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巴達拉胡
(中國音樂學院, 北京 100101)
中國蒙古族布里亞特部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qū)呼倫貝爾市鄂溫克旗錫尼河一帶,又被稱之為“錫尼河布里亞特蒙古族”。在錫尼河鎮(zhèn),還有鄂溫克、鄂倫春、達斡爾等七個少數民族,是典型的多民族共同居住區(qū)。布里亞特族群的傳統(tǒng)婚禮作為一種遠古習俗的遺留,迄今仍然保留著布里亞特人的生活習俗、審美情趣、倫理道理等多方面內涵,是布里亞特族群傳統(tǒng)文化的綜合體現(xiàn)?;槎Y音樂是其中重要的文化事象,它既傳承了布里亞特民間歌舞音樂特色,也隨著現(xiàn)代化進程,呈現(xiàn)出某些城市化現(xiàn)象,而婚禮音樂更是族群文化的身份象征。本文通過對呼倫貝爾布里亞特部落傳統(tǒng)婚禮以及城市中的送親儀式舞臺展演進行整體性描述,試圖解讀布里亞特族群婚禮音樂的傳承與變異。
布里亞特是蒙古族一支古老的部落,屬蒙古人種西伯里亞類型,其先民一直生活在貝加爾湖附近,過著狩獵與捕魚生活。有關布里亞特蒙古族的形成,有文獻中記載云:“在安加拉河勒拿河流域以及貝加爾湖東岸和色楞河下游的部落就是布里亞特蒙古族祖先的聯(lián)合體”。[1]但由于史料的缺乏,很難對布里亞特蒙古族人形成的復雜而漫長的歷史加以具體連貫性闡述。據《蒙古秘史》中記載,當時的蒙古各部落中有個叫浩里土默特(浩里布里亞特)的部落,即現(xiàn)在的布里亞特部族前身。1207年,成吉思汗長子拙赤率領大軍,征服“林木中百姓”,浩里土默特(浩里布里亞特)部落也和其他狩獵部落一樣被征服,成為成吉思汗蒙古帝國的一個部落,開始融入蒙古高原游牧生活。[2]1622年,沙俄開始征服布里亞特蒙古地區(qū),屢次遭到了布里亞特蒙古人激烈反抗,直到1698年沙俄與中國滿清政府簽訂《尼布楚條約》以及1727年簽訂《布連斯基條約》,將這一地區(qū)劃歸為俄羅斯版圖。在俄國十月革命時期,布里亞特蒙古族居住區(qū)成為了烈火升騰的戰(zhàn)場,給當地百姓造成了很大的災難,這也成為了布里亞特蒙古族回歸祖國的重要導火線。自1918至1922年期間,布里亞特蒙古族先后三次趕著家畜、帶著先進的草原游牧業(yè)技術進入了呼倫貝爾地區(qū),與當地的邊鄰民族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如今主要居住在鄂溫克旗錫尼河西蘇木與東蘇木。布里亞特蒙古族現(xiàn)主要分布并流散在俄羅斯、蒙古國和中國。至2007年統(tǒng)計,布里亞特蒙古族現(xiàn)俄羅斯境內有49萬人,蒙古國有6萬人,中國有7000多名,總數約56萬人,而共同的宗教信仰、文化習俗讓他們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
民俗活動是蒙古族布里亞特部重要的社會禮儀生活,包括傳統(tǒng)婚禮、那達慕大會、過年團拜會、廟會等。傳統(tǒng)婚禮是人生禮儀的重要顯現(xiàn),其儀式古樸莊重而又不失幽默詼諧,仍體現(xiàn)著傳統(tǒng)游牧民族生活情境與歷史文化內涵。
呼倫貝爾布里亞特蒙古族傳統(tǒng)婚禮儀式過程一般分為“訂親—送親—結親”三大步驟進行?!坝営H”常常是指男方家到女方家的求親儀式,其中有提親獻哈達、呈送禮物以及宴席等程式;“送親”即指在舉辦正式婚禮的前一天晚上在女方家舉行的歌舞表演形式;“結親”即是男方家翌日舉辦的正式婚禮。
(一)草原上布里亞特蒙古族傳統(tǒng)婚禮“結親”儀式的原生呈現(xiàn)
2013年7月19日,新郎色德尼木巴與新娘那仁格日勒的布里亞特傳統(tǒng)婚禮在呼倫貝爾市鄂溫克旗錫尼河西鎮(zhèn)白音胡碩嘎查隆重舉行“結親”儀式。早上8:00,男方家開始在磚房附近的草地上布置婚禮場面?;檠缫詧A形為場面,其座位安排與蒙古包內部的座位安排相同,正中間是尊位,
右半邊是男性的位置,左半邊是女性。大概中午12點鐘,所有人到大門口集合,準備迎接送親隊。男方家熱情的迎接女方家客人,互相問好,然后新娘進行換裝儀式。新娘是一位巴爾虎人,送親時穿了一身巴爾虎服飾,在換裝儀式后她正式穿上了布里亞特婦女傳統(tǒng)服飾,同時將新娘的數條發(fā)辮改為已婚女性的兩根發(fā)辮,以示成為布里亞特婦女。中午12:30,婚禮儀式正式開始。換好裝的新娘在已婚伴娘的陪伴下, 從宴席東側按順時針方向繞至南側步入會場步入婚禮現(xiàn)場,拜見雙方母親。隨后,新郎新娘雙雙步入會場,首先互換禮物,新郎送新娘三金,包括金戒指、金耳環(huán)、金手鐲等,再去拜見父母與賓客,得到他們的祝福。接著新娘與新郎給長輩們敬茶,通常新郎與伴郎給男性敬茶,新娘與伴娘給女性敬茶。此時在主持人的邀請下婚禮歌曲開始演唱。演唱者身份不等,均為當地牧民,演唱的歌曲有蒙古布里亞特傳統(tǒng)民歌、內蒙古民歌、蒙古國創(chuàng)作歌曲等,演唱形式有獨唱和合唱,伴奏樂器大多用電子琴,也有清唱的。演唱活動一直延續(xù)到婚禮結束,歷時二小時有余。
圖1. 民間藝人扎木蘇在演唱《父母的教誨》
圖2. 民間藝人娜仁琪琪格在演唱《金黃色的太陽》
蒙古族布里亞特族群一場傳統(tǒng)婚禮從訂親、送親、結親是一個很長的時間過程。該次儀式為男方家舉辦的結親儀式,是巴爾虎部姑娘出嫁到布里亞特部,不同蒙古部落之間的通婚。如今,布里亞特部已經呈現(xiàn)出不同部落、不同民族、不同國度之間的通婚狀況。可見,其族群內部成員已趨向混合化結構。
(二)舞臺上蒙古族布里亞特部傳統(tǒng)婚禮“送親”儀式的文化展演
“套恩圖”布里亞特老年藝術團成立于2007年,是一群熱愛本民族音樂文化的退休老年人組成的團隊。他們不斷挖掘傳統(tǒng)歌舞,進行系統(tǒng)排練,先后參加了數多比賽與演出,并參加每屆三國布里亞特蒙古人舉辦的“阿拉特日嘎那那達慕”比賽,先后獲得了多次獎。2013年12月18日,他們被邀請進呼和浩特參加原生態(tài)音樂表演,地點在內蒙古藝術學院音樂廳。
蒙古族布里亞特部傳統(tǒng)婚禮“送親”儀式也叫“奈日亞”,布里亞特蒙古語“奈日亞”是唱歌、跳舞共同歡樂的意思。歌舞歡娛習俗是布里亞特文化藝術的突出形式,“納日亞”儀式最尤為突出特點是宴會中不停地演唱民歌及跳集體歌舞??梢姡魳坟灤┝苏麄€儀式過程。
2013年12月18日晚19:30演出正式開始。布里亞特老年藝術團13位藝人演繹了“蒙古族布里亞特部傳統(tǒng)婚禮—送親儀式情景展示”。送親儀式呈現(xiàn)出三個程序過程:首先是獻“羊背歌”,其次是“藏戒指”游戲,再次是“搖浩爾”歌舞。一位有經驗的老人坐在出嫁姑娘面前,唱起了《羊背之歌》,出嫁姑娘忍不住流著眼淚,兩位伴娘不斷安撫;歌聲過后,老人拿起羊背,從右側切了一小塊獻給祖宗,從左側切了小塊兒放到了嘴里。隨后把羊背獻給了出家姑娘;在整場儀式當中,兩位奉茶姑娘勤勞的為老人們奉茶,獻奶食品,呈現(xiàn)出少數族群真實生活情境與音樂文化的獨特性。接著,“藏戒指”游戲開始,主持人從蒙古袍兜里掏出一枚戒指,將戒指傳給一方所有人手中,藏戒指的一方開始唱起了歌曲,表現(xiàn)出自信又挑釁對方,而猜戒指的一方開始互相討論戒指在哪一位手中,猜中后開始自豪的唱起歌曲,歌詞大意是嘲笑對方的笨拙,另一方很不服氣也唱起歌,就這樣他們對唱了幾首歌曲之后,藏戒指的一方從隊員里面選一位優(yōu)秀的歌手,與他們“單戰(zhàn)”,而猜戒指的一方也站起來說,他們的隊伍也有好歌手,并推薦了一位歌手與對方競歌,隨后全體演員站起來互相拉著手左右搖晃唱起了歌曲,主持人宣布結束“藏戒指”游戲,大家共同去唱起跳起咱們的“搖浩爾”吧!藝人們分成兩派,從舞臺兩邊緩緩的邊唱邊跳走了出來,接著大家變成一排,手拉著手左右搖晃緩緩起舞,隨著節(jié)奏的加快,他們的舞步也不斷變快,熱情歡快的氣氛感染了全場觀眾,在全場歡呼與激烈的掌聲中,“蒙古族布里亞特部傳統(tǒng)婚禮—送親儀式”結束。
布里亞特青年歌手琪琪格瑪與安大組合也前來捧場,受到青年人們的熱情與歡呼。琪琪格瑪在安大組合的伴奏下唱了一首改版的“阿力塔日嘎那”,顯然與傳統(tǒng)版的有所不同。接著與自己的母親合唱一首創(chuàng)作歌曲“布里亞特”,將晚會提到了高潮。此外,青年歌手畢力格巴特爾演唱了一首蒙古國創(chuàng)作歌曲“牧人的幸?!?。
圖3. 布里亞特部傳統(tǒng)婚禮“送親”儀式展演
隨著全球經濟的迅猛發(fā)展,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布里亞特蒙古族與本地區(qū)其他民族發(fā)生廣泛的社會聯(lián)系,出現(xiàn)了多元化格局與其他民族融化現(xiàn)象,文化界線也越來越模糊。然而,如何保持本民族語言、服裝、生產生活方式等,亦成為民族認同的重要標志及文化象征。然而,布里亞特族群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傳統(tǒng)文化并未因艱難的遷徙經歷與百年歷史發(fā)展而消失,反而依然換發(fā)光彩,活躍在布里亞特人生活每個角落,不論在歲時節(jié)慶、族群風俗、祭祀儀式、社交活動中,族群文化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在實地考察中,筆者注意到,布里亞特蒙古人在保持自己諸多生活生產方式,如飲食和定居式的畜牧業(yè)的同時,對自己的語言也極為重視,在日常生活當中或婚禮等民俗儀式中,通常用布里亞特語溝通及演唱。如上述婚禮音樂中,主持人均用布里亞特語主持,所唱本族群民歌也同樣使用本族群語言,而創(chuàng)作歌曲多用新蒙古語演唱。
蒙古族布里亞特部落傳統(tǒng)服飾分為冬裝、夏裝與盛裝。盛裝是布里亞特人在大型活動與婚慶時穿的服飾。此外未婚女子多身穿溜肩式長裙,前胸打褶,已婚女子身著肩部打褶的長袍,肩部是否打褶,均不系腰帶。布里亞特女性勤勞能干,幾乎都會裁剪衣服來滿足日常生活中與大型活動當中的服飾,服裝以紅、藍等亮麗顏色為主。在上述婚禮儀式中,無論是草原上的傳統(tǒng)婚禮,還是舞臺化的婚禮音樂展示,他們都以盛裝呈現(xiàn),表現(xiàn)了強烈的族群意識和文化象征。
布里亞特音樂與其社會生活密不可分,活躍于歲時節(jié)慶、婚俗禮儀等傳統(tǒng)場合中的主要有民歌與歌舞兩大類,民歌主要以“長調”和“短調”歌曲為主,歌舞形式有“搖浩爾”、“納日給勒格”、“額日木切”與“畢赫力格”?!暗馈睘楦瑁窀枧c它相應的舞蹈組成歌舞音樂,即“搖浩爾道”、“納日給勒格道”、“額日木切道”、“畢赫力格道”。布里亞特民歌無論從內容與形態(tài)方面獨樹一幟,與其他地區(qū)蒙古族民歌有著很大的差異。在草原上舉行的布里亞特傳統(tǒng)婚禮“結親”儀式中,藝人們共演唱了11首民歌,傳統(tǒng)的短調歌曲占據了6首,布里亞特長調歌曲2首,創(chuàng)作歌曲2首。在“布里亞特部傳統(tǒng)婚禮—送親儀式”上,伴隨著舞臺化情景展示,共演唱了15首民歌,其中,有固有的傳統(tǒng)婚禮民歌11首,創(chuàng)作歌曲3首,集體性歌舞1個,內容豐富,獨具族群游牧文化特色,較全面地演繹并再現(xiàn)了婚禮儀式及其婚禮音樂的獨特音聲景觀,與草原上原生的“結親”婚禮儀式共同構建了當下蒙古族布里亞特婚禮儀式及其音樂的基本樣態(tài)。
從歷史發(fā)展來看,短調民歌的數量與內容比長調民歌更豐富。烏蘭杰在《蒙古族音樂史》中記載:“蒙古布里亞特部落,脫離山林狩獵生活方式比較晚,長期在蒙古高原東部邊緣活動,其音樂風格與其他蒙古部落產生了很大的差距,民歌發(fā)展長期停留在短調風格,并沒有發(fā)展到長調牧歌風格?!盵3]故布里亞特部落長調民歌的發(fā)展一直處于薄弱的狀態(tài)。短調歌曲在“藏戒指”游戲當中演唱居多,可見,短調歌曲是其主要的體裁形式?!陡璩陌凫`鳥》是布里亞特典型的短調民歌,在“結親”儀式上斯仍演唱的這首短調,其方正型樂段由上下句構成,以四五度音程為主的五聲音階式旋律框架,間插富有特色的過渡小三度,兩句落音分別是“re”和“l(fā)a”,形成草原民歌中常見的羽調式色彩,該曲上下句節(jié)奏鮮明一致,富有強烈的舞蹈性律動。而最具有布里亞特音樂特點的長調,可謂“送親儀式”上演唱的布里亞特部獨有的《阿拉塔日納》。該長調由兩個自由長樂句組成,羽調式,以“mi、do、re、la”為各分句的骨干落音,其音調古樸蒼勁,值得注意的是,在保持悠長的旋法上,其拖腔的高音區(qū)中常常出現(xiàn)帶有緊湊急促的環(huán)繞式音型加以點綴,與其他蒙古族地區(qū)悠緩長調的拖腔相比,缺少大量裝飾音的抖腔,從而成為其本族群長調的鮮明特色,加之當地民間歌手南吉樂瑪的深情演唱,使該長調頗有悠遠古老之情。
過去在婚禮儀式中特定場合演唱的特定曲目,如在“送親”儀式上演唱的特定歌曲“羊背歌”或“送親歌”已逐漸被簡略或遺忘,儀式音樂均來自主方邀請,從事專業(yè)演唱活動的青年歌手演唱創(chuàng)作歌曲。這種歌手與歌曲的轉換,使布里亞特婚禮音樂逐漸失去傳統(tǒng)表演空間,衰弱了相輔相成的儀式背景,從而變成舞臺化展演。下面是“送親”儀式上,民間藝人那慶演唱的“羊背歌”,是難得的一首布里亞特傳統(tǒng)民歌,在當下草原婚禮儀式中亦很少演唱了。
譜例1. 《羊背歌》
(歌詞大意:碰上清澈的泉水時,要讓乘騎飲水歇息;到了生疏的他鄉(xiāng)時,請不要總思念父母。)
這是一首以規(guī)勸、教誨、囑咐為內容的教化功能的民歌。在姑娘臨行前父母要進行一番囑咐,詞語動人,表達了父母親戚與出嫁姑娘之間骨肉分離而悲傷的心情,以及出嫁姑娘對父母故鄉(xiāng)依戀不舍之情。這首歌曲共有23段,演唱的方式有對唱和獨唱兩種,曲調有4、5種不同的變體,雖然長調旋律有些不同,但歌詞均相同。
歌曲為兩句式單段體長調民歌,羽調式,由四個樂逗、上下兩個樂句構成一段,反復23段歌詞而表達完整的內容。其節(jié)奏自由,第一樂段全長32秒,上樂句17秒,下樂句15秒。上下句旋律線環(huán)繞式裝飾音運用較多。骨干音在八度范圍內上下波動,節(jié)奏緩慢。其中帶有古樸蒼桑的裝飾音演唱,形成布里亞特長調獨具特色的韻味。
蒙古族布里亞特部音樂中,樂與舞緊密相連,舞者通常會以“自歌自舞”的方式進行表演,不論老少均可參與到歌舞當中,體現(xiàn)游牧部落的整體與團結的精神。除此之外,還有演員們“說白”環(huán)節(jié),從而具有綜合性特點。如,在“藏戒指”游戲中,猜戒指一方不斷用互相溝通方式猜測戒指在哪位手中,猜到戒指后,還要通過語言來表達戒指的藏處。此外,在“藏戒指”游戲中,兩方會用言語方式選出自方的優(yōu)秀歌手來獻歌,并挑釁對方可否有優(yōu)秀歌手等場景??梢?,婚禮儀式中說白、歌、舞三位一體才構成一個完整的音樂表達形式。
蒙古族布里亞特部婚禮音樂,在民間多依靠“口傳心授”這一方式來傳承。在田野中發(fā)現(xiàn),大多數中老年人因“文革”等多種社會因素而放棄學業(yè),回到牧區(qū)經營畜牧生活,導致很多人不識字、不識譜的狀況。而婚禮儀式往往是他們學習民歌與歌舞的最佳機會。對民歌有深厚興趣的牧民來說,參加宴會儀式,體驗宴會歌手們的演唱,從而獲得更多的音樂知識,包括民歌旋律、演唱方式、民歌歌詞以及相關的民俗常識等,從中獲得完整的音樂記憶。他們通過親身參與到儀式當中,感受演員儀式語境中的情感流露,以及思維方式來傳授婚禮音樂。
家族傳承也是布里亞特婚禮音樂傳承的主要途徑之一。家族式傳承來源于民間音樂世家對傳統(tǒng)文化的深度感知。對布里亞特家族來說,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音樂天賦,并傳授本民族音樂,認識民族文化,發(fā)揚民間藝術是很重要的一項工作。從而每逢宴會上老人都會帶著孩子,去體會儀式與音樂的存在,養(yǎng)成了“每逢宴會必參加,每逢宴會必唱歌”的習慣。如今,隨著婚禮儀式漸漸離開土壤走進城市,婚禮音樂開始被現(xiàn)代化的創(chuàng)作音樂替代,而民間的家宴也開始把婚禮音樂拿來演唱,增加對婚禮音樂的家族式傳承。
伴隨著全球化進程,各民族之間的互動愈來愈發(fā),其通婚現(xiàn)狀已呈現(xiàn)出不同國度、不同民族、不同部落之間的多樣化格局,其族群內部成員已趨向混合化結構,儀式音樂也走向多元構筑。調查中發(fā)現(xiàn),布里亞特民歌有一些旋律優(yōu)美、容易記憶的歌曲被保留下來,而有些民歌旋律繁瑣,不受大眾喜愛,所以隨著人們的不演唱而逐漸消亡。儀式音樂的選擇上,年輕群體多演唱本族群創(chuàng)作歌曲或外來音樂。他們認為,布里亞特民歌旋律都較有難度,不受大眾喜愛,唯有現(xiàn)代化創(chuàng)作歌曲更潮流,容易讓群眾接受。相反,老年群體更愿意演唱本部落傳統(tǒng)民歌。他們覺得,傳統(tǒng)民歌才是精髓,代表族群文化特征這些觀念。 另外,布里亞特民歌最主要的演唱特點就是“合唱性”演唱,且沒有樂器伴奏,大家隨意演唱。而如今的婚禮儀式,無論是草原上傳統(tǒng)型婚禮或舞臺上婚禮儀式的展演,都以現(xiàn)代化樂器伴奏,如電子琴、二胡、笛子等。固定的演唱節(jié)奏與獨唱模式,使牧民們失去了集體性演唱平臺,轉換成那些主辦方邀請的專業(yè)歌手的舞臺。
誠然,草原與城市是當今布里亞特音樂展示的空間,舞臺也不妨是民間音樂展現(xiàn)的場域之一,通過舞臺來傳達文化信息與音樂事項現(xiàn)狀,也可謂是布里亞特婚禮音樂走向現(xiàn)代化的社會必然和發(fā)展變遷。在“蒙古族布里亞特部傳統(tǒng)婚禮—送親儀式情景展示”演出中,布里亞特族群長輩歌手與青年歌手、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版歌曲的同臺呈現(xiàn),折射出布里亞特族群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梢?在現(xiàn)代社會里,布里亞特婚禮儀式及其音樂,將本土與外來、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縱橫交織,成為當下布里亞特蒙古人音樂生活的重要內涵。
參考文獻:
[1]寶敦古德·阿畢德.布里亞特簡史[M].內蒙古:呼倫貝爾盟歷史研究會,1985.
[2]符·阿·庫德里亞夫采夫.布里亞特蒙古史(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社會歷史室,1954.
[3]烏蘭杰.蒙古族音樂史[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