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聲樂藝術作為人類社會最為古老、最普及的藝術門類之一,深受人們的喜愛。在聲樂藝術的表演與教學過程中,聲樂表演者、聲樂教師以及專業(yè)學生必須從審美的角度出發(fā),深刻體會和挖掘聲樂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內涵。本文試圖將聲樂藝術表現中的審美原則作為研究對象,探討聲樂藝術表現的內在規(guī)律。
【關鍵詞】聲樂藝術;表現;審美原則
聲樂藝術是一門普及范圍最廣,深受人們喜愛、綜合性較強的表演藝術,是人聲唱的音樂與語言、舞臺表演相結合而成的藝術。在眾多的音樂藝術形式中,聲樂藝術的表現力是最為豐富而迷人的,聲樂的魅力是其它音樂表現形式所無法媲美的,優(yōu)美的歌聲是通過聲樂表演者身體各器官之間的相互配合,在主觀的聲音觀念作用下,發(fā)出合乎其審美觀念的音響。在聲樂表演與教學過程中,歌唱者、聲樂教師和專業(yè)學生不能只是機械的把藝術作品的音符、音高、節(jié)奏唱完整,更為重要的是從審美的角度出發(fā),深刻體會與挖掘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內涵,把作品表現得盡可能完美而非完整,這樣才會具有較強的藝術性,使每位欣賞者能夠從歌聲中得到生理和心理上的審美滿足。在聲樂表演及欣賞過程當中,聲樂藝術審美原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客觀真實性和主觀創(chuàng)造性對立統(tǒng)一原則
聲樂藝術的客觀真實性,是指歌唱表演過程中對于藝術作品的正確認識和尊重,演唱者必須盡量客觀真實地表現作品的內容。任何一部聲樂作品都是產生和形成于一個時代,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這一時代人們的政治、經濟、思想、觀念、審美以及生活等各方面的信息,當然在題材內容和表演形式等方面,都會受到時代的制約。因而作為一個聲樂表演者,應該懷著一顆虔誠與敬畏之心,認真深入分析和了解聲樂作者所處于的時代背景和作品的風格范疇,切實把握聲樂藝術作品的形式和內容的風格與特征。這是在歌唱表演中獲得客觀真實性的重要保證。要做到聲樂藝術表演的客觀真實,我們必須對樂譜進行正確分析。因為樂譜是聲樂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的符號記錄和表現,一方面是創(chuàng)作者在樂譜上表現出來音高、長短、節(jié)奏、節(jié)拍、旋律、調式、強弱以及和聲等因素,另一方面是創(chuàng)作者隱藏于樂譜背后的,需要演唱者憑借思考和揣摩才能感受到的各種因素。因而聲樂表演者對樂譜進行分析的時候,應當深入地探尋包括作曲家此處為什么會用這樣的力度?為什么用這樣的調式?為什么會用這樣的節(jié)奏?使用這種力度、調式和節(jié)奏在整個曲目中有什么深意?通過不斷的思索和探尋,從而使自己能夠最大限度地理解歌曲作者的真實意圖。當然,不同的人由于性格、知識結構等方面的差異性,必然對于同一首作品的理解會各不相同,但是不會出現大的反差,除非有意改編。相反,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正是促成聲樂表演風格多樣化的重要因素。所以,對聲樂作品的樂譜進行認真細致的分析,是準確反映作品的需要,也是形成自己表演個性的需要。
主觀創(chuàng)造性是指演唱者在充分尊重原著基礎上的主觀化與個性化的表現,是演唱者對作品不同于他人的理解以及不同的表現風格。主觀創(chuàng)造性與個人的性格、知識修養(yǎng)、知識結構等因素有著密切的聯系。聲樂演唱的個性是個人在聲樂演唱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相對穩(wěn)定和獨特的一種心理特征。聲樂演唱者在表現的過程中,如果能夠充分發(fā)揮出自己的表演個性,那么他的表演一定是成功的,也能夠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自從聲樂藝術誕生以來,聲樂藝術創(chuàng)作者和演唱者的表演,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聲樂創(chuàng)作者所創(chuàng)作出的聲樂作品,是聲樂演唱的基礎。而聲樂演唱者則是在這個基礎上所進行的二次創(chuàng)作。聲樂作品本身給予了演唱充分的二度創(chuàng)作空間,演唱者必須充分認識和利用作品的二度創(chuàng)作空間,發(fā)揮個人的藝術表演魅力,使自己的演唱放射出一種個性的光彩。對于欣賞者而言,他們也非常喜歡和愿意看到同一部作品為不同的演唱者所表現出的不同的表演風格,得到不一樣的感受,他們可以通過比較和鑒別,加深對于這首作品的理解,豐富自己的感受。因而,聲樂表演者必須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對于聲樂藝術作品進行自己正確而獨到的詮釋,充分發(fā)揮自己的特長與優(yōu)勢,逐漸形成自己的表演風格。個人表演風格的形成,還是一個聲樂表演家在聲樂藝術事業(yè)中是否走向成熟的標志,也是一個聲樂藝術表演家存在價值的體現??傊晿匪囆g表演及欣賞必須遵循客觀真實性和主觀創(chuàng)造性的原則,兩者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聲樂藝術客觀真實性是主觀創(chuàng)造性的基礎,主觀創(chuàng)造性是對藝術真實性的進一步提升,兩者之間具有相輔相成、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在表演過程中必須遵循這一對立統(tǒng)一的原則。
二、聲樂表演的歷史性和時代性對立統(tǒng)一原則
聲樂藝術的歷史性是指聲樂藝術作品的形成和產生具有自己特定的時代背景,不同的時代由于其政治、經濟、自然、地理、宗教等文化背景的不同,從而形成不同風格的聲樂藝術作品。歌聲凝結時代精神的火花,可以說每一首聲樂作品都是那個時代的產物,都包含了那個時代的文化信息。例如巴洛克時期巴赫的康塔塔,其作品內部結構精妙,多聲部的線條組合,裝飾性的音特別突出,給人以美輪美奐之感,這就是巴洛克時期的音樂風格的體現。而維也納古典主義時期莫扎特的歌劇,其作品的內部結構十分嚴謹,非常講究作品內部結構邏輯上的關系,這就是古典主義風格的體現。到了舒曼、舒伯特時期,藝術歌曲盛行,這種聲樂體裁小巧精美,表演風格較為自由,表演者有著充分的自由發(fā)揮空間。再如:我國抗日戰(zhàn)爭時期產生的《黃河大合唱》、《義勇軍進行曲》等歌曲,則賦予了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社會背景以及這一時期人們的審美觀念與審美傾向;建國初期所創(chuàng)作《歌唱祖國》《咱們工人有力量》《社會主義好》《采伐歌》等歌曲反映了這一時期雄壯豪邁的群眾聲樂藝術的興起,生動地表達了中國人民邁向新勝利步伐,體現了新中國群眾歌曲的新風貌。當今的時代,隨著聲樂藝術的多元化發(fā)展,各種新的風格也是層出不窮,這種歷史的豐富性對于演唱者來說,既是一個挑戰(zhàn),也是一個充分發(fā)揮的平臺。很多演唱者想盡一切辦法,走進歷史中,從政治、經濟、社會等多個方面,對作品進行全方位的分析,力求將作品的風格予以最真實的再現,一邊真實地體驗和表現作品的精神內涵和時代風貌,這種鉆研的精神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對于聲樂作品歷史風貌的準確把握和再現,不僅是對聲樂作品和創(chuàng)作者本身的一種肯定和尊重,更是我們表現這首作品的基礎。那種對作品的歷史環(huán)境、歷史時期全然不顧的演唱,無疑是一種缺乏聲樂理論素養(yǎng)的表現,也不能得到人們的認可和更不可能得到人們的喜愛。
然而,時代總是在不斷變化的,歷史的聲樂藝術不可能一成不變地被表演。盡管我們今天對作品歷史性有著一種尊重的態(tài)度和積極的認知,但是我們還是采用的是一種現代人的眼光和思維,這是一個不可改變的客觀事實。當今的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思想觀念、審美原則、審美情趣等,都已經和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的知識結構、生活觀念,我們身上所具有時代精神和審美觀念,必然會影響到我們對歷史作品的理解和表現。因而從這個角度來講,完全的一成不變的徹底的原汁原味的表現歷史作品,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是沒有這必要的,因為欣賞者的審美觀念也發(fā)生了變化,我們表演作品時必然要與時代的審美觀念結合起來,才會得到欣賞者的認可。既然這是個無法改變的事實,因而我們就應該在充分尊重歷史的前提下,為歷史的作品注入新的時代的生命,與其將精力和時間放到對于歷史的再現上,不如創(chuàng)造性地挖掘作品,為作品賦予新的生命力,去發(fā)現那些沒有被注意過的、積極的美的因素,以新的時代精神和審美情趣對之加以豐富和創(chuàng)造。這種創(chuàng)造,若干年之后,也將會成為一種歷史。
因而,聲樂藝術表演與欣賞過程當中,聲樂表演的歷史性與時代性應該有機地統(tǒng)一與融合,也是聲樂表演時所需要牢牢把握的原則。不顧作品的歷史性,隨意進行主觀表現,或者沉溺于對歷史的還原中不能自拔的極端復制,都是不可取的。而且在實際的表演過程中,不同的演唱者會對兩者有著不同的側重,這是聲樂藝術表演中應該被允許的,這樣也將更加有利于聲樂表演者表演個性和藝術特長的充分發(fā)揮,也是聲樂藝術表現的空間性和音樂所具有的模糊性特征所決定的。
三、聲樂表演的技巧性與表現性對立統(tǒng)一原則
任何演唱藝術,不論其形式如何,要想唱得好必須要有技巧和方法。我們所掌握的技巧越多、越豐富,就越有利于藝術的表現,作為一個歌唱演員應該盡可能地掌握更多的技能技巧,以適應各種風格的演唱。古今中外一切卓有成就的聲樂表演藝術家,無疑不具有高超與獨到的演唱技巧。一名聲樂家要在藝術上得以充分表現,沒有相應的技巧是不行的,藝術上的自由需要有充分地運用技巧的能力,技能絕不是簡單的一種生理運動或者能唱幾個高音,而是通過調控生理機理動態(tài)的某些心理因素,從而達到全身發(fā)聲系統(tǒng)的整體機能的協(xié)調。也就是那些支配我們去達到某一種技術要求的內心活動,假如沒有這種心理上的技能,無論怎樣做生理上的訓練也不可能達到真正高超的技術水準。
技術從來就是為藝術服務的,有什麼樣的藝術就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技術為之服務的,只有藝術的發(fā)展才會促使技巧的發(fā)展,決不會是先有技巧而后有藝術。因而,技巧訓練是一種受美感心里支配的藝術活動,即使是發(fā)聲練習,也一定要把它當作一種藝術審美享受,獲得審美上的滿足,也就是說聲樂技巧必須要與審美結合起來,這一點正是技巧訓練的關鍵,聲樂表演藝術中的技巧固然重要,但還有一樣東西比技巧更重要,它就是聲樂表演中的靈魂,即:聲樂藝術的表現性特征,沒有靈魂的演唱就好比一具僵死的空殼,它沒有生命力,也不可能具有感染力。技巧的訓練以及獲得,最終是為了對藝術作品的表現,否則就失去意義。聲樂表演中的靈魂并非天生具備,而是來自藝術家長期積累的藝術修養(yǎng)和生活體驗。在當今,隨著音樂教育的普及和正規(guī)化系統(tǒng)的培養(yǎng),掌握高超的聲樂表演技術技巧的青少年非常多,然而能夠真正成為歌唱藝術家的卻寥寥無幾。有些表演者雖然掌握了較好的演唱技巧,他們的演唱能以其技巧的高超與華麗而眩人耳目,博得一時的掌聲與喝彩,但終究會因為缺乏藝術表現與內在生命而令人感到乏味,這樣的歌唱家其實不過是一些聲樂匠人而已。真正聲樂表演藝術家決不以狹隘的炫耀技術技巧為榮、為目的。而是把精妙絕倫的表演技巧與藝術表現完美的結合與統(tǒng)一起來,他們的精彩表演不僅給人以審美的愉悅,而且以其豐富的精神內涵與情感表現而撩人心弦、激動心智。中國傳統(tǒng)聲樂表演既很重視表演技巧,更加重視對藝術表現。因而,我們在聲樂藝術的學習與表演過程當中,一定要將聲樂的技能技巧與藝術的精神內涵與情感充分地結合起來,達到藝術與技術的高度統(tǒng)一。
參考文獻
[1]丁亞平.藝術文化學[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
[2]郭建民.聲樂文化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
[3]范曉峰.聲樂美學導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8.
[4]郭建民.聲樂文化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張穎,女,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