被遺忘;此外,外語教師在面對詞匯搭配或者一詞多義的問題時,往往沒法追尋根源,只能借助“語言習慣”這一托詞解釋。本文認為,詞與詞之間的搭配不僅要符合讀者對世界的認知(即表層含義),而且詞項的內部語義特征(rasgos sub-léxico)也要相互兼容,這樣才能形成正確的句子。二十世紀末,已有語言學家認為句法分析與詞匯剖析息息相關,必須將詞匯研究和語法研究相結合。其中,Pustejovsky(1995)提出的“生成詞庫理論”(Generative Lexicon Theory,簡稱GLT)通過對詞語的語義結構作多層面的描述,闡述了詞匯的創(chuàng)造性,解決了邏輯多義以及詞項搭配常見的疑難問題。本文試圖從這一視角出發(fā),重新剖析西班牙語中常見的疑難句子,探討該理論對于西班牙語詞匯教學的作用。
一、生成詞庫理論的基本主張
由Pustejovsky(1995)提出的“生成詞庫論”認為:詞義具有組合性(compositional),研究詞義不能脫離具體的語境以及與之組合的成分。儲存在大腦中的所有詞項,只具有單一穩(wěn)定的詞義(infraespecification),語義的創(chuàng)造性通過詞項組合及一系列的語義生產(chǎn)機制(generative mechanisms)來實現(xiàn)。GLT提出,可從四個層面描述詞項的基礎語義:論元結構(Argumental Structure)、事件結構(Event Structure)、物性結構(Qualia Structure)以及詞匯繼承結構(Lexical Typing Structure)。鑒于篇幅限制,本文將著重介紹物性結構的內涵。該層面描述事物的性質結構,與百科知識相關,包括構成角色(constitutive quale)、形式角色(formal quale)、功能角色(telic quale)和施成角色(agentive quale)四部分。簡單來說,這一結構回答了四個問題:是什么?怎么產(chǎn)生?由什么組成?以及有什么用途?以名詞“小說”為例,其形式角色為“物體”、構成角色為“內容”、功能角色為“供閱讀”、施成角色為“寫”。筆者認為物性結構是生成詞庫理論最有新意的部分,將它引入外語課堂有助于提供一個新的角度審視詞匯。
二、生成詞庫理論在外語教學的運用
邏輯多義是外語學習中經(jīng)常碰見的語言現(xiàn)象,西班牙語的學習也不例外。所謂邏輯多義,是指同一個詞語在不同的語境中呈現(xiàn)出不同的但又彼此關聯(lián)的多個稱謂對象。按照傳統(tǒng)的背誦單詞法,是否能感知句子的邏輯多義取決于個人腦海的詞項量。倘若從生成詞庫理論的角度觀察,我們能自發(fā)地激活語言機制,有助于分析句子的邏輯多義。請看例句:(1)La ciudad está dormida.該句是典型的邏輯多義句,可呈現(xiàn)兩種解讀:i.“這個城市的人都睡著了”;ii.“這座城一片寂靜(像睡著一般)”。讀者最先感知哪一種解讀,與物性結構中哪一角色被激活相關。
字典中對于動詞dormir的釋義為:estar en aquel reposo que consiste en la inacción o suspensión de los sentidos y de todo movimiento voluntario(“主體處于休息狀態(tài),暫時失去感知及有意識運動的能力”)。第一種解讀凸顯了ciudad(“城市”)一詞的構成角色[城市的構成主體是人],因此,la ciudad está dormida=los ciudadanos están dormido(“城市入睡”即指“城市里的居民入睡”;第二種解讀凸顯的是ciudad的形式角色[一個抽象事物],抽象名詞和動詞結合自動激活了比喻機制,使得句子有了另一層含義,暗指整座城市沒有生機,一片寂靜。
在基礎了解何為邏輯多義后,筆者將分析與邏輯多義相反的語言現(xiàn)象:在保持句法結構一致的前提下,更換個別詞項,句子便無法實現(xiàn)多重解讀。這類問題無法用構式語法理論解決,倘若從生成詞庫理論入手,深入到詞項的內部結構分析,難題便迎刃而解。請看下列例子:(2a)He empezado la novela/(2b)He empezado el diccionario.(2a)和例(1)同屬邏輯多義句,可提供兩種解讀:He empezado a escribir la novela.(“我開始寫這本小說”)/He empezado a leer la novela(“我開始看這本小說”)。雖然(2b)的句法結構和(2a)一致,但是只呈現(xiàn)出單一語義:He empezado a redactar el diccionario(“我開始編纂字典”)。面對這種差異,學生不禁產(chǎn)生疑問:兩句話的句法結構一致,為何語義解讀不一致?從生成詞庫理論的角度觀察,剖析賓語novela(“小說”)和diccionario(“字典”)的物性結構,便能找到合理的答案。novela的物性結構:構成角色:[contenido];形式角色:[objeto];功能角色:[Ser leído];施成角色:[a través de redactar]。diccionario的物性結構:構成角色:[contenido];形式角色:[objeto];功能角色:[Ser consultado];施成角色:[a través de redactar]。
對比兩個賓語名詞的物性結構,novela和diccionario兩詞的差異在于其功能角色所隱射的事件信息。例(2)兩個句子的謂語同為動詞empezar(“開始”),該動詞要求賓語具備[+事件性]和[+時間持續(xù)性]語義特征。在novela的四個物性角色中,其功能角色和施成角色都隱射了具有時間持續(xù)性的事件([供讀者閱讀]或[通過人為創(chuàng)作]),動詞empezar既可以與功能角色的語義信息組合,也可以與施成角色的語義信息組合,因此呈現(xiàn)出兩種解讀。相反,在(2b)句中,賓語名詞動詞diccionario的功能角色[供查閱]屬于瞬間體事件,沒有時間持續(xù)性。因此,當從此empezar進入結構與名詞diccionario組合時,只能與名詞的施成角色[通過人為創(chuàng)作]互動,從而只能提供一種解讀。
上述的分析中,除了提及物性結構,還涉及了詞項的事件結構。這一結構能夠幫助學生分析謂語的體貌信息,準確的判斷有助于幫助學生解決在語法層面遇到的疑惑。如下列一道選擇題:Ana llegó a su casa___________.(A.a las diez;B.durante una hora)。從謂語體貌的角度分析,我們馬上判斷答案B不符合句法要求。根據(jù)事件結構的分類,動詞llegar(“到達”)所指屬于瞬間體事件,無時間持續(xù)性。時間副詞durante(“在某一時間段”)描述在某一持續(xù)事件進行的事件,因此無法與不具備時間持續(xù)性的事件兼容,從而排除選項B。
三、結論
傳統(tǒng)語法認為復雜詞組的意義完全是由其結構和組成成分的意義決定的,目前許多研究表明組合性原則無法全面地說明詞語復合結構的意義。筆者認為,在眾多研究中,由Pustejovsky提出的生成詞庫理論能有效地解決在外語中遇到的眾多疑難問題。例如,邏輯多義現(xiàn)象往往在結構語法中找不到解釋,而該理論則為學生感知并理解此現(xiàn)象提供了一個新的途徑。另一方面,由于貯藏在腦海中的詞庫是動態(tài)變化的,學生沒有辦法也不可能把所有的詞項記住。因此,倘若每個單詞先從論元結構、事件結構、物性結構以及詞匯繼承結構四個層面定義,在此基礎上,學生可通過詞項出現(xiàn)的具體語境體會其衍生出的含義。這樣便可降低學生死記硬背單詞的難度,也可讓學生具備理解一句多義的能力。
參考文獻:
[1]De Miguel,E.Panorama de la lexicología[M].Madrid:Ariel,2009.
[2]Pustejovsky,J.The Generative Lexicon[M].Cambridge:MIT Press,1995.?[3]何嫣.西班牙語非典型帶“se”動詞中“se”的功能探討[J].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學報,2016,(2).
[4]李強.從生成詞庫論看“讀”與名詞的組合[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5,(3).
[5]宋作艷.生成詞庫理論的最新發(fā)展[J].語言學論叢,2011.
[6]張秀松,從生成詞庫論看漢語的邏輯多義性[J],北方論叢,2008(03)
(作者單位: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南國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