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品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全方位展示了習近平在黃土高原揮灑汗水、激情奮斗的知青歲月。書中一則則鮮活的事例,一句句真切的話語,讓我感覺像是與青年時代的習近平對話,為我答疑解惑、指明方向。
我問他遇到困難怎么辦?他堅定地說“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父親遭受迫害,命運未卜;母親受審挨批斗,飽受摧殘;兄弟姐妹被扣上“黑幫子弟”的帽子,苦不堪言。就在此時,15歲的習近平選擇去陜北的梁家河當插隊知青。8份入團申請書、10份入黨申請書,困難澆不滅他的理想信念。過五關(guān)“跳蚤關(guān)、飲食關(guān)、生活關(guān)、勞動關(guān)、思想關(guān)”,一次次磨破、出血的肩膀,長出了老繭,再不需要肩墊,也能挑起重擔。他挑起豐收的糧食,更挑起肩上的責任。從一個柔弱的書生變成一個百姓稱贊的農(nóng)活能手,成為一個群眾尊重的領(lǐng)路人。習總書記用行動告訴我們,“青年時代,選擇吃苦也就選擇了收獲,選擇奉獻也就選擇了高尚。青年時期多經(jīng)歷一點摔打、挫折、考驗,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彼嬖V青春韶華的我們,要將艱難困苦看成砥礪青春的“磨刀石”。把每一句批評,每一次跌倒,都當成是前行路上的鞭策,去應對一次次的挑戰(zhàn),去征服一座座的高山。
我問他面對人民如何做?他深情地說“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在陜北貧瘠的土地上,青年習近平卻找到了精神的富礦,陜北的鄉(xiāng)親們毫無保留地接受他,給予他成長的機會。滴水之恩、涌泉相報,這是他的回饋。從40年前,他將獲獎得到的三輪摩托換成手扶拖拉機,為村里拉莊稼,到闊別陜北25年之后,仍自己掏腰包為當時在陜北相識的老百姓治??;從為梁家河的鄉(xiāng)親們建沼氣池、挖深水井,到提出“精準扶貧”“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群眾需要什么,近平就做什么”成為他始終不渝的信念。作為大山的子女,我被總書記扎根人民、服務人民的情懷所折服,他教會我將為民辦事作為成長成才的“必修課”。
我問他面對工作如何干?他回答我“篳路藍縷,手胼足胝”。為了解決發(fā)電的問題,青年習近平不遠千里,跨省求學,用40天走訪了5個區(qū)、17個縣,對不同類別、不同條件下建造沼氣池進行了深入學習。冬天,村里缺地缺糧食,他光腳站在冰上打淤地壩,一站就是幾個小時。夏日里,沼氣池漏水跑氣,需要及時清理出水糞,他就連夜用桶往外吊水糞,一桶、一桶,衣服濕了又干,干了又濕,他卻堅持了整整一天一夜。從梁家河帶領(lǐng)百姓們富起來,到“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從基層工作到治國理政,腳踏實地、攻堅克難,是他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法寶?!皻v史車輪滾滾向前,時代潮流浩浩蕩蕩;歷史只會眷顧堅定者、奮進者、搏擊者?!蔽疑羁痰卣J識到作為黨員干部,要舉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在實踐中磨煉本領(lǐng),爭當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
我問他面對書本如何學?他鼓勵我“學如弓弩,才如箭鏃”。青年習近平好讀書,從《論語》讀到《經(jīng)濟發(fā)展理論》,從《三國志》讀到《浮士德》,傳下了“30里借書,30里討書”求學若渴的佳話。這也是為什么總書記能夠在各類場合引經(jīng)據(jù)典、信手拈來?!叭鼰艋鹞甯u,正是男兒讀書時?!绷暱倳浾f過“夢想從學習開始,事業(yè)靠本領(lǐng)成就”。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應當向習總書記看齊,少一份功利,多一份底蘊,將學習求知作為揚帆遠航的“助推器”。多讀書,合理規(guī)劃時間,制定閱讀書單;會讀書,學以致用,知行結(jié)合,用學習指導實踐;深讀書,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體會作者思想的變化。從書籍中汲取營養(yǎng)、厚植根基,讓知識助我們挑起新時代的“大梁”。
“人并非生來就偉大,而是越活越偉大。書中講述的總書記知青歲月的每一個故事,都是普通人通過奮斗能夠?qū)崿F(xiàn)的,但當所有故事背后的閃光點都聚焦在一個人身上時,就誕生了偉大?!蓖ㄟ^讀書的契機,這場以行動作為解答的對話,是一次系統(tǒng)的答疑解惑,鼓勵我們用一往無前的勇氣克服困難、一心一意的態(tài)度對待人民、一干到底的氣魄完成工作、一絲不茍的精神嚴謹求學。讓我們用行動書寫青春的考卷,用奮斗奏響新時代的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