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璇
[摘要]國學經典是記載中國傳統(tǒng)學術文化的典范性著作,是國學之精華,具有國學的綜合性和整體性思維特征。誦讀國學經典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有助于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增大識字量、提升智力,增強文化底蘊、塑造學生品格??赏ㄟ^培養(yǎng)興趣、精選內容、強化積累與靈活誦讀、課堂中引導與活動中內化、巧用時間等策略來提高誦讀經典的效果。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深刻反思,一方面,頗有收獲,學生形成了良好的語感、發(fā)展了思維,識字量增大、整體智力水平超出同齡學生,增強了學生的文化底蘊,并促進了良好班風、學風的形成;另一方面,有些難題亟待破解,一是教材內容龐雜,需要認真?zhèn)湔n,二是自身的國學水平亟需提高,三是部分家長對經典誦讀活動支持不夠。這些問題成為下一步研究的主要內容。
[關鍵詞]小學生;誦讀國學經典;中國傳統(tǒng)文化
[中圖分類號] G62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005-5843(2018)04-0101-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804020國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著中華五千年文化,有著精妙的語言和深刻的內涵,凝縮著中華文化之精髓,那些流傳了成百上千年的經典著作、詩詞歌賦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龍的傳人,是一份寶貴的財富。國學更是中華民族的根,是中國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引領學生從中國古代文化中尋找中國文化底蘊的根,將中國的國粹代代相傳,進而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奠定重要基礎。
誦讀國學經典,首先要弄清楚三個問題,即什么是國學經典?小學生為什么要誦讀國學經典?如何誦讀國學經典?下面本人根據多年教學經驗和實踐,結合語文學習特點,談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國學經典的基本內涵
國學,作為名詞古已有之,指的是國家一級的學校,而作為近代意義上的概念,是在 20 世紀初形成的,其具體界定眾說紛紜,筆者支持如下觀點:“國學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tǒng)學術文化,即是運用現代立場與眼光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學術進行研究與闡釋的一門學問。[1]”它有兩個基本特征:(1)綜合性強。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內容廣泛。應該說,包含傳統(tǒng)學術文化的各個方面,不僅包括文學、哲學、歷史、經學、考據學、藝術等方面的社會科學,還包括醫(yī)學、數學、天文、生物等自然科學。國學不是社會科學的代名詞,而是文科、理科、工科等各科類的學術集合。二是各科間的貫通。主要體現三個貫通:即文史哲貫通,儒、道、佛貫通和中西學術貫通。正因為國學注重貫通,才造就了陳寅恪、王國維、錢鐘書等著名的國學大師,也正因為此,國學才能在知識經濟時代重現青春、再展魅力。(2)注重整體思維的運用。中國古代先哲擅長用整體的觀點和視野觀察和把握事物,并主張自始至終視任何對象為一整體, 在整體感的統(tǒng)馭下來認識整體內部各部分間的聯系和區(qū)別,從中把握事物的本質。比如,講究治學的總體把握,注重學理、考據與辭章的整體運用,即注重學術研究觀點、引經據典與字、詞、句、章的綜合運用。再如著名的“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的思想及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學說和中醫(yī)經絡理論也都十分鮮明地體現了這種整體思維的特征。
所謂經典在《現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中主要有兩種相近的定義,一是“舊指作為典范的儒家著作,如四書五經等”;二是“指最重要的具有權威性的著作”[2]。綜合國學的要義,筆者認為,國學經典是指記載中國傳統(tǒng)學術文化的典范性著作。國學經典是國學之精華,仍具有國學的綜合性和整體性思維的特征。本文中的誦讀國學經典,主要是指在人生記憶的黃金時期3~13歲,心靈最純真的年齡段誦讀、熟背經典美文、唐宋詩詞,以達到文化熏陶、智能啟迪與人格培養(yǎng)等目的,即是從蒙學經典的俗文化開始過渡到經典、詩詞雅文化的誦讀,并引導他們進行淺顯的文學鑒賞。
二、誦讀國學經典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一)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
要想在語言世界中縱橫馳騁,就需要有深厚的語文素養(yǎng),而且語感和深刻的思維缺一不可,有時依憑思維,有時全仗語感,交替并用,互相之間轉換自如,好比行云流水,了無痕跡。
誦讀,字典里解釋為:熟讀、背誦。筆者認為,誦讀并不是簡單意義的熟讀、背誦,而是一門藝術,是眼、口、耳、心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在誦讀過程中,多種感覺器官都參與其中。談到古文的誦讀,南宋詩人、哲學家,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的看法是,“要讀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讀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3]。朱熹的這段話不僅道出了誦讀的重要性,也告訴世人誦讀的方法。古人讀書特別注重誦讀,搖頭晃腦,陶醉其中,而誦讀正是培養(yǎng)語感的重要途徑。語感是語文的核心能力,是對語言文字敏銳、豐富的感受力,在語文學習中至關重要,它能使學生敏銳地感知和辨別語言的正誤、美丑、工拙,以及不同的風格、情趣等。一個人語感的強弱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語文能力的高低。古典詩文文質兼美,有一定的韻律節(jié)奏,是培養(yǎng)語感的絕佳材料。在應試教育的今天,沒有什么比誦讀更能培養(yǎng)語感,沒有什么比語感更有助于成績的提高。所以說,小學生誦讀大量國學經典,不僅能得到經典文化的浸潤,汲取古代文學之精華,豐富語言積累,理解經典內容,領悟其思想,促進了語感的生成和發(fā)展,還能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多種感覺器官的協同運用。
國學經典是經過幾千年歷史沉淀流傳下來的、有思想深度的書籍。經典誦讀遵循著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一般認知規(guī)律。它通過感覺器官對作品進行感知,再調動生活積累,產生共鳴,而后經過豐富的想象、深刻的理解分析,進而領悟到經典所揭示的真諦。小學生通過誦讀《三字經》《弟子規(guī)》《唐詩宋詞》《論語》等經典,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習慣,提高邏輯思維能力。
(二)增大識字量,提升智力
國學經典薈萃了大量的語言文字,內容豐富,語言簡潔明了,讀起來朗朗上口,有和諧的韻律美。學生在反復誦讀中識文斷字,增大了學生的識字量,突破了低年段語文學習的重難點。學生認的字多了,為課內學習和課外閱讀掃清了障礙,許多誦讀經典的孩子在小學中低年段能主動找書讀,從而視野開闊,智慧流溢,這種博覽群書的習慣會為學生積累豐富的文化知識,學生的理解能力、閱讀能力也隨之提高,形成了良性循環(huán)。
古往今來,歷代文學大師無不滿腹經綸,具有很好的記誦功底。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記憶在13歲前是記憶發(fā)展的黃金期。當今的語文教學過于強調理解,輕視識記背誦。學生需要在記憶力最旺盛的時期多讀多背,熟讀成誦,沉睡的記憶潛能才會被喚醒,學生的形象思維才會得到鍛煉,記憶力廣度和深度才會得到明顯提高。通過幾年誦讀國學經典的學習,我班學生對識記內容,讀上三四遍甚至一兩遍即可背誦者已非個別現象,而其他學生也對背誦不再視為畏途,而是當作一種追求快樂的精神享受。
誦讀經典不僅提高學生記憶力,對學生注意力專注程度也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孩子在課堂上能否集中注意力,能否持久維持,是決定孩子學習效率、成績優(yōu)劣的重要因素。國學經典誦讀本身是一個入靜的過程,對一些活潑好動的孩子,利用寶貴時期接觸具有智慧和價值的經典,反復誦讀,能有效改變多動的性格,是訓練學生集中注意力最有效的手段。在記憶力程度提高、注意力持久維持的同時,也會促進理解能力的提高,進而使學生的智力得到整體性提高,為下一學段的深度學習乃至終身學習奠定了重要基礎。
(三)增強文化底蘊,塑造學生品格
國學經典是民族文化的瑰寶,民族精神的源頭活水,千百年傳唱不衰。讀國學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塑造學生品格。
我國許多老一輩革命家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詩詞歌賦方面有很高的造詣。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奠基者、堪稱世界偉人的毛澤東是獨領風騷的詩詞巨匠;平易近人、滿腹經綸的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或文章引經據典成為常態(tài)。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們小學生更應在知識積累的關鍵時期,多讀、多背,文化底蘊自然就能厚實?!案褂性姇鴼庾匀A”,誦讀國學經典,培養(yǎng)讀書興趣,自然有一種非凡的氣度,尤其積累那些經過時間證明了的蘊蓄著中華民族精神和品格的古典詩詞歌賦,通過誦讀,使其思想和智慧在經典中升華,自然達到增強學生文化底蘊、培育高尚情操的目的。也許有些經典篇目小學生暫時無法完全理解,教師只需做粗略講解即可,但現在要先背熟,以后隨著孩子理解能力的增強,人生閱歷的豐富,就會自然而然地進行批判、分析、融會貫通,便會有自己的感悟,甚至成為人生成長的力量!“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就是這個道理。
國學經典教育不僅是單純地讓學生背誦經典那么簡單,更為重要的是能塑造學生高尚的人格。以前,班級偶爾發(fā)生丟東西的現象,現在沒有了,因為學生明白了“用人物,需明求”;公共汽車上,學生也實踐著經典的教誨,給老人讓座,因為他知道“長者先,幼者后”;回到家里,幫媽媽做家務,給爸爸捶背揉肩比比皆是,他們以香九齡為榜樣,“香九齡,能溫席”,誦讀國學經典確實是極佳的教育方式。小學階段的孩子,年齡小,自身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處于懵懂的發(fā)展時期,經典體現出來的高尚理想、堅強意志、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等,對健康品格的形成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而且,國學經典所展示的畫面,幾乎遍及人類生活的所有領域,也貼近小學生的生活,使其在誦讀經典的同時,會不自覺地用圣人的思想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梢?,國學經典如潤物細無聲的春雨,滋潤著小學生稚嫩的心靈,塑造著小學生健康向上的品格。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薄R粋€中國人應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風骨;“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準則;“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的豁達樂觀;“頭懸梁,錐刺股”的刻苦勤奮;“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傳統(tǒng)美德,等等。這些優(yōu)良的品格是國學經典中之精華,孩子們應該潛下心,靜下氣,從現在起日積月累,從厚重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精神食糧,奠基豐厚的文化底蘊,造就高尚的品格。
三、誦讀國學經典的教學策略
(一)培養(yǎng)興趣是關鍵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誦讀的國學經典篇章距今年代久遠,字詞讀音生僻,意義變化巨大,語匯、句式都與現在有天壤之別。有些詞句連教師讀起來都會望而卻步,更何況小學生,所以要想讓孩子愛上經典,首先要培養(yǎng)孩子們的興趣。
“親其師,信其道”,在小學生眼里,教師是可敬又可怕的,作為教師要和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讓學生愛上經典誦讀。有些學生為了得到教師的贊賞、伙伴的羨慕會用心誦讀。沒有按要求完成誦讀內容的同學也絕不批評,相信有了教師的鼓勵、同學的帶動,耳濡目染之下會逐漸投入到經典誦讀活動中。
另外,小學生好奇心十分強烈,教師在教學中插入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典故,可以把好奇心轉化為學習興趣。在誦讀《三字經》時,我經常告訴學生:熟讀《三字經》,可知千古事。誦讀到“昔孟母,擇鄰處”,我會給孩子講孟母三遷的故事;誦讀到“香九齡,能溫席”我會告訴孩子什么是孝道:誦讀到“融四歲,能讓梨”,我會讓孩子明白中國古代“孝”與“悌”意義的不同。這些典故和古文常識活躍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和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進而激發(fā)了學生愛學經典的興趣。
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維持興趣的持久性,也需要教師動一番腦筋。為此,我在班級設立“誦讀經典小擂臺”,只要學生每天按要求完成誦讀內容,就在擂臺上加分,每個月進行評比,頒發(fā)獎品,一顆紅星,一張卡片,或班級圖書角的借閱卡都可以,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都去努力品嘗成功的滋味。
(二)精選內容是基礎
《三字經》云:凡訓蒙,須講究,詳訓詁,名句讀。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4]。其中道出了初學者誦讀經典的基本策略。同時,現在市面上有關國學經典的書籍琳瑯滿目,這就需要我們教師根據孩子不同年齡和知識水平進行有效選擇。
低年級(1—3年級)的學生年齡小,他們記憶特點是無意識記憶,效率依賴于學習內容和教學方式的趣味性和情景性。我們可以選擇《弟子規(guī)》《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聲律啟蒙》《笠翁對韻》《顏氏家訓》《孝經》等內容淺顯、朗朗上口的經典之作。
高年級(4—6年級)的學生有主動學習意識,開始從無意識記憶轉化為有意識記憶,并有了識記的方法和策略。所以,我們可以選擇《論語》《孟子》《中庸》《大學》《詩經》《離騷》等精篇名段。
此外,唐詩宋詞的誦讀貫穿于整個小學階段,而且是風雨無阻。
(三)強化積累、靈活誦讀是根本
在多年的誦讀國學經典教學中,我始終堅持“重在積累,不求甚解”的原則。小學生年齡小,知識經驗少,理解能力較弱,許多國學經典篇章的深刻內涵無法理解。作為教師,倘若一味地對學生進行經典知識的講解,對他們進行思想說教,就會破壞誦讀經典的氣氛,結果適得其反。為此,我只做粗略地講解或提示,然后讓學生眼、口、耳、心并用,反復吟誦,直至熟背,這樣,在日積月累中存儲了大量的國學經典知識。隨著學生古文知識和生活閱歷的不斷豐富,就會逐漸加深理解、提升感悟。這樣,就會達到水到渠成的目的。
但誦讀形式不可單一,要多樣化,要有趣味性。我經常字正腔圓、抑揚頓挫的示范讀;時而也讓學生模仿古人搖頭晃腦地入境讀;有時還讓學生們配上自己喜歡的動作、自己喜歡的曲調展示讀等。我班學生在誦讀《三字經》時,男同學一邊做拍手游戲一邊誦讀,女同學一邊跳皮筋一邊誦讀,個個玩得不亦樂乎,《三字經》幾乎能倒背如流。
(四)課堂中引導、活動中內化是升華
國學的學習方式若只是誦讀,盡管很有興趣也會慢慢地變得枯燥乏味,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怎樣把國學內容和語文課堂聯系在一起,相輔相成,是所有語文教師不斷思考、探索的問題。在我的語文課堂上,處處可見國學經典的影子。在講授《藏羚羊跪拜》一課進行全文總結時,我對學生們說:“同學們,課文里無論是毫不猶豫跪拜在老獵人槍口下的藏羚羊,還是在血淋淋的現實面前幡然醒悟的獵人,都足以讓我們感受到,無論是人還是動物,他們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對生命的敬重。1 200多年前,唐代詩人白居易也曾經以為生命有高低貴賤之分,人處在生物界的金字塔頂端,有權利主宰其他生靈的命運,后來在高僧的指點下,形成了自然界萬物平等的觀點,并作詩一首來勸誡人們愛惜動物,你們想讀一讀嗎?”在激起學生的興趣后,我出示了《鳥》這首詩:“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辈⒁I學生誦讀。這樣,國學經典與語文課堂教學融會貫通,水到渠成。在教學《西湖的綠》一文第三自然段時,我出示了文中描寫新荷的一段文字:“那是滿池的新荷,圓圓的綠葉,或亭亭玉立于水上,或宛轉靠在水面,直覺得一種蓬勃的生機,跳躍滿池?!辈⒄埻瑢W們想象一下,除了你看到的畫面,你還能想到哪些畫面?同學們眾說紛紜,有的同學提到“滿池的荷花在淤泥中長出來,卻不被污染,仍然是筆直潔凈樹立水中”。我不失時機評價到:“你的想象力真豐富,這也讓我想起了宋代周敦頤的《愛蓮說》。”并出示句子“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同學們看到這篇早已耳熟能詳的古文后,頓時思維活躍起來,你一言我一語,往日積累的關于描寫荷花的詩詞歌賦噴薄而出:《采蓮曲》《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池上》等孩子們一一齊聲誦讀,入情入境。國學經典引入課堂,只要善于利用、合理利用、巧妙利用,會使教學充滿活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國學經典誦讀內容如果只是局限在書本上,而沒有實際活動的深化,那學生學到的依然是淺顯的知識。“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例如:我經常借助傳統(tǒng)佳節(jié)開展一些與國學經典有關的活動,為學生學習經典詩文注入強有力的動力。春節(jié)、中秋、端午、重陽等都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佳日,為慶祝節(jié)日我讓學生收集相關經典詩文,或摘抄,或交流,或辦手抄報。學生們在慶祝傳統(tǒng)佳節(jié)過程中,既了解了傳統(tǒng)佳節(jié)的來歷、風俗習慣,又積累了經典文化,進而使國學經典在學生的心中生根發(fā)芽。
(五)巧用時間是保障
國學經典容量大,要想學有所成,貴在堅持。每天早自習15分鐘誦讀經典對于我班學生來說,是雷打不動的,決不會因為任何事情而耽誤。此外,孩子一天早早晚晚邊邊角角的時間,如:每節(jié)課前候課3分鐘,大課間結束到上課有近10分鐘等,我都會見縫插針,充分利用。積少成多,一天下來,一個月下來,一年下來,6年時間里利用上學每天15分鐘和零零散散的時間,國學經典必將在孩子未來的人生中結出豐碩的果實!
四、學生誦讀國學經典的反思
(一)收獲
我所教班級自開展學習國學經典以來,同學們學習著、實踐著、收獲著、快樂著,學生風貌發(fā)生可喜的變化。作為一名班主任、語文教師的我體會良多:(1)學生形成了良好的語感,發(fā)展了思維。從孩子們步入小學的第一天,學生對經典一遍遍地誦讀,每一遍都是一個感知的過程。誦讀的水平在步步提高,誦讀者的理解、體會也在層層加深。如,學生朗讀古代白話文《猴王出世》、文言文《舍生取義》《朝三暮四》等較為拗口的文章仍流暢通順??梢?,朗讀水平已大幅度提高,并形成了良好的語感。學生閱讀能力也明顯提高,有較強的語言感知和理解、分析能力,思維得到發(fā)展。(2)識字量大,整體智力水平超出同齡學生。經過經典誦讀的實驗,教師和家長欣喜地發(fā)現,學生因識字量大,在低年段就養(yǎng)成閱讀書籍的好習慣,而后智力水平也較高。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家里,學生的語言變得豐富靈動,妙語連珠,出口成章;寫作文也經常引經據典,信手拈來。(3)學習國學經典活動的開展促進了良好班風、學風的形成。學生的“精、氣、神”得到提升,行為習慣進一步規(guī)范,優(yōu)秀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進一步得到提高。(4)國學經典誦讀增強了學生的文化底蘊。學生在誦讀經典的過程中開闊了視野,拓寬了知識面,增強了文化底蘊。學生豐厚的文化底蘊又促進了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明顯提高,而且理解課文內容時也時常出彩,發(fā)言很有深度,常有令人感嘆的頓悟之語出現。
(二)困惑
在多年的經典誦讀活動中,我和孩子們收獲滿滿,但也有不少問題和困難。(1)教材自由度過大,不好把握,沒有相關的教學參考資料,需要教師自行制定教學內容并查找備課。(2)隨著誦讀經典內容由淺入深的學習,越發(fā)感覺國學功底不夠深厚,亟需提高。作為語文教師有較繁重的語文教學任務,如何在有限時間內保質保量完成語文教學任務的同時,提高自己的國學水平是當務之急。(3)因經典熏陶是不可能即時顯出成效,部分家長對經典誦讀活動不夠理解,支持的力度不夠。
參考文獻:
[1]趙淑梅.振興大學國學教育的理論探索[D].東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
[2]李行健.現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Z].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語文出版社,2004:689.
[3]朱熹.訓學齋規(guī) 讀書寫文字[EB/OL].http://www.docin.com/p-922559953.html.
[4]理想.三字經[M].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2005:29-30.
(責任編輯:趙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