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影《芳華》以20世紀70年代為背景,講述了一群來自全國各地、正值芳華的部隊文工團戰(zhàn)士的故事,在這個充滿理想與激情的年代,他們經(jīng)歷了愛情的萌發(fā)、人生的變故、戰(zhàn)爭的洗禮,最終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影片中出現(xiàn)過幾次分別,本文將從“別”情出發(fā),分析兩次重要分別時的背景音樂及蘊含的所思、所感。
【關(guān)鍵詞】芳華;電影;音樂;別
【中圖分類號】J613 【文獻標識碼】A
影片《芳華》的故事主要圍繞部隊文工團而展開。許多影片中都會有分別的場景,《芳華》也不例外。但在當時那樣的時代背景下,所有的事物都會留有時代鮮明的印記,就像分別,也會成為時代的標志。本片的配樂及插曲,多以文工團戰(zhàn)士們的綜合性表演與后期加配插曲原聲相結(jié)合的形式得以呈現(xiàn),渲染力十足、代入感強烈。影片的配樂數(shù)量較大,且每部作品都包含著不同的深意,接下來筆者將從“別”這一場景出發(fā),探究分別時配樂作品背后蘊藏的情思。
電影《芳華》中出現(xiàn)過幾次分別,其中有兩次可謂是真正意義上的“別”,它是楊柳依依、一曲陽關(guān)的送別,更是不知前路、不問歸期的離別。
一、《送別》
在歌曲《濃情萬縷》的影響下,劉峰終于決定放下一切羈絆,向自己傾慕已久的“女神”林丁丁表白:“我頭一次見你,我聽你唱一條大河,我就喜歡你……我真的喜歡你”,不僅握住了她的手還大膽地上前抱住了她。然而,這一幕卻被路過的戰(zhàn)友抓了個“典型”,他們震驚地說:“政委剛才還說呢,一支隊伍要爛先從作風上爛”“好啊林丁丁,腐蝕我們活雷鋒!”
林丁丁為了洗白自己,主動向上級舉報,誣陷劉峰擁抱她時解她的內(nèi)衣扣。劉峰因為這個“擁抱”被上級處分,下放至西南邊境的伐木連。這成了劉峰人生中的一個轉(zhuǎn)折點,一個急速下降的轉(zhuǎn)折點。因為這件事,劉峰被劃為全軍的“典型”,成為他人由羨慕、嫉妒后打倒的狂歡品,成為墻倒眾人推的犧牲品。劉峰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盡管他在擁抱林丁丁時,并沒有把手伸進她的衣服里,也沒有任何“下流”的想法,然,大勢所趨,于事無補。
在眾人都唾棄劉峰之時,只有何小萍相信他,也只有何小萍來看望他?;蛟S如同蕭穗子的旁白一般,“一個始終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識別善良,也最珍惜善良?!彼麖膭⒎宓乃奚針抢锍鰜?,懷里抱著一箱“活雷鋒”的榮譽,耳邊飄過仍是那些無中生有的閑言碎語,于是她停住腳步,轉(zhuǎn)過身來在宿舍樓下大喊:“劉峰,明天走的時候叫我,我送你!”果不其然,翌日清晨,只見“為人民服務(wù)”鮮明地掛在大門之上,兩側(cè)的明燈閃耀著光芒,唯有何小萍一人來送劉峰。
《送別》在這里響起,沒有意境悠遠的歌詞,沒有紛繁復雜的配器,只有小號吹奏出寥寥旋律,象征著那個時代的昂揚,也夾雜著不為人知的哀傷。
作品《送別》為四四拍,其曲調(diào)旋律源自約翰·P·奧德威所作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幾經(jīng)輾轉(zhuǎn),后由我國著名音樂家李叔同先生填詞而成。整首歌曲的音域只有九度(從大字組的B至小字一組的c),聽起來平和靜謐又帶著些許悲戚。影片中《送別》選段是由小號輕緩地吹奏出高潮部分的四小節(jié)旋律,鋼琴的伴奏和弦用琶音形式如泉水般快速涌出,突出每小節(jié)的重音。當他們二人握手之際,交響樂隊加入其中,大提琴主奏sol-do-la-sol即每小節(jié)的強音、次強音,小提琴拉奏經(jīng)過音、輔助音等和弦外音(如si-do-si、si-la-sol),穿插在小號的主旋律之中,不僅形成和聲效果,更使作品華麗動聽,引領(lǐng)著聽者的思緒,勾起了從前的畫面。
何小萍的第一個軍禮敬向了劉峰。劉峰在接站時就叮囑她,不要在人前說起其父是勞改人員一事,小萍心存感激卻無以為報,便“入鄉(xiāng)隨俗”地敬了一個軍禮,盡管她的動作并不標準,但劉峰沒有嫌棄、嘲笑,而是耐心地為其糾正:“五指并攏,大臂帶動小臂,舉到齊眉”。這簡單的舉動,卻令飽受苦痛的何小萍第一次感受到溫暖,也為她之后對劉峰的敬慕奠定了基礎(chǔ)。一切仿佛就發(fā)生在昨天,而今天他們卻在文工團的門口握手道別,她想說些什么,卻如鯁在喉,無語凝噎。何小萍望著劉峰漸行漸遠的背影,神情凝重地敬了一個極其標準的軍禮,這個軍禮包含了她對劉峰的敬重、欽佩、崇拜、珍視、惋惜、愛慕,對美好期待的脫離,對虛妄幻想的釋然,對無私、善良和愛的致敬。太多的情思,太多的不舍,和那彼此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都寄托在這首《送別》之上。
直到后來,文工團赴邊疆慰問演出,何小萍因為不想代替受傷的卓瑪上臺,就謊稱自己有高原反應(yīng),還把體溫計調(diào)了包,然而,裝病計劃卻被軍醫(yī)和政委發(fā)現(xiàn)了,于是在演出結(jié)束后總結(jié)到:“我們今天的總結(jié)會也是歡送會,歡送我們的何小萍同志,何小萍同志因為身體原因就要改行了,要到野戰(zhàn)醫(yī)院去鍛煉……”。四千米的高原上,下著鵝毛大雪,眾人都已散去,只有小萍一人站在原地,沒有聲音,無喜無悲,她低下了頭會心一笑。是啊,這個傷害她也傷害了劉峰的地方,終于可以離開了。
還記得嗎?他帶她來的那一天,或許老天可憐這個少女,傾瀉而下的淚水變成了如絲細雨,打在她的身上,仿佛會洗刷掉那些不愿面對的曾經(jīng)。走進文工團的時候,雨后地上雖有淤積,放晴的陽光卻和煦,象征著新生的開始;她送他走的這一天,可能老天也對這里傷了心,把淅瀝的雨滴化成了習習涼風,拂過他的面龐,似乎能吹散掉那段創(chuàng)巨痛深的過往。離開文工團的時候,天色雖是黎明,卻充斥著陰郁,象征著美夢的終結(jié)。
此一別,天各一方,愿君珍重!
二、《駝鈴》
“什么都不說了,都在酒里了。再見了,親愛的戰(zhàn)友們,干杯!”
“送戰(zhàn)友,踏征程。默默無語兩眼淚,耳邊響起駝鈴聲。路漫漫,霧蒙蒙。革命生涯常分手,一樣分別兩樣情。戰(zhàn)友啊戰(zhàn)友,親愛的弟兄,當心夜半北風寒,一路多保重?!?/p>
“政委,為什么要把文工團解散?。槭裁窗?!”指導老師捶胸頓足地哭著,政委邊安慰著指導老師邊忍著悲傷:“我們的使命已經(jīng)完成?!蔽覀冎?,文工團的作用是運用文藝的形式慰問一線部隊,提升軍隊士氣、舒緩士兵的身心痛苦與壓力。但是,1979年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過后,重大戰(zhàn)事基本平息,國家開始裁減龐大的軍人隊伍,這時的文工團屬于“超編”,已經(jīng)起不到太大的作用,紛紛合并裁撤。歷史永不停歇地向著前方行駛,專屬于文工團的時代已然過去,于是,文工團終在猜測中迎來了解散,也終在散伙飯上迎來了這首《駝鈴》。
歌曲《駝鈴》最初是電影《戴手銬的旅客》的主題曲,歌詞表達悲痛催淚的離別情和期待佳訊的勉勵情。影片《戴手銬的旅客》講述的故事發(fā)生在“文化大革命”初期,而這一獨特的歷史時期與本片時代背景互相呼應(yīng)。
在《芳華》中,這首作品先由小號吹奏出前兩個小節(jié)的主旋律,后加入手風琴伴奏,由文工團眾人齊唱而成,其真情實意必不可與其他原聲插曲同日而語。全曲為四四拍,旋律線條同音平穩(wěn)進行再向下級進,作品中出現(xiàn)了幾組由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共同組成的大切分節(jié)奏型,大多為上下三度變化。此外,由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共同組成的附點節(jié)奏型也出現(xiàn)過許多次,這些典型的節(jié)奏型不僅是此作品的特色,也奠定了全曲的基調(diào)。
你我從稚嫩走到沉穩(wěn),曾經(jīng)相伴的戰(zhàn)友如今已是兄弟姐妹,多年的友誼已融為濃濃的親情。手拉著手、肩并著肩,帶著對前途的迷茫和對未來的期望,讓我們一起舉起酒杯互訴衷腸,口中吟唱的是不舍別離又飽含祝福的《駝鈴》,心里祭奠的是記憶猶新卻一去不返的《芳華》。
或許今日的離別,是為了明日的重逢,今日所發(fā)生的林林總總,都會成為明日打趣的談資。文工團解散之后,文藝兵們走向五湖四海。這時,改革開放似春風一般吹開了中國的大門,也吹進了人們的心田,于是,許多人決定追趕新的時代大潮。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海口,正處在蓬勃發(fā)展的階段,隨處可見下海經(jīng)商的生意人,劉峰、蕭穗子和郝淑雯也陸續(xù)來到這里。昨日的“別”,同樣為多年后他們在??诘摹熬邸甭裣铝朔P。正如歌中所唱:“戰(zhàn)友啊戰(zhàn)友,親愛的弟兄,待到春風傳佳訊,我們再相逢?!?/p>
此一別,山高水長,相聚可期!
三、結(jié)語
至此,筆者將電影《芳華》中兩次重要的分別場景做了簡單的描繪,并將出現(xiàn)的背景音樂進行了簡要分析,主要挖掘了每部作品的本質(zhì)含義及用于此處的原因與效果?!皠e”這一個看上去凄涼哀傷的文字,卻在本片中透漏出復雜的情感和人性的思考,其所配之樂更令觀者念念不忘。
參考文獻:
[1]李秋菊.電影音樂的魅力及功效[J].內(nèi)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0,16(4):114-115.
作者簡介:李星寰,女,漢,遼寧葫蘆島,在讀研究生,遼寧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研究方向:音樂史論與文化審美。