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徐水區(qū)第一中學 馬霖霞
教師在日常工作中經(jīng)常會遇到學生違紀、犯錯等問題,如果處理不當,容易產(chǎn)生教育事故。一些教師在教育學生受阻時往往喜歡求助于班主任或家長。與團隊成員或家長協(xié)作解決教育問題,本無可厚非,但如果一味依賴家長或班主任,育人效果往往不會很理想。
教師的告狀行為大致分為兩種:
一種是教師向?qū)W生家長告狀。教師在處理學生的過程中,懶于耐心教育,打著要家長配合的幌子向?qū)W生家長列舉學生各種“罪狀”。這種行為表面上是求得家長配合,實際上是要學生家長教訓學生,以使學生服從自己。這種行為不僅可能導致師生關系更緊張,甚至可能導致學生厭學、逃學。
另一種是科任教師向班主任或領導告狀。科任教師面對學生的問題行為采取矛盾上交的策略,把問題推給班主任或領導,這有可能錯過了處理問題的最佳時機,而且也容易導致師生的矛盾激化。
教師告狀行為有以下幾種危害:
第一,造成了師生關系緊張。學生成長階段出現(xiàn)行為偏差本屬正常,教師的任務之一,就是解決不斷產(chǎn)生的問題和矛盾,幫助、引導青少年健康成長。在具體過程中,師生間產(chǎn)生矛盾沖突在所難免,隨著教師的不斷成長,教師應該有能力控制矛盾的產(chǎn)生,而一旦有矛盾產(chǎn)生,就要想方設法化解。化解矛盾的過程就是教育的發(fā)生過程,也是師生關系升華的過程。所以,基于天職與責任,教師不應動輒就“告狀”。
第二,擴大了矛盾范圍。師生矛盾本來是二人的小范圍的問題,“告狀”行為會將矛盾擴大化。不少班主任和家長都有“護犢子”傾向,教師“告狀”無形中又邀請了兩方“敵人”,壯大了“敵方”的力量,師生矛盾還有可能會演變成同事間的矛盾、與家長的矛盾。所以,為了不擴大事態(tài),教師不必“告狀”。
第三,加大了矛盾的復雜程度。師生關系本來是單純的,矛盾也相對簡單,如果交到家長或班主任手里去處理,可能出現(xiàn)形形色色、五花八門的新問題,激發(fā)新矛盾。解決問題選擇“和風細雨”還是“當頭棒喝”,教師本是有主動權的,“告狀”則會讓自己陷于被動,甚至會牽扯出本已過去的矛盾,讓簡單的事情復雜化,不利于問題的解決。所以,本著掌握主動、及時解決的原則,教師最好不“告狀”。
第四,增添了別人的麻煩。本來大家都忙得腳翻天,教師“告狀”,推脫了自己的責任,卻增加了他人的煩惱和負擔。在每個人的生活與工作壓力都很大的今天,壓力自扛、與人輕松更能贏得別人的敬重,人與人的關系也才更和諧。所以,如果問題不是特別嚴重,教師不該“告狀”。
第五,傷害了家?;バ?。教師向家長“告狀”時,往往會氣不打一處來,失去冷靜和理智,指責家長教子無方,管理不善。這是對家長在家庭教育等方面所做努力的否定,若家長內(nèi)心不認可,極易導致其對學校、老師情感疏遠、信任度降低。所以,為保持家校間的互信,教師能不“告狀”就不“告狀”。
總之,教育過程中出現(xiàn)問題、產(chǎn)生矛盾,除非發(fā)生大事,教師千萬不要輕易“告狀”,不管是向校領導、班主任還是家長。有問題就解決,有問題就溝通,有問題就思考解決的辦法,這就是教師的職責,這就是教育。
教師行為的出發(fā)點只要是愛,只要以仁愛之心對待學生,師生之間就不會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把握主動權,勇于擔當,冷靜面對,及時出手,是化解矛盾的原則,諳熟規(guī)律,掌握方法,講究藝術,是教師的專業(yè)技能。既然做了教師,就要經(jīng)受教育實踐的磨礪,千錘百煉之后,自會有一身四兩撥千斤、百煉鋼化為繞指柔的本領。那時候,自身的教育實踐就會開出新局,教育之路會更加寬闊,自然也不屑于“告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