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健男
本文旨在通過揭示A公司通過盈余管理扭虧為盈,運用實際案例來揭示企業(yè)利用計提資產損失或利用非經常性損益來進行盈余管理。并對相關的監(jiān)管提出自身的見解和建議,為投資者分辨盈余管理提供案例和幫助投資者認識到如何識別。
風險導向 審計
當下,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通過計提資產減值損失去“洗大澡”從而達到盈余管理,美化報表的目的。本文所選擇的A公司在2010年至2012年,業(yè)績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在2011年有明顯的“洗大澡”之嫌。在分析后,我們還發(fā)現(xiàn)A公司在瘋狂計提資產減值背后還有更深的故事。12年微利現(xiàn)象以及高達一億多元的非經常性損益明顯表面了A公司利用非經常性損益進行盈余管理扭虧的行為,而這樣的“洗大澡”行為是不符合相關的披露準則和政策的。
公司環(huán)境及行業(yè)背景
A公司于1998年成立。公司在上市后,以電紙書生產與服務為主營業(yè)務,并制定了“技術創(chuàng)業(yè)、資本擴張、國際運營”的發(fā)展戰(zhàn)略。作為當時行業(yè)的主要開拓者,其電紙書業(yè)務曾位居行業(yè)第一名。但隨后由于受到國際市場的沖擊(IPAD平板電腦),大屏幕智能手機的普及浪潮以及行業(yè)競爭的加劇。2011年,僅僅上市兩年業(yè)績虧損就達到了5億元,而2012年報表顯示為微利1150萬元。
總股本21410.279萬股,在持股結構方面,劉迎建為最大股東,持有22.43%的股份。徐冬青為公司第二大股東,持有14.02%的股份。兩人為夫妻關系并且是該企業(yè)的實際控制人,合計共持有36.45%的股份。在前十大股東中,除了劉迎建和徐冬青外,剩余八大股東合計持有10.23%股份。
公司戰(zhàn)略及可能導致重大錯報風險的可能性
A公司在2010年剛上市時,股價曾經一路飄紅,最高股價曾達到175元。但是在2011年時,股價一度下跌至14元。之間的巨大差額無疑讓各大投資者體會了一把“過山車”的感覺。直至2012年的報表顯示出來的“微利”才讓公司的股價逐漸回升。
當時,A公司剛剛上市,本來形式一片大好,但是恰逢行業(yè)迎來低谷期。而在眾多同行業(yè)紛紛報虧的情況下,A公司卻迎來紅利,這顯然是不符合邏輯的。而企業(yè)高管在知道行業(yè)不景氣的情況,那么這種仍然虛報利潤的背后有沒有個人利益的存在呢?
評估重大錯報風險
A公司于2010年上市后,公司在扣除非經常損益后,歸屬于上市公司的凈利潤達到8900萬,這也使得公司股價一路上揚。而2011年高管股票解禁后,公司的多名高管及各投資者相繼減持手中的股票,這種現(xiàn)象無疑引起了市場上廣大投資者的懷疑,不僅僅對2010年公司所發(fā)布的財務報表表示懷疑,同時對2011年的公司業(yè)績表示擔憂。
2010年A公司上市時,企業(yè)一眾高管為了表示其雄心壯志,曾舉辦了榔頭砸蘋果的慶祝儀式,而這個儀式的含義即為超越當時的蘋果公司。正是這種勇于進取的精神讓一概投資者從A公司身上看到了希望,同時也使得股價一路飛漲。在2011年的3月18日,A公司發(fā)布了其2010年的年報,全年收入高達12億元,較2009年增長112.7%,實現(xiàn)凈利潤8790億元,同比增長2.69%。這份年報也使得A公司的股價持續(xù)上漲。而僅僅在這份報表發(fā)布后的3天,2010年3月21日,A公司共9名高管集體減持手中自家A公司的股份,數量從4.5萬股到30.1萬股不等,9名高管在一天之內共計減持120萬股,套現(xiàn)數額達到9000萬元。一般情況下,高管減持手中的股份并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但是在短時間內,人數如此眾多,減持金額如此龐大的時間實屬罕見。在市場和投資者困惑和懷疑的時候,4月30日,A公司發(fā)布一季報,稱由于受到iPad平板電腦的影響,公司預計上半年虧損9800萬余元,當日,A公司股價狂跌至23.90元。幾乎所有的中小投資者全部被套牢,之后的時間,股價持續(xù)下跌,幾乎每天都在“勇”創(chuàng)新低。在兩個月的時間內,公司距高管減持時的股價相比,暴跌了43%。
A公司在2011年曾計提了大量的資產減值損失,在項目上主要包括存貨和應收賬款,而這些項目都是可以在日后進行轉回的。也就是說,計提這些資產減值損失是都為了方便在未來的時日里方便回轉而進行的盈余管理。我們在分析其報表時發(fā)現(xiàn),在2011年度中,計提的存貨資產減值損失高達116億元
同時讓我們來關注一下A公司之前的年報。在2010年A公司所發(fā)布的年報中,A公司所擁有的核心資產沒有發(fā)生盈利能力方面的下降,而且沒有出現(xiàn)因設備更新?lián)Q代或是出現(xiàn)替代品等使得核心資產盈利能力下降的情況,所以A公司沒有資產減值的跡象。當時,A公司的管理層認為,公司擁有持續(xù)經營的能力,在當時的情況下并不存在可能的資產減值問題。但是我們根據2011年的巨額存貨減值中可以判斷出,A公司在2010年是可以預知該情況的發(fā)生的,那么為什么在2010年并沒有可能存在的減值信息呢。我們可以有理由懷疑,在2010年,A公司有意的延遲了計提減值準備。
實際上,A公司在2007至2010的四年中,在存貨和無形資產項目從未有過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只是提取過壞賬準備。而突然在2011年計提巨額的存貨跌價損失和無形資產減值損失。
A公司在2010年只是計提了壞賬損失5,206,491元,在存貨上沒有進行計提資產減值。而原料和產成品兩項存貨的總額為4,1億元,當年總資產為18.6億元。在兩項存貨合計占有總資產22.04%的情況下不進行資產減值對于當時的A公司來說是十分危險的行為。到了201 1年,A公司確認資產減值損失達到1.58億元,合計達到了公司減值前資產總額的11.37%,在比例上十分驚人。
[1]論審計風險模型中的重大錯報風險[J].張彥惠.現(xiàn)代經濟信息.2013(10)
[2]對重大錯報風險的審計職業(yè)判斷[J].陳明曼.發(fā)展.2012( 05)
[3]重大錯報風險審計模型應用研究[J].王秀萍.企業(yè)導報.2011( 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