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放桃,周 卉,軒書靜,路玉婷,吳 穎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醫(yī)院消化內科,貴州 黔東南 556000)
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和工作壓力的增加,使得越來越多的患者飲食無規(guī)律、或暴飲暴食、或不科學的節(jié)食都會導致消化系統尤其是胃腸道出現消化道出血癥狀。雖然臨床上對于此類患者進行積極有效的對癥治療后可以獲得較為理想的療效,但部分患者經歷了貌似“有驚無險”的成功搶救后反而疏忽了對此類疾病的警惕,對之后的相關行為約束以及遵醫(yī)行為等均熟視無睹,極大地增加了再次發(fā)生消化道出血的概率,嚴重威脅其生命健康[1-2]。為此我院于2016年6月~2017年5月開展了分階段健康教育模式對消化道出血患者臨床癥狀影響的臨床觀察,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6年6月~2017年5月收治的64例消化道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年齡20~65歲,入選標準:①患者病情穩(wěn)定,意識清楚,溝通及表達良好;②臨床診斷明確,符合消化道出血診斷標準[3];③均被告知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意識不清或認知、溝通功能障患者;②嚴重心腦血樣疾病患者;③惡性腫瘤患者;④精神類疾病或孕產期女性患者。采用隨機數字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2例,其中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健康教育,觀察組患者實施分階段健康教育模式。其中觀察組患者中男18例,女14例,平均年齡(38.1±4.3)歲,受教育程度:高中以下7例,高中11例,大專及以上14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0例,女12例,平均年齡(38.7±4.1)歲,受教育程度:高中以下6例,高中10例,大專及以上16例。兩組在以上一般資料上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對照組患者均給予常規(guī)健康教育,具體包括入院常規(guī)口頭宣教、發(fā)放消化道出血健康宣傳手冊、設置病區(qū)宣傳欄等。觀察組患者均給予分階段健康教育,具體模式及實施內容如下:
1.2.1 入院宣教:患者入院第1天,小組向患者發(fā)放住院指導卡指導患者快速適應病區(qū)環(huán)境。小組護理人員主動熱情地向患者介紹病區(qū)環(huán)境、護士站、床位責任醫(yī)師、病區(qū)護士長及床位護士、醫(yī)師及護師交接班時間、醫(yī)護查房時間、陪護注意事項等,告知X線、鋇餐、內鏡等相關入院檢查,詳細說明每項檢查的必要性及配合注意事項:如禁食禁水、配合體位等。
1.2.2 患者消化道活動出血期:護理人員向患者發(fā)放治療知識卡,指導患者出血期間正確臥位方式;告知臨床常用止血藥物、正確服用方式及可能出現的不良藥物反應;詳細介紹各種介入技術的治療方法及過程,以提高患者臨床檢查及治療的依從性。
1.2.3 患者消化道出血停止期:護理人員向患者發(fā)放疾病知識卡,向患者及家屬詳細介紹消化道出血病因、誘因、臨床表現、早期癥狀識別及自我護理及搶救方法;指導患者在飲食上禁食酸辣、油膩等刺激性食物,患者生命體征未完全穩(wěn)定前以流質飲食為主,生命體征穩(wěn)定后逐漸進食低鹽、低脂等普食,強化患者對疾病知識的掌握程度及遵醫(yī)行為。
1.2.4 患者康復期:護理人員向患者發(fā)放溫馨提示卡,醫(yī)囑連續(xù)服用止血藥物1年以上應以防止出血再復發(fā),叮囑服藥前后不可突然起立或改變體位,生活中避免情緒激動。
1.2.5 出院前宣教:患者出院前1天,由醫(yī)護人員發(fā)放出院須知卡,教授并指導患者疾病復發(fā)的預防方法及自查方法,一旦發(fā)現異常即時就醫(yī);生活中適時參加各項體育鍛煉,如慢跑、競走、太極拳、慢廣場舞、五禽戲等,醫(yī)囑飲食,早睡早起,按時休息,定期回院復診并復查。
1.3 觀察指標:記錄兩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采用《消化道出血知識調查問卷》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健康知識掌握情況進行調查,問卷內容共包括疾病病誘因及臨床表現、早期出血識別、出血期自我護理、生活及飲食知識、用藥知識、復發(fā)預防及自救知識等六個方面,每項分為掌握、未掌握兩種選項。隨訪1個月、6個月、12個月觀察并統計兩組患者消化道再出血發(fā)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9.0版軟件對本次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n或%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比較:觀察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10.2±3.4)d較對照組的(14.8±2.1)d明顯縮短,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6.511,P<0.05)。
2.2 兩組健康教育干預前后健康知識掌握情況比較:兩組健康教育實施后患者各健康知識掌握率均較實施前明顯提高,實施后觀察組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在早期出血識別、生活及飲食知識、復發(fā)預防及自救知識方面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在其他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健康教育干預前后健康知識掌握情況比較[例(%)]
2.3 兩組隨訪1個月、6個月,12個月臨床再出血發(fā)生率比較:隨訪1個月、6個月觀察組患者消化道再出血發(fā)生率分別為18.8%、3.1%,均較對照組的25.0%、21.9%有所降低,但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12個月,觀察組消化道再出血發(fā)生率為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8.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隨訪1個月、6個月,12個月臨床再出血發(fā)生率比較[例(%),n=32]
健康教育是護理人員將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治療方案、預后效果以及注意事項等一系列內容向患者進行教育,并以此幫助患者正確認知疾病、提高治療依從性、增強治療效果和維持自我效能的主要途徑[4],雖然臨床上健康教育的實施方式多種多樣,但最終目的卻都是殊途同歸。
本文的研究對象均為消化道出血患者,此類患者由于發(fā)病較為突然,且病情進展迅速,尤其是大量出血所帶來的臨床癥狀以及威脅感使得患者出現較為顯著的心理負性情緒,如緊張、擔憂、焦慮甚至絕望[5]。因此有別于傳統健康教育一刀切或一堂灌的模式,筆者在應用了分階段健康教育模式的觀察組患者入院當天獲得有效治療后,便立即安排護理人員進行了細致入微的心理護理服務,其主要目的是第一時間使患者能夠擺脫疾病所帶來的威脅感和緊張感,使患者能夠在身心愉悅的狀態(tài)下開始有意識地探索疾病的起因、誘因以及進展,從而令患者在安全舒適的環(huán)境下加深了對疾病的認知[6];在患者消化道出血活動期,要求護理人員能夠臨危不亂,采取正確的藥物和器械干預,使患者的癥狀得以顯著改善,同時專業(yè)的護理服務也使得患者有明顯的安全感,并提高了治療和護理配合度;在患者消化道出血停止期,護理人員更是給予了積極有效的對癥護理和飲食護理,目的是使患者能夠更加信賴護理人員的技術操作和護理服務水平,提高了患者的治療依從性,確保了治療效果的有效性[7];結果通過上述一系列具有針對性的分階段健康教育最終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較常規(guī)健康教育的對照組由(14.8±2.1)d縮短到(10.2±3.4)d。而且還加強了患者病情康復期和出院前1天的健康教育,仍要求護理人員為其發(fā)放疾病知識卡,并再次就疾病的預防、自察和自救等措施進行講解,同時再次強調生活、藥物、飲食等方面的注意事項。通過反復強調以及循序漸進地分階段健康教育,一方面加強了患者對疾病和治療的認知,另一方面由于健康教育的實施伴隨著富有成效的階段性治療效果進行,使得患者更加重視健康教育,并且提高了依從性[8],因此本研究表2結果顯示觀察組的各項健康教育知識掌握率均顯著高于同期對照組;最為關鍵的是分階段健康教育模式的實施使得觀察組患者在隨訪1個月、6個月消化道再出血發(fā)生率分別為18.8%、3.1%,均較對照組的25.0%、21.9%有所降低;隨訪12個月,觀察組消化道再出血發(fā)生率為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8.8%,這與林白浪[9]等的研究結果相近,充分說明了分階段健康教育更具有長效性。
綜上所述,階段健康教育模式能有效改善消化道出血患者臨床癥狀,明顯提高患者健康知識掌握率,臨床再出血發(fā)生率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王錦萍,崔 毅,王錦輝,等.上消化道出血15年臨床流行病學變化趨勢[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7,20(4):425.
[2] 鄧秋颯.上消化道出血80例病因及相關因素回顧性分析[J].實用醫(yī)藥雜志,2015,32(12):1094.
[3] 王鶴智,郭曉鐘,張寧寧,等.消化道出血病因的臨床分析[J].現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5,15(7):1263.
[4] 周廣玉.健康教育在上消化道出血中的應用[J].吉林醫(yī)學,2015,36(10):2175.
[5] 曲麗明.消化道出血患者應用健康教育的護理體會[J].中國傷殘醫(yī)學,2015,23(23):134.
[6] 侯 露.上消化道出血的健康教育應用臨床護理路徑的效果研究[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6,11(23):276.
[7] 王雪蓮.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進行階段性健康教育的效果[J].當代醫(yī)藥論叢,2017,15(5):179.
[8] 常巧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行預見性護理與出院強化健康教育價值研究[J].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6,21(5):791.
[9] 林白浪,王曙紅,符小玲,等.全程分期健康教育對消化道出血患者遵醫(yī)行為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健康教育,2016,32(8):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