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文榮等
摘要 ?{目的]研究六齒小蠹的生物學特性。{方法]在坎布拉林場對油松六齒小蠹的發(fā)生規(guī)律進行研究。{結果]青海省六齒小蠹年生活史為1代,前后2代在夏季有部分重疊,成蟲在9月下旬轉至新的瀕死油松樹干蛀坑,在韌皮部下越冬。次年越冬代成蟲4月中旬選擇數勢衰弱或瀕死的油松,在樹皮與邊材間筑交配室繁殖,產卵期始于5月上旬,至8月中下旬結束,6—7月中旬為產卵高峰期,卵期6~12d。幼蟲發(fā)生于5月下旬至9月下旬,7—8月為幼蟲活動高峰期,幼蟲歷期30d左右。6月底有少量幼蟲化蛹,蛹發(fā)生期從6月底至9月底,蛹歷期6~10d。新成蟲于7月中旬羽化,最晚為10月初。{結論]該研究為有效防治六齒小蠹提供最佳時期。
關鍵詞 ??六齒小蠹;發(fā)生規(guī)律;青海省
中圖分類號S??763.3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8)36-0140-02
近幾年由于氣候連續(xù)干旱等原因,蛀干性小蠹類害蟲在青海省發(fā)生嚴重,因蛀食樹木韌皮部及邊材而引起樹木枯死。2003年在尖扎縣坎布拉國家森林公園和尖扎縣冬果林場首次暴發(fā)性危害,發(fā)生面積達800hm2,占油松面積的45.3%;2004年發(fā)生面積1361hm2,占油松面積的77%,病蟲害發(fā)生面積逐漸擴大,危害程度日趨嚴重,導致林木成片枯死,對森林資源和自然景觀構成了巨大威脅,嚴重影響森林生態(tài)效益的正常發(fā)揮。
六齒小蠹(IpsacuminatusCyllenhail)是小蠹類主要害蟲{1-3],屬次期性森林害蟲,主要危害樹勢衰弱或受到其他病蟲感染的樹木,寄主計5屬21種針葉樹,青海主要危害油松(P.tabulaeformis){4-5]和云杉(Piceaasperata)。在林區(qū)與其他小蠹(橫坑切梢小蠹TomicusminorHartig{6-7]、縱坑切梢小蠹TomicuspiniperLinnaeus{8]、云杉八齒小蠹IpstypographusLinnaeus、天山星坑小蠹PityogenesspessivtseviLebedev等)共同侵害樹木,造成樹木枯死。為了掌握六齒小蠹的生物學特性,有效防治其害蟲,筆者于2005年在坎布拉林場對油松六齒小蠹的發(fā)生規(guī)律進行研究。
1材料與方法
在坎布拉林森林公園駐點對六齒小蠹的發(fā)生危害進行室內、野外詳細調查。5月13日在時可溝1號樣地山脊處發(fā)現一棵六齒小蠹危害瀕死的油松,樹直徑10.4cm(距地面150cm處測量),從基部砍下帶回場部,分成2段:第一段,從基部向上90cm處,每2~3d剝皮調查六齒小蠹的各蟲態(tài)、交配室、母坑道、卵室、子坑道、蛹室等發(fā)生情況,最終確定六齒小蠹在坎布拉林區(qū)的生活史;第二段,從90~200cm處(110cm),每隔3d調查成蟲的揚飛數量,確定揚飛期。
2結果與分析
2.1六齒小蠹的交配室大小和繁殖期雌雄蟲比
越冬成蟲選擇新鮮寄主,雄蟲先蛀孔侵入,并在韌皮部與邊材之間咬一近圓形的交配室,隨后雌蟲相繼被誘來,交配產卵。4月14日—5月24日調查交配室大小,結果見表1。
由表1可知,六齒小蠹交配室的大小為0.5~1.3cm×0.5~1.1cm,平均為0.836×0.686cm,形狀近圓形或圓形。
從表2可以看出,六齒小蠹屬多雌一雄型,雄雌蟲數目不等,平均為1雄5雌。
2.2六齒小蠹母坑道數量及延伸長度
雌雄蟲交配后,各雌蟲從交配室向上、下分別穿蛀母坑道,內塞滿黃褐色蛀屑。由于雌蟲在產卵過程中多次交配,還沿母坑道向樹皮表面蛀一系列交配穴和開口,與外來的雄蟲交配,以致在每一條母坑道內包含有雌蟲與外來的若干個雄蟲交配后所產生的后代。雌蟲在蛀母坑道同時產卵。由表2可知,母坑道數在2~11條,平均為7.65條。在剝皮調查過程中,5月14日母坑道長度向上最長為8.7cm,向下最長為8.7cm,5月24日母坑道向上最長為11.2cm,向下最長為12.3cm,說明自交配室雌蟲上下母坑道長度隨蛀食時間的增加而增長,母坑道寬為2mm。
2.3六齒小蠹卵室間距
5月14日發(fā)現卵一粒,為橢圓形或卵圓形,無色透明,雌蟲在母坑道兩邊蛀孔產卵,每次產卵21~57粒,平均為30粒;5月14日至6月30日調查坎布拉林場均有卵發(fā)現,卵期為6~12d。卵室間距差異較大,6月5日測量28個卵室間距在4~19mm,一般在7~11mm,平均為9.97mm。
2.4六齒小蠹幼蟲、子坑道及子坑道間距
幼蟲共3齡,初孵幼蟲呈乳白色,幼蟲孵化即可蛀食,且蛀食方向與母坑道垂直,蛀食后韌皮部與邊材間留下子坑道,子坑道隨著幼蟲長大而逐漸增粗加長。5月24日第一次發(fā)現六齒小蠹一齡幼蟲3頭,6月5—16日二齡幼蟲居多,隨后三齡較多。子坑道長度差異較大,為3~14mm,一般在6~10mm,平均7.56mm,幼蟲歷期30d左右(5月24日發(fā)現1齡幼蟲至6月28日發(fā)現蛹)。幼蟲老熟后,在子坑道末端蛀一橢圓形蛹室。
2.5六齒小蠹蛹及蛹室大小
第一段油松蛀干剝皮調查中6月28日發(fā)現第一粒蛹,7月14日、7月21日蛹較多,至6月30日發(fā)現第一只羽化成蟲,即蛹期在林區(qū)為6~10d,蛹體長0.25~0.50cm,蛹初呈乳白色,眼點、翅芽端部和口器逐漸呈深棕色,蛹室卵圓形或橢圓形。由表3可知,蛹室大小在0.3~1.2cm×0.3~0.7cm,一般為0.6~0.8cm×0.4~0.6cm,平均為0.8~0.5cm(表3)。
2.6成蟲羽化和揚飛
6月30日剝皮發(fā)現剛羽化成蟲,體色為棕黃色,活動能力較弱,7月21日、8月8日羽化成蟲數量較多,體色逐漸從棕黃色變?yōu)楹谏?。成蟲羽化后,在蛹室內停留2~3d,隨后通過蛹室上方咬食的羽化孔爬到樹皮表面。新成蟲多在有陽光時爬出樹外,10:00—16:00出現數量最多。套袋觀察揚飛期的第二段樹干,從5月14日開始,每隔3d開袋調查六齒小蠹成蟲揚飛數量,5、6、7、8月成蟲揚飛數分別為0、49、23、93,9月1—22日為407。
六齒小蠹成蟲7月初從羽化孔爬出至樹皮表面開始揚飛,后隨時間的推移,揚飛成蟲逐漸增加。第二段樹干(長110cm,直徑10.4cm,面積為2939.04cm2)4月14日至9月22日共抓獲成蟲572頭。其中在9月1—14日共揚飛成蟲338頭,平均每3d揚飛67.6頭,1d揚飛24.1頭,因此9月為揚飛高峰期。6月成蟲數量比7月多,主要原因是六齒小蠹屬多雌一雄型,雌雄蟲在交配室中交配結束后,越冬代雄蟲爬出侵入孔至其他交配室與別的雌蟲交配。
9月22日成蟲揚飛調查結束后,進行第二段蛀干剝皮調查,結果蟲道中成蟲458頭,其中活成蟲250頭,死成蟲208頭;幼蟲4頭;在直徑10.4cm、長110cm、面積2939.04cm2的蛀干上共有六齒小蠹成蟲1028頭,其中雌蟲527頭,雄蟲501頭,雌雄比為1.05∶1.00。
2.7六齒小蠹生活史
在青海省坎布拉林區(qū),六齒小蠹年生活史為一代,越冬代成蟲和當代成蟲在夏季有部分重疊(表4)。
六齒小蠹成蟲在9月下旬轉至新的瀕死油松樹干蛀坑,在韌皮部下越冬。次年越冬成蟲4月中旬選擇樹勢衰弱或瀕死的油松,在樹皮與邊材間筑交配室繁殖,產卵期始于5月上旬,至8月中下旬結束,6—7月中旬為產卵高峰期。幼蟲發(fā)生于5月下旬至9月下旬,7—8月為幼蟲活動高峰期。6月底有少量幼蟲化蛹,蛹發(fā)生期從6月底至9月底。新成蟲于7月中旬羽化,最晚為10月初。
3結論
(1)青海省六齒小蠹年生活史為一代,前后兩代在夏季有部分重疊,成蟲在9月下旬轉至新的瀕死油松樹干蛀坑,在韌皮部下越冬。
(2)成蟲在樹皮與邊材間筑交配室繁殖,產卵期始于5月上旬,至8月中下旬結束,6—7月中旬為產卵高峰期,卵期6~12 d。
(3)幼蟲期為5月下旬至9月下旬,7—8月為幼蟲活動高峰期,幼蟲歷期30 d左右。
(4)蛹發(fā)生期從6月底至9月底,蛹歷期6~10 d。新成蟲于7月中旬羽化,最晚為10月初。
參考文獻
[1] 彩萬志,龐雄飛,華保禎,等.普通昆蟲學[M].北京:中國農業(yè)大學出版社,2001.
[2] 張執(zhí)中.森林昆蟲學[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99.
[3] 蔡振聲,史先鵬,徐培河.青海經濟昆蟲志[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
[4] 張登峰,咸文榮,楊君麗,等.坎布拉林場油松小蠹科害蟲研究[J].青海農林科技,2007(4):21-24.
[5] 李彥霞.油松小蠹蟲的發(fā)生規(guī)律及防治[J].甘肅農業(yè),2013(22):47-48.
[6] 葉輝,呂軍,LIEUTIER F.云南橫坑切梢小蠹生物學研究[J].昆蟲學報,2004(2):223-228.
[7] 薛永貴,丁啟含,華藏加,等.橫坑切梢小蠹生活史及危害規(guī)律初報[J].安徽農學通報,2007,13(17):154,186.
[8] 張登峰.青海省坎布拉林場縱坑切梢小蠹發(fā)生危害特性研究[J].中國森林病蟲,2013,32(1):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