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榮華
摘要
通過分析2017年江蘇省各市中考題中有關古詩文的題目,強調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要充分體現(xiàn)人文性的特征,讓課堂跟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充分結合,充滿“文化味”。
關鍵詞
古詩文 課堂 教材 傳統(tǒng)文化
《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4版)提出,思想品德課程具有初中思想性、人文性、實踐性和綜合性等特性。其中關于人文性提到了“用優(yōu)秀的人類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學生心靈,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社會責任感”。古詩文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重視古詩文在思想品德課堂的運用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開放性,加強與其他課程的有機聯(lián)系和融通,從而形成教育合力。
筆者從2017年江蘇省各市中考題出發(fā),摘選中考題中與古詩詞有關的題目,分析題目的立意與教材知識點的聯(lián)系,啟發(f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重視教材中出現(xiàn)的古詩詞,讓道德與法治課堂充滿“文化味”。
一、以古詩文作為題干的選擇題
2017年鹽城卷第1題和南通卷第6題都是以名人名言作為選擇題題干,解題思路就是在理解古詩文意思的基礎上結合教材的原理,選出適合的答案。解題核心就是要把握古詩文的意思。鹽城卷中出現(xiàn)的“君子養(yǎng)心莫善于誠”相對容易,抓住關鍵詞“誠”,結合B選項中“誠實做人,誠信做事”,答案就很容易找到了。這道題同時也提示我們:古詩文的題干需要抓關鍵詞,通過結合選項會很容易找出答案。南通卷中孟子的“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這段名言對于學生來說是不陌生的,意思也能大致把握,同樣可以抓住關鍵詞“苦其”“勞其”“餓其”“空乏其”,告訴我們要磨礪堅強意志,選項B“從小事做起是磨礪意志的好方法”和選項D“成就事業(yè)需要在實踐中磨礪意志”都提到磨礪意志,這里需要學生學會排除,B選項強調是從小事做起,與題意無關,因此可以排除。
二、以古詩文作為選項的選擇題
2017年泰州卷第16 題和蘇州卷第9題都是以四個古詩文為選項,結合古詩文蘊含的意思選出符合題干意思的選項。這類題型相對于第一類題型更有難度。泰州卷中“不經風雨,哪能見彩虹?”主要考查的知識點是磨礪堅強意志。B選項“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蘊含的道理也是磨礪堅強意志。其他三個選項都與題干的意思不符合。
蘇州卷第9題以電影《摔跤吧!爸爸》故事為主題,考查挫折的兩面性。人生難免有挫折,挫折是普遍存在的,青少年要敢于直面挫折?!耙换í毞挪皇谴?,百花齊放春滿園”體現(xiàn)了合作與競爭的關系,所以A錯誤;“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體現(xiàn)人生難免有挫折,體現(xiàn)了戰(zhàn)勝挫折之后的喜悅,是我們青少年對待挫折應該具有的態(tài)度,所以B符合題意;C體現(xiàn)愛國,D體現(xiàn)不同角度看問題,均與題干不符。
三、以名人俗語為主題的主觀題
泰州卷第29題通過三句與法律有關的名言俗語設計題目,要求學生回答體現(xiàn)了依法治國的哪個方面。根據(jù)教材知識,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要堅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基本要求。以此分析各名言俗語可知,良法是善治之前提,體現(xiàn)了有法可依;法立,有犯而必施,體現(xiàn)了違法必究;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體現(xiàn)了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以此作答即可。
從江蘇省各市的中考真題可以看出,涉及古詩文的題目出現(xiàn)的頻率很高,幾乎各市都會出現(xiàn)一道選擇題甚至是簡答題。這要求學生對古詩文的大致意思有所了解,在此基礎上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答題。這對學生的能力的要求也具有雙重性:一方面要求學生有一定的古詩文積累,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對教材理論要準確把握。所以教師要重視教材中涉及的相關古詩文,在課堂教學中鍛煉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
四、部編本七年級《道德與法治》涉及的古詩文教學實踐思考
筆者認為處理教材中的古詩文,可以有四個步驟:1.告訴學生這句話的出處。2.讓學生試著自己去翻譯這句話。3.要將古詩文與教材的理論相聯(lián)系,提高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4.設計判斷題、選擇題或者問答題來鞏固相應的知識點。同時,在教學中教師還需要進一步強調古詩文的閱讀要抓關鍵詞。
筆者以部編本七年級《道德與法治》為例,談談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思考。教材中出現(xiàn)了23處古詩文。
第三課《發(fā)現(xiàn)自己》引用老子的“自知者明”,我們可以設計一道問答題:老子說,自知者明。你對這句話是如何理解的?學生可以從這樣兩方面來回答:正確認識自己可以發(fā)展自己的能力;正確認識自己可以促進與他人的交往。
“古人云:役其所長,則事無廢功;避其所短,則事無棄材矣?!蔽覀兛梢栽O計一道判斷題:這句話體現(xiàn)了做更好的自己,需要主動改正缺點。
無論是客觀題還是主觀題,涉及相關的古詩文的題目,需要學生抓住古詩文的主旨,結合題意進行分析,與教材的知識點相聯(lián)系,從而得出答案。學生對于古詩文的積累主要來源于課堂、課外閱讀、大眾傳媒等。而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的古詩文的積累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這就要求思想品德教師自身有一定的古詩文的積累,并且能夠聯(lián)系到教材的理論,在課堂教學中有所體現(xiàn)。當然在教材中出現(xiàn)的古詩文更需要我們重視。
五、結語
教師教學過程中,要研讀教材,吃透教材,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將教材的理論和學生的認知水平、認知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相聯(lián)系,創(chuàng)設學生喜聞樂見的探究情境,設置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優(yōu)化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水平,最終能夠通過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讓學生逐步形成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實現(xiàn)思想品德課的學科價值。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我們必須重視古詩文,這一方面是思想品德課程標準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教師提升課堂的文化品位的需要,還可以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質。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